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你之間,是親愛但終將離散的星星。
一期一會。但願我們對於愛,都無愧悔。
★入選「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賴鈺婷最新散文集★
《親愛與星散》是從回望啟程的勇氣之書。賴鈺婷潛沉多年,在成為母親之後,重新爬梳他人與自我的親密關係。在逝去的父母身上,察覺生命的流轉,無常而有情;在一對雙胞胎兒子的眼目中,探顧青春的無可倚恃,卻也圓滿自己的缺憾;在學生們的周遭,意識到創作與陪伴的本質相似,僅能是靈魂之間的靠近練習。
「書寫如果有意義,最大的意義,應該指向自己。
做為抒發、釐清、療癒、救贖。為了遺忘或備忘。」──賴鈺婷
散文是自剖與自癒的過程,她探看景物流轉,寄託情思想望,情感藉由記憶傳遞,以書寫深情銘記。只是,只是生命的課題,除了相伴一段,從沒有人可以代為作答。所謂父母、子女、師生一場,終歸是親愛與星散……
■■名人推薦
我們終究是要相互告別,獨自一人走向彼岸,然而通過文字的書寫,那些彼此靠近的親愛時刻,都被永永遠遠鐫刻在紙端。
——郝譽翔|作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教授・專文推薦
鈺婷的散文,好看、耐讀。她一路流瀉的真情,容易讓人反觀自照,即使「星散」,仍可以「親愛」……
——汪詠黛|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從賴鈺婷還叫花露水的時候讀她的作品,直到新作中,她回望青春,勇敢剖開生命的年輪,我聽見裡頭的風聲雨聲,才知道她這幾年面對人事流變,走過的來時路,步步辛苦。她述說生命的圓滿與缺憾,心念流轉,情感收放自如,筆調哀而不傷,我喜歡這本書。
——果子離|作家
這是一本三代人的真情之書,也是賴鈺婷的心靈盼顧。溫厚、虔誠,直是她臨鏡映照,回眸和前望的祈禱,人間悲歡盡在其中。
——林文義|作家
賴鈺婷的文字裡有一股清香淡雅的甜美氣味,情真、誠篤、自然,那是良善性格揉合其中的顯現,也是她寫作的活水源頭。
——阿盛|作家
《親愛與星散》在幾條時間線穿梭,死之苦痛與生之喜悅交錯,它讓深埋情感出土,離散得以重聚。《親愛與星散》是愛的詩篇。
——唐毓麗|高師大國文系教授
每一個字都落在愛與疼的位置,無論是從夢境爬回來的,或是在現實中擁抱著的,都是傾注一輩子的深情。鈺婷的文字宛若一部《慈經》,是寫給星散的與親愛的心靈札記。
——陳美桂|北一女中退休教師
彼岸花開花謝,此岸果熟蒂落。生命是一條大河,隨緣而流。如來如去,能聚會散。留下的僅是微微閃現的花露,凝滴成水,於暗黑之中,似星光燦燦。人間有情,深深祝福。
——傅月庵|資深編輯人
從不斷在追悔與孤獨中回望早逝的父母,到走出傷痛、帶著雙胞胎幼兒四處行走的幸福,乃至教育現場對各種學生困境的不捨,賴鈺婷的溫柔筆觸,一貫鏤刻著「用情至深」的感人力量。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我和鈺婷結的是文字善緣。她用真摯凝鍊的文筆,銘記人生之悲喜,讓讀者深受感動,與她同掬一把淚。
——蔡怡|作家
王盛弘|作家
石曉楓|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向陽|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吳鈞堯|作家
陳栢青|作家
廖玉蕙|作家暨語文創作學者
蔣亞妮|作家
——親愛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
