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訂序二
依然美好與成為美好
失智症與失智者
了解失智「症」與失智「者」是兩件不同的事,並不容易,但是可能是翻轉對失智症誤解 (尤其是污名化) 關鍵點。
失智症,是因為腦部疾病帶來了認知功能 的障礙。而認知功能則是我們與外界溝通的能力,也是使我們在面對外界事物時足以解決問題,以達到某目的的能力 (目標導向行為;goal-directed behavior),此目標包括覓食、溝通、繁殖;而人也因此而能創造、思考、思辨。
因此,失智症會讓一個人 (失智者) 與外界發生阻隔,使得我們看待失智者時,像霧裡看花;更糟糕的是,會使得我們在觀察失智者時,只能看到表面上的認知障礙與精神行為問題,導致我們對於失智者產生很多的誤解。約翰.齊伍德 (Tom Kitwood) 以『惡性社會心理 (malignant social psychology)』來描述這些誤解,就像人很難理解自己與他人,齊伍德的描述非常恰當,尤其是當人們還以為自己很『懂人』的時候。所以,認識失智症先從認識人開始。要認識人,先從認識自己開始。
神經科學、哲學與哲學
此書首先從一般人 (包括教會) 對於失智症的誤解切入,再讓讀者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認識認知功能 (神經科學)。早在古希臘的時代以來,許多哲學家致力於此,譬如柏拉圖、笛卡兒 (哲學),都在探討人之所以為人,自我與意識的議題。在近代,科學家更想要透過解剖、化學、神經網路的發現來理解這些議題 (神經哲學),當然到目前為止,理論還十分不足,需要更多的研究工具開發與科學發現。
然而,人的本質,並非只單單是如笛卡兒所說『我思故我在』。譬如,聖經裡提到聖靈的果子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加拉太書 5:22-23),也有情慾的事,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紛爭、嫉妒等等 (加拉太書 5:19-21)。這些特質,如何以神經科學解釋呢? 或許科學家發現靈魂有磁場的效應,證明靈魂的存在,但是在科學的範疇中,仍有太多無法透過測量、分析等方法來解釋。因此,南西墨菲強調『有靈的身體』,是諸多歷代學者討論『靈魂、心靈、自我』的重點之一 (神學)。
失智症,就是一個在神經科學、哲學與神學交會的疾病。筆者相信,透過這樣的理解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失智者的困難之源由,進而學習到我們為何困難理解失智者。這應當也是本書的作者多蘿西.林希康 (Dorothy Linthicum) 與珍妮絲.希克斯 (Janice Hicks) 撰寫此書的原因罷。
記憶是奇妙的創造
失智症是一類疾病,就像腦中風或其他疾病一樣。但是,罹有腦中風的人,外表上看得出一邊的手腳無力、步伐不穩,因而我們知道如何幫助他的困難 (譬如,攙扶他,使用輪椅協助)。但是,若是左大腦中風的病患,合併失語症。失語者無法理解別人說的話,或是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身邊的人跟他的溝通,可能就無法順暢,彼此產生些許誤會 (想想看,兩個『正常人』溝通時,都可能彼此誤會了)。
因此,接待認知障礙者與肢體障礙者有很大的不同,更何況是失智者。他們表面上與一般人都沒有兩樣呢。更進一步,失智症與腦中風不同處,在於大部分患者之病程都是緩慢惡化,失智者沒有明顯立即可以被辨別的困難;而相對的腦中風是,大部分突然發生,多會有明顯的症狀,尤其是肢體無力,複視、步態不穩等等。
而失智者的失智症病情卻在緩慢進展被家人忽略。相信失智者在病情之極初期一定可以感受自己在處理事務的困難,而且努力克服 (甚至以致於不夠細心的家屬無法觀察),漸漸地失智者失去了克服困難的能力,也失去了病識感。這時候,家屬才發現病情嚴重了。
記憶是奇妙的創造。很多人都聽過『我願意』 這首歌,它的前幾句就把記憶作了註解。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如影隨行
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
轉眼吞沒我在寂寞裡
思念指的就是在記憶中倘佯,可以讓我們在剎那間漫遊在不同時空當中。想想看,當你啜飲一口咖啡,坐在閉上眼睛,你回到18年前坐在巴黎聖母院旁的咖啡座喝著咖啡,欣賞著塞納河畔來往行人,十分愜意自在。法國的文學大詩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在他最主要的作品《追憶似水年華》中,用熟悉的茶香與混雜著瑪德蓮蛋糕碎屑香甜,喚起一連串已經被訴諸高樓的兒時記憶。關於這段關於氣味、嗅覺與記憶的文字記憶的現象,心理學家甚至以「普魯斯特現象」稱之。
失智者遭遇的認知功能障礙,常見最早期的問題是短期記憶力差,也就是現在是何時、在哪裡、剛剛從哪裡來、做什麼事、待會兒打算去哪裡;而且這些訊息根本不存在於記憶之河中,並非在記憶之河『遺失』,因為遺失指的是東西是存在的、還有可能找回,失智者的困擾是這些原本要成為記憶的內容,在腦中卻是空白的。想像一下,當你閉起眼睛,藉著咖啡香回到18年前的巴黎或是童年時光 (長期記憶存在),儘管這些記憶是美好的;張開眼睛後,你卻不知身在何處、何時 (短期記憶不存在),一定會感到不安。如果這樣的事頻繁發生呢? 若被連結上的是不悅的記憶,你的情緒被挑起,氣憤或傷心不已呢? 再加上無法銜接現實帶來的不安呢? 你身邊的人 (尤其是親密的家人) 看到你突然而來的情緒,他能理解嗎? 能接納? 能安慰他嗎?
