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獨家授權】第一手權威內幕,揭露SpaceX從未公開的故事——
從岌岌可危的新創公司到成為世界頂尖的火箭巨擘!
要了解SpaceX公司,它渴望走向何方,它為什麼可能成功,
必須追溯挖掘「獵鷹1號」火箭的根源。
★亞馬遜書店近3000則5顆星評分&編輯評選最佳傳記與回憶錄★
「內容多采多姿,讀來欲罷不能。」
——《賈伯斯傳》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紐約時報書評》
◆馬斯克獨家授權第一手內幕,完整揭露SpaceX從未公開的故事,太空規模的傳奇之作!
◆完全解析馬斯克和SpaceX的權威之作,深入掌握最新太空產業和航太科技,作為台灣成功發射類衛星載具火箭,打造太空經濟成為新護國群山的借鏡參考。
◆作者追蹤報導SpaceX十餘年,對公司內部運作享有獨家接觸經驗,鉅細靡遺調查訪談馬斯克本人,以及數十名SpaceX關鍵人物,包括離職與現任工程師、設計師、技工及高階主管,內容專業精闢、觀點獨到,科學情節媲美《星際效應》引人入勝、紀實故事猶如《十月的天空》勵志熱血!
◆34幅精采珍貴彩照,記錄SpaceX研發火箭至成功發射「獵鷹1號」的重要時刻。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富比士》、《新科學人》雜誌等各大媒體絕讚好評推薦。
◆已售出台灣、中國、韓國、波蘭、俄羅斯、保加利亞、土耳其、烏克蘭等國版權。
「SpaceX現今所成為的一切,種子是在馬斯克的獵鷹1號計畫初期就播下了。當年他想要建造世界第一具低成本的軌道火箭。如果SpaceX無法把獵鷹1號這種相對簡單的火箭射上軌道,開發火星的滿腔抱負都沒有意義。因此,他以燃燒的強度壓迫達成那個目標。SpaceX一開始只有一座空蕩工廠和幾名員工而已。這個小團體不到四年就發射了第一具火箭,六年後到達近地球軌道。SpaceX如何熬過苦哈哈草創時期的故事非常不同凡響。」
──本書作者 艾瑞克˙伯格
馬斯克:「SpaceX不怕失敗,可說是擁抱失敗。
每一具火箭,每一次發射,都是改進的機會。」
第一家回收火箭、送人上軌道、運送物資到國際太空站的民營航太企業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由企業家伊隆‧馬斯克創立於2002年,不到四年就發射第一具火箭,六年後到達近地球軌道,享有奇蹟的十年。創立20年後的今天,它已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低軌道商用衛星群「星鏈」,開創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在2020年成為第一家送人上軌道的民營航太公司。太空競賽半世紀後,SpaceX帶領的民營公司與NASA並肩作戰,持續向太空推進,奠定我們探索其他星球的基礎。
從岌岌可危的新創公司到世界頂尖的火箭巨擘
但在成為航太產業最有力的巨頭前,SpaceX是家搖搖欲墜的新創公司,極力在資金燒光前研發出可用的火箭。工程挑戰艱巨;許多民營公司都在類似嘗試中失敗。即使SpaceX成功,還得與波音及洛克希德馬丁等大企業競爭政府合約,對手有幾萬名員工和每年幾百億美元收入。而SpaceX員工不到兩百人,營收只有相對微薄的一億美元。
揭露SpaceX從未公開的故事, 挖掘「獵鷹1號」火箭的歷史性發射
作者帶領我們深入形塑SpaceX的狂野草創期,聚焦在獵鷹1號火箭前四次發射,從洛杉磯艾爾塞貢多的公司總部,到測試引擎的孤立德州荒野,再到太平洋上發射獵鷹1號的渺小瓜加林環礁,精采體現從落水狗到航太先驅的越挫越勇過程。
馬斯克獨家授權第一手權威內幕,訪談數十名SpaceX關鍵人物
作者追蹤報導SpaceX十餘年,對公司內部運作享有獨家接觸經驗,訪談數十位離職與現任工程師、設計師、技工及高階主管,包括馬斯克本人,呈現身處科學先鋒的心碎、幽默和人性,揭示馬斯克創立SpaceX的終極目標:以低成本太空運輸達成移民火星的夢想,以及推動未來太空旅行的大膽願景。
作者簡介:
艾瑞克˙伯格(Eric Berger)
Ars Technica科技新聞網站資深太空編輯,報導從新太空產業SpaceX到美國航太總署NASA政策等太空新聞。擁有德州大學天文學學士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曾在《休士頓紀事報》任職17年,並在2008年以艾克颶風報導而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身為認證的氣象學家,艾瑞克也創立氣象預報網站Space City Weather。現居德州休士頓。
