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特徵葡萄酒VS.品種特徵葡萄酒
歐洲釀造及消費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是最大的葡萄酒產區,也是最大的葡萄酒消費國家。由於葡萄酒的風土條件相當受到重視,因此會以產區來幫酒命名。
波爾多(Bordeaux)、勃艮第(Burgundy)、奇揚第(Chianti)、巴羅洛(Barolo)、利奧哈(Rioja)等,全部是以產區來命名,很少將葡萄品種標示在酒標上。表現出比起葡萄品種,歐洲人更重視風土條件的思維。因此,這些葡萄酒也被視為風土條件釀造的酒。
這個系統已經假設消費者是相當了解葡萄酒的群眾。因為長年身居產地,一提到波爾多或是奇揚第,大致都能分辨得出風味。若非如此,就無法發揮身為商品的機能了。
另一方面,新世界的新興產地葡萄酒,也就是新興葡萄酒消費國家所釀造的酒,即使說出產區名稱,消費者也無法直觀想像,因此酒標上標示的是葡萄品種。
只要說出夏多內(Chardonnay)、梅洛(Merlot)、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non),消費者就可以透過這些品種的特徵,了解葡萄酒是什麼風味。
這種情況下,若不釀造出確實帶有該品種特徵的葡萄酒,就會無法符合消費者的期待。因此,這種葡萄酒多是使用特定品種的葡萄釀造。
風土條件或特定品種釀的酒沒有好壞,而是導入方式的不同。新世界最近也增加了許多重視風土條件的生產者。
■符合當天心情的就是好酒
偉大的葡萄酒並不一定總是好喝。
由於我從事葡萄酒相關的工作,因此時常有幸能夠品嚐到價格高昂的酒。但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日常的葡萄酒。
我在義大利從事撰寫葡萄酒指南的工作約有十年。有一次在四月到八月期間,我必須一口氣品飲完指南裡預定一年後開賣的酒,並且給予評價。每天試飲高達一百種不同款的葡萄酒。
試飲過後的午餐時間,會喝到當天試飲過的葡萄酒。這些葡萄酒都已經開瓶,如果不喝,最後的下場也是被丟掉,也就是說,每一款都讓我們喝到飽。
當時大多是四至五人一起用午餐,但大家在午餐時想喝的,通常不是擁有高評價的頂級葡萄酒,而是貼近日常的餐酒。也就是說,明明一瓶數萬元的葡萄酒擺在眼前,卻總是不那麼昂貴的酒更受歡迎。
一次試飲多達百種的葡萄酒其實相當疲勞,午後還有統合葡萄酒評論的會議在等著大家,因此午餐時間格外想要放鬆。此時,主角級的偉大葡萄酒就非常不適合登場,我們需要的,是可以搭配餐點的溫順葡萄酒。
偉大的葡萄酒非常優秀,但是需要集中精神才能感受它的美好。假設時間、精神上沒有足夠餘裕就不會想喝。
這就像是經歷一整天高強度的勞動,筋疲力盡時,不會想去閱讀馬丁.海德格(德國哲學家)的著作一樣,不會想去開瓶拉圖酒莊(Chateau Latour)出產的高級葡萄酒。
如果是有餘裕的週末,當然也會興致勃勃與偉大的葡萄酒交流。但是,我並不想每天都喝它。
年輕時曾經拜讀過海伯特.馮.卡拉揚的訪談。書中提到這樣的一段話:「(我雖然想要每天都過得很特別,但是)多數人無法忍受每天都過得很特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全心追求不凡,這段卡拉揚所說的話,深刻留在我的記憶當中。
我與卡拉揚不同,是無法忍受每天都很特別的凡人。如果連續幾天吃米其林三星法式套餐,就會不由自主渴望素麵。葡萄酒也是,我喜歡那種能夠搭配每天的生活,不那麼昂貴的酒款。
需要大量試飲葡萄酒的日子,晚上我通常會選擇樸實的在地義式小餐館用餐,一邊喝著樸素的地方產葡萄酒。這些沒有被寫進葡萄酒指南中的無名葡萄酒相當美味。
雖然也有被偉大葡萄酒感動的時候,但我認為像那樣平實的夜晚,「不需要任何感動或評論,能夠放空飲用」對我而言才是奢侈的時光。
人生苦短,即使一餐也不能浪費,一定要喝偉大的葡萄酒才行!成天受到這樣的執念束縛而無法開心享受普通的美食和美酒,沒有比這個更愚蠢的事了。
結論是,無論食物或酒,都是符合當天心情才對味。人生,也會有覺得幾百元的葡萄酒比上萬元葡萄酒還要美味的日子。
黑澤明或是盧契諾.維斯康堤的電影都富有戲劇張力,打動人心,我非常喜愛他們的作品。而成瀨巳喜男或是艾力.侯麥的電影雖然沒有戲劇性展開,而是平淡描寫日常生活,但這種利用豐富光影創造多樣化的感受,我也非常喜歡。
愛得死去活來的戀情很好,老夫老妻的平淡也令人憐惜。我很喜歡這樣的葡萄酒飲用方式。
■昂貴葡萄酒有何獨特之處?
