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創業並非冒險,而是做一件準備好的事
何晉滄/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
青年創業貸款自民國68年開辦以來,提供台灣中小企業寶貴的創業資金,而中小企業處創業輔導資源也一路隨行。
觀察創業開創的過程,在準備和籌辦期尤為重要,許多創業者為求速度、匆促投入創業,或是因為工作不順,趕鴨子上架被迫創業,其實都會為事業發展的未來埋下隱憂。千金難買早知道,機會也是屬於準備好的人,何不多給自己一些準備的時間,讓創業更增一分把握。
進入疫情已歷兩年半,根據《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觀察近五年新設企業數據不降反升,顯示台灣新世代創業熱情火力不減,值此產業與經濟大環境變動的時代,更加突顯創業前準備期的重要性。
《數位新創業》將創業前中後期,畫分為準備期、籌辦期和經營期,並以真實的企業案例,做為引導創業者進行各個創業階段投入的導師。人生業師難得,創業業師更難得,創業者汲取案例做為業師,給予在未知挑戰之中點點光亮,殊為珍貴。
創業在準備期時,資金、資源盤點是兩大重點。青創貸款已經陪伴創業者跨越X、Y、Z世代,年輕創業者受限資金資源條件的阻力尤為明顯。不過,創業資金也不能全靠貸款,建議拉長創業準備期,充裕一定比例的自有資金,同時也在企業中累積經驗、資源與人脈,讓資金與資源都跟我們同在一起,準備好再出發!
中小企業處創業育成組長年投入創業輔導資源,其中,有開發國內女力創業資源的飛雁計畫,近年來也以設立加速器的方式服務女性創業者。每年女創菁英獎的舉辦,也讓我們看見更多不設限、新典型的女性創業案例,打破對於女性創業的刻板印象,賦予新時代女性創業的多元風貌。
台灣創業資源已形成波瀾壯闊的生態系,政府與民間力量攜手合作,全台從南到北設立超過200個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和共創空間,並考察美國先進加速器,如MassChallenge和附投資機能的加速器Y Combinator,催生台灣最早的四個加速器,集結創業顧問、企業業師和標竿學習的資源,形成對新創事業最有力量的支持平台。
回到創業的本質,創業者從一開始就要自力更生,資源可以協力,並非依靠、依賴的藉口,創業最後成功與否,還是要回到創業者、創業團隊自己手中,把穩方向、順利運轉、創造獲利。
此外,本書也從失敗的角度,讓創業者列在準備的清單之中。創業,並非天真浪漫的理想,而是腳踏實地做出成果,當然創業的風險亦如影隨形,有成功也會有失敗,就連在成功的創業過程當中,也會經常遭受失敗的挫折,更何況是企業的本身出師不利。若沒有設想失敗,就不能一味設想成功,有了最差的準備,才會有更好的發揮!
創業者從不是喜歡冒險而已,其實,創業者應該是最知道風險所在,下水之前必須知道水的溫度與深度,才能踩穩每一步,讓風險可以被控管。
做一件準備好的事,讓水到渠成,政府所有的創業資源,就是在創業的關鍵時刻,協助創業者推進一個又一個目標,確保創業的最大勝率!
奮鬥不止、生生不息
賴勁麟/前勞委會副主委
台灣有超過千萬的適齡工作人口,其人生選項不外乎是就業與創業,這兩項都包羅在勞動部的業務項目之內,面對生涯規畫之課題,到底要就業?還是要創業?都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
微型創業鳳凰貸款及相關輔導資源,就是為了中高齡創業者和女性創業者,所提供的一個專案輔導計畫。面對台灣2025年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創業政策也必須做好調整與因應準備,為中高齡創業者提供創業全程扶持與輔導陪伴,打造友善的創業環境。
年齡不是差異,性別也沒有距離。創業構想在生涯的每個階段都有綻放的可能,因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退休之後仍有20年以上的寶貴光陰,退休後創業成為退休族「退而不休」的新選項,中高齡創業,大多打造的是微型企業。
所謂「微型企業」,根據《中小企業認定標準》第三條規定,係指中小企業中,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五人之事業。了解定義之後,就不難理解為何中高齡創業多選擇微型企業。
近年來,在歐美國家吹起「一人公司」的流行風,占創業比例逐年增加。一人公司須有至少一項核心技能,要靠自己負責業務、行銷、專案管理、維繫顧客,同時,從能做的事入手,小規模開始,穩扎穩打,一人公司也能經營出價值,由上班族蛻變為自僱工作者,也就是自由工作者。《一人公司》保羅.賈維斯(Paul Jarvis)提出以上觀點,見證著生涯新的變革趨勢。
不過,無論是微型企業,還是一人公司,投入創業都必須有方法、有步驟,才不致遭遇意外的出局,誠如本書作者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在書中所述:「創業企劃書是創業者啟動創業前的第一個具體行動!」創業者藉由創業計畫書預先模擬創業的過程,沙盤推演、超前部署,以提高創業成功的比率。
