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思考耶穌關於撒種者的比喻時,肯定極為羨慕那產出百倍的好土!而比爾.瓊斯的《事工倍增循環》一書為我們提供了耶穌事工模式詳細且令人信服的視角,足以成為我們在生活中結出百倍果實的典範。
比爾.瓊斯以可實踐的理論挑戰我們對聖經及其方法論的錯誤理解,揭露普遍教會可悲的自我中心和妥協的態度。在《事工倍增循環》中,瓊斯博士系統地解構了許多傳統的理解,並幫助讀者看到多數人所忽略的模式。他通過精辟的聖經分析,並借助教會歷史,說明「事工倍增」乃是主耶穌基督所示範的策略,也是他的追隨者從教會誕生直到現在一直在複製的模式。閱讀本書將不得不接受挑戰,順服主的事工倍增計劃。
瓊斯博士以具體的聖經原則,改變傳統教會的思維方式,並落實福音事工的實際可能。藉著本書的教導,使讀者可以理解聖經並非只是需要順服的生活指南,更強調整個新約的信息遍滿關於福音佈道事工的指導原則。
瓊斯博士歸納耶穌如何教導十二門徒參與服侍,並通過《使徒行傳》思想使徒們如何應用他們學到的事工原則。這不僅改變信徒的信仰生活,更可改變實踐的事工策略。本書的實踐經驗已有二十年之久,具體操練的同工也在中亞地區,教導他們在當地的第五代植堂宣教士。本書的內容和他們培訓穆斯林背景植堂宣教士的內容完全相同!因此,「事工倍增循環」是其宣教組織 Crossover Global 的核心植堂戰略。在過去的年歲裡,這個團隊在37個國家(71個未得的族群)中測試並實施了這本書的內容;故迄今為止,瓊斯博士所帶領的團隊已建立了2,000多個教會,其中62%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教會。瓊斯博士不僅僅是巧妙的展開一套教會倍增的方法步驟,也提供如何設計和安排事工的完整框架。如果你正在尋找符合聖經的事工倍增方案,這本書可以成為你的指南。
作者簡介:
比爾.瓊斯(Bill Jones)
比爾.瓊斯博士以卓越的領導能力,同時服務於大學校園和世界宣教這兩個截然不同但互補的領域將近三十多年。 他既在以聖經教學而聞名的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擔任教授和校長,也在他與夥伴共同創立的教會植堂組織 Crossover Global 中擔任要職,這個植堂組織旨在為未得之民的信仰群體提供福音策略,他先任職總裁,其後擔任該組織的全球董事會主席。
譯者簡介:
張之陶
自由譯者、作家。2017年畢業於江蘇南京河海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
張聰(Eddy)
重慶大學計算機軟體和人工智慧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道學碩士。目前和妻子Emma,三個孩子定居中國重慶,以「跨文翻譯」為平臺,從事神學翻譯、植堂和宣教工作。
章節試閱
我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約一年後,開始在亞特蘭大郊外的一所高中帶領一個青年事工。這個事工增長迅速,但這並非歸功於我,因為我對自己所做的一無所知;我只知道,我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更堅強的基督徒。
直覺上,我知道我需要很多幫助,才能在這樣大的校園裏傳福音。所以我招募了三位有著巨大潛力的年輕學生。我帶這些年輕人來到附近的一個退修中心。有四年時間,我常去那裏過周末,以尋求和上帝建立更好的關係。這次短暫的退修會是計劃給我的夥伴一個願景,讓他們樂於帶領自己的校長、老師、朋友、運動隊夥伴、樂隊成員、班裏的優等生……每個人,歸向耶穌基督。
登記入住營地之後,我立即著手工作。我在這兩千英畝的巨大場地中找到了一個安靜的地方,說出了我的願景。結果大大出乎意料!當我熱情地與這三個年輕人分享我的想法時,他們顯然不明白我的意思。我和他們繼續談下去,這才意識到其中兩個學生還不是基督徒。
我迅速地切換了方式,開始向他們分享福音。兩個「外人」都接受了基督進入自己心裏。他們非常感激上帝饒恕了他們,而他們也用青少年表達愛的獨特方式來回應我:把我摔在地上,用乾草把我埋起來。其中一個小夥伴最終成為牧師,另一個成了虔誠的基督徒商人。
這是不是一個很棒的故事?從基督永遠改變了兩個年輕生命這一點看,這當然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但如果我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在校園中傳福音的領導團隊,這次退修會就很失敗。為什麼?因為我被熱情沖昏了頭腦,以致忽略了幾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就貿然試圖招募這些年輕人進入一個領導團隊。首先,如果我考慮選擇某人作為潛在的領袖,那麼我當然應該知道這個人是否已經與基督建立了穩固的關係。這也許是我忽略的最明顯的一步,但我還跳過了其他步驟。
