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2 項符合

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第一輯 :《中國古代雕塑研究》 《中國古琴文化研究》 《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 《中國畫學儒化研究》 《商周青銅器與青銅器雕塑藝術》 《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 《唐昭陵墓誌紋飾研究》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中國古代隱士與山水畫》 《晚清冶春後社研究》

的圖書
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第一輯 :《中國古代雕塑研究》 《中國古琴文化研究》 《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 《中國畫學儒化研究》 《商周青銅器與青銅器雕塑藝術》 《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 《唐昭陵墓誌紋飾研究》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中國古代隱士與山水畫》 《晚清冶春後社研究》 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第一輯 :《中國古代雕塑研究》 《中國古琴文化研究》 《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 《中國畫學儒化研究》 《商周青銅器與青銅器雕塑藝術》 《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 《唐昭陵墓誌紋飾研究》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中國古代隱士與山水畫》 《晚清冶春後社研究》

作者:陳雪華 
出版社:蘭臺網路
出版日期:2022-12-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精裝 / 3013頁 / 19.5 x 26.5 x 22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初版
圖書選購
型式價格供應商所屬目錄
 
$ 16200
博客來 博客來
藝術理論
 
$ 16200
三民網路書店 三民網路書店
藝術設計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第一輯 :《中國古代雕塑研究》 《中國古琴文化研究》 《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 《中國畫學儒化研究》 《商周青銅器與青銅器雕塑藝術》 《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 《唐昭陵墓誌紋飾研究》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中國古代隱士與山水畫》 《晚清冶春後社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第一輯十冊

  從考古和人類學的角度看,各種生活內涵形成特有文化,藝術是其中之一。中國藝術博大精深是文化根源,在民族綿延數年中,因歷史悠久數量繁多且內容豐富,
有大量珍貴的古籍文獻留存。今蘭臺出版社廣邀海內外各藝術領域研究專家,將藝術文獻普查、整理和研究成果,出版成《中國藝術研究叢書》,每輯十冊;擬以第一、第二輯、第三輯,陸續出版,除發揚前人文獻成果外,並期待文化藝術有所增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雪華


  女,1968年生於陜西西安,中國民盟盟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陜西省、西安市社科院專家庫專家。先後師從馬改戶、陳雲崗等先生學習雕塑,199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雕塑理論與創作,近年出版專著兩部,發表論文二十余篇;獲陜西省教育廳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論文二、三等獎;主持和參與國家、省、市級人文社科社科基金項目八項;並獲多項優秀成果獎;雕塑作品多次入展國家、省、市級展覽,獲中國民盟、文化廳、陜西省美協及西安市美協多種獎項。

易存國

  藝術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後,現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學術興趣為中西美學與藝術學、非物資文化遺產與域外漢學研究等。於《文藝研究》、《哲學譯叢》等期刊發表論譯文多篇,出版專著多部,主編與編譯叢書多套並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以英、俄、韓、泰、馬來、印尼、越南等語種於海外出版機構出版;主持和參與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論著多次榮膺省部級獎;應邀赴美國耶魯大學、俄國聖彼得堡大學、法國索邦大學等校講學、訪學等;領銜創建福建省首家「美術學」重點學科並兼任學科帶頭人;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等項目及博士後評審專家;兼任國際學術期刊編委、審稿人等。

柏紅秀

  女,1975年生,江蘇鹽城人,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南京師範大學雙博士後,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並完成國家及省部級課題6項,出版專著教材6部、發表論文50多篇,近20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榮獲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揚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鹽城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等獎項。社會兼職有:樂府學理事、江蘇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理事、江蘇省傳媒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地域文化研究會理事;揚州名城非遺產學研中心理事長等。在「中國大學MOOC」開設「戲曲鑒賞」課程,開設「柏家文藝」微信公眾號。

賀萬里

  美術理論家,批評家,山水畫家。揚州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兼任揚州大學揚州八怪研究所所長、清代揚州畫派研究會會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教育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通訊評審專家。策劃組織了十餘場全國性學術會議。著有《永遠的前衛:中國現代藝術的反思與批判》、《中國當代裝置藝術史》、《鶴鳴九天:儒學與中國畫的功能問題》、《誰在附庸風雅》、《揚州藝術史》、《揚州美術史話》等十餘部,主編學術專輯多部,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係當代中國畫壇潑彩山水畫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

張耀

  陝西高陵人,1966年生於陝西西安,藝術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2009年作為訪問學者在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進行雕塑藝術研究學習,現任職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從事雕塑藝術教學、創作與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雕塑《英雄魂》、《早晨》、《女媧》、《愛之心》、《新世紀》等多次入選全國及省、市級美展獲得金獎及二、三等獎。教學期間從多方面對中國傳統雕塑藝術、傳統文化學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及研究工作,發表專業研究論文六十餘篇,撰寫有專著《商周青銅器與青銅器雕塑藝術》、《陝西史前陶塑藝術》、《中國古代玉石雕刻藝術研究》、《中國古陶塑藝術史綜》。

