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豆香,美味深根台東池上的老故事
座落在台東池上鄉間小徑的大池豆皮店,在乳白色鐵皮屋與豆皮棕招牌的相襯之下,流露著一股低調與樸實,招牌上的字樣,隱約透露出店裡使人慕名而來的美味——長方形象徵豆皮、花形象徵豆花、水滴狀象徵豆漿。然而,綿長的人龍使它即使再想低調,仍是難掩其發出的光芒和飄散的香氣,說起大池豆皮店的故事,則得回溯至那個人人勤勉耐勞的純樸年代。
1960年代,曾拜師學藝汲取木雕技法,也因興趣而自學繪畫的老闆曾金木,在退伍後年紀尚輕之時,選擇以自身擁有的木雕、攝影、繪畫等才藝,投身於親戚所開設的工作室,並提供木雕、攝影、代客手繪自畫像等多項服務。數年後,多才多藝的曾老闆因緣際會之下輾轉來到台東池上,一個宛如畫中世界的田野鄉里,由於軍旅時期曾習得熬煮豆漿的方法,也對其純濃的香氣倍感懷念,便毅然決然在1965年,於這個人人慢活的樸實鎮上開始經營豆皮店,生產起往後數十年將成為業界經典的手工豆皮。
「父親草創經營豆皮店的過程非常辛苦,特別是在過去那個物資頗為貧乏的年代,幾乎所有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像是熬煮豆漿的爐灶,也是由我父親自己徒法煉鋼、一磚一瓦地慢慢堆砌而起。」曾老闆的女兒,身為大池豆皮店第二代經營者的曾秀蓉,將父親數十年前艱難的創業歷程娓娓道來。
一切都是因緣。近六十年前的台東池上,豆皮在當地並不普遍,也非為人所熟知的食材,如何運用豆皮料理出實在的好滋味,當地人對此更是甚感陌生;因此,產品的通路主要批發至當地的素料店,亦或提供給寺廟作為素餐後援。而緣分是如此地巧妙,因一次偶然的機遇,一位親切熱心的媒人婆路過豆皮店時,發掘了年輕有為、正在努力工作著的曾老闆,便決定為兩家做媒促成一段良緣,更巧的是,老闆娘的祖父長年茹素,早已對曾老闆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樁姻緣喜事便迅速地被促成,老闆與老闆娘夫妻倆開始齊心協力一同打拚,開創出豆皮店不同於以往的一片天。
燃料的演進史,訴說著辛勤與刻苦的歲月
創業路漫漫,充滿了艱辛,每一步都是汗水與淚水的淬煉,曾老闆經營大池豆皮店一路走來,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荊棘;最初,「燃料」的選擇則是曾老闆首先面臨的問題。作為維持產線正常運作的關鍵角色,燃料影響著火源的穩定性,而唯有穩定火源,才得以掌握豆皮的品質;為找出穩定的火源,曾老闆夫婦亦經歷了一連串的挑戰與辛勞。
曾秀蓉表示,「創業之初,我的父母以上山砍柴這樣就地取材的傳統方法作為燃料的來源。每天結束工廠的工作後,便上山竭力地四處尋覓可用之柴,再辛苦地踩著腳踏車將柴材載運回家,體力負荷超乎常人想像;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土地逐漸被開發,致使木柴的取得難上加難,再加上搬運過程中經常耗損體力,甚至導致身體受傷,上山砍柴作為燃料來源的作法並非長久之計,父母便積極開拓其它的燃料來源。」
這回,曾老闆夫婦尋得了稻作粗糠代替木柴作為燃料的來源。粗糠,是稻米收割、碾米後所剩餘的稻殼,雖然它能迅速燃燒,提供充足的火源,但是粗糠的獲取時段,則被限制在稻作的收割期間;為了擁有足夠的使用量,騰出能夠囤積粗糠的空間是必須的,只是其分子小、表面積大的特性,極有可能造成閃燃或爆燃等後果。「我的叔公即曾因爆燃意外,燒毀一段眉毛。」除了需避免堆囤粗糠可能導致的危險意外,還需克服它所引發的皮膚過敏等不適症狀,粗糠似乎也非製作豆皮流程裡的最佳燃料來源。後來,曾老闆夫婦也曾選用柴油,直到今日所使用的瓦斯,這才尋覓到最為穩定的火源,開始循環不息地穩定供應每日的豆皮生產。為解決創業的艱難,曾老闆投入的便是數十年的歲月,一切是多麽的可貴不易。
關注健康,選用豆類亦要與時俱進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興的觀念為人們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方式,其中,現代人對「飲食健康」議題的關注與重視,更影響了人們於日常生活裡選擇食材的想法。曾秀蓉談到,「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切日益增加,飲食上做選擇時也越加謹慎,早期常見對健康有潛在風險的基改黃豆已被時代所淘汰,而為了確保顧客的飲食安全,我們店內選擇採用經過嚴格篩選的非基改黃豆,其對人體更有益處,並符合現代人對食品品質的追求。」