作者簡介:
賴鈺婷
臺灣臺中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二○○四年以〈來去蚵鄉〉獲時報文學鄉鎮書寫獎,確立獨特的城鄉散文書寫風格。二○一一年以「臺灣鎮鎮走」專欄,榮獲行政院第三十五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二○○九年獲編寫入《新修霧峰鄉志》、二○一五年獲編寫入《臺中文學史》、二○二一年以《彼岸花》入選「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
作品選入《康軒國語6》國小課本《THE TAIPEI CHINESE PEN》《青少年作家作品集:中英對照台灣文學選集》等。著有散文集《彼岸花》《小地方》《遠走的想像》《老童年》。
章節試閱
【內文節選一】
回望彼岸花
不知道多少次做著類似的夢。居家場景,喧譁熱絡,一家人說說笑笑。
尋常日子。畫面的色調靜寂無事,沒有主題。時間軸潮濕,逕自暈染漫渙。悠悠忽忽,故事像一張試紙,水痕擴散開了,卻不知時間在檢測什麼,該如何解讀。對白有時清晰,有時含糊。那是迢遙彼端,另一個我,和我們的生活。
總是這樣的。像是進入一段不知天荒地老的童年時間,時光倒返或凝縮至如如不動的時刻。
每天早晨,幼兒園娃娃車來到家門口了,我卻仍在床邊衣櫥旁哭鬧,不肯服從母親,安分套上她搭配的衣裙。拗著性子臭著臉,東挑西揀,又選不到合意的樣式。每天上學都是一場大戰,我永遠哭得淚汪汪,胡亂被裹上了從衣櫥裡掀出,撒滿床沿衣服堆裡的任一件,母親和隨車老師聯手,將我硬是拖拉出門,強行抱上娃娃車。一日之初,倉皇被拉離家門,狼狽、傷心、困惑而疲累。車行搖晃間,有時就在抽抽噎噎中,昏倦睡去;有時委屈倔強,聆聽自己急促的呼吸,望著小玻璃窗外流逝的晨光,隱約投影在窗面,臉龐上的淚影。
國中階段,初次感受升學壓力為何物的時刻。每日留校夜讀至十點,小鎮人家,店面早已打烊,櫥窗霓虹都暗了的夜色裡,我站在校門外,等待父親騎著他古董級的偉士牌摩托車,噗噗噗噗來載我。
不知是車齡老騎不快,還是父親習慣騎得慢,它一逕噗噗噗,是名符其實的代步車。「走路說不定還比較快呢。」我和姊姊總是這樣嘲弄著,父親也不以為忤。那是他自豪的美學之一,這古董可是有早已絕版的小圓轉速表,行家才識得的。
那些悶熱無風的夏夜、寒流來襲的冬夜,我在校門前等候父親的身影。
跨上摩托車後座,肩上是沉甸甸塞滿疲憊的書包,我側臉趴伏在父親背上,彷彿時空靜止了,卻又感覺它在噗噗噗的節奏中緩速流動。
穿過靜寂的小巷街弄,冬夏春秋,安心趴伏在父親背上。那是進入青春期之後,已然少有,挨著父親的氣味,回到幼時討揹討抱,撒嬌成性的小女兒樣態。
那些片段猶如夢的基調,滲入無法探知究竟的意識深處。那些或者由我想像、拼湊、縫補、詮釋,反覆勾勒描摹的曾經,如夢之夢,我和我們,牽繫著未竟之愛與終身之憾,在情境時空中,乞求命運的寬容。
書寫,像是為了追尋殘夢的線索,看清茫茫大霧中,纏縛於愛與憾的迷團。
世界太快,聲光逼人。切切寫下字句,縱然如同在海灘上種花,哪怕潮水淹來,花就漂走了,但明確存在於一時間的真實裡,以一己之力銘記光陰,不也夠了嗎?
內心迷惑,惘惘惶急,不知所終時,我問自己。掏挖血肉,直視記憶斷裂的破口,在遺忘之前,寫下心念,脫離個人悲喜之後,還能餘下什麼,對誰產生意義?或者,為愛銘記的跋涉,無關乎他人,書寫本身即是意義的完成,毋須探問價值,追問赤裸於現實,告解懺情又有何益,值不值得。
父親病重的那段時間,我和姊姊輪流就著行軍床,日夜守在加護病房外的長廊上。
