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是女人永遠的霓裳
相信很多女孩和我一樣,長相普通,但從十幾歲開始,便在「變美」的路上一直跋涉。經過後天的歷練、修為和努力,有的女孩可以三十歲比十八歲的時候更美麗,四十歲比三十歲的時候更有風情。
如果你曾經以為,變美靠的只是化妝與穿戴,那麼我必須糾正你的看法:一個女人要想擁有長久的魅力,一定得靠才情來給五官增色、氣質添香。
我們接觸的女性越多,越會發現有的女人只是好看,但不耐看;有的女人初看平淡,卻令人回味無窮。這是因為她的美來自於靈魂,而非外表。當你遇到一個有趣的靈魂,定會被深深吸引,就算同為女人,也會為之著迷。
人們通常認為,「才情」和「才華」是一回事。但我以為「才情」包含「才華」, 「才華」僅是「才情」眾多因素中一個構成部分。私以為才情是「有才華,有共情」。有才華的共情不是普通的共情,它是令人願意欣賞認同的高水準的共情力,是一個女人綜合素養的最高體現。
張愛玲說:「才華是女人最大的底氣。」以出眾的才智把一種興趣愛好發揮到極致,最終由量變到質變,這不僅是一種技能,更反映了一個人內在的專注力和戰勝逆境的意志力,這麼優秀的品格必然是才情的產物,它會讓一個女人持久散發動人的光芒。
賈玲是我最喜歡的女明星之一。因為女明星能如她那樣讓人舒服、敢於自黑的很少,並且她能讓自己的缺點成為特點,突破大眾審美標準,自成一種美。
賈玲的小品有口皆碑,但除了在小品上的才華,賈玲本人也特別暖心。
有一次,周深在節目中談到:從小到大沒什麼人說過喜歡他,所以他講話很小心, 生怕別人不高興。來到這個節目後,他很喜歡大家,但也怕太喜歡大家了。
賈玲說:「周深,不管你多喜歡我,我都不會讓你失望的,千萬別怕太喜歡我。」
後來賈玲給大家送禮物,給周深的那份上寫著「喜歡我這件事情,請你再放肆一點」,讓人備感貼心、溫暖。
作為《王牌對王牌》節目的常駐嘉賓,賈玲不僅承包了觀眾的笑點,更憑藉高情商一次次化解了嘉賓們的尷尬。
大家都知道,姚晨是一位大嘴美女。而在節目現場,她卻被質疑嘴巴小了是整容的緣故,姚晨只能解釋說沒整容。當時的場面有點尷尬,賈玲見狀趕緊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自己這邊:「姚晨是不是在故意控制說話方式,好讓嘴巴看起來不那麼大。就跟我似的,知道自己胖所以一直側著站。」
大家瞬間被逗樂,場面再度活躍起來。這份懂得為朋友解圍的善良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就是賈玲最高貴的品質。
有一年金鷹節新聞發佈會上,輪到她上場時,不知氣氛為何一度冷場。賈玲非但不在意,反倒樂呵呵地追問記者:「都沒有問題啊?我已經不火成這樣了?就沒點兒緋聞要問了嗎?」
透過友善的表情和直擊靈魂的「三連問」,她巧妙地緩和了現場的氣氛。
想起沈騰對賈玲的評價:「男人喜歡她,女人不嫉妒她。」單單這個評價就足以證明賈玲的高情商與好人緣。而將能做到這一點簡單歸結為她夠幽默,顯然是不準確的。這正是一個女人才情的體現──不僅有才華,還有懂得替他人考量的共情力、同理心。這些才是賈玲受大家喜愛的根本原因。
堅持學習一種技能,讓它成為你持久的優勢
美國作家費茲傑羅說:「真正的一技之長,會讓生活成功得多。」
以我個人為例,我從十五歲開始寫文章給雜誌投稿,堅持到二十七歲的時候便以寫作為生了。之後我的雜誌編輯轉行做出版,便邀請我把曾在雜誌上發表過的隨筆以一個主題集結成冊。
當時我是很激動的,因為我曾經在日記裡寫過,希望給雜誌寫稿滿五年時能出自己的第一本書。然而寫了不到兩年這個願望就實現了。後來就一路堅持到現在。很多當初一起給雜誌寫稿的朋友在雜誌市場不景氣之後停筆了,而我在寫專欄這條路上堅持深耕了十餘年,每年都按自己的進度和出版社簽約出書。
曾經有一些小夥伴對我說:「在微信上組一個寫作群,帶領我們一塊打卡堅持吧!」說的人多了我便真的拉了一個小群,規定每天要堅持寫一篇千字文,一週未交作業的自動退群。兩年前主動進群的夥伴有八十多個,而現在每天持續寫的人一隻手就可以數清。
當年開始寫時,大家都充滿信心說要每天堅持,而行到半途,大家逐漸放棄。有說時間不夠用的,有實在寫不出來的,有覺得自己文字沒有出版的可能性而放棄的,有發現了其他愛好的,總之堅持者寥寥無幾。
