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序言//
恆春半島民謠屬於台灣民間歌謠,透過說唱方式,將歷史、民間故事、文化習俗與社會議題等主題融入吟唱,內容來自於生活即興或日常所見,因過去的人多不識字,當興致來了,便會將生活周遭所遇到的人事物,直接透過歌唱來表達。然而隨時代變遷,歌謠與人的關係也逐漸改變,「即興歌唱」的口傳形式不再常見於現代人的生活之中,民謠唱詞的生產也轉變為文字化的書寫創作。
多年來恆春半島在地累積了豐富的唱詞文本,外在環境與人們生活的改變,促使民謠唱詞也產生形變。而在十幾年前,來自高雄的古典詩詞老師-林鳳珠,來到恆春開設「台語之美」課程,進而影響恆春在地人所創作更現代與多樣化的唱詞形式。本詩詞集中的選詩,主要聚焦在恆春半島民謠適合搭配民謠曲調吟唱與賞析之唱詞,因此, 挑選範圍涵蓋自早期民謠研究中採錄的傳統唱詞,以及現今恆春半島在地人或民謠傳成推廣相關人物所創作的七字詩,以適合大眾閱讀欣賞、內容具教育意義、歷史性與地方知識特色之詩詞,藉以讓民謠初學或深入認識的一般大眾使用。
內文中除了詩詞文本,同時也會搭配羅馬拼音以及教育部漢字版本輔助,目的即是為了讓不熟悉台語的學習者能夠容易理解並可自行讀詩。每首詞同時也搭配念詞、曲調吟唱之音檔,希冀透過知識理解、拼音輔助與歌謠賞析的內文組織,建構更完整的恆春半島民謠歌詩學習與賞析文本。
何謂民謠的美學價值?人們對於「美」的定義不盡相同,對於音樂歌曲的喜好尤為主觀。然恆春半島民謠的獨特,不僅只存在於曲調的旋律之中,更重要的是在其唱詞中所流露的地方知識內涵。唱詞記錄了時代,反映民間社會的生活百態,以及人們對於地方的觀察與感受,每一階段的民謠記錄與出版,都是當時代為文化傳唱與流傳目的所作的努力。恆春半島民謠作為臺灣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透過本歌詩集的出版,期待讓更多人從「視覺」閱讀詞中故事,並透過「聽覺」的開耳接觸,從多重感官體驗深入認識這項文化所蘊含的珍貴內涵。
//序言//
恆春半島民謠屬於台灣民間歌謠,透過說唱方式,將歷史、民間故事、文化習俗與社會議題等主題融入吟唱,內容來自於生活即興或日常所見,因過去的人多不識字,當興致來了,便會將生活周遭所遇到的人事物,直接透過歌唱來表達。然而隨時代變遷,歌謠與人的關係也逐漸改變,「即興歌唱」的口傳形式不再常見於現代人的生活之中,民謠唱詞的生產也轉變為文字化的書寫創作。
多年來恆春半島在地累積了豐富的唱詞文本,外在環境與人們生活的改變,促使民謠唱詞也產生形變。而在十幾年前,來自高雄的古典詩詞老師-林鳳珠,來到恆春...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漫談民謠
一、恆春半島民謠介紹
二、民謠曲調介紹
第二章 恆春半島民謠
【傳統曲調】
思雙枝
〈阮處在蹛滿州庄〉
〈講到過去〉
〈山風兮話〉
〈落山兮風〉
〈我欲來做一陣風〉
〈記西門廣場—民謠祭〉
四季春
〈講到過去〉
〈我愛恆春四季—夏天〉
〈觀星〉
〈欖仁樹腳〉
〈置遮出世置遮大〉
平埔調
〈欲去臺東〉
〈較早〉
〈獵鷂〉
〈來看南十字星〉
〈月光照恆春古城〉
〈看沙漠〉
楓港調
〈第一好鳥〉
〈獵鷂〉
〈我愛恆春四季—春天〉
〈美麗兮誤會〉
〈龍鑾潭〉
五空小調
〈長工故事〉
〈出頭天〉
〈獵鷂〉
〈遊港也村兮沙崙〉
〈龍鑾潭邊看日落〉
牛母伴
牛母伴 新詞
牛母伴 老詞(姊妹伴)
牛母伴 老詞 父母疼子
【近代歌謠】
守牛調
〈滿州特景〉
〈滿州特色〉
〈港也沙漠〉
滿州三景
〈滿州三景〉
〈恆春半島十景動線歌〉
〈白鷺鷥〉
恆春四景
〈大聲唱予世界聽〉
〈關山落日〉
〈我欲來做一陣風〉
滿州地方小調
〈滿州小調〉
〈農村小調—打拼的兄弟姊妹〉
第三章 敘事中的民謠
敘事詩
〈若來半島焉怎耍〉
〈恆春行腳花〉
〈民謠鬥嘴鼓〉
附錄 補充資料
一、民謠歌詩集選詩-教育部漢字版
二、歌詩集音檔
前言
第一章 漫談民謠
一、恆春半島民謠介紹
二、民謠曲調介紹
第二章 恆春半島民謠
【傳統曲調】
思雙枝
〈阮處在蹛滿州庄〉
〈講到過去〉
〈山風兮話〉
〈落山兮風〉
〈我欲來做一陣風〉
〈記西門廣場—民謠祭〉
四季春
〈講到過去〉
〈我愛恆春四季—夏天〉
〈觀星〉
〈欖仁樹腳〉
〈置遮出世置遮大〉
平埔調
〈欲去臺東〉
〈較早〉
〈獵鷂〉
〈來看南十字星〉
〈月光照恆春古城〉
〈看沙漠〉
楓港調
〈第一好鳥〉
〈獵鷂〉
〈我愛恆春四季—春天〉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