譯者簡介:
李建興
台灣台南市人,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歷任漫畫、電玩雜誌、情色雜誌與科普、旅遊叢書編輯,路透社網路新聞編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把妹達人》系列、《威爾史密斯回憶錄》、丹布朗的《起源》、《地獄》、《失落的符號》等數十冊。samsonli@ms12.hinet.net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吳宗信│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陳宗麟│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主任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作者
內容多采多姿,讀來欲罷不能。
◆荷馬˙希坎( Homer Hickam)│《紐約時報》暢銷榜首《十月的天空》( Rocket Boys)作者
史上撰寫關於太空最重要的書,引人入勝,愛不釋手。本書讀起來就像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作品,但這不是羅伯˙海萊因或亞瑟˙克拉克的小說。這是把科幻夢想化為現實的男男女女真實又驚人的故事。
◆賽門˙溫契斯特( Simon Winchester)│《紐約時報》暢銷書《精確的力量》(The Perfectionists)作者
工程學的優雅巧妙讓現今的太空火箭能自行直立著降落回到地球或海上,而且幾乎正中目標,全靠伊隆˙馬斯克召集的團隊的功勞——還有關於他如何做到,無論我們喜不喜歡,他一定會送我們上火星的故事,艾瑞克˙伯格在令我著迷的書中以宛如星辰編排的方式講述,在地球軌道上,從序幕到尾聲,從倒數發射到海上降落。
◆查爾斯˙波登(Charles Bolden)│前NASA署長兼出過四次任務的太空人
艾瑞克˙伯格從最早期開始追蹤SpaceX與創辦人馬斯克的豐功偉業。在本書中,艾瑞克整理和馬斯克及許多關鍵幹部與同僚一對一訪談收集而來的眾人說法。他編撰獵鷹1號研發的狂熱步調及它對許多早期員工的影響。本書會讓你愉快地從頭到尾全神貫注閱讀。
◆凱倫˙奈柏格(Karen Nyberg)│NASA太空人
艾瑞克˙伯格生動呈現出早期SpaceX團隊的熱情與犧牲,克服無數障礙通往不可能的成功。巧妙描述的技術細節,加上敏銳洞察每個人的性格,讓本書成為無論太空迷或新手都必讀的書。
◆凱莉˙傑拉迪(Kellie Gerardi)│《未必是火箭科學》(Not Necessarily Rocket Science)作者
這可能是我看過最棒的太空書籍。本書將證明是不只對商用太空產業,也對整個太空時代定調的故事,沒有比艾瑞克˙伯格更適合的敘述者了。
【媒體讚譽】
◆《紐約時報書評》
專注在SpaceX初期起伏跌宕的書,多采多姿,令人欲罷不能。
◆《富比士》雜誌
伯格以20年來鉅細靡遺報導商用太空產業得來,難能可貴的權威內幕撰寫而成,令人愛不釋手。
◆《金融時報》
講述SpaceX如何在2002年創立又好幾次差點倒閉的驚險刺激故事,非常精采。
◆《書單》雜誌
伯格像驚悚小說般以快節奏描述與時間賽跑的危機,某些時刻令人想起《阿波羅十三號》或 《絕地救援》。精采刺激又深入人心。
◆《新科學人》雜誌
欲罷不能的優良讀物,在太空飛行商業化的時代該做什麼(與別做什麼)很重要的非正式參考。十分迷人。
◆《理性》雜誌
萬分刺激,書中對敘事有股自信的動能,即使它描述的是令人生氣的挫折與不可思議的少許幸運。
名人推薦:【名家推薦】
◆吳宗信│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陳宗麟│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主任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作者
內容多采多姿,讀來欲罷不能。
◆荷馬˙希坎( Homer Hickam)│《紐約時報》暢銷榜首《十月的天空》( Rocket Boys)作者
史上撰寫關於太空最重要的書,引人入勝,愛不釋手。本書讀起來就像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作品,但這不是羅伯˙海萊因或亞瑟˙克拉克的小說。這是把科幻夢想化為現實的男男女女真實又驚人的故事。
◆賽門˙溫契斯特( Simon Winchester)...
