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文蔚、陳宗暉專文推薦 陳昱文首部詩集✦
這是一本青春紀行之書
以行走思索人與土地的關係、在與不在的命題
隨著吟遊詩人的步伐,一同在田野與生活中釀詩,溫柔地注視島嶼時光
「一小片刻安靜讓村史匯集/讓光對著光說我還在這裡」──陳昱文
「和同年齡的詩人相較,他們善於挖掘內心,動員繁複的象徵,而你卻樂於在田野踏查中醞釀詩。」──須文蔚
陳昱文創作詩、散文、報導文學,散文語法的鍛煉、報導題材的田野意識都鑄入他的詩作中。《還在》蒐羅了近十年的詩作,陳義芝評《還在》:「眼光以花蓮為中心,情思的隧道卻探看遙遠的另一端,緬懷,謳歌,慨嘆。」而這另一端除了有故鄉蘆洲,還有香港。
捧讀詩集,你可以望見一個身影:一位在時空中、田野上行走的吟遊詩人以他誠懇的步伐、靈光的筆,書寫以花蓮為核心被遺忘的故事,同時也挖掘自身心靈的平靜、喜悅與恐懼。
沒有華麗跋扈的修辭,才能真正寫出與現實相互輝映的文字。邀請您閱讀詩人以生活實感縫綴出的地誌書寫,走進山海與土地,隨蜿蜒的故事一同呼吸。
輯一「我還在這裡」,以詩挖掘土地故事。
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探勘情愛的能量。
輯三「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以詩涉事。
輯四「讓我們一起跳舞」,以旅途所思所感,呈現詩和島嶼共舞的旋律。
「『地方』是限制也是開放,是失落也是鄉愁。如何進入一個『地方』?詩,是我用以思索的一道回聲、一雙翅膀、一片浪花,以此嘗試『看見』和感受『地方』紋理的方式。最終,我只是想找尋『我在哪裡』的答案。如是而已。」──陳昱文
本書特色
★臺港文學界跨世代真摯推薦,樸實低調卻誠懇的敘事語言。
★以花蓮為關懷核心,透過行走與思考建構出動人地誌風景。
★詩行間不僅呈現抒情自我,亦代言、共感他人的心理流動。
在地推薦
推薦專文:須文蔚、陳宗暉
推薦語:陳義芝、向陽、鴻鴻、許迪鏘、淮遠、樊善標、張寶云、侯建州、坦雅、蔡宛璇、吳緯婷、airily2(大浪)、黃同弘、廖宏霖、李美婷、曹馭博、陳琳
須文蔚 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在歐洲中世紀的田野中,凱爾特吟遊詩人(Celtic Bards)為部落頌詩,豎琴上的歌音符流動著傳奇與歷史,傳承文化,守護信念。你也樂於在花東縱谷中安身立命,閱讀、教學、訪談與紀實,你的詩不斷再現真實。
陳義芝 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在紛擾的時代,陳昱文沉潛地在心中造了一座詩的基地台;他不僅關切眼前的發生,也感受異時異地的人事。
向陽 詩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通過詩人的慧心巧筆,為臺灣的地誌詩書寫編織嶄新的紋理;又能融寫實與現代於一爐,思索人與土地的關係、在與不在的命題,深刻動人。
鴻鴻 詩人
不像近來盛行的地誌書寫之匠氣與斧鑿,昱文的詩是我心目中最貼地、也最貼心的地誌。
淮遠 香港詩人
我想向這位青年詩人借五分鐘又五分鐘,細讀詩中的故事。
許迪鏘 《素葉文學》編輯
由始至終表現對社會、土地與人的關懷,乃至於與遠方同道詩人的感情連繫,都是那麼實在,令人深信。
