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主編序——文學行道樹風景
二〇二二年第十二輯《臺南作家作品集》要出版了,這不只是臺南巿的年度要事,更是臺灣藝文、出版界的盛事,因爲臺南巿政府累積十一集、七十餘本的成績,已經建立了優良的口碑。
今年徵選作品九件,通過審查予以出版者五件。其中兩件是評選委員推薦作品:《李步雲漢詩選集》、《停雲——粟耘散文集》,應徵作品入選三件,分別是:王羅蜜多的詩集《解剖一隻埃及斑蚊》、方秋停散文集《木麻黃公路》、郭桂玲短篇小說集《竊笑的憤怒鳥》。這些作家(含推薦)的共同特色,就是著作豐富,且都是各種文學獎項的常勝軍。
《李步雲漢詩選集》,由國立臺灣文學館研究員王雅儀主編,全書六章,除了從李步雲(本名李漢忠,1985~1995,麻豆人)約一千七百首古典詩作中精選五百六十首以饗讀者,還蒐集了照片、發表紀錄、日記、研究篇章等相關資料,甚至做了文學年表,是一本相當完備的研究資料集。李步雲生前活躍於吟社,其詩亦多屬擊缽性質,個人感懷抒寫性情者雖少,但亦為嚴謹之作,頗有可觀。
《停雲——粟耘散文集》由粟耘的夫人──散文作家謝顗選編。粟耘(本名粟照雄,1945~2006)是臺北關渡人,中年後居住麻豆。早年即以「粟海」之名馳譽畫壇,書、畫、文,都著有成績,出版著作二十餘冊,曾獲金鼎獎和優良文藝作品獎等。他的文字簡淨而意境深遠,在日常生活中靜觀萬物事理而自得情趣與妙旨,物我渾融的情境讀之令人悠然神往。
《解剖一隻埃及斑蚊》,作者為府城資深畫家詩人王羅蜜多(本名王永成,1951~),選錄其二〇一二迄二〇二一年華語詩七十一首。詩人在二〇一五年後,轉向關注臺語文學,以臺語創作詩與小說,也頻頻獲獎,特別是兩種文類都曾獲臺灣文學獎,為臺語文學的豐富、發展,貢獻良多。他追求寫作的自由,自承:「在華語創作中紮根,在母語寫作中得到解放。」寫作的質與量,都是老而彌壯。
《木麻黃公路》,作者方秋停(1963~),除了臺灣各地方文學獎如探囊取物外,幾個重要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也都收在她的文學行囊中。本書收其近十年散文三十四篇,她的作品與她生活的時空、經歷的人事結合很深,「為愛與感動不停書寫」、「寫出值得記憶的愛和感動」是她的創作追求,也是賦予自己的創作使命。
《竊笑的憤怒鳥》,作者郭桂玲,是臺南知名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插畫家、繪本作家。跨界寫作,也繳出亮麗的成績單。本書是她的十篇短篇小說創作集,寫作動機來自生活或聽聞的觸發,題材則多與藝術創作和教學相關。作者的創作理想是「透過藝術的追尋或學習」提升生命的境界。對於文學創作,她致力「傳達正向思考的生命態度,兼寫臺灣城市之美與特色」。
臺南作家作品集從種下第一棵樹到今天,已經蔚然形成文學城巿的行道樹風景,迎風展姿。站在今年種下的這五棵樹下,左顧右盼,願這排行道樹能蜿蜒到遼夐的遠方。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李若鶯
【自序】
為何解剖一隻埃及斑蚊 ◎王羅蜜多
二〇一五年,臺灣爆發登革熱,最嚴重的府城,確診超過兩萬,死亡一百一十二人,主要病媒便是埃及斑蚊。而我居家的北區,是府城確診數最多的地方,難免人心惶惶,尤以年邁母親剛手術出院,更是戒慎恐懼。
文友疑惑的提問,何以將此惡蚊入詩,歌詠其駿馬英姿,且賦以憐憫之情?這讓我一時語塞,只能說,這是當下最有感最想寫的題材,而我以奇特的視角和詩化的語言表達出來。當時我正開始學習臺語詩,但完成後發現用詞難以達意,單「埃及斑蚊」四個字即甚拗口,因此又用華語重寫一首。此時正逢乾坤詩刊二十週年社慶徵詩,我這隻斑蚊竟然飛去半年後復返,嚶嚶告知:獲得第五屆乾坤詩獎了!
