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早期臺灣民間對傳統戲曲故事,大都耳熟能詳,看戲聽戲都能隨口哼唱,是現在南管戲已非主流戲曲,大家對傳統戲曲故事也不熟悉,但南管音樂中又有許多傳統戲曲故事,甚至曲詩中常有早期閩南民間慣用語,是南管音樂學習活動中的障礙,因為學習者常不能理解曲詩內容,教學時,每個曲目都需要費時解說戲曲故事,然後才能再進入音樂的學習;也經常有年輕學子問到:「是否可以請老師提供相關的戲曲資料選讀」等等。
個人於2006年幫林吳素霞老師寫了《朱弁》戲文的導讀,也讓華聲社學習了《朱弁》故事曲目,並錄製了3張CD出版,這是個人在南管音樂教學時,首次以戲曲故事為中心教學,並在成果發表結束後,錄音製作CD的開端。2020年華聲團員又提出《陳三五娘》曲目作為年度學習目標,而《陳三五娘》故事,最早以《荔鏡記》之名,從16世紀流傳至今,仍是南管戲(七子戲)或泉州梨園戲之重要劇目,保存在臺灣手抄本中的曲目甚多,大約有三四百首之多(據泉州鄭國權先生言,他在泉州只找到兩百多首)。除了戲曲的演唱,南管界也有諸多名曲傳唱,因此促成此次《陳三五娘》曲目的教學習唱與有聲出版之構想。
目前手機的多功能化,使越來越多人不再使用光碟機聽CD,於是有了新的想法,希望南管音樂教材也可與時俱進,把所有的有聲資料直接上傳雲端,每個人只要一本教材在手,直接掃瞄QR CODE就可以有音樂檔聽,搭配欣賞與學習,如此是否能吸引更多人來學習南管呢 ? 希望是 !
關於本次錄音曲目,除了華聲社吳昆仁與江月雲老師所傳習的曲目外,餘則是我從蒐集之手抄本中,選取曲目,經過反覆唱唸、校訂與材開始範唱教學。而疫情嚴峻之下,無法正常的合樂上課,為了讓所有團員宅在家的時間,都能有曲子可以練習,華聲團員除了每週兩次視訊教學,也透過團員個別的學習錄音來回傳遞,讓我檢視成果,並一一修正回傳練習,教學工作也因此比正常上課需要更多時間付出,原計畫第一年只錄製15見曲目,也因疫情,團員在在家練唱時間多,大家錄音時都相當用心,曲唱就多了些成果,共錄製了26見曲,以南管音樂是個合樂的樂種言,個人雖覺得合樂的默契稍差,但每個人唱曲是相當不錯的。
本出版品為臺北市文化局110年度補助無形化資產維護計畫的成果。 感謝臺北市文化局贊助,也感謝臺北藝術大學提供了教學中心影音網平台讓我上傳錄音檔使用,當然這個教材也無條件提供北藝大學生使用,並希望能對所有愛好南管古樂的人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