張文利

  女,1968年生,陝西鳳翔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訪問學者。現為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主任。學術兼職有中國詞學學會常務理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散曲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魏了翁文學研究》、《蘇軾在關中》等,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專案《宋代理學與文學的關聯性研究》、《唐宋轉型與宋代的家風家學及文學研究》等課題,獲得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西安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李浪濤

  1965年生,陜西禮泉人。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文博專業(大專)、漢語言文學(本科)。研究館員,西安交通大學仲英書院、勵誌書院通識導師。陜西科技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外指導老師。「鹹陽市第十批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000年起任昭陵博物館副館長。發表論文60餘篇,主編《昭陵陶俑珍品集》。先後為中央省市領導、社會團體講解2000餘場。應邀赴外地題講座50餘場。接受鳳凰衛視等電視臺做專訪或講解昭陵文物60餘場。2017年走上中央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主講《雄壯昭陵》,社會反響強烈。

黃強

  1963生,字不息,江蘇南京人。南京曉莊學院客座教授,《河南理工大學學報》審稿專家。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研究
範圍涉獵中國服飾史、明清小說、置業經濟史、南京地方史、民國文化等領域,出版專著二十餘部,將服飾學知識應用到《金瓶梅》研究之中,拓展了《金瓶梅》研究的新方法。自媒體今日頭條「黃強黃不息」兩度上榜今日頭條年度文化號。今日頭條-黃強黃不息,騰訊企鵝號——黃強服飾史。

劉忠國

  文學碩士。安徽霍邱人,現任集寧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曾任教於呼倫貝爾學院美術學院。先後畢業於安徽教育學院美術系、合肥師範學院中文系及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系《中國美術教育史》第一編寫人。出版專著一部,發表論文三十多篇。獲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立項,參與省級以上科研課題多項,主持「中國隱士與山水畫發展關系之研究」。教學之餘進行國畫藝術創作,作品多次獲絢麗華年多屆全國美育成果展評教師組一等獎;曾兩次獲得呼倫貝爾學院「優秀教師」稱號;後赴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訪學一年。

羅加嶺

  筆名三風堂堂主,揚州市文史館研究員、民革會員、揚州大學八怪研究所研究員、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兼職碩導、揚州名城研究會理事、清代揚州畫派研究會會員、揚州作協會員。長期致力於揚州文化的研究,範圍涉獵歷史、文學、藝術、飲食、園林、名人等,曾在《揚州日報》《揚州晚報》開設專欄,作品編入《食在揚州》、《玩在揚州》、《文史話邗江》等,參編《揚州古城100個細節》、《揚州八怪研究:超越地域的範式推進》等,出版專著一部。
 
 

目錄

01《中國古代雕塑研究》目錄
序    X
引言    1
第一章 史前雕塑──原始信仰與禮制文化雛形    7
第一節 史前雕塑的精神內涵    7
第二節 陶塑和玉雕    14
第三節 意象與拙樸之美    19
第二章 青銅器雕塑──祭祀中的禮樂之制與鬼神崇拜    22
第一節 商周青銅器與禮樂之制    23
第二節 青銅器雕塑中的圖騰崇拜與神巫祭祀    28
第三節 抽象與獰厲之美    42
第三章 墓葬陶俑──來自陰宅的世俗風情    45
第一節 俑與殉葬文化    45
第二節 陶俑主題內容的世俗化演變    47
第三節 墓葬陶俑的絢麗與浪漫之美    69
第四章 墓葬畫像磚石──冥界中的昇仙與祈福    75
第一節 墓葬畫像磚石中的信仰與祈福    75
第二節 墓葬畫像磚    86
第三節 墓葬畫像石    92
第四節 線條與空間之美    106
第五章 陵墓石刻──事死如生的帝王生命觀    110
第一節 陵墓石刻的種類及文化淵源    110
第二節 陵墓石刻的發展演變    116
第三節 天人合一之美    138
第六章 石窟及造像碑──佛國文化的浸潤與變革    141
第一節 佛教文化的傳入及本土化進程    141
第二節 南北方石窟造像的發展演進    151
第三節 造像碑    174
第四節 超凡離俗之美    178
第七章 寺觀雕塑──儒道釋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183
第一節 三教合一的文化融合    183
第二節 寺觀石造像    188
第三節 寺觀彩塑    195
第四節 寺觀木雕    211
第五節 夾紵漆像    214
第六節 遼三彩羅漢像    215
第七節 意境與神韻    216
第八章 古代工藝雕塑──無法還原的文化印記    219
第一節 無法還原的古代金屬工藝    219
第二節 錯金銀與金銀工藝雕塑    222
第三節 金銅工藝佛像    231
第四節 漆器工藝雕塑    245
第五節    材美與工巧    246
 