樊善標 香港詩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他的詩藝絕不單一:從長篇到短句;從不動聲息到語出驚人;從奪目的形式安排到低調的生活詩意化;從殷墟甲骨到便利店都能抓住靈感。
李美婷 香港藝術工作者、動物權益組織者
語言簡樸但親切,節奏不急促但自有自己的步調。尤其喜歡那些像「文學散步」為主題的敘事詩。
陳宗暉 作家
如果還可以輕盈地翻牆回到純粹寫詩的時光。如果還有牆。那些在與不在的,在昱文的詩集裡都還在。
張寶云 詩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兼楊牧文學講座召集人
這真的是一本紮紮實實從後山成長出來的、一枚正港文青的,心靈輿圖,帶著這枚文青的移動視野、生活情感痕跡以及對時代的反芻思考。
侯建州 詩人,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幾首以詩作史,將視域集中至較少詩作關注的地方,不避口語的創作,夾雜真實與虛構,情感益發真切,有人間的呼吸與趣味。
坦雅 旅美詩人
昱文的詩,讀一次不夠,需要一再回返。他的詩,有動人的情節,有歷經時光淘洗後,澄明的洞見,有年輕的心,在古老大地上,敲擊出嘹亮的樂音。
蔡宛璇 藝術創作、寫詩者
他細緻的觀察力,以及對他者、對土地的關懷,仿如一縷不絕的銀線,溫柔而有所本地,將許多詩篇裡所欲描寫的主體和敘事,來回縫綴,使之立體起來。
吳緯婷 詩人
以輕盈之姿穿梭典故,以溫情之筆書寫土地及友人。有時小情詩語言自由乾淨,充滿逸想,一翻頁又是幽默辣筆,跳出幽柔框架,文字鮮活有力。
黃同弘 詩人,《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作者
二○一二年的課堂,我們討論地理及敘事詩。但我始終問陳昱文,我總是等待陳昱文,到底你的詩呢。十年後詩人終於說:還在。還在這裡。還在繼續。
廖宏霖 詩人
昱文的眼睛總是向外張望,沒有耽溺於自我感受的糾結,讓詩語言乘載著紀實的功能,為那些無法發聲或失去語言的他者,留下實實在在存在過的痕跡。
airily2(大浪) 詩人
詩人以處處留心的觀察與淺白而輕盈的口吻,為思念的地方、故事溫柔書寫作詩集《還在》。
曹馭博 詩人
陳昱文的詩歌總有一種鎔鑄於自然的感官經驗與人文水脈的思索,讀者勢必能在一場又一場的青春紀行之中,發現土地之美。
陳琳 詩人
村落、縱谷、山稜、藝文空間……,生活的軌跡被逐一蒐羅、錘鍊,進入詩人的筆下、落入讀者的掌心。
作者簡介:
▏陳昱文
東華大學中文系(後改稱「華文文學系」)、華文文學所畢業。碩士論文研究臺港現代詩文學傳播現象。詩作入選《2013臺灣詩選》、《2014臺灣詩選》。
近年參與導覽「洄瀾軌跡:走踏花蓮舊街區風華」、「花蓮臨港線:自由與創造的逃逸線視角」、「臺灣文化協會百年:花蓮區青春座標路線」走讀活動。
《創世紀》六十年詩獎(2014)
優秀青年詩人獎(2014)
文化部臺灣詩人流浪計畫補助(2014)
楊牧文學研究獎(2016)
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2022)
封面設計者簡介
▏吳欣瑋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畢業,從事設計已有17年,擅長平面設計、電腦繪圖、排版編輯、網頁設計、手繪插圖、文案撰寫與攝影。曾經在時尚流行的服飾網站從事視覺設計工作;也曾在藝術本位的窯燒玻璃工房擔任助手。現在想試探自己的極限,獨立作業中。曾以《電影裡的象小姐》獲得2014年金蝶獎的榮譽獎。裝幀作品有:《單車失竊記》、《幾千之夜、昨日之月》等十餘本。