這些步驟是什麼,我們又如何確定它們呢?我們來快速瀏覽幾段與事工倍增循環相關的經文吧。我們將再一次發現,在第一章中討論的四福音合參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當我們考察這些段落時,將尋找有效實施各個策略的必要步驟。將這些步驟結合起來,就能清楚看到切實執行事工倍增循環的方法。讓我們開始分析吧。
傳福音的步驟
回想一下,在事件12至23(見附錄A)期間,耶穌似乎特別強調傳福音。他在這一階段的事工重心,包括三個關鍵段落。在《約翰福音》1:35至51節(事件13)中,我們發現安得烈、約翰(可能)、彼得、腓力和拿但業相信了耶穌是彌賽亞―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在《約翰福音》3:1至21節(事件17)中,耶穌告訴尼哥底母必須重生。在第三段經文―《約翰福音》4:1至42節(事件19-20)中,我們讀到井邊的撒瑪利亞婦人和她的同胞接受了生命活水,認識了世界的救主耶穌。
我們能否從這些段落中總結出一些實際的步驟?完全可能。在耶穌與井邊婦人的談話中以及他與敘加人民的接觸中,我們發現這樣的經文: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約4:34-38)
我喜歡這幾節經文,因為我們可以深度觀察耶穌與門徒就如何有效傳福音展開的一場研討會。
請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耶穌的門徒剛從半英里外的敘加市集上購物回來(約4:8、27),這時耶穌剛好結束了他與井邊婦人的談話。她連水罐都忘在了井旁,看來耶穌的話對她產生了難以置信的影響。也許是突然看見了永生的盼望(約4:14),使這婦人忘記了別的事情。她一心想著蒙神寬恕的美好,忘記了自己的水罐。或者,她乃是故意丟下了水罐。不帶這沉重的器皿,她可以更快地跑去告訴別人,告訴他們自己可能已經找到了基督。無論如何,耶穌顯然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婦人離開之後,耶穌的門徒催促他吃飯,耶穌卻利用他們對食物的強調作為自己的教導機會。他解釋說,真正的營養來自行出上帝的旨意,完成他交託的工作。為了經驗真正的滿足,他們必須意識到,身邊許許多多的人都像剛剛離開的背德婦人一樣,急需上帝的寬恕。巨大的屬靈豐收就在眼前,上帝希望我們去收割。然而,耶穌的追隨者必須參與其中。有些人需要播種,另一些人則需要去收割。在接下來的兩天事工中,許多撒瑪利亞人相信了耶穌是世界的救主(約4:39-42)。
從這些經文中,我們發現耶穌把傳福音比作收穫莊稼的過程。收穫包括三個主要步驟:翻耕土壤、播種和收穫作物。
上面的經文沒有具體提到第一步,但農夫和園丁都知道翻耕土壤的重要性。我父親在我們的後院開闢了一個大花園。我小時候不得不做家務,當時簡直覺得花園裏有幹不完的活。不管種什麼,都要先翻耕土壤和施肥。對土壤的預備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收成。當然,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比如降雨。但簡單地說,好土壤等於好收成。想想《馬可福音》4:3至20節中四種土壤的比喻吧。
為了屬靈上的收穫,我們需要遵循同樣的步驟:
1. 培養人心
2. 播撒福音
3. 收割莊稼
首先,我們需要通過禱告和建立牢固的人際關係以培養人心。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需要培養。有許多因素可以幫助人們樂於接受福音的種子。當然,神的聖靈在照管一切。然而,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下面的因素多少會影響一個人對福音的接受:
年齡(年輕人似乎比老年人更樂於接受福音);
經驗(與基督徒有正面接觸的人,似乎比那些有負面經歷的人更敞開);
性格(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敞開);
在危機中掙扎(經歷創傷的人似乎比那些沒有創傷經歷的人更敞開);以及
宗教背景(某些宗教背景的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
我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約一年後,開始在亞特蘭大郊外的一所高中帶領一個青年事工。這個事工增長迅速,但這並非歸功於我,因為我對自己所做的一無所知;我只知道,我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更堅強的基督徒。
直覺上,我知道我需要很多幫助,才能在這樣大的校園裏傳福音。所以我招募了三位有著巨大潛力的年輕學生。我帶這些年輕人來到附近的一個退修中心。有四年時間,我常去那裏過周末,以尋求和上帝建立更好的關係。這次短暫的退修會是計劃給我的夥伴一個願景,讓他們樂於帶領自己的校長、老師、朋友、運動隊夥伴、樂隊成員、班裏的優等生……每...