科技與數位化帶來嶄新的市場機會窗口,覆蓋各行各業,加上網路平台降低了創業的入門門檻,乘著網路的風向順勢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網創風潮,帶動更多微型、中高齡和女性投入創業行動,儼然成為創業新力量。
一人公司發揮就業替代的功能,自僱型創業將個人專業技能透過創業的方法,向市場兌現更大的產值,不再受僱於一位雇主,極大化工作回報。當然,以創業取代就業,創業者也必須評估自身接案與專案管理能力,才不致兩頭落空。
對於退休後的創業者而言,一人公司或微型創業,提供二次發揮所長的管道,創造第二生涯發展,不僅投入資本低,相對風險也較低,唯須準備營運周轉金,但創業企劃書還是不可少,畢竟「凡事預則立,不豫則廢」,創業的目的是成功,而增加勝算靠的就是準備的工夫。
「當老闆」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退休人生也能倍添精彩,奮鬥不止、生生不息,祝福每個創業都能圓夢,實現人生更多美好價值。
商業服務業是創業的搖籃
姜長安/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普誠科技董事長
與李培芬總顧問結緣,是在發起創辦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之時,回想創會至今,不覺已快20個年頭。
當初因著賴勁麟創會理事長,希望一起為服務業時代做些領路的事,並為推動台灣服務業發展而共同創會。20年來,集結企業點滴資源,台灣服協從產業研究開始,深入商業培訓,舉辦深夜論壇與高峰充電會,開辦創新獎、製播「商業5.0」節目,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也讓長年專注在IC半導體設計領域的我,有了近距離接觸商業服務業的機會。
最難忘的經驗,就是參與台灣服協商業創新獎的評審工作,原來食衣住行育樂,每一個不同的領域,都有著豐富的創新與創意,從而成就了很多創業的機會。每年創新獎,我們都會特別著重鼓勵一些中小型服務業,看到他們的精彩,為他們的努力而感動,我認為用心的服務業,是台灣最美的風景線。
生生不息的商業服務業,必須要有源源不絕的創新創業者投入,李培芬總顧問從協會秘書長,到退居幕後,成為協會志工,擔任協會總顧問,一直投注心力,專注輔導商業服務業品牌,近年來其所輔導的連鎖品牌陸續掛牌上市,受到資本市場的肯定,也是她長年貢獻的成果。
拜讀她在《經濟日報》的專欄,不僅是我,同時也是許多會員的學習資源,閲讀就是對她投入筆耕堅持最佳的回饋。得知她的新書《數位新創業》即將出版,第一時間取得內容,對於其中整理創業籌辦期資源,有關業師、育成中心、加速器和群募平台資源的描述印象深刻。
我畢業自交通大學,目前忝任交大校友會會長,交大的創新精神影響校友深遠,我也有幸投入創業,並且投資許多創業團隊,其中就有交大的校友,對於資訊科技創業頗多涉獵,在擔任文化部文創1號基金董事期間,也接觸相關文化創意領域的創業,深感創新創業實是促進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
創業者需求資源,政府與民間也投注了支持創業的環境,這些資源反映在育成中心、加速器、創業競賽和群募平台之中,創業者必須一一了解,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源,助力創業的成長,比之關起門來埋頭創業,抬頭看看,其實資源一直都在,創業者要懂得運用。
書中也提及從工研院創立出來的TXA加速器,目前已轉型為TXA私董會,就是創業者可以擷取的業師資源。同時,台灣服協的兩位理監事監事夥伴——歐德傢俱和詩嫚特SPA,分別在本書的第一部和第三部做為創業標竿學習案例,相信會對進入創業準備期和經營期的創業者,能夠發揮引導和典範的效用。
商業服務業占中小企業比例超過七成,可以說,商業服務業是創業者的搖籃,許多創業的理想都從此開始——多元豐富的服務業,讓新世代有更多的創業選項,打開有別於就業的第二種人生選擇。
身為創業過來人,勉勵創業者相信自己、堅持自己所選擇的路,關注過程的累積、投入,定能有所收穫。
人人必讀的創業聖經
劉恒逸/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群專任副教授
這是一本「想了解創業與如何創業的人」必讀之創業聖經,更是想創業、籌備創業以及正在創業的創業家必讀的創業寶典。
我認識作者李培芬多年,她經常在兩岸三地及東南亞各國,風塵僕僕地給予創業家精闢的建言。她不會人云亦云,往往提出獨到的精闢見解,不僅備受創業先進們推崇,也使許多剛入門摸索的創業家們茅塞頓開。
作者輔導過非常多的創業家,本身也親身參與多個成功創業個案。閱讀這本書,你可以一窺她集多年功力的創業竅門及案例,不僅減少摸索的時間成本,也能循序漸進學習創業之道。然而,誠如作者所言:創業是需要本人親身參與實務、了解該行業的Know how,因此,「入行」對創業者而言,再重要不過了!唯有一點一滴累積產業實務經驗,才是創業的必要條件——機會是留給真正準備好的人!