插畫者簡介
▏吳柏漢
2005年10月2日出生,花蓮人。現就讀花蓮高中。從小因為安親班的關係接觸到畫畫,雖然一直以來都只是當興趣,也沒接受正規的訓練,但依舊還保有對藝術的熱情;雖然自己不太懂什麼繪畫技巧,也沒有太多的個人想法,但只要我喜歡畫畫,一切都能改變。作品ig:hs._.10_27
▏陳睿忠
大員有異人,姓陳名睿忠,已過束髮,今在卑南廳書院就讀,喜繪畫,但不善飛鳥花竹,善於怪奇之事,此人異也,不讀四書,厭煩五經,並述其為新人於天下而達達者。異史氏曰:「竟有如此中二之人,感嘆世上無奇不有。」欲洽談,請飛鴿傳書。
✦書籍裝幀✦
簡介
由金蝶獎設計師吳欣瑋繪製封面、排版,青年畫家吳柏漢、陳睿忠內頁插畫。
譯者簡介:
封面設計&全書裝幀
▏吳欣瑋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畢業,從事設計已有17年,擅長平面設計、電腦繪圖、排版編輯、網頁設計、手繪插圖、文案撰寫與攝影。曾經在時尚流行的服飾網站從事視覺設計工作;也曾在藝術本位的窯燒玻璃工房擔任助手。現在想試探自己的極限,獨立作業中。曾以《電影裡的象小姐》獲得2014年金蝶獎的榮譽獎。裝幀作品有:《單車失竊記》、《幾千之夜、昨日之月》等十餘本。
書籍插畫
▏吳柏漢
2005年10月2日出生,花蓮人。現就讀花蓮高中。從小因為安親班的關係接觸到畫畫,雖然一直以來都只是當興趣,也沒接受正規的訓練,但依舊還保有對藝術的熱情。雖然自己不太懂什麼繪畫技巧,也沒有太多的個人想法,但只要我喜歡畫畫,一切都能改變。
▏陳睿忠
大員有異人,姓陳名睿忠,已過束髮,今在卑南廳書院就讀,喜繪畫,但不善飛鳥花竹,善於怪奇之事,此人異也,不讀四書,厭煩五經,並述其為新人於天下而達達者。異史氏曰:「竟有如此中二之人,感嘆世上無奇不有。」欲洽談,請飛鴿傳書。
章節試閱
〈文明的雨後〉
雨後的草原裡
有些細碎隱匿的聲響
你緩步行走如一隻野生的環頸雉
而我只能遠遠的 遠遠的 張望
彷彿一位文明的獵人
〈半小時〉
給我們半小時
記得河岸有人撐傘慢慢走過
給雨滴半小時
洗刷屋頂的塵埃,記憶自由落下的速度
給貓半小時
逗弄虎尾蘭的花紋
雨滴知道傘下有人擁抱
貓知道貓尾一樣美麗
我們知道半小時熱咖啡可以轉涼
城門河可以流入淡水
*註:寫於淡水有河book書店,懷香港友人。
〈淺談時光1939〉
失手打破關住餐具的玻璃。木質老櫃起伏呼吸。時光蛋捲的擺盤如此盛大。青椒。花椰。烤馬鈴薯。金蓮花葉。第十二桌的紗窗演出冬陽與葉影的探戈。剛築好的港等待第一艘船鳴笛靠岸。你是燈塔。穿著霧壟罩的白。細柔的光暈白。我劃臂划水編織浪與燈光的距離。如此盛大。我們的女兒搭著自北濱出發的火車穿過漆黑的隧道奔馳向少年的港臂。舞步。停止。黑暗收攏時間。安靜。餐具閃著銀光密談下一次的遠行。
*註:
1.詩題借用安‧卡森(Anne Carson)的詩集《淺談》(Short Talks)。
2.「時光1939」是花蓮的蔬食早午餐,也是藝文活動空間。
〈記憶大分──致稻垣啟二先生〉
童年的顏色只在ターフン加劇顯影。我永是
一尾拉庫拉庫溪中的臺灣爬岩鰍
被魚藤分泌的汁液醉迷於大分山區
記憶的饕客特愛享用這一段十二年的日子。
一九三三年,我搭乘高千穗號抵達基隆港
再流轉至父親工作的大分駐在所
就讀大分小學校。不怕挨罵奔跑嬉鬧於
小學校與蕃童教育所,揣想那位布農哥哥
如何以布農語和山神密談?
我常在鋪著木板的賞月宴上
不停地想:月亮是不是媽媽用豆漿釀注而成?
月光暗淡時,是不是媽媽忘了放糖霜?