2020年的劇情片『父親』 ,劇中安東尼飾演一位失智者,所表現的劇情就是主角被『困在時間』(指無法回到回到現實的當下) 當中。劇中用手錶、雞肉、家中擺飾來詮釋失智者在記憶連結上帶來的困擾,甚至是害怕。更因為認知功能差,用自己理所當然地邏輯串聯出似是而非的事情,形成妄想帶來更多與周遭人事物關係的緊張。許多影評把此部電影形容成驚悚片,無寧就是要描述這些不安與恐懼,也讓我們體會失智這樣的問題帶來家屬 (主要是女兒安妮) 的困惑,甚至關係的緊張、破壞。
失智者的認知功能產生問題時,時間地點因為無法延續,不連續性讓她們迷惑,就像是一艘漂浮在茫茫大海中沒有錨與舵的船。安東尼也悲傷挫折的問自己『我到底是誰、為什麼事情變得這麼複雜...』,到後來他像個小孩哭著找媽媽,這反映無論失智者對愛、安全感的基本需求跟任何人一樣,完全沒有差別。因此,失智者需要上帝,成為他的錨與舵,他們需要愛,跟一般人是一樣,或是比我們更需要。。
重現失智症的風貌
本書書名是Redeeming dementia,直覺會翻譯為「救贖失智症」。但是,在信仰中,我們說的救贖,乃是神在罪中將人拯救出來,照理說,應當是要用「救贖失智者」。因此,需要來重新檢視redeem這個字: deem是「視為」、「看待」,re-deem可以翻譯為「重新看待」。也就是,當神把人從罪中救贖出來,是要讓我們成為全新的人;表明神的眼光是要我們重新看待這個人。譯者原本將書名翻譯為『重現失智症的風貌』,筆者覺得恰如其分,佩服她的見地。此看法正好與DAI 的口號『看見失智者,不是失智症 (See the Person, Not the Dementia)』吻合。
此書原文書名副標是『靈性、神學與科學』,作者以她們認為的重要性來排序。因此,不論舉證多少神學家與哲學家的卓見、科學家的發現;前者仍舊只是人對人的看法,後者則是用物理世界來解釋複雜的靈性問題;兩造最終可能都是螳螂擋車。到終極處,我們仍要回到聖經裡。人的本質就是神的創造,神對於人的愛不會改變。靈性、神學與科學的『功用』,是讓我們可以對於與人的關係多一些了解。
在受造之初,聖靈就已經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但因為還不認識神 (未信者),以至於聖靈沒辦法發生太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失智症是漸進性的,初期時,認知功能還可能是好的;即便後來變得很嚴重,但還是有存留之認知能力。失智者的靈裡面還是有亮光,因神的能力未損,只是桎梏於衰殘的身體及認知能力。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把他/她們帶到神面前,點亮他/她們心中聖靈的火。這就是要出版此書的原因,瑞智基金會透過各式各樣的講座、教材,都是透過這個重要的訊息。
依然美好與成為美好
雖有失智症,失智者原本擁有的仍舊美好。雖有許多不美好,回到神的心意當中,仍可成為美好。失智者如此,我們不也是這樣。神在如此等待我們。其實,在失智症家庭中,除了失智者外,直接的照顧者需要有來上帝的愛,才能有源源不斷能量照顧失智者。非直接照顧的家屬會是照顧者最重要的支持者,也就是需要形成一個愛的團契,才能達成這個困難的『任務』。我們在幾年來服事當中,深深體會到,失智症的照顧能讓一個家庭回到愛的團契,這是何等的祝福。筆者覺得這就是神讓失智症存在的目的。
神對我們的呼召,不只在於職業別,而在於如何善用職業上的優勢。我做為一位失智症中心的臨床神經內科醫師,都在經歷神這樣的帶領,因為我的優勢是知道失智者的困難、失智家庭的艱辛;學習神經科學,認識大腦結構與認知功能;認識耶和華的信仰;認識許多很棒的基督徒與牧者;看到許多失智症家庭的彩虹般見證。彷彿神牽著一群人的手往前行,透過我們告訴大眾,失智症不可怕,不認識才可怕,除了在醫療上可以處理許多問題,減少失智帶來的困擾,預防失智的發生與惡化,最終還是要回到用神的眼光來看每一個人的價值。
依然美好,並且可以成為美好。這就是神的心意。
於聖誕季初始
徐文俊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
202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