不時有一群人慌慌急急,簇擁著被緊急轉入的病床,從身邊經過;更多時刻,尤其是深更半夜,一群人從電梯口湧出,我不用睜開眼就能從他們的對話中分辨:這是葬儀社人員、這是要護送病人最後一段路的救護車司機、隨車護士,這哭聲來自女兒,不停講電話通告聯繫的是兒子……,他們倉皇備辦著突來的一切,準備接應親人從加護病房感應門內,被推出的那一刻。
爸、媽,或者代換為其他稱謂。汝出院了,要回家了,汝今往後無病無痛,要跟緊,我們回家了。
靜夜中,抑止不住的嚎哭,悲從中來的嚶嚶啜泣。張揚或隱微的哭聲聽來同等酸楚,在長廊邊克難而眠的我,拉緊棉被,閉緊雙眼,感覺背脊發冷、胸口緊縮。哄鬧一陣,簇擁送往的聲響消失於電梯口。長廊復歸於寂靜,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後來我才意識到,那一段睡醒眠夢於生死邊界的時空,是我生命中最感孤獨絕望的時刻。二十四小時,由慘白日光燈和過冷的空調組成的日日夜夜。在無望中守望,不時憂懼噩耗降臨。
我在簿本中記下無數蕪雜的思緒,悲傷地傾吐著自己身處針尖上、懸崖邊的境況。父親和我僅僅相隔一扇受管制的電動門,但我總擔心候不到下一個探視的時段。
我怕探視的時間太短,來不及護理他股間的褥瘡;怕來不及抓緊機會,詢問護士他的指數狀況;怕來不及一項項告訴他,女兒們輪流陪媽媽處理好了這項那項他會擔憂的事情。縱他的意識,時有時無;抽痰時,總是不自主地皺緊眉頭,神情痛苦。
病厄催逼,沙漏將盡。為了備忘而銘記。因憂懼忽略任一個微小細節,害怕錯失不知道還能把握多久的分分秒秒,我謹慎記下各項待辦的瑣細雜務,纏雜著雙向單向醫生說、護士說、媽媽說的種種片段。
我記錄著每一當下的飄忽思緒,心念流轉。腦海中漫湧著大量語彙,高壓洶湧,就要瀕臨潰決。我想向這世界,向冥冥操弄運命之手的誰,宣說討問更多時間。
太害怕告別的時刻真的到來,忌諱想像生死離散的情狀,我試圖回想父親的形象,他對女兒們的寬容與愛。想到什麼,寫什麼。那是我日夜守望在長廊邊,睡睡醒醒,神思恍惚間,藉以自持的力量。
父親去世後,我的第一本書出版了。名曰《彼岸花》。
彼岸有花,佛經中稱之為曼珠沙華。那是盛開在死亡之途,陰陽邊界之花。初次聽聞此花時,我竟不禁聯想起,那段守望在加護病房長廊上的日子。
相傳彼岸花開,能喚起死者生前記憶,情緣因果。在走向他界之前,藉以牽戀回望凡俗人世。花開為覺有情,卻又奈何斷情。猶如脫離痛楚的接引,花開之處,生死殊途,人間彼岸,終究僅能在花影間,匆匆回望。
夾雜著悲傷的思念,多像我最初的書寫。在曠闊虛無之境,放聲吶喊,滿腔心事,不知道喊給誰聽,也不管誰聽見。沙漏將盡,一眼瞬間。當下真真切切,因危墜而壓抑的聲腔,痛且含著眼淚。
父親去世已逾十年,我也不再是當年寫下第一本書時,那個大學剛畢業不久的少女。我常想起彼岸花的喻意,在備覺孤單無助的時刻,想像著守望、看顧與祝福。懷念無所顧忌的自己,愈來愈清楚,想寫什麼和敢不敢寫之間的距離。
生命中的問句,注定愈來愈多,常常想著,若是這時父母在,就好了。我頻頻回望,在如夢之夢的現實邊界書寫。彼岸花開,灼灼其華。哀豔是時間焚燒的聲音。不管最後還剩下什麼,保有心念,記得最初的感動,也就足夠了吧!
【內文節選二】
孩子的山林初履(節錄)
成為母親後,心心念念盼的便是小寶寶哪時候長大,哪時候會翻身、會站立、會走會跑。總想著有朝一日要帶孩子往山裡去,牽著他的小手走長長的路,看樹看花,看他快樂地追著蝴蝶跑—那是我這種在鄉間長大的孩子,回憶中最美的風景。
帶小人兒走向山嶺之路,該從什麼時候開始? 怎麼確定時機成熟,孩子的身心狀況準備好了? 萬一走了幾步路,開始討抱哭鬧耍賴,又該如何因應?何況我要面對的是一對雙胞胎男生,他們有各自的喜好、習性與意見,開心玩鬧時兩人常常一個往東一個往西,頑皮地東跑西竄,教人心驚膽跳,忙不迭無從追捕。我有能耐帶著他們走向山徑,確保一路平安嗎?