而今,我竟常在庭院裡的枯山水中
聽見黑熊與山羌的鳴叫
看見黃喉貂與藍腹鷴來回踱步
一九九九年二月,我搭乘玉管處的直升機
再次踏上ターフン。看著廢棄遺址裡殘存的藥瓶
我知道那些藥丸,在離開後的每日
被罹患鄉愁的我,按時吞服。
〈文明的雨後〉
雨後的草原裡
有些細碎隱匿的聲響
你緩步行走如一隻野生的環頸雉
而我只能遠遠的 遠遠的 張望
彷彿一位文明的獵人
〈半小時〉
給我們半小時
記得河岸有人撐傘慢慢走過
給雨滴半小時
洗刷屋頂的塵埃,記憶自由落下的速度
給貓半小時
逗弄虎尾蘭的花紋
雨滴知道傘下有人擁抱
貓知道貓尾一樣美麗
我們知道半小時熱咖啡可以轉涼
城門河可以流入淡水
*註:寫於淡水有河book書店,懷香港友人。
〈淺談時光1939〉
失手打破關住餐具的玻璃。木質老櫃起伏呼吸。時光蛋捲的擺盤如此...
推薦序
節錄,後記:〈故事還在〉
詩的端倪,總在花蓮。懷想與詩遭遇的時刻,總和花蓮的人事、風景相關。
學生R在隔宿露營活動返程的火車上,低著頭,雙手緊握,為太魯閣號事故的傷亡者助念禱告。虔誠,靜默,專注,何嘗不是詩。學生R在校園生活的人際關係充滿挫折,卻仍願意去同理,去祝福,去愛。
有一陣子,須老師在MSN的狀態顯示「詩只是生活的證據,若能盡情地燃燒生命,詩不過是層灰。」Leonard Cohen的句子。反覆閱讀咀嚼,很受震動。須老師不僅引領我研究、讀詩,也用行動教導我社會公益的的實踐,也教我用報導貼近他人的心,擴展自己的眼界、胸襟。詩集中〈米棧村故事〉、〈我還在這裡〉的書寫背景,起因於須老師指派、邀請的採訪行動。
我甚至認為凝視他人盡情地燃燒生命熱情,有巨大的詩意。花崗山雜貨店阿姨定時騎車去南濱餵流浪狗、屆齡退休的老師為了好的教學狀態在健身房重訓、清晨四點在美崙市場備料的快樂食堂、自水璉翻山至美崙販售有機芭蕉的發財車……日復一日地,好好生活著。必須誠懇地看見,才不至於為自己能運用一點文字能力而自鳴得意。
曾參與香港中文大學辦理的中學生文學散步活動,透過作家的帶領去印證文學地景的變化,感受當下身體想說的話。後來我才知道這叫「走讀」。感謝「生活旅人」(O’rip)邀請我帶領幾場走讀課程,諸如「走讀花蓮臨港線──自由與創造的逃逸線視角」、「青春座標路線@臺灣文化協會百年走讀:花崗山、獨立書店」。
這幾場課程,不僅讓班上的孩子有資源親近校園周遭的臨港線、花崗山歷史、時光書店、孩好書屋、林森路日式小屋「相信幸福x不怕小厝」,也讓我有機會能以自己的方式詮釋我所知有限的花蓮文史給社會大眾聽。阿沛、昀甄、李樹、玉秀姊、L對我進行走讀課程的鼓勵很大。〈淺談時光1939〉、〈薯榔槳過黑潮畫布〉、〈凝視青春〉都是一邊走一邊發現一邊創造的作品。
「地方」是動態的詞彙,只要有新的眼光或感受,它就是新鮮的、在地的。詩集中,有不少書寫「地方」的題材,大多從我和此地的互動經驗出發,再結合虛實的想像,我想保留當初直覺的眼睛也嘗試融入史識。
「地方」是限制也是開放,是失落也是鄉愁。如何進入一個「地方」?即使「地方」內部因擁有不一的認同想像、資源分配,可能出現「地方中的地方」,不易抵達、穿越。詩,是我用以思索的一道回聲、一雙翅膀、一片浪花,以此嘗試「看見」和感受「地方」紋理的方式。
我只是想找尋「我在哪裡」的答案。如是而已。
詩人奚尼(Seamus Heaney)在詩作〈挖掘〉(Digging)中描述:「在我的手指和拇指間/擱放著我粗短的筆。/我將用它挖掘。」(陳黎、張芬齡譯)
《還在》輯一「我還在這裡」,企圖以詩挖掘土地故事。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探勘抒情的向度、情愛的能量。輯三「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試圖以詩涉事。輯四「讓我們一起跳舞」,呈現詩和島嶼共舞的旋律:生活、旅行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感。各輯皆以因花蓮而起興創作的作品為開場篇目。花蓮是「我」和「你」,「我們」相遇的美麗起點。
詩人的任務之一即是挖掘(將/正/已)被遺忘的故事,同時也挖掘自身心靈的平靜、喜悅乃至恐懼。
島嶼的故事還在繼續。
節錄,後記:〈故事還在〉
詩的端倪,總在花蓮。懷想與詩遭遇的時刻,總和花蓮的人事、風景相關。
學生R在隔宿露營活動返程的火車上,低著頭,雙手緊握,為太魯閣號事故的傷亡者助念禱告。虔誠,靜默,專注,何嘗不是詩。學生R在校園生活的人際關係充滿挫折,卻仍願意去同理,去祝福,去愛。
有一陣子,須老師在MSN的狀態顯示「詩只是生活的證據,若能盡情地燃燒生命,詩不過是層灰。」Leonard Cohen的句子。反覆閱讀咀嚼,很受震動。須老師不僅引領我研究、讀詩,也用行動教導我社會公益的的實踐,也教我用報導貼近他人的心,擴展自己...