02《中國古琴文化研究》
自  序 X
內容提要  XIII
第一章 問題與思考 2
第一節 相關問題透視 2
第二節 研究現狀述評 4
第三節 文化遺產保護 9
第四節 相關概念辨析 13
第二章 方法與意義 23
第一節 生態學基礎  23
第二節 人類學視野  36
第三節 歷史學向度  43
第四節 民俗學觀念  55
第三章 文化與審美 62
第一節 文化深描  62
第二節 審美文化  87
第四章 審美與藝術 103
第一節 巫、無、舞  103
第二節 龍飛、鳳舞  120
第三節 詩、樂、舞  130
第四節 言、象、意  166
下篇 古琴文化研究
緒論:琴、棋、書、畫 174
第一章 古琴文化史蹟 181
第一節 古琴傳說:「五音六律十三徽,龍吟鶴想思包羲 」 181
第二節 古琴軼史:「柱上雕蟲對書字,槽中瘦馬仰聽琴 」 194
第二章 古琴文化本論 204
第一節 古琴的斵製:「七弦妙製饒仙品,三尺量材稱道情」 204
第二節 打譜與鑒賞:「音律之外求七情,萬變悉從心上起」 210
第三章 古琴文化審美 225
第一節 環境審美:「碧山本岑寂,素琴何清幽」  225
第二節 審美移情:「大音信希聲,餘美如甘蔗」  227
第三節 玉德品鑒:「孤高知勝鶴,清雅私聞情」  232
第四節 意境旨歸:「傳聲千古後,得意一時間」  235
第四章 古琴文化內涵 243
第一節 儒家文化:「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243
第二節 道家文化:「道士抱琴松下行,松風入耳清涼生 」 259
第三節 佛禪文化:「曲中山水參琴趣,壺裡乾坤得醉禪 」 266
第四節 隱逸文化:「會得無弦琴上意,水流雲在已多時 」 280
第五章 古琴文化雅趣 286
第一節 帝王貴胄:「宣宗懿宗調舜琴,大杜小杜為殷霖」  286
第二節 官宦士人:「名卿名相盡知音,遇酒遇琴無間隔」  288
第三節 游俠豪杰:「素琴孤劍尚閒遊,誰共芳尊話唱酬」  290
第四節 宮闈巾幗:「一曲豔歌琴嫋嫋,四弦輕撥語喃喃」  294
第六章 古琴名曲擷英 300
第一節 〈高山〉、〈流水〉  300
第二節 〈胡笳十八拍〉  303
第三節 〈酒狂〉  304
第四節 〈廣陵散〉  306
第五節 〈梅花三弄〉   308
第六節 〈陽關三疊〉   309
第七節 〈瀟湘水雲〉   310
第八節 〈平沙落雁〉   312
結語 314
後記 316
 
03《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
自 序    IX
上編:唐代宮廷音樂文藝整體研究 XIV
第一章 唐代的宮廷音樂機構 1
第一節 太常寺 2
第二節 教坊 14
第三節 梨園 32
第二章 唐代宮廷音樂活動的參與者 48
第一節 宮廷樂人 48
第二節 唐代帝王文士與宮廷音樂文藝 92
第三章 唐代宮廷音樂的樂種 100
第一節 雅樂 102
第二節 清樂 111
第三節 燕樂 116
第四節 四方樂 125
第五節 唐散樂 135
第四章 唐代宮廷的音樂表演伎藝 145
第一節 歌舞與器樂 145
第二節 大曲 161
第三節 戲弄 169
第四節 幻術與雜技 184
下編:唐代宮廷音樂文藝個案研究 194
第一章 唐代宮廷音樂機構個案考證 195
第一節 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 195
第二節 唐代仗內教坊考 204
第三節 論中晚唐教坊的發展特點 213
第二章 唐代宮廷音樂活動參與者個案研究 224
第一節 論唐太宗的音樂思想 224
第二節 唐文宗與中晚唐宮廷音樂之發展──以其修雅樂一事為中心分析 234
第三節 李龜年非梨園弟子辯──盛唐後期宮廷音樂開放性的一個例證 249
第三章 唐代宮廷音樂樂曲個案考證 263
第一節 潑寒胡戲之入華與流變 263
第二節 唐代〈破陣樂〉源流考        277
第三節 唐代〈霓裳羽衣曲〉源流考 288
主要參考文獻 302
後記 309
 
04賀萬里《中國畫學儒化研究》
自  序 IX
中文摘要 XVI
英文摘要 XVII
引言1
一、問題的提出 1
二、儒學特質與研究方法 7
第一章 綜論:儒學對中國畫學的規範與影響    10
一、作為社會指導思想的儒學  10
二、畫論與儒家思想的一致性  12
三、畫家「儒學化」現象  14
四、功能觀與繪畫的中心論題 17
第二章 繪畫功能論的儒學色彩與其理論發展 19
一、儒家文藝觀與教化功能論的提出及其理論發展  19
二、教化功能論的儒學色彩與繪畫的宗教題材創作  35
第三章 教化功能論的基本理論  40
一、教化功能論的立足點 40
二、教化功能論的基本要求  44
三、繪畫的教化作用  54
四、古代畫學家對繪畫功能的工具性論證與先驗性論證  69
 