作者序
一個冬日的下午,我媽媽給我打來電話。她的聲音裏隱約有一點擔心。醫生讓她住院,要安排一次大手術。她問我晚些時候能不能去看她。醫院離我的大學很近,我開這部灰色雪佛蘭Nova很快就可以到達。我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為什麼媽媽要做手術,但我清楚地記得她問我,如果她在手術中死了,她會去天堂還是地獄。
我不知道為什麼她會在所有人中選擇我來問這個特別的問題。也許是因為我要大學畢業了,而她和爸爸都沒讀過大學。更有可能的是,她找不到其他人可以詢問。要知道,我們家星期天從來不會去教堂,而是去亞特蘭大郊外的一個湖上滑水和釣魚;我們的親戚們也沒有誰真正去教堂,與耶穌基督的個人關係似乎到我的祖父母一代就停了。因此,嗑藥、不忠、離婚、精神病和自殺在我們這個家族中留下了大量毀滅性痕跡。
看到母親忽然開始思考永恒,我自己也想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我告訴她,我需要回宿舍取一本黃皮小冊子,我的三位同學曾經讀給我聽過。
很快我就回來了,又一次坐在她的床邊。打開黃皮小冊子,我對她說,上帝愛她,為她的生活制定了一個絕妙的計劃。她的回答現在聽來令人心碎,因為她驚訝地看著我,問道:「真的嗎?」我繼續讀下去,告訴她說,因為不順服上帝,她沒有經歷過上帝的愛和寬恕。「我知道」,她承認了這一點。這本小冊子繼續解釋說,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神原諒了她的不順服。聽到這裏,她再次幾乎帶著渴望地問,「真的嗎?」小冊子還說,單單知道這些真理並不足以讓我們得到上帝的愛和寬恕。她需要邀請耶穌基督進入她的心裏。「我該怎麼做到這一點呢?」她問我。我翻開一頁,慎重地讀了幾個字,「親愛的上帝。」我媽媽立刻隨著我重複了一遍。下面我每讀一句話,她就跟著我重複,一路到了「阿們」。
那天下午,一件超自然的事情發生了。我媽媽與耶穌基督建立了個人關係。耶穌改變了她。幾周以後,還發生了其他一些事情。我也做了禱告,邀請耶穌基督進入我自己的心裏。他也改變了我!