我每次與過去同在「葡萄酒指南」任職的友人見面時,總會聊到「味道不好的葡萄酒消失了」的話題。
對於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美味葡萄酒的人來說,現在是非常幸運的時代。在這四十年間,栽培與釀酒技術大幅進步,世界各地都能釀出好喝的葡萄酒。
在約四十年前,有相當多「很臭」的葡萄酒存在,酸味具攻擊性、單寧強、不順口的酒隨處可見。
會造成這樣的主因,在於當時還停留在傳統葡萄農的釀酒方式,不僅酒窖衛生不佳,發酵過程也缺乏管理,時常因橡木桶太過老舊、受到污染等因素,使得葡萄酒劣化。
幸好,二十世紀後半開始,隨著釀酒知識漸漸普及,設備逐漸近代化,技術也提升了不少,有著許多缺點的葡萄酒幾乎不見蹤影。
我開始參與葡萄酒指南的工作是在一九八〇年代末期,當時,只要是能夠明確表現出品種或風土條件,就會被極力讚揚是好葡萄酒,甚至可以乾脆將葡萄酒大致分為「沒有缺點、美味的葡萄酒」與「有缺點、令人不快的葡萄酒」兩大類。
然而現今,生產出沒有缺點又美味的葡萄酒已是理所當然。
人類是很貪心的生物。現在「只是美味」的葡萄酒漸漸無法令人滿足,於是開始追求更進一步的要素。像是獨特的個性、風味、優美度等,以及別具特色的產地特徵。
但是,這些仰賴的都不是單純的釀造技術,而是一個擁有顯著特徵的產地。
釀造技術的進步可以造就「美味的葡萄酒」,但不能保證釀出「獨樹一格的葡萄酒」。因此,在別具特色的產地所釀造出的葡萄酒,價格就會攀升。
■「猜猜哪一瓶比較貴?」毫無意義
有時候打開電視會看到這樣的節目。將價值千元和數萬元葡萄酒的酒標藏起來,請藝人試飲之後,猜猜看哪一瓶比較貴。如果猜錯的話,其他來賓就會嘲笑他們是「味覺障礙」或「不識貨」,以此娛樂眾人。
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是他們有著「葡萄酒越貴越好喝」的想法,認為高價葡萄酒的美味,一定是普羅大眾都能了解的。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相當天真。
雖然也跟挑選的酒有關,但是像節目上這樣的比較方式,我認為他們選到便宜葡萄酒的機率其實更高。
千元左右的價格帶,已經有許多非常美味的葡而且在這個價格區間,符合大眾喜好的葡萄酒反而更齊全。因為這個價格的商品流動率高,競爭很激烈,如果不受廣泛的消費者喜愛,就會成為市場中的失敗者,因此大多是連平常不怎麼喝葡萄酒的人也會滿意的葡萄酒。
但上萬元的葡萄酒就是另一回事了。由於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出手的價格帶,要不是非常知名,就是特徵相當突出的葡萄酒。這個價格帶的葡萄酒,不需要受到一般大眾歡迎,通常是「行家會喜歡」的風味,或是「必須長期熟成」的葡萄酒。
如果以料理來舉例,千元葡萄酒就像是漢堡排或是蛋包飯這種平民美食,而萬元葡萄酒就是高雅的懷石料理,或是鮒魚壽司、海參卵巢等罕見珍饌。
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漢堡排,但是喜歡海參卵巢的孩子很少吧。散發果實香氣的葡萄酒大家都喜歡,但是具有明顯酸味、果實香氣不突出、以礦物味為主的葡萄酒,可能受到行家青睞,大眾的接受度卻不高。
甜美的水果連嬰兒都愛吃,果香味是人本能上就已認知的美味。但是酸味、苦味、澀味等,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才逐漸發達的味覺。