第四章 教化功能的實現與儒家的人品要求 82
一、繪畫功能的實現與其人品根據解讀  82
二、教化功能觀的人品要求  91
三、讀書以明理,務學以開性:人品修為的根本途徑 98
四、人品論的文人畫取向與儒家的文藝功能觀  102
第五章 宮廷美術與繪畫政教作用的實現    114
一、宮廷繪畫是實現繪畫政教作用的主體  114
二、宮廷繪畫的基本特徵  125
三、宮廷繪畫在實現其社會作用上的複雜性  131
四、宮廷繪畫的文人畫化傾向與古代儒、士、官、貴族的合一 134
五、宮廷繪畫的命題性和藝術品質問題  140
第六章 教化功能觀與文人畫的自娛功能論 146
一、文人畫的自娛觀與儒家正統教化觀的背離  147
二、文人畫論與教化功能論在儒學根據和邏輯思理上的共通性 154
三、遊移於儒家事功責任和精神陶養之間的畫家與士人的生活型態    161   
第七章 中國畫的觀念性圖式與儒家倫理觀念的表達 165
一、畫像贊樣式與倫理功能的發揮 165
二、花鳥圖式的倫理性鏈結  205
三、山水畫圖式的倫理價值 222
結語 237
參考文獻 239
後記  247
 
05張耀《商周青銅器與青銅器雕塑藝術》
引言    1
壹、商周歷史概況    9
一、從成湯到紂王──殷商史話    9
二、周原部落──西周、東周的興衰    12
貳、關於商周青銅器    15
一、商周時期銅的開採與青銅冶煉    15
二、商周青銅器的鑄造    20
三、商周青銅器的重要器型分類    26
四、商周青銅器的主要器物類型    29
五、重要的商周青銅器發掘和典範器物    35
六、商周青銅器銘文研究    51
叁、商周青銅器勃興的時代背景    57
一、「鑄九鼎,象九州」    57
二、尚鬼神,崇迷信,建禮教的時代風氣    61
三、手工業經濟的發展與發達    64
肆、商周青銅器與雕塑藝術    69
一、空間與實體──獨立立體的雕塑藝術形態    69
二、一件青銅器雕塑的誕生──商周青銅器製作與雕塑    75
三、雕與塑──豐富多彩的雕塑藝術表現形式    81
四、詭異瑰麗──奇特的雕塑藝術風格    101
伍、商周青銅器雕塑藝術的成熟與發展    113
一、商代早期的青銅器雕塑藝術──由陶到銅    113
二、商鼎盛時期的青銅器雕塑藝術──雕塑形態的確立與繁 榮    123
三、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雕塑藝術──成熟的美    137
四、商周後期的青銅器雕塑藝術──日暮西山    150
陸、商周青銅器雕塑與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    163
後記    170
再記    174
主要參考書目    178
 
06張文利《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
自 序    IX
第一章 宋代的理學與禪學 1
第一節 宋代理學 1
第二節 宋代文人與理學 9
第三節 宋代禪學  23
第四節 宋代文人與禪學  30
第五節 宋代道教與道家  38
第二章 理學與禪學的融會 45
第一節 宋代理學:援禪入儒  45
第二節 宋代禪學:以儒證禪  64
第三節 理禪融會形成的宋代文化特質  70
第三章 理禪融會下的宋詩學 89
第一節 宋人的詩歌本質論  89
第二節 宋人的詩歌藝術思維論  108
第三節 宋人的詩歌表現論  128
第四節 宋人的詩歌境界論  152
第四章 理學、禪學與北宋前期詩 172
第一節 理學、禪學與歐陽修詩 173
第二節 理學、禪學與北宋前期其他詩人的創作 187
第五章 理禪融會與北宋後期詩 199
第一節 王安石新學思想及其對他詩歌創作的影響 200
第二節 理禪融會與黃庭堅詩 214
第三節 理禪融會與江西詩派 219
第六章 理禪融會與南宋詩 225
第一節 理學興盛與詩歌中興 225
第二節 理禪融會與朱熹詩 235
第三節 理禪融會與楊萬里詩  246
第四節 理禪融會與江湖詩人  255
第五節 南宋後期理學詩人及《濂洛風雅》 264
結語 273
主要參考文獻及徵引書目 279
後記 293
再版後記 295
 
07李浪濤《唐昭陵墓誌紋飾研究》
生命如花 睹物思人──「透視」昭陵墓誌紋飾圖案 XI
編寫體例 XVI
壹、背景資料  1
一、昭陵及陵園  1
二、昭陵陵園的形成  4
三、已發掘陪葬墓的基本情況 45
四、打開昭陵藝術寶庫的大門  57
貳、昭陵墓誌紋飾圖案綜述 60
一、墓誌蓋  60
二、墓誌底  108
三、昭陵墓誌紋飾圖案的分析與比較  155
四、小結  182
參、拓片、線描 184
肆、結語  283
後記 284
 