章節試閱
序幕
二○一九年九月十四日
又大又紅的太陽沉入德州的地平線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正要前往一艘銀色太空船。抵達它的水泥降落平台後,馬斯克抬頭讚嘆上方聳立的不鏽鋼蒸氣龐克風格機械在餘暉中閃閃發亮。「好像出自《瘋狂麥斯》電影裡的東西,」他這麼形容綽號「星蟲」(Starhopper)的第一具火星火箭原型機。
馬斯克在二○一九年九月中旬來到他的德州南部火箭工廠,追蹤SpaceX公司的「星艦」(Starship)載具進度,那是為了送地球人上火星將近二十年的努力成果。幾星期前,星蟲飛上位於美墨邊界的美國側,海岸灌木叢上面的晴空。然後它差點墜毀。幸好聯邦航空總署(FAA)限制了這個航程的最大高度是一百五十公尺,所以工程師們在星蟲下降時失去控制力,只是腳架砸破平台的鋼骨強化水泥,而非爆炸成一團火球。馬斯克想到這點就笑了。創立SpaceX以來大半時間,他都在與監管機關搏鬥,永遠尋求飛得更快,更高。「這次,」他打趣說,「是FAA救了我們。」
這是他第一次造訪星蟲。馬斯克到處巡視,跟一些員工擊掌,與週末從洛杉磯過來隨行的三個兒子享受這一刻。他向孩子們解說,星蟲是用不鏽鋼做的,跟鍋碗瓢盆同樣的材質。
然而,這個不鏽鋼看起來像在爐火上放太久了。連傍晚的昏暗也無法掩飾金屬上的密集焦痕。站在星蟲腳下,馬斯克仰望容納用來提供推進劑給「猛禽」(Raptor)火箭引擎的巨大燃料槽的空洞。「以裡面的高溫燃燒來說,看起來狀態出奇地良好。」他說。
馬斯克大老遠跑來通往墨西哥灣的這片平原。二○○二年,馬斯克創立SpaceX的用意是有朝一日要建造能載運數百個,接著幾千個移民上火星的太空船。火星雖然寒冷又沒有生命跡象,幾乎沒空氣,還是提供了人類往地球以外擴張的最佳地點。火星有極地冰帽,稀薄大氣含有很有用的化學物質,還有可以勉強維生的物質。以行星而言,它也相對較近。
多年以來,馬斯克靠SpaceX完成了一些傑出的壯舉,把太空人送上太空,把火箭降落在船上,並重塑了全球航太產業。但那些成就遠比不上嘗試送人上火星的膽量,這仍遠遠超過現今美國航太總署(NASA)或全世界任何其他太空機構的能力。即使每年預算逼近兩百五十億美元,還有些世界最聰明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把人送上月球的NASA距離送幾個太空人上火星還差了好幾步。
馬斯克想要在上面建立城市。或許應該說馬斯克內心有某種東西無情地驅使他這麼做。他很久以前就認定人類要有長遠未來,就必須擴張到其他星球,而火星提供了最佳的起步目標。這件事極端困難,因為太空是個危險到離譜的地方,充滿輻射線,一出薄薄的加壓艙壁就死定了。維持長達一個月的火星任務航程所需的飲水、食物、燃料和衣物數量大到驚人,抵達之後,人類在地表上必須有真正可以存活的地方。NASA曾經送上火星表面的最大物體,「毅力號」(Perseverance)探測車,重量僅一噸。一次小型單人任務可能需要五十倍的物資質量。至於可持續的人類聚落,馬斯克認為他可能必須運送一百萬噸的物資去火星。所以他才在德州建造巨大、可重複使用的星艦載具。
在許多方面,現在的SpaceX跟馬斯克很久以前創立的公司有很大的差異。但在重要的方面,它仍維持不變。SpaceX公司憑著「星艦」(Starship)計畫回到了它初期的艱困歲月,拚命排除萬難建造「獵鷹1號」(Falcon 1)火箭的時候。當年如同現在,馬斯克無情地督促他的員工加快動作,要創新,要測試,要飛得起來。草創時期與獵鷹1號火箭的DNA至今仍留存在德州南部的星艦工廠。公司的加州總部有張獵鷹1號發射的巨大照片,就懸掛在馬斯克的個人會議室牆上。
要了解SpaceX公司,它渴望走向何方,它為什麼可能成功,你必須追溯到獵鷹1號火箭並挖掘它的根源。SpaceX現今所成為的一切,種子是在馬斯克的獵鷹1號計畫初期就播下了。當年他想要建造世界第一具低成本的軌道火箭。如果SpaceX無法把獵鷹1號這種相對簡單的火箭射上軌道,開發火星的滿腔抱負都沒有意義。因此,他以燃燒的強度壓迫達成那個目標。SpaceX一開始只有一座空蕩工廠和幾個員工而已。這個小團體不到四年就發射了第一具火箭,六年後到達近地球軌道。SpaceX如何熬過苦哈哈的草創時期的故事非常不同凡響。做出獵鷹1號的同一批人有很多至今仍留在SpaceX。有些人離開了。但是所有人都有關於早期形塑年代未曾透露的故事。
