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客潮箏樂小曲是一代代箏人長期積累的藝術作品,是珍貴的民間音樂資產。小曲數量之多、流傳範圍之廣、文化積澱之深,難以一言以蔽之。一曲多版本的箏樂小曲在音聲交錯和形質流變中,形構了一幅山水相連的箏樂地圖。
閩南、粵東地區閩客潮三個民系社會各自流傳著古樂合奏、廣東漢樂及潮州音樂等地方樂種,閩南箏樂、客家箏樂、潮州箏樂流播其間,立基於民間樂種而獨立發展,三者淵源相近、型態相似,內容卻又似同若異,聽起來不完全相同。
本書研究閩客潮箏樂小曲的形質樣貌與流變現狀,探討跨域的箏樂人文交流及其所衍生的區域音樂特點。文中對於眾多閩客潮箏樂小曲進行探勘梳理,展開版本間的交相比較與探討,藉以還原屬於南方箏樂互涉和流變的軌跡,更進一步深入關於淵流、因果和脈絡的討論。
作者簡介:
張儷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教授,致力於箏樂演奏、理論研究及教學,立基於各地音樂采風和調查研究,發表了眾多的箏樂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內容側重箏樂理論與實務,深入流派技法與風格之研究,著有二冊《彈箏論樂:張儷瓊箏樂論文集》、《潮州箏樂變調音之音律測定研究》、《箏路瑣記》、《古今箜篌之研究》、《臺灣地區箏樂傳承脈絡體系之調查研究》。創作箏曲《人生‧如夢》、《古城之憶》、《時調孟姜女變奏》、《春之聲彩》、《六月茉莉奇想曲》。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閩客潮箏樂的區域性及論域現況
古箏音樂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國音樂社會長期積累的珍貴文化資產,做為一項廣為流傳的民間樂器,古箏長期被運用在民間樂種的演奏,形成獨立而特殊的傳承脈絡和箏樂人文體系。早期的古箏僅僅做為傳統戲曲和說唱表演的伴奏,由於日積月累的托腔送韻,加上世代相傳不斷繁衍的樂種人文,逐漸形成了箏樂發展的有利條件。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中,藝人藉鑒了民歌、說唱及戲曲的音調,逐漸吸收地方音韻,發展出屬於古箏獨特的演奏技法及樂彙內容,積累各式各樣的箏樂曲目,更逐漸形成風格韻味多元殊異的箏派音樂。二十世紀以來,箏樂的演奏技法、曲目數量、演出形式等各方面更有了長足的發展,市場規模益發擴大,使得箏樂獨立而為自成一體的器樂文化。
20世紀中葉之前,在山東、河南、廣東、福建、浙江、陝西等地流傳的傳統箏樂,皆以右手彈絃、左手作韻為主,注重聲韻兼備的表現,突出旋律與音韻交織的音聲特點。由於箏樂藝術的傳播域廣流深,受到地域風格的影響,各地箏樂呈現不同的人文風情和藝術特點。北方箏樂多鏗鏘爽朗,南方箏樂則顯柔婉平和,此與人們的生活習慣、語言、民系背景有關。箏派音樂體系之間多半曲目形質各異,亦也不乏因交流借鑒而產生的文本傳播和人文互動關係。
中國南方長久以來流傳豐富的箏樂傳統,特別是閩南、粵東區域,相對而言是箏樂流傳分布非常集中而高度發展的地理區間。由於這個地區歷史人文薈萃、經濟文化繁榮,孕育了閩南箏樂、客家箏樂、潮州箏樂三個箏派。在閩南粵東地區住居的閩客潮民系有密切的地緣關係和相近的歷史文化背景。不斷厚植的民間藝術人文資產,使得閩客潮箏樂體系中廣泛流播著一些相近似的曲目。它們既具備中國南方箏樂特有的清麗委婉的風格,又突出不同民系各自獨立的藝術特點和演奏技巧。
本文在閩客潮箏樂的論域中檢視閩客潮箏樂小曲的音樂內涵及其演奏表現,旨在音樂人文與地域文化語境中理解箏樂的發展與流播,在閩客潮民系的文娛生活中析出箏樂藝術的音聲表現特質與箏樂文化的美學意趣。
第一節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地域背景