  08黃強《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自序 IX
第一章 天地玄黃五色土──中國古代顏色崇尚探源 1
一、各朝各代顏色崇尚與五行有關 2
二、顏色內涵代表政權與國體 6
第二章 赤橙黃綠青藍紫──中國古代的色彩觀和美學意識 8
一、上古:有了色彩意識 8
二、春秋至秦:掌握了染色技術 10
三、兩漢:染色技術發展不平衡 13
四、魏晉南北朝至隋:以顏色區分官服等級 16
五、唐代:善於調色用色 18
六、宋元:美學觀點隨色彩變化 21
七、明代:色彩更趨繁盛 23
八、清代:講究色彩感 27
九、色彩就是生命,美是生活 30
第三章 黃帝垂衣治天下──服飾禮儀產生 31
一、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 31
二、衣裳制度形成 32
三、十二章紋及其含義 34
四、叔孫通制定漢代禮儀 36
第四章 衣裝本色禁僭越──服飾的禁忌 41
一、服色的禁忌 42
二、章紋的禁用 44
三、紋樣的僭越 46
四、服飾逾越治罪 48
五、屢禁不止的原因 49
第五章 身藏不露有權衡──深衣曲裾與襜褕 51
一、深衣之意「身」藏不露 51
二、深衣的使用 53
三、深衣演變為曲裾直裾(襜褕) 55
四、深衣的影響 57
第六章 冠冕威儀承上下──漢代的冠 58
一、漢冠的起源 58
二、漢冠承上啟下 61
三、漢冠冠式介紹 62
第七章 褒衣灑脫博帶寬──魏晉風度與服飾 66
一、褒衣博帶成時尚 66
二、衣服長短隨時易 68
三、北方褲褶成為時尚之服 70
四、男人以穿女服為時尚 73
第八章 十二章紋標等級──魏晉南北朝冕服與官服 75
一、冕服在魏晉六朝 75
二、天子與百官冠服 80
三、公服之制 84
四、帶與綬帶 87
第九章 江州司馬青衫濕──隋唐的品色制度 90
一、百官服色階官之品 90
二、袍上不同圖案區別官職尊卑 93
三、借服與借色 95
四、品官服制維持到明清 97
第十章 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女裙與開放裝束 100
一、唐代婦女盛行穿裙 100
二、女裙豔麗品種多 101
三、唐代女裙長且肥 103
四、唐代女裙品種繁多 104
五、裙之美在何處 106
六、袒露裝成時尚 107
七、唐代女裝緣何開放 110
第十一章 百戰沙場碎鐵衣──隋唐宋時期軍服 113
一、隋代鎧甲遮擋嚴實 113
二、邊塞詩表現的唐代戰爭 116
三、唐代鎧甲讓你眼花繚亂 117
四、鎧甲兩件套眉心有護甲 120
五、宋代鎧甲精良 122
六、金戈鐵馬誰最強?  125
第十二章 長腳幞頭質孫服──宋元官服 130
一、宋代官服 130
二、宋代特色幞頭 135
三、元代婆焦頭質孫服 136
四、冠服不局限於大帽 139
第十三章 滿地黃花梧桐雨──宋元女性服飾 140
一、輕衫罩體香羅碧 140
二、后妃與命婦服飾 142
三、宋代女性流行背子 143
四、比甲的出現與流行 146
五、宋代女性的首服 146
六、元代蒙古女性服飾 148
第十四章 擊柝徒吟胡地月──西夏服飾 150
一、西夏服飾特點151
二、西夏服飾的等差 154
三、男子冠帽與女子髮髻 156
四、西夏髮式 156
第十五章 南班北班衣不同──遼代服飾 159
一、大遼北班臣僚女子不著漢服 159
二、遼代的國服 160
三、遼代女子服飾 162
四、重大典禮大遼國主穿漢服 163
五、遼國北班官員服色紅綠臣民暗灰 164
六、大遼的金銀冠、鎏金冠 164
第十六章 袨服華妝著處逢──金代服飾 166
一、金人衣衫喜好白色 166
二、金代官服 167
三、金代女服沿襲遼制 169
四、金國的辮髮 170
五、金代服飾的民族特色 171
第十七章 人披鎧甲馬具裝──遼金西夏軍服 173
一、遼國的建立與軍隊制度 174
二、遼軍驍勇銳不可擋 175
三、西夏尚武軍隊剽悍 177
四、鐵騎「鐵鷂子」威猛無比 178
五、金朝鎧甲簡陋作風頑強 182
六、金軍重裝騎兵拐子馬 183
七、「拐子馬」與「鐵浮屠」 185
第十八章 龍袍從獵並金韉──明清龍袍 189
一、龍及其象徵 189
二、龍紋的形態與分類 191
三、龍袍又稱龍袞 192
四、龍袍與出土文物 196
五、龍袍、龍衣及鑒定方法 198
第十九章 宮恩宣賜蟒衣新──明清蟒服 201
一、蟒服屬顯貴之服 201
二、明武宗好賜服 203
三、蟒紋、龍紋之區別 204
四、飛魚斗牛頁屬於蟒紋一類 207
五、清代蟒服紋樣 208
第二十章 官樣文章錦繡補──明清補服 211
一、補服的出現 211
二、明代補服的等級差別    213
三、清代補子紋樣        215
四、明清補子的差別 217
五、官職的象徵烏紗帽 218
第二十一章 折角紗巾透柳風──明代冠帽與巾子 220
一、明代巾的多變 220
二、一統江河需要四方平定 221
三、六合一統合聖意 224
四、明代巾的分類與服務對象 225
五、士人之巾 228
第二十二章 黃金小紐茜衫溫──明代女性穿衣打扮 232
一、帝后嬪妃之服 232
二、尊貴禮服大袖衫 235
三、時尚之服背子比甲 236
四、從髮髻到䯼髻 239
第二十三章 十里紅妝女兒夢──鳳冠與霞帔 241
一、新娘披霞帔戴鳳冠 242
二、鳳冠是古代婦女的禮冠 242
三、命婦的鳳冠 245
四、霞帔名稱的由來 247
五、霞帔成為宋代命婦禮服 248
六、民間的鳳冠與霞帔 250
第二十四章 不著人間俗衣裳──清代后妃的吉服 252
一、清代皇室服飾才有吉服 253
二、帝后龍袍的區別:十二章紋 255
三、吉服稱「彩衣」、「花衣」名副其實 255
四、吉服上的圖案 256
第二十五章 補子花翎顯官威──清代補服黃馬褂 258
一、清代補服制度 258
二、頂戴花翎 261
三、賜服蟒袍與黃馬褂 264
第二十六章 金冠龍袍厚底鞋──太平天國服飾 268
一、官職的氾濫 269
二、王的金冠黃龍袍 270
三、黃紅頭巾厚底鞋 274
四、短衣長褲大腳婆 275
五、易服改裝 277
第二十七章 儀仗鎧甲壯軍威──歷代閱兵戎裝 279
一、秦漢兵馬俑軍陣壯軍威 279
二、魏晉檢閱需要出現輕型甲 281
三、唐代鎧甲出現儀典服飾 281
四、宋代閱兵用五色介胄 283
五、元代儀仗儀衛戎服色彩豐富 287
六、明代儀仗甲制度化 288
七、清代帝王鎧甲主要用於檢閱 291
第二十八章 共覆三衣中夜寒──袈裟 294
一、袈裟形制與顏色 294
二、袈裟的神奇化 297
三、袈裟的象徵 299
第二十九章 融香拂席霓裳動──戲服 2301
一、戲服的產生 301
二、戲服的特點 304
三、傳統戲服的基本樣式 306
參考文獻 309
後記 317