幫助馬斯克帶領SpaceX撐過最黑暗時代的這些男男女女,來自加州的鄉下農場、中西部的郊區、東岸的城市、黎巴嫩、土耳其,以及德國。馬斯克雇用他們全體,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團隊,哄騙他們做到幾乎不可能達成的事。他們通往地球軌道之路起於美國,到一個世界上距離各大陸塊遠到不能再遠的熱帶小島。而在太平洋中央,這家公司差點死了好幾次。
十幾年後,馬斯克和SpaceX 跨越了區隔失敗與成功的鴻溝。在黃昏追逐星蟲之後,他花了幾個小時巡視他在南德州的火箭船塢。整個晚上,隨著滿月升起,員工們敲打焊接,用幾捲不鏽鋼板做出了真實比例的星艦原型。時間接近午夜時,他和兒子們從工地拖車現身。當他的孩子爬進等候的黑色休旅車,馬斯克停下來仰望建造中、看起來既像太空船又像摩天大樓的高聳星艦。
看到這一切,他臉上露出童稚的微笑。「欸,」馬斯克轉身對我說,「你相信這玩意或類似的東西,未來能夠在四十五億年來頭一次載人到另一個行星嗎?我是說,很可能。或許會失敗,但是很有機會。」
1 草創歲月
二○○○年九月–二○○四年十二月
對那些大膽到敢飛往火星的人,二○○三年夏天出現了好事即將發生的希望徵兆。由於行星運動的巧合,火星在七月會是六萬年來最接近地球的一次。當時,有家叫做SpaceX的小公司剛開始切割金屬,製造他們的第一具火箭。雖然它的初次發射還要等幾年,公司創辦人伊隆˙馬斯克已經跨出了邁向火星的第一步。他明白沒找到對的人就哪也去不了。所以馬斯克面談了一次又一次,尋找願意全力投入他的目標——化不可能為可能,聰明又有創意的工程師。他開始找到人了。
布萊恩˙畢爾德(Brian Bjelde)接到一位老同學來電時,對火星逼近與那年夏天馬斯克的夢想一無所知。他們就讀南加州大學時深夜在航太實驗室建立了交情,負責研究真空室與小型衛星。那位朋友名叫菲爾˙卡索夫(Phil Kassouf),興高采烈地說到他為某個努力進取的矽谷富豪效力的新工作。那傢伙有個瘋狂計畫要造火箭,有朝一日飛往火星。卡索夫說,你應該來參觀一下,便把靠近洛杉磯機場的地址給了他朋友。
畢爾德當時過得很不錯。這個娃娃臉的二十三歲年輕人從加州鄉下農場的微薄收入,一躍來到大城市受人器重。畢爾德以航太工程師身分從南加大畢業之後,任職於NASA那聲譽卓著、位於洛杉磯北方的噴射推進實驗室。後來,NASA負擔了他的南加大研究所學費。身為兄弟會的顧問,畢爾德享有免費住宿,還可以自由選擇最好的週末派對。
所以畢爾德來到SpaceX設在艾爾塞貢多(El Segundo)的樸素總部時,他真的只是來參觀的。「一走進去,有張辦公桌,有兩道雙併玻璃門,」畢爾德說,「我走遍整間辦公室,跟人握手。有些灰色的小隔間。其實沒什麼好參觀的。只有一座空蕩蕩的工廠。他們才剛把工廠地板打蠟而已。」
畢爾德印象最深刻的是休息室的可口可樂機器。馬斯克從矽谷引進了這項創新——汽水無限暢飲,以維持員工隨時有咖啡因能夠工作。對來自學術界與NASA那種嚴肅環境的人,這很新奇。當他走過辦公室,小隔間的十幾人有一個問畢爾德他在噴射推進實驗室做什麼計畫,答案是建造機械太空船(即無人探測器)以探索太陽系。畢爾德解釋他使用半導體、電漿蝕刻與蒸氣壓力來研發小型衛星的新推進技術。
好喔,有人回應,但他對大型系統的推進有什麼想法呢?比方說火箭?突然間他頓悟了。畢爾德不是被正式邀請來參觀並且狂喝可樂。這是個徵才面談。
「結果我來到一個房間,」他說,「當時我不知道的是,這裡因為很冷而稱作冷凍肉庫。不知怎地,暖通空調系統的電路裡,這邊電流最強。裡面冷死人了。」
各路人馬輪番上場。他朋友卡索夫最先進來。然後是卡索夫的上司,公司的航電副總裁漢斯˙柯尼斯曼(Hans Koenigsmann)跟畢爾德談話。最後,馬斯克本人走進來。只比畢爾德大十歲的馬斯克已經是很有錢又越來越紅的企業家。為了破冰,畢爾德利用平常的閒聊——幸會幸會,久仰大名,我很興奮能來到這裡。擅長觀察的馬斯克從來不是客套的人,直接問重點。
「你有染髮嗎?」馬斯克問。
一時手足無措的畢爾德回答沒有。馬斯克面試時常用的計策之一就是讓人出乎意料,看潛在員工如何反應。不過,他在畢爾德身上發現了瞎扯的天賦。畢爾德跟誰都能聊。所以迅速回神之後,他問馬斯克,「這是破冰台詞嗎?因為很有用。」
但馬斯克說他是認真的。他注意到畢爾德的眉毛很淡,而髮色較深。這位年輕工程師解釋這種落差很自然。不久,他們都大笑起來。