我們都知道水滴石穿、愚公移山,我們都相信積累的力量,相信大多數事情凡是賦予時間,必能有所成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堅持做一件事的人還是太少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知道一堆道理還是過得很糟糕,甚至一事無成的原因。成功之路沒有一條是可以快速直達的。
我不是最好的,也並不是很紅的作家,但我引以為傲的是自己一直在寫,也一直喜歡用文字去表達,我願意一直寫到八十歲。當你心裡有理想,那麼先付諸行動吧,堅持久了,才有實現的可能。重複是一件乏味卻也有趣的事情,但當這件事情成為你的信仰,信仰產生強大的執行力會帶來你要的樂趣。
微博上有一個帖子:「十年了,你還在堅持什麼?如果能回到十年前,你會對自己說什麼呢?」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句話,可是卻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兩條。
一位說:「十年了,我依然堅持著我的園藝之路,並且擁有了自己的花園工作室。記得在十年前,我為了自己所喜愛的專業不惜和家人鬧翻,因為家裡不能理解一個花季少女要放棄工作去學園藝,去侍弄花花草草。現在我一點都不後悔那時的決定。如果能回到十年前,我會堅定地告訴自己:你的堅持是沒錯的,記住,不要為別人放棄自己的堅持。」
另一位說:「十年了,我曾經學過吉他,也曾經學過舞蹈,而且還心血來潮地學過繪畫,可是卻沒有一樣堅持下來。現在的我在一家公司裡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到尾牙表演我都羡慕那些可以在臺上跳舞、彈吉他的同事。如果我能回到十年前,我一定會告訴當時的自己,無論是繪畫、舞蹈還是吉他,我不奢望能把三樣都堅持下來,但只要能堅持一樣,我相信人生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無趣。」
不知道大家看了上面這兩條回答,心裡是怎麼樣想的呢?
我覺得,十年不晚。如果你還在堅持,那麼請感謝從前的自己沒有放棄。如果你還不知道想學什麼,也可以現在開始學習一個技能,比如一個語言、烘焙、花藝、理財課程、練好一手字……總有些事情你是可以去學的。在宣稱贏在起跑線的年代,先出發一定存在優勢,因為時間可以將後知後覺者甩出一大截。
當你一直對自己有要求,堅持學一個技能,它早晚會成為你持久的優勢。當你堅持的時間足夠長則可以不用計較出發的早晚,十年二十年後的你會感謝自己今天的決定。
因為技能不僅可以讓靈魂變得有趣,還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會給你帶來好的機遇,讓你脫胎換骨。
旅途的意義在於坦然應對未知
關於旅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有的人想見識山河壯美,有的人想逛逛異國他鄉,有的人想在旅途中遇見對的人……理由有千萬種,但初心都是想去看看詩和遠方。
旅行不僅是說走就走的自由,也未必一定要跨越千山萬水,旅途的真正意義在於期待未知的驚喜,也坦然接受可能會發生的不如意。
提到旅行,我第一個想到的人是張鈞甯。她的光環很多,比如「臺灣第一氣質美女」、「女學霸高才生」。她在綜藝節目裡展現了各種各樣的技能,愛運動、愛旅行,很自律、不怕苦、不怕累。她氣質獨特,時而淡如幽蘭,時而烈如鬱金香,總給人溫暖、堅定和樂觀的印象。三十八歲的她至今獨身,活出了超級精彩的自我。
張鈞甯的旅行並不是為了自拍美圖、發朋友圈,而是列有目標,她會列出自己要挑戰的事,這些事都是需要勇氣和堅持才能達成的。
後來,旅行成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去西藏爬山,和同伴在海拔五千二百米高的地方轉山,一天之內經歷四季的變化,整整三天風餐露宿徒步走完五十四公里卻不覺得辛苦,反而因自己擁有得太多而感到很知足。她說:「我不是在轉山,而是在轉心,好多好多感恩的心。」她這一趟旅行尋求的是內心的平和與自省。
