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切里以畢生奉獻的烈焰燃起音樂之愛,
引導讀者以全新的方式聆聽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之愛:指揮家的私房聆聽指南》
為何聆聽古典音樂?如何從聆賞體驗中得到最多收穫?在本書中,指揮家約翰.莫切里以畢生的經驗、淵博的知識、深刻的理解,以及令人感同身受的鑑賞力,回答了這些問題。
莫切里是李奧納德.伯恩斯坦的門生,兩人曾經共事十八年;他也是在世界各地巡演、錄製唱片的知名指揮家。莫切里發行的唱片超過八十張,曾獲葛萊美獎、東尼獎、奧利佛獎、戲劇桌獎、告示牌音樂獎、座艾美獎、金叉獎及德國錄音評論獎等獎項。在書中,他協助我們從古典音樂中獲得快樂和喜悅。他首先帶領我們略覽誕生於古希臘的音樂傳統,如何被羅馬帝國接納,隨後吸收來自全球各地的養分,形成從日本到玻利維亞都接受的古典音樂。接著,莫切里細談音樂,幫助我們理解欣賞古典音樂時所聽見的內容為何:作品如何透過聲音隱喻表達人類最深層的感受與情緒、如何承載歷史痕跡,以及每一場獨特的音樂會經驗如何一再刷新我們對作品的看法。
本書樸實無華、文筆優雅,極具啟發性,適合愛樂人、入門者,以及所有期待在心中燃起音樂之愛的讀者。
《音樂之戰:奪回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
知名指揮家約翰.莫切里大幅重新審視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以本書探討二十世紀三大戰爭期間,美學標準如何掩飾各國的政治目的。莫切里認為,這一時期的音樂史是由三場大戰形塑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他爬梳為何自一九三〇年以來成為經典的作品少之又少,也考察偉大作曲家的生命軌跡,他們在一戰後的創作看似更加簡單,實則為獨特而多變的聲音。莫切里指出,二戰期間作曲家的命運與其隸屬之政府的政治目的密不可分,接續導致了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的實驗音樂遭到噤聲、作曲家移居美國,以及實驗音樂(莫切里稱之為「機構前衛派」)突然回歸,成為冷戰期間西方古典音樂的通用語。
約翰.莫切里以這本《音樂之戰》,不但總結了這兩種觀點,而且更激進地重新思考與定位,當代音樂在多重性當中的各種相對立場。能夠如此直指本心,和他身為指揮對音樂的「體感」有關,這讓他的音樂學絕不枯燥。在這樣的基礎上,莫切里啟程回到二十世紀歷史的風向中去尋找解答──音樂不只是藝術的問題,藝術是在反映世界的動向。如果藝術出了問題,極可能是世界出了問題,或更根本地說,是世界被權力操控的方式出了問題。他打破一些音樂史的迷障,從真實文獻中證明華格納和布拉姆斯這兩大「門派」的掌門人,其實如何彼此尊重並達成了和解;指出「前衛」和「當代音樂」的排他性之狹隘;並為電影和百老匯音樂據理力爭。
好評推薦
《古典音樂之愛》
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榮譽指揮
呂岱衛|資深音樂工作者
吳家恆|數位傳聲製作總監
張尹芳|國家交響樂團駐團指揮
焦元溥|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葉政德|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助理指揮
楊忠衡|廣藝基金會執行長、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
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音樂之戰》
吳家恆|數位傳聲製作總監
鴻 鴻|詩人、導演
(依姓氏筆劃排列)
《古典音樂之愛》
「思路流暢、啟發人心⋯⋯莫切里巧妙地將年少至今的音樂經驗融入其中⋯⋯這本書對於熟知古典音樂的愛樂者,或準備投身其中的入門讀者而言,都可提供完美的導讀。」——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卡羅琳.穆雷克(Carolyn M. Mulac)
「莫切里情感豐沛的書寫能夠激發入門者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引導古典樂迷以全新的方式聆聽音樂。」——《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古典樂迷肯定會喜歡莫切里對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討論。入門者會發現本書令人增廣見聞,但作者卻會提醒所有的讀者不要只聽他的話,而是要親自體驗、聆聽音樂。」——《書單》雜誌(Booklist),瓊.克博(Joan Curbow)
「作者對音樂的喜悅之情具有感染力……即使是對古典音樂非常了解的人,閱讀這本生動而熱情的入門書也會有所收穫。」 ——《柯克斯書評》(Kirkus)
「《古典音樂之愛》重新將音樂視為記憶的匯編,與懷舊、個人經驗息息相關,而且整體來說,也與音樂所帶來的樂趣有關,人們重新聆聽作品時可能發現無窮無盡的變化。」——出版觀察網站(Shelf Awareness)