在三十分鐘的面談,馬斯克探問畢爾德的背景,也分享他創立SpaceX的願景,要讓人類成為真正的太空文明。六○年代NASA的「阿波羅登月計畫」成功激發了一波學生對數學與科學的興趣,導致那個世代有很多工程師、科學家和教師。但這個潮流到了二十世紀末已經消退。畢爾德的世代是跟太空梭一起長大的,還有低地球軌道上的無窮革新,沒有「阿波羅號」探險家那樣大膽搏命。不像畢爾德,選擇主修真的因為航太(aerospace)按照字母順序列為理工志願的第一項,大多數酷孩子已經不搞太空了。他們喜歡醫學、投資銀行或高科技。
馬斯克是那些引領數位革命的人之一。他用PayPal協助讓銀行產業上網路。從通訊到醫療的每個領域,數位轉變開始加速。但是古板的航太產業似乎在倒退。美國和俄羅斯的公司仍在使用同樣幾十年前的科技把火箭射進太空,而且價格一直漲。事態似乎走錯了方向,所以馬斯克創立了SpaceX,如今一年後他想從基礎設計進入研發硬體。馬斯克想要畢爾德協助火箭的電子系統。
畢爾德坐在那個寒冷房間,有很多東西要觀察消化。他有個舒適的公職、光明的學術前途,還有活躍的社交生活。加入SpaceX會剝奪這一切。根據與卡索夫討論SpaceX的嚴苛環境,畢爾德知道來為馬斯克工作會讓他的人生天翻地覆。而馬斯克無法提供成功的保證。反正這麼小的團隊怎麼可能建造可以抵達軌道的火箭?以前從來沒有民間公司成功做到這種事,很多人嘗試之後失敗。這次面談之後,畢爾德懷疑他是否被灌輸了多半空洞的承諾。
過了幾天,他半夜一點鐘收到馬斯克助理瑪莉˙貝絲˙布朗(Mary Beth Brown)的電子郵件。他想要這份工作嗎?畢爾德發現這家公司有自己的運作速度。
起初,畢爾德嘗試談判加薪。NASA付給他不錯的年薪六萬美元,加上他的學費。SpaceX給得較少。為了跟遠見者工作的機會,以他能認同的使命感從事啟發性的計畫,畢爾德必須接受減薪。反覆考慮時,他想起高中化學老師王爾德小姐,她的人生目標清單很古怪。學生時代的畢爾德發現她在機會出現時會把握,完成在埃及金字塔下跳肚皮舞之類的項目。所以這個職缺吸引了畢爾德和他的冒險心,他決定抓住馬斯克的這個機會。畢竟,前往火星是困難到發瘋的目標。幾乎不可能,但並非不可能。
「我寧可認為我們有生之年可以活在這樣的世界,在這活著宛如短暫的一眨眼間,我們可以做出迅速改變,讓你我或任何人能有辦法負擔得起,」他談到上火星,「那是近在我們眼前的事情。並非遙不可及。」
稍後畢爾德得知,在他參觀SpaceX之前,卡索夫已經極力保薦他。公司需要能幫火箭的大腦建造電子系統、硬體和軟體好幫助火箭飛得筆直的人。畢爾德根本不是電子工程師。但卡索夫告訴了馬斯克他們在南加大長時間共事、熬夜和他朋友對解決困難問題的熱情的歷史。卡索夫簡直是用自己的信用推薦他朋友——對,畢爾德會為SpaceX與「獵鷹1號」火箭盡心盡力。二○○三年八月,布萊恩˙畢爾德雖然眉毛很怪,仍正式成為SpaceX的第十四號員工。
SpaceX的故事始於二○○○年底,在美國的另一邊。馬斯克和企業家友人阿迪歐˙雷西(Adeo Ressi)在長島快速道路上開車,當時PayPal的董事會剛解除馬斯克的執行長職務不久。還不滿三十歲的馬斯克在短期間內完成了很多事。不到十年前移民美國以來,他拿到了常春藤名校的經濟學與物理學學位,創立了兩家超級成功的公司。雷西想要知道,他接下來打算做什麼?
「我告訴阿迪歐我向來對太空有興趣,但我不認為那是民間個人能做的事情。」馬斯克說。從阿波羅計畫全盛時期已經過了三十年。他心想,NASA一定對於登陸火星有些進展吧。當天稍後,馬斯克還在想那段對話,查看了NASA的網站。他很驚訝找不到任何把人類送上火星的計畫。他心想,或許只是網站設計不良吧。
並非如此:馬斯克開始在加州參加太空研討會時很快發現,NASA沒有這種計畫。不過民間團體已開始做一些有趣的事。他參加了行星學會(Planetary Society)的第一個研發太陽風帆計畫之類的創投。這個由會員資助的組織要建造能在太空張開、靠太陽光子的動能推動的風帆。馬斯克也資助了XPRIZE基金會,他們提供一千萬美元給第一個建造能載人進行短程次軌道飛行的民間太空船的團體。後來在二○○一年,馬斯克設定了自己的民間太空計畫,以啟發大眾支持NASA與探索火星。馬斯克想打造個小型生態球發射到火星去。他稱之為「火星綠洲」(Mars Oasis)。
「構想是要採集一些火星土壤,帶進栽培室,」協助馬斯克建立小型火星登陸器概念的波音航太工程師克里斯˙湯普森(Chris Thompson)說,「我們會把它跟一些地球土壤混合,丟進一些種子,用網路攝影機把植物生長情況傳回地球播放。」
在湯普森和另外幾位工程師開始研究生態球計畫的酬載面時,馬斯克和顧問們去了兩次俄羅斯,嘗試為火星任務收購翻新的洲際彈道飛彈。俄國人毫不尊重馬斯克,當他是業餘玩家,所以他們把舊火箭報了個天價。馬斯克擔心如果他接受這個價錢,他們只會在他寫支票之後抬高價錢。「上一趟去俄國,我心想,天啊,價錢一直漲,感覺這個計畫好像不會成功,」馬斯克說,「我猜想建造我們自己的火箭需要什麼。」