從「美味」的角度上來看,精心製作的漢堡排,完全不輸給高雅的懷石料理,充滿果實香氣的千元葡萄酒,也不會比以酸味和礦物味為主、只有行家喜歡的葡萄酒遜色。完全就是個人喜好。
白松露是義大利秋季的高等食材,但也有很多人討厭它強烈的香氣。海參卵巢和醃海參內臟是高級食材,但畏懼那獨特口感的人卻不在少數。越是稀特,喜好就越兩極。
我也經常在品酒節目中看到,平價的西班牙氣泡酒卡瓦(Cava)對決高級香檳,結果大多數人覺得卡瓦比較美味的情況。這完全不意外。
低價的卡瓦帶著適度的果實香氣,溫和清爽的口感深受大眾喜愛。高級香檳則酸味鮮明,不太能感受到果實香氣,雖然具有優美、繁複又清冽的口感,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其中的價值。
因此,我認為不應該盲目推崇昂貴的葡萄酒。
■葡萄酒越貴越美味,僅限於某個價格區間
葡萄酒的價格與美味度,在某種程度上成正比。依照葡萄園的狀態控制葡萄收期,並付出時間與勞力釀造的葡萄酒,到某種程度為止都是價格越高越美味。
以我對日本的觀察來說,雖然不到一千日圓就能買到美味的葡萄酒,但是如果提高預算到兩千或三千日圓,購買相同類型的酒,大多數消費者喝了之後,一定會覺得美味與順口度隨著價格而提高。
只是,這個正比關係不會無限上綱。大約在超過三千日圓之後(會隨著葡萄酒的類型或產地而有不同,這個數字僅供參考),就未必可以感受到昂貴的葡萄酒比便宜的更美味了。也會開始出現認為三千日圓的酒比較好喝的情形。
即使從事撰寫葡萄酒指南的工作,也經常會發生同一位生產者所釀造的葡萄酒,五千日圓等級的酒,評價反而比一萬日圓的更高的情況。對專家來說,價格也未必等同於美味程度。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多數人共通的美味基準,超過某條界線後就會變得非常主觀。
多數人比起淡如水的葡萄酒,會覺得適度濃厚的葡萄酒更美味,也會比較喜歡具有一定程度香氣和口感的酒。而符合這樣程度的酒,以現在的技術而言,只要花費成本就能夠實現。
然而,個性、品質、細緻度等都是微妙的評價,會隨著飲用者的感官而有差異。即使是釀造者認為十分優美纖細而定下高價的葡萄酒,也有可能隨著飲用者不同而得到「這麼貴卻沒有一點值得讚揚,真是浪費錢」的負評。
另外,高單價葡萄酒,時常會發生因為釀造者努力過頭、太渴望釀造出令人驚嘆的葡萄酒,反遭「滑鐵盧」的情形。
要說是太具野心的葡萄酒嗎?總而言之就是想要釀出濃厚又令人印象深刻的酒,結果反而失去了順口與調和的優點,甚至讓飲用者覺得:「與其買這個還不如買次等葡萄酒,喝起來還比較舒服。」
■不必追逐高價葡萄酒的理由
價格高不一定代表美味,這在葡萄酒的領域中越來越常見。
勃艮第與皮埃蒙特等知名產地的葡萄酒比較貴,相較之下,冷門產地的葡萄酒由於沒有名氣,即使相當美味,也會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販售。
還有,產量少的葡萄酒(例如規模很小的葡萄園)或是有知名故事背景的葡萄酒(像是拿破崙喜愛的葡萄酒),價格也會比較高。因此,如果你是單純追求「美味」的消費者,一定要避免購買這類被抬價的葡萄酒。
餐廳也是,即使販賣相同等級的料理,有三十個座位的店很容易預約,但如果只有吧台八個座位,就會很難預約,與這是一樣的道理,由於需求與供給的關係,越稀少、越昂貴。
松露為何這麼貴,就是因為可採集到的數量稀少。如果能夠大量採集、大量栽培,價格一定會暴跌。現在屬於庶民魚類的秋刀魚也是,如果捕獲量銳減,就會一躍成為高級魚。價格並非完全取決於價值,而是由供需求關係來決定。