「傑出的作品⋯⋯這本書帶給聽眾力量、信心與快樂。如果你投身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將會收穫滿滿。」——《紐約書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約翰.莫切里再次寫出精彩的作品。即使上了年紀還是受益良多,感謝這本書帶給我愉快的體驗。推薦給各位。」——歌劇演唱家瑪麗蓮.荷恩(Marilyn Horne)
「有些業餘愛好者以欣賞音樂為主要的娛樂,卻一直希望進一步認識古典音樂的語言,而且要比唱片的包裝說明文字與直覺更加深入;他們會感謝約翰.莫切里的這本書——讓理解音樂的運作幾乎如同欣賞音樂一樣令人愉快。」——《一千個小理智:自由主義的道德冒險》(A Thousand Small Sanities: The Moral Adventure of Liberalism)作者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
「由於伴我成長的父親對音樂的熱情澎湃如濤,我很快就在約翰.莫切里對心儀曲目的思索中迎來熟悉的喜悅之情,每一頁都是以他畢生奉獻的烈焰溫暖我們。正如莫切里告訴我們的,音樂將帶領我們前往『一趟非常值得的旅程』,而他的作品也是如此。」——《出名的父親:伯恩斯坦女兒回憶錄》(Famous Father Girl: A Memoir of Growing Up Bernstein)作者潔咪.伯恩斯坦(Jamie Bernstein)
「這本書讀來愉快,與其說打開了一道門,不如說像是一隻親切的手扶在臂膀上,以熱情與智慧引領讀者直達人生價值核心的美麗世界。」——鋼琴家、作曲家史帝芬.賀夫(Stephen Hough)
「這是莫切里在台灣出版的第四本著作,也的確如他所言,本書試圖總結他一生的感受。書雖不厚,但是信手拈來,提及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作品無數,話題還旁及其他領域,真的就像莫切里跟讀者促膝話家常:語調輕鬆,天南地北。對古典音樂接觸不多的人,會被親和誠摯所吸引,不致嚇跑;如果略有涉獵這個領域又有心深究的讀者,循著作者的提點,把作品找來印證,將會有許多飽滿而有趣的收穫。」——鏡好聽「時代奏鳴曲」主持人吳家恆
「指揮這個職業在大眾的眼中是是個神秘又吸引人的工作,人們總是好奇為何一支指揮棒可以帶領著台上台下的所有人沉浸在音樂之中。在莫切里大師的帶領下,我們將一起認識指揮與音樂的前世今生,藉由莫切里大師的經驗與分享與您一同體驗這個工作的神奇奧妙之處。」──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助理指揮葉政德
《音樂之戰》
「莫切里的《音樂之戰》的優秀美德在於,承認了許多撰寫相關主題的作家都知道但說不出口的事:二十世紀,特別是一九四五年之後,音樂界犯了嚴重錯誤⋯⋯文筆流暢,極具說服力。」──巴頓.斯威姆(Barton Swaim),《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莫切里描繪了從希特勒到史達林的政治負面影響,展示音樂如何成為身分武器。難民作曲家失去主流地位,而莫切里主張重新評價那些被遺忘與丟棄的作曲家。」──理查.費爾曼(Richard Fairman),〈2022年最佳夏季書籍:古典音樂類〉,《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莫切里〕的著作以挑釁角度來處理『什麼是好的古典音樂』這個議題:為什麼我們沒有增加演奏希特勒禁止的音樂,特別是荀貝格、康果爾德、亨德密特以及懷爾的作品?為什麼我們反而迷戀莫切里所說的「機構前衛」?以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的《直升機弦樂四重奏》為首──沒錯,每位演奏者各自在直升機上。讀者可能不同意莫切里的分析,但他的文風比我們搭過的任何直升機都更刺激。」──《航空郵件》(Air Mail)雜誌
「這本書據理力爭、令人信服,讓我們重新審視所有二十世紀偉大的音樂,其中大部分是在特殊情況下創作的,也告訴我們為何需要回頭去聆聽這些作品。」──喬恩.柏林格姆(Jon Burlingame),《007配樂大解密》(The Music of James Bond)作者
「莫切里是具有洞見的思想家和觀察家,也是傑出的美國音樂家,以精彩的書寫探索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的爭議,為我們對音樂政治與曲目的理解拓展全新的維度。」──賴瑞.沃爾夫(Larry Wolff),《歌唱的土耳其人》(The Singing Turk)作者
「各就各位!才華橫溢、多角經營的指揮家、作家莫切里的《音樂之戰》肯定會引發激昂熱烈的討論。在其極為挑釁的新書《音樂之戰》中,他向音樂界發出戰帖,努力顛覆、重新審視主導戰後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史的一些假設。無論人們如何回應莫切里勢不可擋的音樂世界觀,都必須向他的熱情、無畏又大膽的奮戰致敬。」──強納森.科特(Jonathan Cott),《與伯恩斯坦共進晚餐》(Dinner With Lenny: The Last Long Interview With Leonard Bernstein)作者
「莫切里精彩的《音樂之戰》以這個問題展開:『我們為什麼還不演奏希特勒以前禁演的音樂?』接著拉開布幕,以毛骨悚然的細節來回答。」──羅伯特.湯森(Robert Thompson),席爾默(G. Schirmer)樂譜出版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