他的顧問之一,工程師兼傑出商人吉姆˙坎垂爾(Jim Cantrell),鼓勵他認真考慮這麼做。於是馬斯克開始會見洛杉磯社群的火箭科學家,因為這裡是航太工程師密集地。他很快為萌芽中的壯舉選出了其他顧問,包括曾在波音與湯普森共事的約翰˙賈維(John Garvey),後來加上火箭引擎的明日之星湯姆˙穆勒(Tom Mueller)。許多其他企業家曾經試過搞火箭科學,馬斯克很清楚。他想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以免重蹈覆轍。
二○○二年二月,賈維安排馬斯克造訪反應研究學會(Reaction Research Society)的發射場,這個聞名的火箭社團位於南加州。馬斯克沒有準備好應付莫哈維高地沙漠的強風與低溫。「我想當時戶外可能只有攝氏零下八度吧,」湯普森說,「他出現時穿著休閒褲、名牌皮鞋和單薄的皮夾克。」但是馬斯克很會發問也專心聆聽。他盡力讀了很多關於火箭的資料,從舊蘇聯技術手冊到化學家暨科幻小說家約翰˙克拉克(John Drury Clark)關於推進劑的名著《點火》(Ignition!)。
學習火箭的一切同時,馬斯克也更深入了解到美國火箭產業的缺陷。他對火星綠洲的願景原本是為了啟發民眾,帶給NASA更多資助,最終延續阿波羅計畫的傳承,拓展人類能力抵達月球與火星。他看出NASA和全球火箭產業的問題不僅是資金而是系統性的。即使火星綠洲成功,NASA的預算倍增,他發現可能只會導致更多插旗留下腳印走人的任務。馬斯克只想要人類擴張到太陽系,並且在各地設立聚落。
「我開始了解為什麼東西這麼昂貴,」他說,「我檢視NASA養在馬廄裡的馬。靠波音和洛克希德這些工作馬,你就死定了。那些馬遜斃了。我知道火星綠洲是不夠的。」
那麼,朝向解決多行星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壓低發射的成本。如果NASA和民營公司少花點錢把衛星和人送上太空,就能在太空中多做些事情。更多商業活動可以開啟更多的機會。這個覺醒刺激了馬斯克開始行動。
那年春天,馬斯克召集了大約十五到二十位知名的航太工程師到洛杉磯機場的文藝復興飯店。許多人是應麥克˙葛瑞芬(Mike Griffin)的要求而來,這位社群領袖在三年後成為NASA的署長,而且馬斯克非常仰賴他的意見。賈維、穆勒和湯普森也都出席。
「伊隆以典型的個人風格,稍微晚一點現身,此舉顯然惹毛了現場許多資深航太主管,」湯普森說,「他走進來,基本上宣布他要創立自己的火箭公司。我記得很多人竊笑,有人大笑,大家都說,『小子你省點錢吧,去海灘坐一下。』」
這小子不覺得好笑。老實說,這場會議上表現出的懷疑,有些人還是他的心腹,更加激勵了他。有幾個朋友已經勸過馬斯克打消這個念頭。雷西剪輯了長達一小時的火箭失敗影片強迫馬斯克坐下來看完。工程師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告訴馬斯克所有其他嘗試過卻失敗的企業家。「他講到我耳朵都長繭了,說我會賠光所有的錢。」馬斯克說。
他在文藝復興飯店的會議上環顧眾人,於是馬斯克從懷疑者之中尋找,發現了極少數相信者。馬斯克想要歡迎挑戰而非退縮逃避的人,樂觀者而非悲觀者。到了四月,馬斯克提供機會給五個人成為公司的創始成員。」他從PayPal賺了大約一億八千萬美元,打算冒險把其中一半用在火箭公司,還能剩下很多。馬斯克負責出錢,要求他的初期員工投資在血汗產權(sweat equity) 上。
五個人裡面只有兩人接受。可望獲得總工程師頭銜的葛瑞芬說他寧可留在靠近華府的東岸,可以當國家太空政策的重要影響者。馬斯克拒絕了國內跨州通勤的想法,這樣子可能才是最佳安排。葛瑞芬雖然聰明,任性的人格跟馬斯克很像,他們一定會有衝突。馬斯克繼續尋找適當人選,但是他說,「看似厲害的人沒有人願意加入,吸收不厲害的人又沒意義。」於是伊隆˙馬斯克自己擔任總工程師。
他也喜歡坎垂爾,認為這個能言善道的工程師可以擔任SpaceX的業務開發主管。但是坎垂爾也不想搬家。為了搬離猶他州,他要求一大筆薪水和各種保障。「最後他決定不加入,」馬斯克說,「他只當過短期的顧問。」
第三個拒絕的是約翰˙賈維,這位火箭科學家曾經熱心支持這項創投,所以有點出乎預料。賈維認為馬斯克的能把四百五十公斤東西射上太空的火箭概念或許野心太大,偏好較輕型的設計。他也希望馬斯克收購他的小型航太公司,賈維太空船公司。馬斯克說,而且賈維想要高階頭銜——財務長。馬斯克很困惑,因為賈維沒有財經背景。