一連串猶疑思索在心裡翻騰,車程距離、步道路況、人車動線……,要帶上兩名稚子行走,已然不是成為母親之前,沒有心理負累,說走就走那麼無畏單純。我在心裡默默盤算思考路線,不確定哪一處山徑,適合第一次登山的三歲幼兒。
帶孩子到彰化二水,走登廟步道。從山腳下彰化二水往上攀爬,名為登廟步道,是因為山頂終點位於南投名間鄉的受天宮。迢迢漫漫,橫跨兩個縣市鄉鎮,據說是早期山頂松柏坑居民,將在地農產一擔擔肩挑至山下二水買賣的路徑。那是台灣鄉間山村,老一輩人為了尋常生活,奔波勞動的跋涉之路,也是我成為母親之前,特別喜歡、常常走訪的一條路線。
喜歡這一處山林風景。沿途近處是竹林果園,遠處是果園竹林,山地裡的農務種作就在路旁,處處生機勃發,蓬蓬然土生土長。
分不清有主無主,無須鐵皮圍籬圈護分界,空氣中草葉的氣味淡淡的,偶爾會混著猜想是肥料吧,老式鄉間獨有的土味。
山裡種了許多高大的橄欖樹。青橄欖約莫是這裡的山猴最愛的果實了,樹下處處可見凌亂咬痕的青橄欖,有些被啃得精光,只剩果核,有些不知是什麼原因,囓咬一、兩口就吐掉,丟得滿地都是。
自然而然,不經意抬頭就會瞥見山猴的蹤影,不確定牠們在高高的枝椏上,在濃密樹叢枝葉間,跳動競逐的身影是在忙什麼,有時也顧盼,有時也停佇,有時搔首,有時這隻猴串連那隻猴,跳上躍下彷彿交換信息。
運氣好時,也毋須抬頭尋覓,山猴自在走盪於樹梢與土坡之間。大猴小猴,胖的瘦的,結隊成群出巡,不怕人也不閃躲。
猴群自顧自舒舒服服曬太陽,水溝間邊坡上,癱著肚皮這隻幫那隻抓蝨,另隻幫另另一隻搔癢。此猴去來,彼猴來去。小猴活潑伶俐,或走秀或馬戲;老猴慵懶散漫,或微瞇著眼養神打盹,或微張著眼出神沉思。千姿百態。山猴野生的日常,一幕幕一齣齣,猶如以天光為布景,山林為野台的即興演出。
若孩子見到那搔搔臉頰、抓抓屁股的猴模猴樣,會興奮得如小猴兒吱吱叫吧?
我在車途中不停回憶、描摹、想像,一邊用卡通配音員般,說學逗唱的口吻,渲染誇大為我們即將前往「猴子們的家」。那裡的森林有魔法,有好多綠色植物和彩色的花……,引起幼兒興趣的方法,就是多描述多問答。三歲小孩最是天真爛漫,多話熱情,彷彿你說什麼他都相信,你問他答,他問你答,每一處都好奇,每一處都新奇,很容易感到歡喜。
才下車,初抵登山口,孩子立刻被牆間色澤鮮豔的猴群彩繪吸引,兄弟倆你一言我一語,對著彩圖猴像拍拍摸摸。
晴光豔好,灼灼然照映在枝頭樹梢。濃密樹蔭下,微微濕潤的路面,還保有夜裡清晨時分,尚未被蒸散揮發的水氣。日光烘焙的山林,那水氣混著葉隙間的暖日,飄冉於草葉、枝幹與泥土之間。每走踏一步,每一呼吸吐納,都能感覺鼻腔吸入飽滿的清新。
我也同時發現,開闊的天然情境,對於都市人,或像我這樣習慣多慮的人來說,有著釋放焦慮的顯著效果。不正處於多方設想,帶著兩名稚子登山的各種狀況?一進到自然的情境,我就知道這不過是怯於嘗試的庸人自擾。(未完)
【內文節選三】
靠近的練習(節錄)
總不免一再回想最初的心情。曾嚮往到山間海邊,到鄉下僻遠的地方教書。類近流浪,隱世孤獨的想像滲入無限擴張的少女情懷,我在心裡描摹勾勒一種恬靜無爭的美好:純樸、善美、真切。自在自然,貼近人心。不高深的平凡。那是我心中理想的姿態。
這麼多年過去,我當然明白這樣的想像過於唯美,夢幻而不食人間煙火,但它像個純真的標誌,屢屢在我回望時,提醒我曾那麼青澀稚嫩,不知冷暖疾苦的心。
常常自問文學是什麼? 文意辨析、情意導引、資料講授或闡發探問……,範文與核心,廣博涉略與精熟操作,從讀到寫,從能意會到能言傳,做為一項不斷求其領受內化的基本素養,我所傳遞、口說、演示的種種,那些來自於我的解讀衍伸、思考判斷、要求規範,就是文學嗎?