綜觀傳統箏樂的曲目內容,無論潮州、客家、山東、河南等箏派音樂,其傳世的經典多分為二類,其一為六十八板體式的樂曲;其二則是各類曲牌、唱腔器樂化的曲目,或是民間小曲箏樂化的結果。客家箏樂的大調樂曲、潮州箏樂的套曲、河南板頭箏曲以及山東大板箏曲,在結構上皆屬於六十八板樂曲。除了板數固定的六十八板樂曲之外,各地都流傳著一些長短不一的小曲,依內容性質而言,不外乎來自說唱、戲曲的曲牌唱腔以及一些民間雜曲和民歌。河南的牌子曲、山東小板箏曲、客家串調箏曲、潮箏絃詩小曲等皆屬之,它們都是各箏派的精巧小品,本文統稱為箏樂小曲。由於其素材來源多樣、內容多元紛呈,板數不定、曲長不一,這種曲調共有的現象是靈活多變、因地制宜。這一類的箏曲既有歷史文人的詩詞聲歌痕跡,亦有民間雜曲的多元曲調來源,兼收說唱戲曲的過場串調,各種兼容並蓄的內容存見著各地箏樂在風格和語彙上的異質特色。
當今箏樂的繁榮發展與各地曲牌、唱腔器樂化的背景軌跡密切相關,箏樂與當地民間音樂體系之間大多經歷過相互依存的階段,因而產生了不可分割的文化性關連。具體而言,箏樂小曲多是曲牌、唱腔、民間小曲等「箏樂化」的結果。這種民間音樂體系多元納涵的發展過程,使得箏樂藝術的內容更與民間生活緊密相關。例如:山東箏樂在「山東琴書」的基礎上,將琴書曲牌獨立以古箏演奏而形成曲目。河南箏樂亦在當地說唱音樂「河南曲子」(亦稱「大調曲子」)的濡染之下,形成箏樂的板頭曲和牌子曲。再如客家箏樂藉鑒於廣東漢樂、潮州箏樂取材於絃詩樂、廟堂音樂、外江音樂,都是箏樂吸收地方樂種素材,進一步獨立發展的例證。這種向民間樂種取材與藉鑒的現象,是各地箏派曲目與風格形成過程中的普遍共性。這種富有強烈地域性背景的歷史發展軌跡,孕育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地箏樂傳統。因此可以說,傳統箏樂的內涵是由各地音樂文化涵養融匯而成的,樂人、樂曲因地而生、因地而襲,樂人口中說的是地方話,手上彈的自然是攜帶地方風格的古箏音樂。
閩南粵東之境相對密集的箏樂文化積澱,在地域流播的過程中形成風格相近的箏樂傳統。閩南箏樂、客家箏樂、潮州箏樂同在閩南粵東區間流傳,其源流、形態和演奏內容,與人們實際生活和文娛活動有密切關連,它們有各自流傳的地理中心。客家箏樂主要分布於粵東,以梅州、大埔一帶客家人群聚社會為主要流傳和保存的中心。閩南箏樂主要流行在福建南部詔安、雲霄及上杭、永定等地區。潮州箏樂的流傳區域則分布在廣東潮州、汕頭各縣市,進一步更遠播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僑社會。
生活區間地理相近、文化活動部分重疊的閩客潮民系,在歷史上也有似同的箏樂發展經驗。閩客潮箏樂都是從當地民間樂種體系中發展而來的專項器樂傳承脈絡。旖妮婉轉的潮州箏樂很早便享負盛名;古樸淡雅、重在寫意的客家箏樂也受到廣泛流傳。在福建南部發展的閩南箏樂,其清新質樸的演奏風格則較少被學界深度研究。從樂曲的形態、演奏手法和風格類型角度而言,除了曲目同質性高,閩客潮箏樂在風格上也很接近,樂曲多表現南方樂種細膩舒雅、重於抒情的特點。
本文所探討的三個對象主體,客家箏樂小曲以廣東漢樂為主要的素材與風格來源;潮州箏樂小曲的背景有來自絃詩樂、外江音樂等多方面的影響;閩南箏樂小曲則孕育自民間器樂「古樂合奏」。三者各有依存的樂種背景,演奏文本有很高的同質性;另一方面,儘管文本素材趨同,表現內涵和風格上還是有明顯的殊異性。三者之間由於鄰近地理區間的淵源,長久以來一直有人文的交流與互涉,因此曲目之間又產生了同質流變的結果,形成了形態分析橫向比較的樣本。
就源流背景而言,閩客潮箏曲曲目眾多,來源多樣,箏樂文本的形態不一而足。閩客潮箏樂的發展背景與歷史淵源遠可溯至明清俗曲,近又吸收閩南粵東地區的民歌小曲和說唱戲曲體系中的音樂素材。各種歷時與共時的因素交相累加,形成龐大的箏樂曲目體系。不僅攜帶各層面來源的文本訊息,樂曲來源及應用場合更是多元,更早已融入當地社會,發展出獨特的箏樂風格與技法條件。
就樂曲結構來看,閩客潮箏曲簡約可分為六十八板樂曲及各式板數不定、長短不一的民間單曲,特別是一些板數少、篇幅小的樂曲,又以「小曲」稱之。潮州有一種自六十八板絃詩樂獨立出來演奏的古箏樂曲,通常以套曲形式演奏;客家人稱這種六十八板體式的樂曲為「大調」箏曲;閩南人社會也同樣流傳著這種六十八板體的樂曲,這是民間各地樂曲的體式共性。除了六十八板體以外,閩南粵東大量流傳著的各種長短不一的單曲,在潮州有廟堂小曲、絃詩小曲;客家人亦稱這類箏樂小曲為「串調」箏曲,特別是指那些被吸收做為戲曲過串的樂曲。