09劉忠國《中國古代隱士與山水畫》
推薦序 IX
序  言 XI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3
第二節 研究的成果及發展的趨勢    5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    9
第一章 中國古代隱士概述   11
第一節 中國古代隱士的出現    11
第二節 中國古代隱士產生的原因    13
第三節 中國古代隱士的界定    14
第四節 中國古代隱士的名稱    16
第二章 中國古代隱士的類型   18
第一節 古代文人關於隱士的分類劃分    18
第二節 現代學者關於隱士類型的劃分    19
第三節 作為一般文人的隱士    10
第四節 作為山水畫家的隱士    24
第五節 山水畫家隱士的特徵    26
第三章 中國古代隱士的隱逸思想、政治生活和社會作用    28
第一節 中國古代隱士的隱逸思想    28
第二節 中國古代隱士的政治經濟生活    32
第三節 中國古代隱士的社會作用    33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山水畫產生的社會背景    35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社會的大動盪及其對文化思潮的影響    35
第二節 晉人南渡所導致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的改變    38
第三節 社會急劇的變化導致士族階層的大量出現    40
第四節 魏晉六朝時期人性的覺醒    43
第五章 山水畫產生的經濟原因    46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地主莊園經濟的發展 46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莊園經濟促進了山水園林的發展    48
第三節 莊園經濟促進了莊園文學的產生    50
第六章 山水畫產生的文化與思想原因   54
第一節 儒學經學的崩潰    54
第二節 玄學的興起對山水畫產生的影響    56
第三節 佛學的興盛對於山水畫產生的影響    62
第四節 老莊思想的復活直接導致山水畫的興起    65
第五節 隱逸思想推動山水畫的產生    69
第七章 山水畫產生的藝術創作原因    72
第一節 創作者的文化修養的提高    73
第二節 成熟的人物畫為山水畫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技法    74
第三節 山水田園詩的興盛促進了山水畫的產生    75
第四節 園林藝術的發展加速了山水畫的產生    78
第五節 紙張的發明與使用更好地表現出中國山水畫的特質    80
第六節 成熟的山水畫論促進了山水畫的產生    81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隱士的思想對山水畫產生所起的推動作用  87
第一節 隱士的玄學思想對於山水畫的產生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88
第二節 隱士的道家思想對山水畫產生的推動作用 91
第三節 隱士的佛家思想對山水畫產生的推動作用    95
第九章 六朝隱士的山水情結對山水畫產生所起的推動作用   99
第一節 自然山水中蘊涵著隱士的道家思想境界 99
第二節 山水畫中蘊含的隱士的人生境界 103
第三節 隱士的山水情結對山水畫產生的推動作用 106
第十章 六朝時期隱士的審美取向對山水畫產生的推動作用  110
第一節 六朝隱士「自然美」的審美取向對山水畫的產生的推動作用    110
第二節 六朝隱士「人格」之美的審美取向對山水畫的產生的推動作用    114
第三節 六朝隱士「素樸」之美的審美取向對山水畫產生的推動作用    117
第十一章 隋唐隱士促進了中國山水畫的成熟   124
第一節 隋唐代隱士及其隱逸概述    124
第二節 隋唐山水畫發展概況    127
第三節 隋唐山水隱士畫家為山水畫的發展所做的貢獻    130
第四節 唐代水墨山水畫之變    135
第十二章 五代隱士使中國山水畫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科   137
第一節 五代社會政治背景及其文化發展概述    138
第二節 五代山水畫發展概述    139
第三節 五代隱士山水畫家為山水畫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142
第四節 五代南方山水畫的發展    157
第十三章 兩宋隱士畫家與山水畫的變革 164
第一節 宋代隱士及其隱逸狀況概述 165
第二節 兩宋時期山水畫發展概述 166
第三節 兩宋隱士畫家為山水畫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168
第十四章 元代隱士與抒情寫意山水畫 183
第一節 元代隱士山水畫家的生存狀況 184
第二節 元代隱士山水畫家與抒情寫意山水畫之間的淵緣186
第三節 元代抒情寫意山水畫的藝術特徵     187
第四節 元代隱士山水畫家對中國山水畫的貢獻 190
第十五章 明朝時期的隱士與山水畫的發展 219
第一節 明代隱逸及隱士生存狀況概述 220
第二節 明朝山水畫概述 222
第三節 明朝隱士對中國山水畫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225
第十六章 清代隱士及其山水畫的發展 254
第一節 清朝隱士的生存狀況概述 255
第二節 清朝山水畫概述    257
第三節 清朝隱士對中國山水畫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258
結  論   279
參考文獻   282