在窄化的學科概念、有限的教學時數、齊一公允而單一的評測考查中,語文學習成效的優劣,就足以代表涵養深淺嗎?
一遍遍不斷自省與詰問的心念,如潮水來去,感覺內心時而被濺起的浪花拍擊淘洗,時而感到被粗礪現實沖刷的細微咬嚙。
在大環境看似不變,實則政策大改小改,改湯換藥,換湯改藥,朝暮未曾間斷的中學課室裡。在舊課綱新課綱,文言怎麼刪,白話怎麼添,到底什麼篇章無謂,什麼具有傳授價值的顛簸搖晃裡。沒有絕對的好或更好,也說不準什麼是單一的對錯,一時間的定論不見得就是真理。
身在其中,微渺如塵。晃蕩揚起、無依懸浮、四方墜跌。或輕或重地暈眩著,哪怕是逆風嘶吼或擂鼓吶喊,說來竟都像是無關緊要、無足輕重的人微言輕。魚游江湖,逆水順流都是個人業念。正面迎向或毅然背對,都在水流之中,只能承接概受,聽憑造化。盼念臨危安居,處變泰然。
手機遊戲當道、影音直播正潮。課堂上,愈來愈多心力要用在秩序管理,觀念釐清,行為管教。教學的挑戰已不單純是教學本身,那是一整個時代、社會氛圍形塑出來的漩渦。該堅持的,應調整的,沒有範本可循,隨處隨機幻化演變。是翻轉還是轉翻,自在順應而非悲觀棄守,反覆琢磨拉扯的,又豈止是過去心與現在心?
思索探問得多,心裡的空洞漸大。世界那麼遼闊,個人淺短的一生所能探尋掌握的卻如此微渺。一己之力能做的,或許就是聽憑直覺心念,感應與感受,傾心竭力,讓教與學之間的偶然與必然,盡可能沒有遺憾。
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人。初出大學校門,到北投大屯山腳下復興高中教書。山城小鎮氛圍,溫泉鄉慢悠素樸的步調,那麼非典型的台北。我住在山腳邊,繁鬧的中和街上,每日和學生們朝山似地,沿著陡長的山坡上學。
山腳邊是新北投傳統早市,固定攤位外,臨街總有不少蹲踞的老者,或戴斗笠,或包覆花帽頭巾,有的爽邁熱情,有的憨實靦腆,他們賣自家種植的野菜果蔬,自己醃製曝曬的筍絲菜脯醬瓜。那老而健朗的身影,對映長坡上三五成群朝氣煥發的中學生,行步其間,特別能感受到紮根於日常,滿滿的生命氣息。
習於步行觀察的習慣,隨我回到中部家鄉。我任教的學校在台中市霧峰,一個具有歷史人文之美,風俗純樸的鄉間小鎮。我常常在課餘之暇,信步漫行,走走,停停,看看。偶爾一邊思考,常常只關注當下周遭,腦袋什麼都不想。
漫步時光,看似無關緊要,如今想來,卻是極為寶貴的精神涵養。沒有具體方向,也不必然要有目的地。不擔心迷路,不在乎耗費時光,晃走逛遊,隨時可以前行,可以歸返。岔出慣性路線,兜轉迴繞,或者不假思索,走在熟悉的風景裡。
一個人的生活,有時孤獨,有時自在。當世界喧譁,繽紛繁鬧,自己與自己身心相伴,那時更明白孤獨的深義。所謂自在,是意識到我,真真實實,獨立、存在。
這樣的情懷,源自於性格,也成為我筆下書寫的基調。
鮮活真誠的文學,來自現實人生,文字、修辭、典故、各種章法結構技巧,都是其次又其次的要求。真正的核心,是心靈的觸動感知。如何觸摸到作品的心跳,是讀者該虛心傾聽,作者該虔敬思索的課題。
不同於制式的語文教學訓練,讀寫之間,我試圖傳遞給學生我的心得領會:要記取感動,最難忘的快樂與痛苦;擁有什麼,失去什麼,嚮往的、害怕的,那些過去、現在與未來。唯有盤點思緒,拼湊愛惡悲喜,極其細碎模糊的輪廓,直視內心的天使與魔鬼,善念與惡念,說出真話,那麼即使是最樸素的故事,不假修飾,也能擁有動人的力量。(未完)
【內文節選一】
回望彼岸花
不知道多少次做著類似的夢。居家場景,喧譁熱絡,一家人說說笑笑。
尋常日子。畫面的色調靜寂無事,沒有主題。時間軸潮濕,逕自暈染漫渙。悠悠忽忽,故事像一張試紙,水痕擴散開了,卻不知時間在檢測什麼,該如何解讀。對白有時清晰,有時含糊。那是迢遙彼端,另一個我,和我們的生活。
總是這樣的。像是進入一段不知天荒地老的童年時間,時光倒返或凝縮至如如不動的時刻。
每天早晨,幼兒園娃娃車來到家門口了,我卻仍在床邊衣櫥旁哭鬧,不肯服從母親,安分套上她搭配的衣裙。拗著性...