作者序
節錄,後記:〈故事還在〉
詩的端倪,總在花蓮。懷想與詩遭遇的時刻,總和花蓮的人事、風景相關。學生R在隔宿露營活動返程的火車上,低著頭,雙手緊握,為太魯閣號事故的傷亡者助念禱告。虔誠,靜默,專注,何嘗不是詩。學生R在校園生活的人際關係充滿挫折,卻仍願意去同理,去祝福,去愛。
有一陣子,須老師在MSN的狀態顯示「詩只是生活的證據,若能盡情地燃燒生命,詩不過是層灰。」Leonard Cohen的句子。反覆閱讀咀嚼,很受震動。須老師不僅引領我研究、讀詩,也用行動教導我社會公益的的實踐,也教我用報導貼近他人的心,擴展自己的眼界、胸襟。詩集中〈米棧村故事〉、〈我還在這裡〉的書寫背景,起因於須老師指派、邀請的採訪行動。
我甚至認為凝視他人盡情地燃燒生命熱情,有巨大的詩意。花崗山雜貨店阿姨定時騎車去南濱餵流浪狗、屆齡退休的老師為了好的教學狀態在健身房重訓、清晨四點在美崙市場備料的快樂食堂、自水璉翻山至美崙販售有機芭蕉的發財車……日復一日地,好好生活著。必須誠懇地看見,才不至於為自己能運用一點文字能力而自鳴得意。
曾參與香港中文大學辦理的中學生文學散步活動,透過作家的帶領去印證文學地景的變化,感受當下身體想說的話。後來我才知道這叫「走讀」。感謝「生活旅人」(O’rip)邀請我帶領幾場走讀課程,諸如「走讀花蓮臨港線──自由與創造的逃逸線視角」、「青春座標路線@臺灣文化協會百年走讀:花崗山、獨立書店」。
這幾場課程,不僅讓班上的孩子有資源親近校園周遭的臨港線、花崗山歷史、時光書店、孩好書屋、林森路日式小屋「相信幸福x不怕小厝」,也讓我有機會能以自己的方式詮釋我所知有限的花蓮文史給社會大眾聽。阿沛、昀甄、李樹、玉秀姊、L對我進行走讀課程的鼓勵很大。〈淺談時光1939〉、〈薯榔槳過黑潮畫布〉、〈凝視青春〉都是一邊走一邊發現一邊創造的作品。
「地方」是動態的詞彙,只要有新的眼光或感受,它就是新鮮的、在地的。詩集中,有不少書寫「地方」的題材,大多從我和此地的互動經驗出發,再結合虛實的想像,我想保留當初直覺的眼睛也嘗試融入史識。
「地方」是限制也是開放,是失落也是鄉愁。如何進入一個「地方」?即使「地方」內部因擁有不一的認同想像、資源分配,可能出現「地方中的地方」,不易抵達、穿越。詩,是我用以思索的一道回聲、一雙翅膀、一片浪花,以此嘗試「看見」和感受「地方」紋理的方式。
我只是想找尋「我在哪裡」的答案。如是而已。
詩人奚尼(Seamus Heaney)在詩作〈挖掘〉(Digging)中描述:「在我的手指和拇指間/擱放著我粗短的筆。/我將用它挖掘。」(陳黎、張芬齡譯)
《還在》輯一「我還在這裡」,企圖以詩挖掘土地故事。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探勘抒情的向度、情愛的能量。輯三「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試圖以詩涉事。輯四「讓我們一起跳舞」,呈現詩和島嶼共舞的旋律:生活、旅行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感。各輯皆以因花蓮而起興創作的作品為開場篇目。花蓮是「我」和「你」,「我們」相遇的美麗起點。