第一章
閩客潮箏樂的區域性及論域現況
古箏音樂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國音樂社會長期積累的珍貴文化資產,做為一項廣為流傳的民間樂器,古箏長期被運用在民間樂種的演奏,形成獨立而特殊的傳承脈絡和箏樂人文體系。早期的古箏僅僅做為傳統戲曲和說唱表演的伴奏,由於日積月累的托腔送韻,加上世代相傳不斷繁衍的樂種人文,逐漸形成了箏樂發展的有利條件。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中,藝人藉鑒了民歌、說唱及戲曲的音調,逐漸吸收地方音韻,發展出屬於古箏獨特的演奏技法及樂彙內容,積累各式各樣的箏樂曲目,更逐漸形成風格韻味多元殊異的箏派音樂...
作者序
描繪一幅山水相連的箏樂地圖
代序
彈箏論樂大半生,不知不覺行到了閩客潮這片山水相連的音聲景緻裡。十多年前我走進了潮州箏樂的研究論域,現在回想起來,似乎那時就注定了要在這閩南粵東之境踏查拾樂。對於潮州音律的研究是這幅箏樂地圖的開卷之首,吸引我目光的是潮汕平原的昇平之樂,在我浸淫潮州箏樂的同時,深刻體會了潮州人精緻細膩的音樂文化。
接下來的幾年是一連串對客家箏樂、閩南箏樂的學習和挖掘。循著前輩的箏聲樂音,我興致高昂地寫了一些專篇文章,研究了許多樂曲的形態、結構與特點。先是潮州《寒鴉戲水》、《柳青娘》,而後是客家《出水蓮》、《崖山哀》,當我近幾年聽到閩南的《迎賓客》、《小揚州》、《柳葉金》、《普庵咒》、《百家春》等各式小曲,與客潮二派的箏曲竟是梗概相同、細節互異時,終於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原來我以為山水有別的各家各派,其實是峰峰相連、水域無隔的。閩客潮箏樂正符合音樂學論述中的離散與混同,充滿著音樂混雜和流動的現象;這的確讓我感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於是,我想,是時候提出閩客潮箏樂小曲的綜論了。
閩南、粵東地區閩客潮三個民系社會各自流傳著古樂合奏、廣東漢樂及潮州音樂等地方樂種,閩南箏樂、客家箏樂、潮州箏樂流播其間,立基於民間樂種而獨立發展,三者淵源相似、型態相近,內容卻又聽起來不完全相同。箏樂領域中,大曲多是正經八板,形式工整;小曲樣式則活潑多樣,短長不一。本書研究閩客潮箏樂小曲的形質樣貌與流變現狀,探討跨域的箏樂人文交流及其所衍生的區域音樂特點。文中對於眾多閩客潮箏樂小曲進行探勘梳理,展開版本間的交相比較與探討,藉以還原屬於南方箏樂互涉和流變的軌跡,更進一步深入關於淵流、因果和脈絡的討論。
閩客潮民系在歷史、地理、人文背景方面的綿密關係,凸顯了地緣與音樂形態的相關性,形成音樂形態學和樂種學上的豐富樂例。樂曲內容的流動與流變,形同而質異,凸顯了閩客潮箏樂文本的互文性及變異性。多年的田野經驗告訴我,這些互文關係和縱橫交錯的文本內容,是樂種的長期積澱,並非短時間的養成,要真能挖掘音樂流變的實像,還要將音樂置於閩客潮多元文化中去思考。
回顧研究工作的足履痕跡,樂社裡的人文聲景歷歷在目,管弦絲竹音猶在耳,田野老師所給予的樂音濡染數算不盡。我在閩客潮的箏樂音聲中進行著描述與解釋,彈琴復論樂,不亦樂乎。還記得林毛根老師領著我拜訪潮州樂社,解答潮州音樂和音律的問題,指引我深入理解了潮州箏樂的「一音三韻」。我在古箏領域裡的重要導師—饒寧新老師,對我的影響甚為深鉅,本書在付梓之際,草稿上還有先生審讀眉批的痕跡。先生的客家箏曲典雅抒情,樂音轉折用韻之細、著力之深,我經常在課堂上屏氣凝神仔細描摹,課後品味再三流連神往。饒老師領我進入客家音樂領域,經歷過一段深刻難忘的廣東大埔漢樂之旅,親自見證客家人們對傳統音樂的熱愛與執著,這是長久以來推動著我的為學動力。