推薦序
【推薦序】
親愛的,我們始終未曾分開———讀《親愛與星散》
◎郝譽翔(作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教授)
讀鈺婷的新作《親愛與星散》,不禁感到在淡淡的惆悵之中,又流瀉出一股溫暖,彷彿是在安靜而幽深的長夜裡,為讀者點亮了一盞柔美的燭火,是那樣的柔美,哀而不傷。
原來人生的宴席,到最後都是注定要走向離散,然而不論是暫時的分手,或是永遠告別,日後回想起來,竟都是最最親愛的記憶,如夜空之中點點不滅的璀璨星光,所以雖然說是「星散」,卻是恆久的不散。
在這本散文集中,鈺婷從父母的老病逝世,生離死別,再扣合自己個人一路成長的歷程;從昔日天真爛漫的少女,步入如今深思成熟的中年,乃至雙胞胎孩子出世,體會到為人母親的喜悅滋味。於是帶著孩子走入山林鄉間,指認島嶼故鄉的風景,鳴鳳古道、青龍山、廬山到孩子的山林初履,原本熟悉的景致,全都因孩子們一雙雙純真之眼的好奇張望;於是天光乍現,眼前的一切都萌生出了全新的意義。
這是人生的啟蒙,乃至再啟蒙,不論走到了哪一個年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轉了個彎之後,竟又是柳暗花明。
《親愛與星散》的輯三「靠近的練習」,更是這本散文可觀之處。鈺婷描寫她長年在教學現場所見到的孩子們,從陌生、抗拒,到彼此一點一滴相互靠近,因此窺見了在青春臉龐之下掩抑的創傷、渴望與愛。課堂上每一個沉默的孩子,身後都垂曳著一個巨大的故事,那是生命的重負,甩不掉的包袱,卻也蘊藏著生之力量的源泉。試想,如果不是有這些暗影的存在,又如何能夠映襯出光明的可貴和燦爛?
於是讀《親愛與星散》,逐篇追隨著鈺婷的生命經歷,竟發現我和她有如此多的雷同之處。我們都身為讀中文系的女子,也都從小就在文字的世界中尋求寄託,都同樣來到中年,已經歷了父母的老病,也深深體會到身為人母的喜悅,以及教養上的用心與疲憊,更長年站在教室的講台上教授文學,但面對著一屆又一屆的年輕孩子,張著純真發亮的雙眼,而我滔滔對他們訴說文學的美好之時,卻又不免油然生出一股疑惑,正如鈺婷在〈靠近的練習〉一文的自問:「文學是什麼? 文意辨析、情意導引、資料講授或闡發探問……」,所以「我所傳遞、口說、演示的種種,那些來自於我的解讀衍伸、思考判斷、要求規範,就是文學嗎?」
文學究竟是什麼?我也不斷自問著。教授文學是我賴以維生的工作,但我選擇這條道路,絕不止於如此而已,尤其當我早就不復是一個懷抱浪漫詩情的文藝少女時,也早已經歷了成長的幻滅。如今的我,跨過了知天命之年,正是窺見了初老的深淵,體會到了臨崖履冰一般顫巍巍的不安、徬徨和恐懼,深恐下一刻自己就要失足或墜毀,而這時,文學真正的意義彷彿才逐漸向我展現。
原來這些文字串起來的,就是我們生命的旅程。而這一路走來,與無數的旅人偶然交會邂逅者,如課堂上安靜坐在台下聽講的孩子們,更是有各自的習題和旅行,必須要在有限的今生裡,獨自演練完成。