被拒三次之後,馬斯克的名單上只剩兩個人。穆勒以前看過有好計畫卻沒錢,或是爛計畫卻有很多錢的火箭企業家。他認為馬斯克是有他喜歡的點子、又有足夠資本能夠撐過艱困的設計研發階段的人。最重要的,穆勒喜歡自己建造新火箭引擎的挑戰。當馬斯克給他機會這麼做,還有公司的股票,穆勒跟妻子商量。他在大型航太公司有穩定的工作。但他老婆知道他放過這個機會一定會後悔。她鼓勵他接受這個職缺。穆勒照做了。身為第一個簽約者,穆勒成為SpaceX薪資名單上的第一號員工。
湯普森剛成家不久,對於離開航太產業的舒適職位也有相同的疑慮。在四月底的電話中,馬斯克設法緩解那些疑慮。馬斯克深知湯普森和穆勒要放棄什麼,所以他把兩位工程師的兩年份薪水撥到信託帳戶裡。這麼一來,如果馬斯克決定永久結束這項創投,他們還是會有保障收入。這有助於湯普森說服老婆他應該接受這份工作。他唯一的遺憾呢?他考慮太久了所以成為第二號員工。
二○○二年五月六日,馬斯克創立了「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原本他、穆勒和湯普森把公司簡稱為S.E.T.。過了幾個月,馬斯克想出一個比較醒目的綽號——SpaceX。
(未完待續)
序幕
二○一九年九月十四日
又大又紅的太陽沉入德州的地平線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正要前往一艘銀色太空船。抵達它的水泥降落平台後,馬斯克抬頭讚嘆上方聳立的不鏽鋼蒸氣龐克風格機械在餘暉中閃閃發亮。「好像出自《瘋狂麥斯》電影裡的東西,」他這麼形容綽號「星蟲」(Starhopper)的第一具火星火箭原型機。
馬斯克在二○一九年九月中旬來到他的德州南部火箭工廠,追蹤SpaceX公司的「星艦」(Starship)載具進度,那是為了送地球人上火星將近二十年的努力成果。幾星期前,星蟲飛上位於美墨邊界的美國側,海岸灌木叢上...
作者序
序幕
二○一九年九月十四日
又大又紅的太陽沉入德州的地平線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正要前往一艘銀色太空船。抵達它的水泥降落平台後,馬斯克抬頭讚嘆上方聳立的不鏽鋼蒸氣龐克風格機械在餘暉中閃閃發亮。「好像出自《瘋狂麥斯》電影裡的東西,」他這麼形容綽號「星蟲」(Starhopper)的第一具火星火箭原型機。
馬斯克在二○一九年九月中旬來到他的德州南部火箭工廠,追蹤SpaceX公司的「星艦」(Starship)載具進度,那是為了送地球人上火星將近二十年的努力成果。幾星期前,星蟲飛上位於美墨邊界的美國側,海岸灌木叢上面的晴空。然後它差點墜毀。幸好聯邦航空總署(FAA)限制了這個航程的最大高度是一百五十公尺,所以工程師們在星蟲下降時失去控制力,只是腳架砸破平台的鋼骨強化水泥,而非爆炸成一團火球。馬斯克想到這點就笑了。創立SpaceX以來大半時間,他都在與監管機關搏鬥,永遠尋求飛得更快,更高。「這次,」他打趣說,「是FAA救了我們。」
這是他第一次造訪星蟲。馬斯克到處巡視,跟一些員工擊掌,與週末從洛杉磯過來隨行的三個兒子享受這一刻。他向孩子們解說,星蟲是用不鏽鋼做的,跟鍋碗瓢盆同樣的材質。
然而,這個不鏽鋼看起來像在爐火上放太久了。連傍晚的昏暗也無法掩飾金屬上的密集焦痕。站在星蟲腳下,馬斯克仰望容納用來提供推進劑給「猛禽」(Raptor)火箭引擎的巨大燃料槽的空洞。「以裡面的高溫燃燒來說,看起來狀態出奇地良好。」他說。
馬斯克大老遠跑來通往墨西哥灣的這片平原。二○○二年,馬斯克創立SpaceX的用意是有朝一日要建造能載運數百個,接著幾千個移民上火星的太空船。火星雖然寒冷又沒有生命跡象,幾乎沒空氣,還是提供了人類往地球以外擴張的最佳地點。火星有極地冰帽,稀薄大氣含有很有用的化學物質,還有可以勉強維生的物質。以行星而言,它也相對較近。
多年以來,馬斯克靠SpaceX完成了一些傑出的壯舉,把太空人送上太空,把火箭降落在船上,並重塑了全球航太產業。但那些成就遠比不上嘗試送人上火星的膽量,這仍遠遠超過現今美國航太總署(NASA)或全世界任何其他太空機構的能力。即使每年預算逼近兩百五十億美元,還有些世界最聰明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把人送上月球的NASA距離送幾個太空人上火星還差了好幾步。