十年前開始在部落格發表華語詩,即興速成又免審查,不亦快哉!但諸多詩文難免粗淺,後來在吹鼓吹詩論壇得到紹連老師的啟發激勵,才能漸入佳境。二〇一二年、二〇一四年吹鼓吹叢書為我出版了《問路 用一首詩》、《颱風意識流》兩本華語詩集,但自二〇一五年迄今,出版的詩集《鹽酸草》、《王羅蜜多截句》、《日頭雨》、《大海我閣來矣》、 小說集《地獄谷》,卻全是臺語作品,以致被文友認定為「臺語詩人」,且是各類文體均以臺文書寫的作家。其實此間我仍持續有華語詩作,只是數量不多。
二〇一五年開始,我這「食老出癖」的花甲作家竟連續在文學獎競賽獲得大小獎項,包含詩、散文、小說各類至今達三十五件之多。人生突發的轉折,莫名的激勵,卻也使自己六、七年來一直耽溺在競賽中,耗費時間精力,甚且很多日常的、非比賽用的作品都躺在檔案夾裡,不見天日。
去年底《野薑花詩刊》專訪中,提到華、臺語詩的轉換與情感問題,讓我回顧了書寫重心由華語轉換臺語詩的過程,是在華語創作中紮根,而在母語寫作中得到解放,兩種其實是互補而非相互排斥。在蘇紹連老師二〇一九年的 <我叫米克斯>華語、臺語混搭詩集中,附了一篇我寫的《詩語言lām雜的滋味》,其中論及自己幾年來大量使用臺語創作,但在日常語言中,由於華語、日語、臺式日語、英語的流動,混搭在所難免,而多元的包容力可使創作展現豐富性及趣味性。
另外,我反思目前數量頗多的縣市文學獎,大都規定內容須與地方有關,所以不得不去蒐集相關人事地物,復以現場踏查,而取得素材經過醞釀後,更需研究結構、營造意象、雕琢文字,以增加獲獎機會。但是這些得獎作品以及未獲獎的更多作品,與這些年出版的幾本詩集大多格格不入,所以除少數曾在報刊登載過,大都躺在檔案夾裡,漸漸遺忘。
去年開始我轉而專注於臺語小說創作,只選擇極少數文學獎參賽,行有餘力則整理舊作。於是這本《解剖一隻埃及斑蚊》就在春節期間編輯完成,更倖而通過二〇二二年臺南作家作品集徵選,得以順利出版。
本詩集是編選二〇一二至二〇二ㄧ年間華語詩創作,合計七十一首,分為五輯:
輯一、「飆走的砂丘」,包含族群、生態、生活感悟等17首。「飆走的砂丘」,是二〇一九年臺南文學獎首獎作品。
輯二、「在被窩裡遇見愛斯基摩人」,涵蓋影劇、旅行、愛情、苦難等詩作,以及城市漫遊中偶發的小詩等十八首。
輯三、「致化及蠻貊碣」,以地誌詩為主,內容豐沛篇幅較長且多組詩,涉及生態感傷、族群苦難、生命情懷等計十七首。
輯四、「解剖一隻埃及斑蚊」,內容多具奇特想像,涉及疫情、電影、民俗等,並有一些臺、華、日語的混搭書寫,計七首。「解剖一隻埃及斑蚊」是第五屆乾坤詩獎作品。
輯五、「關於馬列維奇」,關聯愛欲虛妄、宗教修持、意象與空無等思考,多是二〇一二至二〇一四年間作品,計十二首。
這算是我在二〇一四年出版《颱風意識流》後,暌違八年再出現的華語詩集了。在編選中捨棄一半以上,甚至對某些十年前的詩產生陌生感且懷疑是否為自己的作品,究竟這十年間我經歷了多元跨界書寫以及風格的變異,轉換間難免在腦海上空「相拍電」,需緩衝一下才轉得過來。
詩集以《解剖一隻埃及斑蚊》為名,有如自我解剖。一九九九年起我熱衷於藝術創作,二〇一〇年又投入文學創作,最愛諷喻、詼諧、黑色幽默等題材,這類創作內容也經常出現在澎湃洶湧的想像中。所以如果讓我來解剖這本詩集,可看到前三輯選用了幾篇得獎作,以及一些未獲獎的投稿作品,而其中第三輯的地誌詩納入了豐沛材料,用力經營結構、意象的痕跡尤為明顯。但坦白說,個人更喜愛末兩輯中幾首二〇一二至二〇一五年間的作品,那是一些投入文學獎競賽之前的自由書寫,這些作品以乎讓我看到了斑蚊再度以駿馬之姿廻身昴首,朝天激情嘶鳴。
2022.6.27 寫於府城三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