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始終文本
這一本集子分做三卷,為了配合發表刊物的版面,單篇字數多在一千五百字左右,卷一為插畫家訪問,始於澳洲繪本作家葛瑞米.貝斯(Graeme Base),連同八位國內插畫家,合計九篇,列入《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的「插畫家的天空」專欄裡。陸續寫就的小評則不定期刊登,即卷二的「作家與主題」,乃課堂講授內容梗要,做為學生閱讀與討論的作業範本。再者,「島」與「機器人」是我一向關注的研究與創作主題,既有概論也予以細究。
卷三全為兒歌與童詩相關的評論,其中的〈兒歌詩不詩?〉蒙蘇紹連老師邀稿,刊登於《吹鼓吹詩論壇29號歌詞創作專輯》;〈行間字裡讀童詩──兼論《紅色小火車》與《跟太陽玩》的圖文關係〉為「政府出版品資訊網」而寫,除了分析詩人的文字風格,也抓出插畫的各自意圖;〈林良童詩中的口語與詩意──以《沙發》與《蝸牛》為例〉乃向兒童文學領航者林良先生致敬;〈探析楊喚與蓉子的童話詩國度〉則回頭審度台灣童詩創作先驅的童話詩書寫;而期刊論文〈童詩集的表現形式〉,由〈童詩也想「字」己說話──談童詩繪本化〉(發表於2014年2月9日《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擴充而成,已於華藝線上圖書館提供借閱,此處省略中文摘要、英文摘要與參考書目,該文論及單篇童詩兼及童話詩乃至小說詩,亦標誌了自己的童詩試寫軌跡,另一篇〈在裡面也在外面──我的童話詩創作〉乃2016年7月10日在齊東詩社演講的內容整理,此番補上出版後續。另外,跨越語言藩籬,重讀與深究日本金子美鈴與谷川俊太郎的作品,比較原文與譯文,別有趣味;進而搜尋新世代語彙,透過〈童詩大小眼:以《五個媽媽》與《想和你一起曬太陽》為例〉將目光轉向現下的童詩創作與發表場域,看它似乎限縮卻又兀自茁茁,其景況,或許不好也不壞。
筆者亦創作亦評論,並不特別倚重文學理論,始終皆以文本為主,細究敘事技巧,若是單篇作品,則探看其形式與內容是否互相幫襯;若是同一作家,則歸納其個人風格與偏好,可有慣用之敘事模式?可有突破之嘗試;若為單一主題,則分歷時與共時兩條軸線,窺其流變,察其端倪,因此,透過這些評論文字,或能嗅聞出版環境的風色以及個人關注的議題。
這些文字,有時先行發表於平面或電子媒體,再用做課堂教學,有時則是授課內容統整而成,皆為研究與評論示範,譬如作家研究,如何在書海中尋覓值得關注的作家?然後進一步掌握作家的特色?又譬如主題研究,如何過濾可讀性高的文本?接著篩選出可用的文本?凡此種種,公私兩「變」,雙向融通,如何兼顧出版潮流與個人閱見?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之內點出關鍵?此外,這些評論旨在敲點,舉要構形,可以據此再做不同面向與程度的展延與討論。
讀評大費神思,每令筆者伏案良久,有時連篇,寫來暢快;有時累牘,反覆咀嚼,都經再三琢磨,特別感謝《國語日報》素真編輯的厚愛,以及諸位受訪的插畫家與繪本作家各抒己見,更感謝秀威少年惠賜出版機會。
蘇善2022年2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