馬斯克想要在上面建立城市。或許應該說馬斯克內心有某種東西無情地驅使他這麼做。他很久以前就認定人類要有長遠未來,就必須擴張到其他星球,而火星提供了最佳的起步目標。這件事極端困難,因為太空是個危險到離譜的地方,充滿輻射線,一出薄薄的加壓艙壁就死定了。維持長達一個月的火星任務航程所需的飲水、食物、燃料和衣物數量大到驚人,抵達之後,人類在地表上必須有真正可以存活的地方。NASA曾經送上火星表面的最大物體,「毅力號」(Perseverance)探測車,重量僅一噸。一次小型單人任務可能需要五十倍的物資質量。至於可持續的人類聚落,馬斯克認為他可能必須運送一百萬噸的物資去火星。所以他才在德州建造巨大、可重複使用的星艦載具。
在許多方面,現在的SpaceX跟馬斯克很久以前創立的公司有很大的差異。但在重要的方面,它仍維持不變。SpaceX公司憑著「星艦」(Starship)計畫回到了它初期的艱困歲月,拚命排除萬難建造「獵鷹1號」(Falcon 1)火箭的時候。當年如同現在,馬斯克無情地督促他的員工加快動作,要創新,要測試,要飛得起來。草創時期與獵鷹1號火箭的DNA至今仍留存在德州南部的星艦工廠。公司的加州總部有張獵鷹1號發射的巨大照片,就懸掛在馬斯克的個人會議室牆上。
要了解SpaceX公司,它渴望走向何方,它為什麼可能成功,你必須追溯到獵鷹1號火箭並挖掘它的根源。SpaceX現今所成為的一切,種子是在馬斯克的獵鷹1號計畫初期就播下了。當年他想要建造世界第一具低成本的軌道火箭。如果SpaceX無法把獵鷹1號這種相對簡單的火箭射上軌道,開發火星的滿腔抱負都沒有意義。因此,他以燃燒的強度壓迫達成那個目標。SpaceX一開始只有一座空蕩工廠和幾個員工而已。這個小團體不到四年就發射了第一具火箭,六年後到達近地球軌道。SpaceX如何熬過苦哈哈的草創時期的故事非常不同凡響。做出獵鷹1號的同一批人有很多至今仍留在SpaceX。有些人離開了。但是所有人都有關於早期形塑年代未曾透露的故事。
幫助馬斯克帶領SpaceX撐過最黑暗時代的這些男男女女,來自加州的鄉下農場、中西部的郊區、東岸的城市、黎巴嫩、土耳其,以及德國。馬斯克雇用他們全體,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團隊,哄騙他們做到幾乎不可能達成的事。他們通往地球軌道之路起於美國,到一個世界上距離各大陸塊遠到不能再遠的熱帶小島。而在太平洋中央,這家公司差點死了好幾次。
十幾年後,馬斯克和SpaceX 跨越了區隔失敗與成功的鴻溝。在黃昏追逐星蟲之後,他花了幾個小時巡視他在南德州的火箭船塢。整個晚上,隨著滿月升起,員工們敲打焊接,用幾捲不鏽鋼板做出了真實比例的星艦原型。時間接近午夜時,他和兒子們從工地拖車現身。當他的孩子爬進等候的黑色休旅車,馬斯克停下來仰望建造中、看起來既像太空船又像摩天大樓的高聳星艦。
看到這一切,他臉上露出童稚的微笑。「欸,」馬斯克轉身對我說,「你相信這玩意或類似的東西,未來能夠在四十五億年來頭一次載人到另一個行星嗎?我是說,很可能。或許會失敗,但是很有機會。」
序幕
二○一九年九月十四日
又大又紅的太陽沉入德州的地平線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正要前往一艘銀色太空船。抵達它的水泥降落平台後,馬斯克抬頭讚嘆上方聳立的不鏽鋼蒸氣龐克風格機械在餘暉中閃閃發亮。「好像出自《瘋狂麥斯》電影裡的東西,」他這麼形容綽號「星蟲」(Starhopper)的第一具火星火箭原型機。
馬斯克在二○一九年九月中旬來到他的德州南部火箭工廠,追蹤SpaceX公司的「星艦」(Starship)載具進度,那是為了送地球人上火星將近二十年的努力成果。幾星期前,星蟲飛上位於美墨邊界的美國側,海岸灌木叢上...
目錄
Contents
序幕
1 草創歲月
2 梅林火箭引擎
3 瓜加林
4 第一次發射
5 賣火箭
6 第二次發射
7 德州
8 第三次發射
9 八星期
10 第四次發射
11 永遠要做到前十一名風險清單
後記
致謝
二○○二到二○○八年間SPACE X的關鍵員工
大事記
布蘭特˙阿爾坦的土耳其燉牛肉
Contents
序幕
1 草創歲月
2 梅林火箭引擎
3 瓜加林
4 第一次發射
5 賣火箭
6 第二次發射
7 德州
8 第三次發射
9 八星期
10 第四次發射
11 永遠要做到前十一名風險清單
後記
致謝
二○○二到二○○八年間SPACE X的關鍵員工
大事記
布蘭特˙阿爾坦的土耳其燉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