幾天之後,我就開始帶領其他人歸向基督。我告訴所有我認識或遇見的人,上帝愛他們,樂於寬恕他們。我渴望別人能擺脫我在自己家裏看到的罪惡和悲傷,甚至希望他們能夠完全避免這一切。
然而,我並不認為自己擅長幫助其他人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有時人們會問一些我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我也不認為自己擅長幫助人們成長,與基督建立更好的關係。這並不奇怪。一個十八歲才重生的基督徒,出生在一個從來不去教會、不信基督、關係破碎的家庭,怎麼知道答案呢?但我確實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從那一天開始,我一生都在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幫助人們認識基督,在基督裏成長。
我如饑似渴地閱讀一切可能對自己有幫助的書籍。沒過多久,我偶然發現了勒羅伊.艾姆斯(Leroy Eims)的一本書。他在書中強調說,我們不僅要引導人們相信基督,幫助他們成長為門徒,而且需要裝備可以培養新門徒的人和領袖。他特別指出如果沒有倍增,我們永遠不可能將基督的名傳遍世界。這嶄新的視角引起了我的共鳴,並成為上帝呼召我服事的驅動力。
我在亞特蘭大幫助一間教會植堂時,哥倫比亞國際大學的三位年輕女畢業生動搖了我的事工範式。她們禮貌而堅定地告訴我,我其實並不明白要怎樣才能為基督贏得全世界。我有點兒自鳴得意地解釋說,只要我們帶領人們歸向基督,好好門訓他們,使他們能夠照樣傳福音和培訓門徒,那麼我們將在有生之年看到福音傳遍全世界。
但在接下來的幾分鐘裏,聽了這幾位好朋友的回應,我對事工的整個看法發生了轉變。回首往事,我很驚訝我能理解她們,因為她們使用了很多陌生的詞語和概念,如文化邊界、未得之民、跨文化溝通或穆宣等等。然而,我抓住了她們的要點。
後來我聽到了一個類比,可以完美地說明她們對我講述的一切。因為在那之前,我把世上的二百多個國家看成二百多個煎餅;我深信,只要把上帝的愛和寬恕像糖漿一樣倒在每一個煎餅上,福音就會通過門徒的傳播,如遍及煎餅的邊緣一樣地遍滿全國。然而,通過三個朋友的耐心指導,我意識到世界不是由二百多個「煎餅」構成,而是二百多個「華夫(鬆)餅」。當我們把福音的糖漿倒在華夫餅(國家)上時,它不會自動流動到華夫餅的邊緣;相反,糖漿被華夫餅中的方塊攔住了。這些華夫餅方塊不僅代表了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地區),其中還包括數量超過17,000的各族群。分隔華夫餅方塊的壁壘各不相同,但最重要的壁壘是宗教壁壘;此外,還有語言壁壘、歷史壁壘和種族壁壘,或各種壁壘的組合。地理環境可能構成挑戰,但在現今的數位世界中已經不像從前那麼困難;若要讓基督的信息均勻分布在整個華夫餅上,就需要有人(我們稱他們為宣教士)從某個方塊上挖出糖漿,穿越壁壘,塗抹到另一個方塊上。真是大開眼界!經過多次禱告,我很快做出了三個改變人生的決定。
首先,我和妻子,和一個名叫胡奧.莫爾多莫(Joao Mordomo)的19歲男孩一起,創立了Crossover Global,為要在世界各地許多幾乎沒有機會接觸福音的族群(華夫餅方塊)中建立教會;故此我們大多數的教會植堂者(宣教士)都去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地區。如今我常常自嘲當年我們如何天真地在信心和順服中走出去,但上帝確實賦予了我們力量,祝福我們的努力,允許我們的宣教士在世界上最難傳福音的一些地方建立了數以千計新的小型教會。
第二,我申請了哥倫比亞國際大學(CIU)的博士課程。儘管我參加過幾次宣教旅行,甚至在蘇聯的一所大學做過一個學期交換生,但我對宣教一無所知;我需要快速學習。既然這三位讓我開眼看見宣教更像在華夫餅上抹糖的年輕女士都就讀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我想我也應該去看看。快要畢業時,出於我無法理解的原因,哥倫比亞國際大學的管理層竟要求我加入教職,在學校教授傳福音的課程。從那以後,我在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擔任過各種職務:教授、學術副校長(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這個職位!)以及10年的校長; 如今我是學校的校監(chancellor)。(如果你看過《星球大戰》,你知道參議員帕爾帕廷首先被選為銀河共和國的監督,後來就成了皇帝;若有興趣深究,請在社群媒體上瞭解我詳細的職業經歷。)