因此我很喜歡鈺婷的第一本散文集《彼岸花》之名,恰恰呼應了這本《親愛與星散》,就在於她點出了人生的真相:我們終究是要相互告別,獨自一人走向彼岸,然而通過文字的書寫,那些彼此靠近的親愛時刻,都被永永遠遠鐫刻在紙端。書寫就像是「追尋殘夢的線索,看清茫茫大霧中,纏縛於愛與憾的迷團」。而鈺婷是這樣說的:「我頻頻回望,在如夢之夢的現實邊界書寫。彼岸花開,灼灼其華,哀豔是時間焚燒的聲音。」
於是過了知天命之年的我,讀到《親愛與星散》,心頭又不免被勾引起許多前塵往事,而回首過往,更慶幸有了文學可以做為前導,引領我們穿越一切的愛與憾,歡聚與別離,並且在心中默默說道:親愛的,原來不論走了多久,我們始終未曾分開。
【後記】
後記
散文書寫最困難的部分,是面對自己。
如何拋下顧忌,無怨無悔把自己交付出去。如何不計目光毀譽,剜挖血肉淋漓的記憶。因為牽涉到愛與現實的人生,有個人隱私,有關係對應,有可說與不可說,可解與不可解的幽微。
不僅僅是創作。更多的成分是,我之為我的揭露。問題是,敢不敢,要不要,值不值得,這麼做。
這些年來,我常常問自己。
不是容易坦露自我的人。性格彆扭,慣於隱藏。每到要說要寫之際,總是多慮憂懼,矛盾掙扎。我常常在自我拆解中退縮,清楚看見自己的軟弱。
有時閃躲,有時果敢。書寫是一次又一次寫與不寫的辯證,是對抗怯懦內心的突圍。
開啟自己,誠實與心念對話。坦蕩無畏於書寫,一字一句開鑿光影。
書寫如果有意義,最大的意義,應該指向自己。做為抒發、釐清、療癒、救贖。為了遺忘或備忘。與過去和解或承諾將來。放下或放不下。妥協或爭辯。
寫下的字句,不管誰看見或不被看見,冥冥中會牽引出思索的力量,圓滿缺損的自己。
因為這麼相信著,縱有遲疑,而能鼓舞自己勇敢。
《親愛與星散》是從回望啟程的勇氣之書。是終於能處理多年來內在失親的悲痛,把漂流在時空中凌亂破碎的自己,一片片打撈起來。寫下字句,如同剪黏綴補。那是我一直想縫合告解,卻始終情怯迴避,意念盤旋再三,不敢直視的情感裂隙。
像是自我節制了大半輩子,終於找到安頓的角落,放聲大哭。任由情感溢流,寫的時候,讀的時候,感覺胸口熱漲,連呼吸都疼痛。不顧一切,肆無忌憚,潑灑著長時間積累的情感。感覺一切都太遲了,但相信大膽捧著心念追記一些,總有時光的意義,不會徒勞。
我對於親緣的感觸,很大一部分來自孩子。從少女時期走來,面對父親、母親、祖母相繼病故,成為孤女。抬頭看著星空,感覺暗夜蒼茫,長路漫漫,再也沒有至親長者在身後照拂,在前方指引。
成家後,有時在夫家的星系光譜中,回望沒有娘家的自己。
每夜睡前對孩子說故事,想到什麼說什麼,說我的童年,說他們的外公外婆,我早逝的雙親,那些留存在我記憶中,遙遠而家常的小事。
在每夜低聲訴說的情境裡,我開始搜索回想,不時添加編造,繪聲繪影說著各種以「媽媽小時候」為發語詞的外公外婆故事。
有次,不知道說了什麼,孩子撇過臉,背對我在黑暗中啜泣。我輕輕拍著他問,怎麼了? 沒想到他說,我不想要媽媽死掉! 我想要媽媽一直陪我!