10羅加嶺《晚清冶春後社研究》
前言 1
第一章 閒話揚州冶春的流變 4
第一節 冶春由來 4
第二節 冶春詩社 7
第三節 冶春後社 12
第四節 冶春今社 15
第五節 冶春美景 16
第六節 冶春茶社 18
第七節 冶春美食 19
第八節 冶春新社 21
第二章 綜述冶春後社的興衰 22
第一節 盛世衰微話蕪城――冶後社出現的歷史背景 22
第二節 似為淮揚結社來――揚州結社文化追溯  24
第三節 兩大詩社見盛衰――邗江吟社與冶春後社的對比 26
第四節  世紀變革證轉型――冶春後社的地位 31
第五節 三起三落顯滄桑――冶春後社的發展歷程 36
第六節小聚群集無定址――冶春後社的集會地點 50
第七節 偏居一隅小城味――冶春後社成員分析 56
第八節 亦友似親傳厚誼――冶春後社成員之間的關係 61
第三章 分評冶春後社的成就 71
第一節 落日餘暉低吟唱――詩詞 71
第二節 竹枝詞裡話哀怨――竹枝詞 82
第三節 散文駢體見功力――散文、駢文 84
第四節 鴛鴦蝴蝶揚州派――小說 87
第五節 文學戲劇深思考――文學及戲劇研究 91
第六節 八怪傳人呈異彩――繪畫 96
第七節 異體瀚墨展個性――書法 117 
第八節 澎湃印濤一朵花――篆刻 143
第九節 詩鐘七唱現才情――詩鐘 147
第十節 竹西後社有驍將――燈謎 150
第十一節 地方編志出力多――方志 157
第十二節 史學編著來懷古――史學 158
第十三節 近代聯聖不孤單――對聯 160
第十四節 小園藝菊享繽紛――藝菊 168
第十五節 園林文人兩相宜――園林 169
第十六節 黑白世界幾高手――圍棋 176
第十七節 棋壇孟嘗有師友――象棋 178
第十八節 曲苑書壇覓知音――曲藝 179
第十九節 書聚書散平常心――藏書 182
第二十節 書畫錢幣精鑒賞――收藏 197 
第二十一節 文人堆裡三俠客――武術    213
第二十二節 創新美食樂品嚐――烹飪    216
第二十三節 小報先驅喜詼諧――報業    219
第二十四節 婦運先驅開風氣――女學    223
第四章 旁敘冶春後社的交遊 224
第一節 能臣梟雄袁世凱    224
第二節 民國公子袁克文    226
第三節 如虎似梟徐寶山    231
第四節 慧眼識珠孫閬仙    233
第五節 學派殿軍劉師培    237
第六節 散文名家朱自清    242
第七節 國學大師李審言    246
第八節 山水巨匠黃賓虹    247
第九節 近代畫仙張大千    250
第十節 小說泰斗李涵秋    252
第十一節 畫界高手陳若木 255
第十二節 史學能手閔爾昌 257
第十三節 武術名人金一明 259
第十四節 悲情義妓張素琴 260
第十五節 賢德女子張茂昌 262
第五章 縱議冶春後社的影響 263
第一節 冶春後社對政治的影響 263
第二節 冶春後社對經濟的影響 274
第三節    冶春後社對教育、科學、醫學與文化的影響 278
後記 300
 