去外蒙古旅行,是因為她想去看看自己資助的第一個蒙古小女孩。當她望著面前瘦弱的小女孩時,她有一種陌生而熟悉的感覺,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只希望這個女孩可以好好上學,將來可以有不一樣的人生。當然也會有悠閒的旅行,比如去海邊漫步,帶著媽媽去日本泡溫泉──因為媽媽喜歡。
二○一八年,張鈞甯參加了探索類紀實真人秀《跟著貝爾去冒險》,她在節目裡呈現的狀態一看就是經常獨自旅行、進行戶外挑戰的人。那種真實的探險,挑戰味蕾、挑戰體力、更挑戰勇氣,對此張鈞甯完全開啟了「耍狠模式」,燃起了挑戰熱情。
面對節目中的第一個項目攀岩,沒有人敢第一個出發,是她毫不猶豫地衝鋒在前,乾淨俐落地完成了任務。此外,面對從直升機上往下跳水等各種高難度挑戰,張鈞甯都完成得很漂亮。有一次不小心摔了一跤,滿嘴都是血,她卻依然笑稱沒關係。
在我看來,正是那些敢於探索的旅途,給了她不矯揉的勇敢的心。那些越過山丘後留在臉上的污泥、風餐露宿後留在身上的傷,讓張鈞甯有了一種堅定無畏的美。
她說,未來還想去看北極光、動物大遷徙,想去尼羅河看古文明……為了那些遠方,她會珍惜每一個當下,好好工作,好好健身,認真生活。
旅行的意義也就是這樣吧──不僅是欣賞美景,更是一種風來吹風、雨來看雨的精神。體驗不曾體驗的整個過程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旅程是我們認知大千世界的路程。也許你走過北京的天橋和胡同,也看過水上威尼斯和布拉格廣場的夜晚,但要問最喜歡哪裡的景色,我想,你一定會回答「最好的景色在遠方」。
你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海明威說:「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我要說的這個女人叫劉玉玲,我最喜歡的女演員之一。二○一九年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是歷史上在星光大道留名的第四個華人影星。她從一個缺少機會的亞裔女演員,成為了好萊塢最成功的亞裔女明星。劉玉玲說她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清晰地樹立了個人目標,並且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堅信自己可以跨越。
劉玉玲是第二代華裔移民。她的父母在臺灣時一個是工程師,一個是生化學家,但這對知識份子在移民美國之後,一切只能從零開始。小時候家裡拮据,她做童工來貼補家用,年齡稍大之後更是做過秘書、舞蹈教練、服務員等,一週工作七天。
在這樣艱難的環境裡,劉玉玲並沒有放棄學業,她畢業於美國的高中名校,順利考進密西根大學研修亞洲語言文化,大學期間積極參加各種社團,一切都為她的演員職業做好了準備。最初,她在各種劇集裡面「打醬油」,都是活不過一集的那種角色;直到二十九歲時,她在《艾莉的異想世界》中客串了一個律師角色,靠著個人魅力贏得好評無數,逆轉為常駐角色,還獲得了當時艾美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談及劉玉玲的演員職業生涯,一定繞不過《追殺比爾》。在《追殺比爾》中,她在影片的最後部分出場,但卻令人過目不忘。片中她飾演的黑幫老大御蓮,是電影史上非常經典而具有魅力的反派角色,比主角更閃耀。
之後《霹靂嬌娃》系列更是火紅。片中她飾演的艾利克斯,出場颯到沒朋友,有一場戴著眼鏡、穿著緊身裙、拿著教鞭的名場面,成為不可復刻的經典鏡頭。
在《福爾摩斯與華生》中,她演了女性「華生」,冷峻專業、沉穩理性。最大的挑戰在於影片把華生變成了亞洲人,又是個女性,這在美國的各種電影、電視劇中是絕無僅有的,而劉玉玲完成得幾乎無可挑剔。她口才很好,綜藝感也很棒,她是第一個主持《週六夜現場》的亞洲女性,在其他各類脫口秀節目中也表現得極有節奏,從不冷場。
很多人被劉玉玲自導自演的《致命女人》圈粉,而用這個劇名來形容她本人也再合適不過。因為她的人生經歷,就是一個智慧女人呈現致命魅力的過程。