還不滿五歲的孩子,竟能說出這麼揪心的話。那是二十來歲的我,在父母病榻前,始終不曾說出的依戀。
我在孩子的純淨眼眸中,重新看見自己。漸漸相信,情感可以藉由記憶傳遞下去,而書寫就是深情銘記的方式。
常常覺得自己對於「身分」這件事過敏。對於各種「身為……,所以……」的責任句式,有著莫名的過度焦慮。
考上教職,距今二十年的教學生涯,我一直在練習如何成為一名師者,不斷拿捏寬嚴分寸、轉換角色距離。
二十年間,對應關係的悔與悟。我寫下了幾個心裡始終掛念的身影。
當他們早已離開校園,在各自的世界裡,長成大人模樣,我還記得他們當年少男少女,青春的樣子。我還記得那些日復一日、早修午休之際,青春的雷電暴雨,猜忌、眼淚、狂亂、與全世界為敵的不明所以。
除了相伴一段。生命的課題,從來沒有人可以代為作答。
我還記得那些傾聽與守護的片段,還記得相遇之際,不夠周全,不夠細膩,擺盪在亦師亦友邊界,為師不足,為友不足的自己。
我寫下這些。寫下對應於父母、子女、師生之間的自己。
混雜著膽怯與果敢,堅定與猶疑,我把這些日子以來的風雨陰晴,細細收攏在文字裡。謝謝有鹿文化許悔之社長第一時間給了我溫暖的肯定,責任編輯彥如費心為我設想安排,有鹿夥伴們給予協助建議,在這本書形成之前,他們接住了我惶然的心,給了我走向讀者的勇氣。
謝謝願意為這本書撰寫序文的郝譽翔老師。謝謝老師細膩精闢的解讀,溫柔知解的鼓勵。在序文深刻、微觀的凝視中,我彷彿看見了書寫當下的自己。明亮有時,晦暗有時。斑斕或斑駁都是時光的印記。不要害怕心念無所遁形。
謝謝為這本書撰寫推薦語,我敬重的老師們:汪詠黛、果子離、林文義、阿盛、唐毓麗、陳美桂、傅月庵、廖振富、蔡怡。他們在這本書出版前,贈予我的疼惜關懷,字字句句都深印在我心底,鼓舞我莫忘厚愛,持續前行。
謝謝願意為這本書具名推薦的作家前輩:王盛弘、石曉楓、向陽、吳鈞堯、陳栢青、廖玉蕙、蔣亞妮。他們一直都是我仰望著的文學偶像,我何其有幸,能獲得他們以聲名護持守望的祝福。
謝謝愛著我的家人親友,散文的書寫是永恆的對應,因為有著命運悲歡的底色,才有以記憶編織綿延的文字。
親愛與星散,一期一會。但願我們對於愛,都無愧悔。
【推薦序】
親愛的,我們始終未曾分開———讀《親愛與星散》
◎郝譽翔(作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教授)
讀鈺婷的新作《親愛與星散》,不禁感到在淡淡的惆悵之中,又流瀉出一股溫暖,彷彿是在安靜而幽深的長夜裡,為讀者點亮了一盞柔美的燭火,是那樣的柔美,哀而不傷。
原來人生的宴席,到最後都是注定要走向離散,然而不論是暫時的分手,或是永遠告別,日後回想起來,竟都是最最親愛的記憶,如夜空之中點點不滅的璀璨星光,所以雖然說是「星散」,卻是恆久的不散。
在這本散文集中,鈺婷從父母的老病逝世...
目錄
推薦序 親愛的,我們始終未曾分開———讀《親愛與星散》◎郝譽翔
推薦語
輯一 星散
回望彼岸花
思念與永恆的旅途
母親的阿罩霧抒情
此生我會記得這一餐飯
漂流的時光遠旅
等媽祖來
想讓你知道,我還記得你
青春信物
飄零
親愛與星散
輯二 親愛
給未謀面的孩子
一朵花的故事
成為母親
鳴鳳古道途中
青龍山玄奘之路散步
再見廬山溫泉
烏來的樂園舊夢
孩子的山林初履
親密的放牧時光
鬼洞裡外
搭海牛車遠走
潮間帶孤獨
輯三 靠近的練習
靠近的練習
十六歲的愛農讀本
喊我鈺婷姊的女孩
賭徒的孩子
十七歲小媽咪
女孩的手作愛情
紙條的祕密
優秀的暗影
阿文
不洗澡的大男孩
怪怪女生的困局
動漫男孩
孩子的病
送行
後記
推薦序 親愛的,我們始終未曾分開———讀《親愛與星散》◎郝譽翔
推薦語
輯一 星散
回望彼岸花
思念與永恆的旅途
母親的阿罩霧抒情
此生我會記得這一餐飯
漂流的時光遠旅
等媽祖來
想讓你知道,我還記得你
青春信物
飄零
親愛與星散
輯二 親愛
給未謀面的孩子
一朵花的故事
成為母親
鳴鳳古道途中
青龍山玄奘之路散步
再見廬山溫泉
烏來的樂園舊夢
孩子的山林初履
親密的放牧時光
鬼洞裡外
搭海牛車遠走
潮間帶孤獨
輯三 靠近的練習
靠近的練習
十六歲的愛農讀本
喊我鈺婷姊的女孩
賭徒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