 



  文化是人類的內在精神和這種內在精神的外在表現。文化具有多方的資源、特質、滯距,以及不同的選擇、衝突和創新。藝術在文化中不僅在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考古學,以及心理學作為重要內涵,而且在政治學、歷史學、藝術學、經濟學、倫理學、教育學以及文學、哲學、法學等領域的核心價值。

  歷史藝術以文化資源作為人類文化傳統和精神成就的載體,構成了一個種族獨立的文化主體,並具有獨特的個性和價值,諸如:民俗節慶、遊藝文化、生活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工藝文化以及信仰文化等。

  中國是一個多種族群與宗教並存的國家,諸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伊斯蘭教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類宗教和宗教派別形成了寶貴的宗教藝術文化資源。不同的藝術文化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幾乎囊括了從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到建築、繪畫、雕塑等方面的精神與美學價值。

  東漢王符《潛夫論》云:「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歷代學人為了藝術文化進程,著手文獻整理,進行編纂,輯佚,審校,註釋,專研等,「存亡繼絕」整校出版傳承工作。

  蘭臺出版社擬踵繼前人步伐,為推動中國藝術文化傳承巨輪,貢獻禺人之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略盡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傳布當代學界學人研究成果,對構建中國藝術文化研究的成果,將之整理成叢書出版,除冀望將之藏諸名山,傳諸百代之外,也將為學人努力成果傳布,影響更多人,建立更好的優質文化內涵。並將此整校編纂出版的重責大任,視其為出版者的神聖使命,期盼學界學人共襄盛舉!

  蘭臺出版社邀集各方學者,將固有藝術文獻著作整理出版,首部出版了《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第一輯,共十冊:

  《中國古代雕塑研究 》《中國古琴文化研究》《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中國畫學儒化研究 》《中國商周青銅器與青銅器雕塑藝術》《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唐昭陵墓誌紋飾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國古代隱士與山水畫 》《晚清冶春後社研究》。

  中國文化研究首部《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第一輯的出版,此重要的相關研究成果,如清人張潮《幽夢影》云:「著得一部新書,便是千秋大業;注得一部古書,允為萬世弘功。」人類著述之根本在於人文關懷。叢書所邀作者皆清遠其行,浩博其學;學以辯疑,文以決滯;所邀書稿皆宏富博大,窮源竟委;張弛有度,機辯有序。

  文搜百代遺漏,嘉惠四方至學。《中國藝術研究叢書》將開啟宏觀視覺,追溯本紀之源,呈現豐贍有趣的文化圖景。雖非字字典要,然殊多博辯,堪為文軌,必將為世所寶。
 
壬寅端月識於問字庵/党明放係文化學者、蘭臺出版社駐北京總編輯、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總編纂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09164
  • 叢書系列:婦女研究
  • 規格:精裝 / 3013頁 / 19.5 x 26.5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克蘇魯神話 I:呼喚(精裝)
66折: $ 329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品格優勢:成就孩子「王者之力」,從容應對未來的競爭與機遇
作者:彭凱平、閆偉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9-01
66折: $ 251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9
$ 37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下冊 一九六四 ── 二〇一八
出版日期:2024-11-29
$ 592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原來的夢想:原子少年II寫真書
出版日期:2024-12-02
$ 489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好好吵架!──深入內心,挖出渴望,讓親密關係再進化
作者:茱蒂絲.萊特、鮑伯.萊特
出版社:本事出版
出版日期:2024-12-20
$ 336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員工問題之診斷與處理
作者:鄧東濱編著
出版社:布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30
$ 45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海洋守護隊,啟航!
作者:呂育修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24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圖解麵包辭典:新鮮、好吃又實用,麵包迷必收藏的的麵包知識百科
作者:麵包與洋蔥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1
$ 315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