除了能演、能導,劉玉玲還是個優秀的畫家。她十五歲開始學習畫畫,是個非常有天分的人。她在所有的畫作上均署名為 Yu Ling,就是為了規避演員身分的名氣給繪畫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她希望在多樣的情感體驗中去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繪畫藝術與創作成為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劉玉玲還有一個經典的言論「Fuck you money」。這是她從父親身上學到的道理,就是要努力工作,努力賺錢,但這種錢叫「Fuck you money」。如果你有了這筆錢,當你不想做事的時候,就可以非常灑脫地走人 。
女人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於優於昨天的自己。要吃得苦,之後才能享受甜,然後才有資本對不喜歡做的事情說不。
以柔克剛,在溫柔中慢慢變強
我們在影視劇裡越來越多地看到那些所謂新時代的女性們,她們英姿颯爽,敢愛敢恨,殺伐果斷,說一不二,雷厲風行⋯⋯現實中,對於很多追求獨立、自由、自主的女人來說,感性、溫和、脆弱是不獨立、個人力量不強的體現。我認為恰恰相反。當一個女人主動暴露自己的脆弱,敢於在人前展示自己的不足時,更容易與人產生共鳴、被人理解。
仔細想想,那些打動人心的歌,感動人心的文字,那些能夠深入我們內心讓我們覺得安慰的話語,通常都是因為洞悉了我們內在的脆弱,洞悉了我們對溫暖的渴求,才給予了恰到好處的慰藉。
我鼓勵女人做一個溫和的人,不必處處咄咄逼人,活得像一個聖鬥士,這種太過於求認可的價值觀,很可能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溫和、篤定地表達自己,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世界觀,這樣的力量溫和而強大,才能持久地、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
前不久逝世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讓許多人緬懷。可以說,金斯伯格的價值已經超越了一名大法官,她關於女權主義的思考和價值觀影響了全世界許多人。電影《RBG:不恐龍大法官》再現了金斯伯格的一生,也掀起了全球的金斯伯格熱潮。
金斯伯格出生於美國經濟最低迷的大蕭條時期,父母是猶太人。作為星條旗下的猶太裔,在那個視女性為符號的時代生存、工作,往往比我們現在更為艱難。
一九五六年,金斯伯格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的九名女生之一。當時該學院約有五百名學生,院長這樣問過他的女學生:如何為自己取代男學生的位置辯護。當時的性別歧視,由此可見一斑。
儘管金斯伯格當年畢業成績位列全班第一,但是她卻沒有收到一份工作邀請。用金斯伯格的話來說:「我知道有三個原因:我是猶太人,一個女人和一個母親。」
進入律師事務所之後,金斯伯格的心逐漸覺醒,她明白當今世道女性之艱難,從而更加篤定要成為一名為女性發聲的人。她的發聲是溫柔的,但卻句句擲地有聲。
一九七一年,金斯伯格在最高法院做出了她第一次成功的辯護。當時她提交了梅爾文訴里德案的主要陳述書,這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為男女平等而戰的案例。金斯伯格研究了男性是否可以自動優先於女性作為遺產執行人,她這麼解釋:「女性有權享有生命和自由的正當程序保障以及法律的平等保護。」
最終,最高法院同意了金斯伯格的觀點,這是最高法院首次以性別歧視為由否決一項法律。這雖然只向男女平等前進了一小步,卻是關鍵性的一步。
金斯伯格總是把自己比作「幼稚園老師」,向全是男性的法官解釋性別歧視。她贊成漸進主義,認為明智的做法是逐步廢除性別歧視的法律和政策,而不是冒著風險要求最高法院廢除所有對待男性和女性不平等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