總結這段寫作的時光,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箏樂前輩和誼友們。還記得閩南箏家陳茂錦教授在他書齋裡侃侃而談、不吝賜教,提攜之情溢於言表。李家箏傳人李煌兄提供的口述歷史和珍貴資料,讓我獲益匪淺、深受啟發。張家箏傳人張阿林、沈育娥、張家祥翻開家譜傾囊相授,執著傳承令人欽佩。在本書完稿之際,高百堅老師秉著謹慎為學的態度,提出擲地有聲的學術見解,魚雁往返字裡行間流露儒者風範。筆者在此隆重申謝。對於長期鼓勵我的先師前輩、學界好友和研究助理們,我內心充滿感謝,這本著作的完成離不開他們的鼓勵和參與。在眾人的幫助之下,筆者雖知刻苦用功、勤勉爬梳,然因個人才疏學淺,書中不免尚存譾漏謬誤之處,祈請讀者先進不吝指正。
閩客潮箏樂資產是一代代箏人積累的智慧,也是珍貴的民間藝術寶庫。小曲的數量之多、範圍之廣,文化積澱之深,難以一言以蔽之。本文論說只能關注一隅,無法竟攬全貌。但願這對於箏樂小曲研究的小小開端,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學者願意在箏學領域持續耕耘,建構更多閩客潮箏樂文論,為這閩南、粵東的箏樂文化敘說更多的精彩音聲,持續描繪這幅山水相連的箏樂地圖。
謹此為序。
張儷瓊
2021年8月15日
描繪一幅山水相連的箏樂地圖
代序
彈箏論樂大半生,不知不覺行到了閩客潮這片山水相連的音聲景緻裡。十多年前我走進了潮州箏樂的研究論域,現在回想起來,似乎那時就注定了要在這閩南粵東之境踏查拾樂。對於潮州音律的研究是這幅箏樂地圖的開卷之首,吸引我目光的是潮汕平原的昇平之樂,在我浸淫潮州箏樂的同時,深刻體會了潮州人精緻細膩的音樂文化。
接下來的幾年是一連串對客家箏樂、閩南箏樂的學習和挖掘。循著前輩的箏聲樂音,我興致高昂地寫了一些專篇文章,研究了許多樂曲的形態、結構與特點。先是潮州《寒鴉戲水》、《柳...
目錄
第一章 閩客潮箏樂的區域性及論域現況
第一節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地域背景
第二節 閩客潮箏樂文化的研究論域
第三節 研究框架及方法
第二章 閩客潮箏樂的歷史與淵流
第一節 閩南箏樂的發展與流播
第二節 客家箏樂的發展與流播
第三節 潮州箏樂的發展與流播
第三章 閩客潮音樂的人文與音樂社群背景
第一節 閩客潮音樂的人文背景
第二節 外江音樂對閩客潮音樂的影響
第三節 閩客潮樂社的活動與交流
第四章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文本
第一節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記譜
第二節 閩客潮絲絃樂的文本背景
第三節 閩客潮箏樂小曲文本的似同
第五章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結構與板式
第一節 曲體與結構
第二節 板式與曲速
第六章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音組織與音秩序
第一節 音階與樂調
第二節 樂彙與造句
第七章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變奏
第一節 閩南箏樂小曲的鬧句
第二節 客家箏樂小曲的減字與加花
第三節 潮州箏樂小曲的程式化催奏
第八章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技法特點與演奏審美
第一節 演奏技法與作韻表現
第二節 音色音響與審美意趣
第九章 結論
參考書目
第一章 閩客潮箏樂的區域性及論域現況
第一節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地域背景
第二節 閩客潮箏樂文化的研究論域
第三節 研究框架及方法
第二章 閩客潮箏樂的歷史與淵流
第一節 閩南箏樂的發展與流播
第二節 客家箏樂的發展與流播
第三節 潮州箏樂的發展與流播
第三章 閩客潮音樂的人文與音樂社群背景
第一節 閩客潮音樂的人文背景
第二節 外江音樂對閩客潮音樂的影響
第三節 閩客潮樂社的活動與交流
第四章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文本
第一節 閩客潮箏樂小曲的記譜
第二節 閩客潮絲絃樂的文本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