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使用感知、體驗美感的場域 —— 吳書原╳張基義
公共空間忠實反映一座城市對美學的觀點,因此其中的建築或景觀,若是以填空方式建設,不僅會顯得雜亂無章,更會失去城市應有的個性與態度。因此,在台灣設計研究院成立之後,某些原本從未思索美學的單位與空間開始鬆動,並且在院長張基義的招攬之下,邀請許多有想法、有經驗的設計師加入城市美學翻轉行列,而景觀設計師吳書原也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張基義相識,並且開始共築對城市空間的美好想像。
張基義與吳書原合作的第一個案子「不只是圖書館」,雖然不完全是公共空間,卻是老建築與當代美學碰撞出精彩火花的重要案例。「不只是圖書館」前身是松山菸廠女工澡堂,80年前這個空間只是菸廠日常的一部分,後來更被作為倉庫使用,直到台灣設計研究院接手,才開始重新爬梳它所蘊藏的歷史價值,並思考著該如何運用設計的力量,讓這份價值分享給更多人。
舊有設施與當代景觀對話
張基義將室內交給設計師邱柏文操刀,庭院交由景觀設計師吳書原進行打理,讓室內室外都是適合沉澱心靈、放鬆閱讀的場所。吳書原提到,起初接到張基義邀請時,便理解需要有傳達美學的使命,「台灣設計研究並非一般單位,它必須要樹立審美標竿,因此我在處理這個案子時,也加了不少新元素進去。」
回到2020年之前,吳書原在勘察幾乎還是廢墟的澡堂庭園時,看見那些從石頭縫隙中竄出的野花野草,生命力是如此旺盛,讓他回想起英國的鄉村風景,於是希望能夠在這個案子,回應自己對歐洲的鄉愁與田園牧歌風格的浪漫,「更重要的是,松菸本身是歐式建築,有噴水池、巴洛克的細部,這個聯繫也絕對不能斷絕,因此百年前已經在這裡使用的植物,無論是不是台灣原生種,既然已經存在、也並未造成原生植物滅絕,我們就不應該僵化,畢竟設計本來就是一種兼容並蓄。」透過花園澡堂的案例,可以看見吳書原的堅持,他認為,景觀設計一定要能涵蓋場域本身的歷史紋理,而這項堅持,正是張基義想運用設計來改變當前城市美學的初衷。
張基義以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跟松山文創園區為例,他認為這些過去留下來的空間,不管是軍事設施或是工業遺產,因為使用單一,自然生態都保存的特別好,「但是除了原有的好,我們還要用現代設計把圍牆打開,並且在景觀上做層次系統的梳理,才能創造更好的五感體驗。」他更打趣著說,與空總一樣座落在仁愛路上的帝寶就是最佳對比,一個是關起來的造景,一個是全面打開的花園,並且不斷邀請市民共同參與,「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也都是透過這樣的模式,讓時間慢慢帶動這個城市的景觀,進而創造出不同樣貌。」
吳書原想起近期參與的三井倉庫景觀設計案,也是透過回應歷史地景,打造出適合這個城市的景觀,「百年前,這裡代表島嶼門戶,從清朝開始有北門,後來日本時期種滿了楓香,我覺得需要讓後人知道以前的地景風華,這就是我在公共空間想講的故事。」因此吳書原在廣場內鑲嵌了一塊淺水池,若時間再往未來推進,重慶北路上的雙子星也會倒映其中,「包含早已存在的三井倉庫、北門,當民眾繞著水池一圈,便可以看到台北城的兩百年。」
啟動五感的公共空間
張基義回應著吳書原的設計概念,略帶感慨地說,公共空間如何提供讓人更舒適、且能打開五感的環境相當重要,「台灣過去常錯把背景當主角,包括功能上必須存在的人造設施,像是變電箱,它們需要存在,但不需要被看到;又或是入口意象、彩繪牆壁,人造建設再怎麼做都是公共藝術,找到好的團隊可以為地方加分,但大部分都把傳統工程當成藝術在創作,導致該低調的不低調,讓主角配角界線模糊。」
因此橫山書法藝術公園的景觀設計,讓張基義大讚與當代建築互為表裡,共同融合成環境的一部分,使他相當驚豔。他提到,桃園作為一個工業之鄉,這幾年的改變有目共睹,尤其書法公園的水岸空間運用,不做大型地景也不做彩繪,而是以具有當代風格的文化建築來呈現,「這樣擁有現代語彙的建築,與吳書原的自然流派景觀設計,恰巧能夠進行對話,勾勒出書法藝術的氣韻。」
吳書原想起每回飛機要降落桃園前,在空中往地面俯看,總是能看到一個又一個埤塘,於是開始思索,如何透過景觀與埤塘對話、如何運用埤塘來講書法這件事,「我覺得埤塘很像墨池,透過這些墨池可以看到更遠的埤塘,再往下看,還能看到遠方的森林,如同水墨畫想表達的景深概念。」搭配墨池的禾本科綠植,吳書原選用能隨風搖曳的狼尾草,「看著它們在風中擺盪的樣子,像不像在空中寫草書呢?」
藉由橫山書法藝術公園的案例,張基義提及自己對這個社會的願景,他認為每個時代都要賦予公共空間想像,因為這是創造城市個性的關鍵,「台灣過去30年的公共景觀設計偏園藝,都是用既定的花草進行布置,但是吳書原這輩中生代設計師,他們在國外有完整的經驗,並且把這樣的理念帶回台灣,像是在人造環境裡創造自然風格,背後都有清楚的設計脈絡,更加證明,好的環境需要被設計。」
一片草地就能創造活潑城市動能
張基義接著補充,住在這塊島嶼的人應該都同意,台灣擁有漂亮的自然景觀,而吳書原在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案件中,把台灣多元植物微縮於台中一隅,展現在地生命蓬勃發展的精神,「這也讓我想到在紐約工作時,最愛的公共空間就是位於51街的口袋公園,它們把瀑布、水流聲、樹木等森林元素,做大尺度濃縮藏於辦公大樓間,走入其中,再繁忙的城市都能被隔絕在外。」
從上述眾多案例中發現,兩人皆認為,景觀設計能為城市帶來的感動,遠大於建築跟設施,而「回應自然地景」這件事,更是十分重要的設計概念。因此該如何訂定未來的實踐方向,吳書原理性分析說到,「現代人在公園所需的東西,不是繁複遊具而是一片開放式草地,你可以在那邊做瑜珈、玩捉迷藏、跑步,這其實也是我們作為設計者的任務,創造讓人使用感知的環境,帶給他們體驗美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