「昂貴的葡萄酒比較好喝嗎?」由於太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雖然前面已經敘述過了,但我還是想再特別強調一次──從低價到中價區間的葡萄酒,就某種程度來說可能是這樣沒錯,但是對於高級葡萄酒,還是要一碼歸一碼。
舉例來說,有人喝了十萬日圓的葡萄酒後流著淚說:「真不愧是要價十萬的酒,高雅程度其他酒完全比不上」,也會有人憤慨地說:「這和三千日圓的葡萄酒有什麼差別?完全無法理解」。
凡是超過一個價格區間的酒,就會隨著每個人的主觀而有所差異。
有人非常喜歡畢卡索的畫作,不惜花費幾億元也要買到手,也有人完全無法理解而覺得一文不值,就像這樣,隨著人的主觀意識,對一件事物的評價也會有兩極化的差別。
因此,只是單純想享受葡萄酒的話,買太昂貴的葡萄酒其實沒有意義。
■從不同面向來品味葡萄酒
經常有人詢問我:「葡萄酒應該要怎麼喝比較好?」當然是按照喜好來喝就好,沒有特別的規矩。但是葡萄酒有幾個特徵,事先掌握的話,就能更容易尋找到專屬於自己的享受方式。
1. 享受風味的變化
開瓶之前的葡萄酒,基本上還未接觸到氧氣,但只要開瓶之後,就會一口氣接觸空氣(氧氣),使香氣與風味急速改變。葡萄酒熟成的時間越長,接觸氧氣後的變化會越強烈,在倒入酒杯之後,又接觸到更多氧氣而加劇變化。
熟成到一定程度的葡萄酒,在享用美食的2∼3小時之間會持續產生顯著的變化。一開始香氣還有些閉塞,風味也略感僵硬,但過了10分鐘之後,就開始散發出馥郁的香氣,濃濃的花香及果香漸漸浮出,風味也變得順口,這個過程往往令葡萄酒愛好者興奮不已。
若葡萄酒一次喝不完的話,就將它放到隔天再喝,享受更加不同的變化。隔日的葡萄酒變得更美味也不稀奇。
但在餐廳點杯裝葡萄酒時,就無法享受這樣的變化,我覺得有一點可惜。
2. 享受香氣
若是想細細感受葡萄酒香,不想太快喝完,那麼就在飲用之前好好嗅聞享受。
若是對香氣不感興趣,想立刻喝一口也無妨。在餐桌上熱烈聊天時,有時也會忘記葡萄酒的香氣吧。即使如此,只要喝了之後覺得好喝的話就好了。
想要享受葡萄酒香氣的人,推薦可以選擇稍微大一點的葡萄酒杯。杯緣稍微向內側窄縮的鬱金香形狀(被視為適合波爾多葡萄酒的酒杯)是最適切的,這種杯形能適度地將香氣聚攏起來,也能品嚐到均衡的風味。也有人使用這個葡萄酒杯飲用所有的葡萄酒(也很適合氣泡酒)。
若想要享受更加釋放的葡萄酒香氣,選擇氣球形狀(被視為適合勃艮第葡萄酒的酒杯)為佳。葡萄酒接觸空氣的面積變大,有利於釋放酒香。只是對於香氣的重視程度會隨著飲用者的喜好而異。
喜歡葡萄酒的人經常會做的一個動作,那就是搖晃酒杯、享受香氣帶來的樂趣。只是,過度搖晃酒杯會讓葡萄酒噴濺出來造成別人的困擾,需要小心注意。
也有人將葡萄酒喝入口中之後,不直接吞嚥,而是稍微讓葡萄酒在口腔中流動,感受更多香氣與味道。
在試飲的時候,我們會將葡萄酒含入口中,發出咕嚕咕嚕像是漱口的聲音,但是若在餐桌上做出這樣的行為的話會令旁人感到不適。在專業的試飲時,我們也會讓空氣進入口中發出嘶嘶聲來喝,但是這個動作最好不要出現在餐桌上,即使不做這些事情,應該也能夠充分了解葡萄酒的風味。
在非特定場合中做像這樣「貌似專業的品酒」很丟臉,真正懂酒的人即使不用做這些事情,也有能在一瞬間判定出基本好壞的能力。
不論用哪一種方式,葡萄酒都是為了能讓用餐時光更開心盡興而存在,盡量不做出讓同桌的人感到不愉快的事情,是最低限度的體貼。如果不想要這樣遷就的話,那麼就一個人用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