創業者應該盤點並善用內外部資源,而外部資源中的青年創業貸款與中小企業處創業育成專案,能提供創業輔導等多項服務,並藉此取得更多外部的人脈連結與資源。同時,作者相當鼓勵創業者與人脈圈中的家人、師長與朋友分享溝通創業計畫,不論得到的是正面或負面建議,都能從中認清創業的機會與風險,以預作因應。而且這些意見可針對市場客群、產品與服務及商業模式等三大面向進行資料的收集,做為「創業營運計畫書」的一部分。
書中也指出,創業者要學會看到市場白地,例如歐德傢俱的陳國都董事長意識到系統傢俱的需求,將會因裝潢專業技術人員的不足而增加;Airbnb從交換住宿的角度切入產業;鼎泰豐聚焦單品小籠湯包切入市場;亦或將外帶茶飲經營成大生意……各行各業的樣態正因科技創新,而有不同的樣貌推陳出新。作者也點出創業最關鍵的資本並非資金資本,而是能力資本,所以創業者應建立有著互補能力的創業團隊,不僅是內部工作同仁的建立,連外部供應鏈夥伴關係都須兼容並蓄。
本書通篇不吝嗇協助創業者完成創業營運計畫書、分析商業模式,並透過分析工具的運用,讓創業者更清楚自己將面對的市場、競爭與商業模式。作者建議,創業者應該請益前輩,做好可行性評估,預見萬一創業後成效不如預期時,如何因應調整的準備。
此外,作者提出的用人哲學堪稱一絕,如能對待人才像對待老師一樣尊重,企業將會用到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若能將同仁都培養成老師,不僅可獨當一面,更可以為企業培養人才……對此,創業者應好好思考並加以運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揭開了坊間許多新舊名詞的面紗,鉅細靡遺介紹孵化器與加速器、創業輔導專案、創業貸款、私董會、業師,讓創業者了解如何善用這些資源。同時也鼓勵創業者透過參與創業競賽活動,組建創業團隊,實際展開創業行動,讀者可以從書中了解各種創業競賽的內容。而大家常談的「群眾募資」(Crowdfunding),作者認為這其實是市場的實測,讓創業者直接與顧客對話,書中也列出了不同類型的群募平台與注意事項。
本書還談及2020年Covid-19疫情在兩岸延燒,對許多行業造成深遠影響之際,築間餐飲集團創辦人林楷傑,卻能為公司訂定20年長期計畫,這是台灣餐飲業少有的經營格局。另外還舉了美容業詩嫚特李思瑀董事長的成功經驗,揭櫫線上與線下生意如何運作以求達到虛實融合(OMO)……諸多精彩案例,讀者都能從中找出企業經營的成功密碼。
對於企業間的競爭,作者也有不同的觀點。她以迷客夏為例,認為創業者應反求諸己,跟自己賽跑,100個想到不如一個做到!其次強調「做更少、得更多」的聚焦經營,建立好口碑,成為業界表率!
更精彩的是,如果創業者能仔細思考書中所提出的創業三角函數,亦即好好思考「經營者」(創業者)六個問題、「顧客」六個問題和「供應商」六個問題,那麼,距離成功就更近了!
作者最後提醒,創業營運計畫書必須轉化為年度計畫書,落實績效管理達到年度營運目標,其中,她提供許多實務上的經營盲點與解決方案,並不忘提醒大家:不要被一窩蜂的新型創業迷惑,應從其價值面深入研究探討,否則容易變成泡沫。
展望未來創業趨勢,作者一語道破:新世代創業者僅僅是透過應用新技術、新平台和新通路,就能掌握新創企業的市場機遇,點出創業機會的無限可能,因此列舉了十大創業大潮,非常值得創業者參考學習。
我非常開心本書的誕生,相信透過作者的醍醐灌頂,將讓成千上萬的創業家豁然開朗,成功機率大增,希望讀者也不忘推薦《數位新創業》給你的創業夥伴及想創業的朋友,一起凝聚共識,共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