從基改黃豆到非基改黃豆,汰換的過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必須克服的,是成本與定價之間欲達到平衡所陷入的兩難。在市場全面推動使用更令消費者安心食用的非基改黃豆以前,基改與非基改黃豆原料之取得成本已有數倍的落差,汰換基改黃豆無疑是對長期以薄利多銷作為經營策略的曾老闆夫婦,造成了難以招架的成本負擔;可是,選用非基改黃豆是時代中勢在必行的全新方向,調整成本與定價亦是必然的結果。
「面對老鄰居數十年來的支持,我的父母對他們懷以感恩與珍惜的心情,始終不願調漲豆皮的售價,但是眼看採用非基改黃豆已是未來的時代趨勢,在如此新舊交替的過渡期之間,我必須痛定思痛找出解決的辦法。」曾秀蓉分享道。嘗試過各種方法,最後,曾秀蓉決定放慢腳步,以「分區實驗」的折衷方式,說服父母調整售價以應對早已高漲的成本。所謂的分區實驗,即是以每週一至兩天的頻率,推出單價較高的非基改黃豆產品,用「試水溫」的方式觀察老主顧對調漲售價的反應,未料,老鄰居們對非基改黃豆的接受度比想像中來得高,亦有越來越多的顧客指定購買非基改黃豆產品。對此,大池豆皮店等待時機成熟,淘汰了過往的基改黃豆,目前全面採用非基改黃豆製作店內的三大招牌——豆包(豆皮)、豆花、豆漿。
非基改黃豆製作的好滋味:香煎豆包、溫潤豆花、新鮮豆漿
在台灣,豆皮、豆花和豆漿是深受喜愛的傳統經典美食,這些美味佳餚都以黃豆為主要原料製成,為人們帶來豐富的營養價值和多樣化的口味享受。不論是滑嫩可口的豆皮,或是溫潤清爽的豆花,還有新鮮營養的豆漿,它們都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大池豆皮店深知這些傳統美食的重要性,因此專注於提供最優質的豆皮、豆花和豆漿給顧客品嚐,從選用非基改黃豆開始到精細的製作過程,每一道食品皆是精心製作,追求著最高的品質與口感。
欲製作出品質好、口感佳的豆包(豆皮)、豆花和豆漿,在大池豆皮店裡,一切皆有其細節與講究。為確保每天能夠提供顧客新鮮現做的產品,緊鄰門市旁的工廠生產線其製程早早就展開——在前一天晚上,即須開始耐心地進行黃豆的清洗和浸泡工作,以確保豆子的品質和潔淨,而次日凌晨則須早早起床準備磨豆和煮漿,豆漿的濃稠和風味在此刻緩緩飄散開來,吸引早起的顧客上門。
大池豆皮店研磨和熬煮的不只是黃豆,也是曾老闆長久下來的一股堅持和一份信念。數十年來,曾老闆每天以新鮮、香濃的現煮豆漿手工製作出金黃色澤的優質豆皮,香煎至外酥脆內軟嫩的口感後,便成為店裡菜單上的招牌「香煎豆包」,除了豆包和豆漿,吃起來溫潤綿密的豆花也深受客人們的喜愛。
來到大池豆皮店,簡單而愜意地享用一份營養美味的早午餐並非難事,特別是和家人、朋友在此一同享受著美食的愉悅,交流著生活的點滴。無論是當地居民亦或慕名而來的遊客,香煎豆包的滋味、大池豆皮店的身影悠然自得地成了光陰裡令人感受到溫暖、感動、難以忘懷的一道美好風景。
將父母傾注一生的用心,打造為遠近馳名的經典品牌
歲月如梭,匆匆而過,轉眼間大池豆皮店的歷史將邁向一甲子,曾老闆女兒曾秀蓉說:「自幼即有接觸店內的工作並幫忙父母製作豆皮,隨著父母逐漸年邁,身體無法繼續負荷勞力密集的工作,適逢店裡生意蒸蒸日上,在廣大顧客希望我們能夠持續經營的期許之下,兒女們本著傳承家業的信念,紛紛辭去工作,或於退休後投身豆皮店的生產及經營。」
曾家兒女接手傳承的不僅是家業,亦是珍惜且不辜負父母傾注一生的心血,並冀望能將曾老闆一甲子的堅持與信念久遠流傳。曾秀蓉語帶不捨地表示,遙想當年長輩們在科技尚未發達、生活也不盡便利的日子裡刻苦奮鬥確實不簡單,為人子女的她對父母更滿是疼惜,「現在工廠產線的一鍋十六格,其實是從最早一鍋八格開始演變而來的,由於尚未能擴大工廠的量產規模,因此每次產線擴張或更換物料,都必須身體力行地實驗和紀錄,並經過數據上的交叉比對找出其中的完美比例。」一步一腳印,是大池豆皮店蛻變的過程裡,最真實的樣貌。
食品業即是一門良心事業,大池豆皮店好吃的秘訣,在於曾老闆夫婦倆一開始就注入其中的用心,堅持純天然和傳統手工之外,誠信亦是經營的不二法門。「隨著時代持續推前,身為傳統老店的我們不故步自封,在父母輩含辛茹苦建立起優良的口碑基礎後,子女們也高瞻遠矚、同心協力地傳承店裡的好滋味。」曾秀蓉努力掌握自家最寶貴的技術與製程等核心原則,促使早期代工廠的角色得以扭轉,成功地擠身為遠近馳名的經典品牌,永續傳承自家獨一無二的幸福好滋味,或許這正是曾老闆夫婦人生之中最為欣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