詩人的任務之一即是挖掘(將/正/已)被遺忘的故事,同時也挖掘自身心靈的平靜、喜悅乃至恐懼。
島嶼的故事還在繼續。
節錄,後記:〈故事還在〉
詩的端倪,總在花蓮。懷想與詩遭遇的時刻,總和花蓮的人事、風景相關。學生R在隔宿露營活動返程的火車上,低著頭,雙手緊握,為太魯閣號事故的傷亡者助念禱告。虔誠,靜默,專注,何嘗不是詩。學生R在校園生活的人際關係充滿挫折,卻仍願意去同理,去祝福,去愛。
有一陣子,須老師在MSN的狀態顯示「詩只是生活的證據,若能盡情地燃燒生命,詩不過是層灰。」Leonard Cohen的句子。反覆閱讀咀嚼,很受震動。須老師不僅引領我研究、讀詩,也用行動教導我社會公益的的實踐,也教我用報導貼近他人的心,擴展自己...
目錄
推薦文 安撫傷痛的吟遊詩人 須文蔚
推薦文 翻牆的少年 陳宗暉
推薦文 對文字的書寫有恆久的熱愛 江愚
輯一:我還在這裡
〈米棧村故事〉
〈記憶大分──致稻垣啟二先生〉
〈中山北路觀楓懷Noordhoff──致羅慧夫〉
〈當我翻牆時──致廖添丁〉
〈最後的山羌〉
〈Siri不知道的縱谷角落〉
〈薯榔槳過黑潮畫布〉
〈淺談時光1939〉
〈向介壽眷村借五分鐘〉
〈我還在這裡──給和平村尼谷那書房〉
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
〈文明的雨後〉
〈美崙下午,吉光片羽Roaster Café〉
〈經過〉
〈夏日之戀〉
〈無題〉
〈便利貼〉
〈住在便利店裡的情詩〉
〈親愛的,今天去吃到飽〉
〈背對背〉
〈猜題〉
〈一位試圖走私愛情的女子的自白〉
〈親愛的卡比獸〉
〈卜辭裡的風雨 ──記訪中研院史語所〉
〈無名楊桃冰〉
輯三: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
〈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
〈半小時〉
〈新夜市人生兩則〉
〈鬼辯〉
〈災情〉
〈雲端〉
〈透明男孩〉
〈一封一封來自遠方的信〉
輯四:讓我們一起跳舞
〈美麗的名字〉
〈預備〉
〈家──記初登雪山〉
〈登雪山〉
〈神將〉
〈微風運河〉
〈阿嬤的公園〉
〈一月二十三日大寒於林邊食蝦〉
〈鹹檸檬七喜〉
〈游泥涌〉
〈塔門斷想〉
〈於白鴿巢公園訪賈梅士〉
〈桌巾的故事〉
〈凝視青春〉
後記〈故事還在〉
推薦語
索引編目
推薦文 安撫傷痛的吟遊詩人 須文蔚
推薦文 翻牆的少年 陳宗暉
推薦文 對文字的書寫有恆久的熱愛 江愚
輯一:我還在這裡
〈米棧村故事〉
〈記憶大分──致稻垣啟二先生〉
〈中山北路觀楓懷Noordhoff──致羅慧夫〉
〈當我翻牆時──致廖添丁〉
〈最後的山羌〉
〈Siri不知道的縱谷角落〉
〈薯榔槳過黑潮畫布〉
〈淺談時光1939〉
〈向介壽眷村借五分鐘〉
〈我還在這裡──給和平村尼谷那書房〉
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
〈文明的雨後〉
〈美崙下午,吉光片羽Roaster Café〉
〈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