第三,我心中迫切,開始研究耶穌的事工。請允許我解釋一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見到人們與基督建立正確的關係。(如果用百分比衡量,我估計渴望見到人們認識基督在我所有的願望中占了99% 的比重。剩下的1% 則是巧克力餅乾,對此真是感到不好意思。)為什麼我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意識到,世界上超過40% 的人不認識基督也沒有辦法聽到基督的名字和作為,是因為華夫餅一樣的壁壘使他們無法接觸福音?我自認是一個如饑似渴的閱讀者,為什麼竟沒有讀過一本關於世界宣教的書?我很沮喪,為什麼花了好幾年時間才「得到這個異象」。我想知道我還錯過了什麼。
突然,我想了起來。我讀過很多討論事工的書籍,卻從未認真讀過聖經這本關於事工的書。我所做的,都是別人建議我應該做的事。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在做基督要我做的事情。我想,如果聖經教導我如何以討神喜悅的方式生活,或許也可以教導我如何以神喜悅的方式服事。帶著這種想法,我開始了為期兩年對福音書的深入研究,期待著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本書接下來幾章,將從七個不同的角度分享這項研究的結果:
第一章提供四福音的整合,作為後續討論的基礎。通過這一過程,我收集了諸多無價的洞見,希望您也覺得它們值得瞭解。
第二章回答「那又怎樣」的問題。第一章的材料表明,耶穌在事工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重點。看來他正在遵循一個明確的事工戰略。
在第三章裏假定他的確按照某種戰略行事,於此,我們提供了10個步驟,以進一步充實耶穌的策略。
第四章至關重要。如果耶穌的事工確實具有戰略意義,也就是說,如果聖經真的想要傳達一種永恒的事工方法,那麼我們應該看到那些受過耶穌訓練的門徒和那些接受門徒訓練的人複製這樣的策略。因此,在第四章中,我們查考了《使徒行傳》一書,以驗證我們是否只是在臆想某種不切實際的東西。在第五章中,我們要討論此事工戰略是否可以用於我們所處的中產文化以外的處境中。我們這些身處北美洲的人常犯一個錯誤,就是認為從自己文化中產出的事工項目是全世界所有教會都需要遵從的標準。但是,當我們學會用聖經的原則來思考問題時,將認識到如何在各種文化處境中執行耶穌的事工。
第六章舉例說明了不同文化處境中耶穌事工的不同形式。
最後,第七章將討論在開始實施基督的策略時,我們應該從何處著手。
不管你是剛剛成為基督徒還是當了幾十年的牧師,你可能都沒有花足夠時間來研究聖經這本討論事工的書籍。如果你想在服事中更有效率,請和我一起深入研讀聖經吧;讓我們看看,從耶穌身上可以學到怎樣的策略,將祂的福音傳遍世界。
一個冬日的下午,我媽媽給我打來電話。她的聲音裏隱約有一點擔心。醫生讓她住院,要安排一次大手術。她問我晚些時候能不能去看她。醫院離我的大學很近,我開這部灰色雪佛蘭Nova很快就可以到達。我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為什麼媽媽要做手術,但我清楚地記得她問我,如果她在手術中死了,她會去天堂還是地獄。
我不知道為什麼她會在所有人中選擇我來問這個特別的問題。也許是因為我要大學畢業了,而她和爸爸都沒讀過大學。更有可能的是,她找不到其他人可以詢問。要知道,我們家星期天從來不會去教堂,而是去亞特蘭大郊外的一個湖上滑水和釣魚;...
目錄
推介文
序
引言
第一章 歷史視角:耶穌的事工是什麼樣子?
第二章 戰術角度:我們能從耶穌的事工中得出什麼結論?
第三章 實踐視角:耶穌的事工方法包括哪些基本步驟?
第四章 聖經視角:如果事工倍增循環的確是符合聖經的宣教戰略,難道我們不該看到那些經過耶穌訓練的門徒複製它嗎?
第五章 文化視角:事工倍增循環能在其他文化中發揮作用嗎?
第六章 個人視角:在你的文化處境中,事工倍增循環會是什麼樣子?
第七章 宣教視角:為了實施耶穌的事工戰略,我們應當從哪裡開始?
推介文
序
引言
第一章 歷史視角:耶穌的事工是什麼樣子?
第二章 戰術角度:我們能從耶穌的事工中得出什麼結論?
第三章 實踐視角:耶穌的事工方法包括哪些基本步驟?
第四章 聖經視角:如果事工倍增循環的確是符合聖經的宣教戰略,難道我們不該看到那些經過耶穌訓練的門徒複製它嗎?
第五章 文化視角:事工倍增循環能在其他文化中發揮作用嗎?
第六章 個人視角:在你的文化處境中,事工倍增循環會是什麼樣子?
第七章 宣教視角:為了實施耶穌的事工戰略,我們應當從哪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