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序
嘉義地區家將文化興盛,素有「家將窟」之稱。早期台灣社會,各聚落大廟會活動,地方民眾為了榮耀神明、奉獻自己、服務大眾,裝扮八家將、什家將,加入家將團,勤奮演練,以在迎神賽會時,為地方添加光彩,展現對信仰、對神明的虔誠與尊崇。
家將原本是民俗信仰產生,但受到環境變遷影響,部分家將團體傳出負面印象,導致社會一度產生誤解與憂慮。為鞏固良好文化環境,破除汙名化與負面印象,近年來,本市不僅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上,給予正面支持及鼓勵,2022年並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動「全國家將文化祭」,讓更多人正確瞭解家將文化本質,弘揚良善的傳統家將文化。
過溝仔震安宮原名為「五安境廟」,興建於清道光年間,奉祀五府王爺,又稱「五安境王爺廟」。光緒2年迎請境內香火頗盛且靈驗的玄天上帝至廟中奉祀,並改名為震安宮。為了籌備玄天上帝出巡,震安宮在地信眾,於廟旁成立振祐堂八家將,禮聘鄰近的慈濟宮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等老師來指導,成為嘉義市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
振字八家將的傳承遍布全台,北至基隆、南至屏東,皆可見其身影,海外還傳承至馬來西亞。2018年馬六甲仈靈殿成員,特別來嘉義拜師學藝,之後於馬六甲成立振善堂,透過振祐堂的教學傳播,促使嘉義振字八家將,文化輸出至海外華人社會。此外,許多地方縱然不是振字八家將的傳承系統,也因為有服裝、頭盔、草鞋等裝將設備需求,前來嘉義請求藝師協助製作。晚近,台灣社會逐漸重視家將文化,振祐堂特殊坐炮傳統,更成為鎂光燈焦點,有許多攝影師更因拍攝振祐堂坐炮,榮獲世界級攝影比賽獎勵殊榮。
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系列叢書之一,是為保護無形文化資產進行調查研究的推廣成果,冀望為台灣家將文化留下更多的珍貴基礎資料。同時也借重這系列家將叢書,讓世人重新看待家將團體,為嘉義市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的傳衍蓄積熱情,貢獻己力,共同締造城市文化的榮耀。
嘉義市市長 黃敏惠
局長序
家將文化為嘉義市重要文化資產,2010年,率先登錄「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後又於2015年登錄「嘉邑慈濟宮駕前振裕堂」為八家將保存團體;2016年,文資新法修正後,又陸續登錄「嘉義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2018)、「古桃城山海鎮什家將」(2021)、「鎮北宮駕前隍義堂什家將」(2024)等團體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另又有部分家將堂館已在登錄觀察名單中,屬於列冊追蹤,可說是全臺登錄家將文化資產最多且密度最高的縣市。
家將一般被視為神明部將,透過人裝扮神明,來展現信仰儀式與表演藝術兼具的文化特徵;一般可粗淺分有什家將與八家將兩種,但若依據無形文化資產施行策略,則又有民俗與傳統表演藝術之別。所謂民俗,在文資法評定基準中,認為是民間高度自主形成與參與,屬於族群或社群生活中,反映傳統生活的一種文化表現方式;在傳統表演藝術評定中,與上述界定乍看略有不同,但核心價值相近,主要差別是需要具有藝術價值,同時能體認一種知識與技藝的代表性。嘉義市家將登錄的差別,一方面是基於不同時期文資法登錄策略的選擇,二方面則是本市提供讓家將團體自我認定與選擇的契機。
家將是傳統社會所誕生的文化表現形式,兼具信仰與表演藝術,因此無論登錄項目為何,都不損其藝術價值的思考,也不影響其在信仰文化中的代表性。家將的藝術是建立在信仰邏輯上,主要展現於臉譜、頭盔、服飾,乃至於身段與文化環境當中,可以說是結合著彩繪、紙器製作、刺繡,還有戲劇、舞蹈、音樂、武術等傳統表演,這些細節預示著傳統家將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在當前社會中,亟需被保存與維護的文化藝術價值。或也正因如此,嘉義市民間社會才會很自然地意識到,需要透過文化資產力量來護衛家將傳承,因而促使嘉義市成為全臺登錄最多家將文化資產的縣市。
本市的家將系列叢書,已有《將顯神威:拱吉堂》(2021)以及《將藝百年:如意振裕堂》(2021),而今出版之《將心永傳:振祐堂》,則為2021年所進行的「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成果,希望透過此一家將系列書籍的出版,仍讓大眾可以更加深入認識嘉義市家將文化的各種面向,提供多元對話的可能。家將文化是嘉義市具代表性的在地特色,也是我們共同期待協助傳承的積極對象;除了出版專書以外,嘉義市也協助推動家將團體進行各類文化場匯演、傳習、校園教學等保存維護工作;深深感謝有許多藝師願意深入其中,傳承嘉義市的文化榮耀。
嘉義市投入無形文化資產工作多年,我們也期待透過本書拋磚引玉,挖掘早期家將文化中,那為他人服務奉獻的核心精神,同時也發揚它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化表現,藉此豐厚社會大眾對嘉義市傳統文化的認識,讓更多家將團體重新找回自己的榮光,凝聚嘉義市民的文化認同,共同尋找這座城市的美麗與榮耀。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謝育哲
編輯序
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藉由國家與政府體制所推動的當代民俗/文化實踐,21世紀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蔚為全球風潮,使民俗學躍升為顯學。
世界上許多非遺專家,大多認為起因於1973年玻利維亞民謠事件,開啟全世界對民俗、傳統表演藝術、工藝等,各類傳統日常生活文化的重新重視;在非遺學背後,除了積極以保護之名,來施行文化政策以外,還有相當複雜且需要被時時刻刻深思的文化實踐課題,以免陷落「保護」與「剝削」同時現身的雙面刃之中。
臺灣雖未能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卻也因為對世界思潮而有積極具體回應,自2005年開始將無形文化資產納入文化資產保存法後,非遺護衛的實踐就在全國各地展開;每個城市無不因此積極尋找、挖掘地方記憶裡,仍有延續,甚至積極有時代轉型的各類古老傳統,進而在眾多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中,形構自己縣市的非遺特色。截至本書付梓前,全國民俗與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總計有385筆,數量實屬驚人。
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在實踐護衛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累積登錄5間家將堂館,並列冊追蹤1間家將堂館,可謂是目前全國家將文化登錄最密集之處,這點與其他縣市追求地方上威名顯赫的大型民俗活動略有不同,畢竟家將活動不像大型廟會那樣豐富多樣化,且臺灣社會對家將的刻板印象,仍然相當負面。值得注意是,在2018年嘉義市登錄第三間家將堂館,亦即本書主角振祐堂後,旋即開始引起鄰近縣市政府,對家將文化的重視,屏東、臺南、雲林等處,都有家將堂館受到嘉義市的激勵鼓舞,開始提報申請文化資產。今年(2024 年)嘉義市登錄第5間家將堂館的同時,向來被視為家將起源地的臺南,也突然一口氣登錄了3間家將堂館,由此可見,嘉義市頗有先見之明。
這股家將提報與登錄風氣,最早起因於2017 年,我研究團隊在執行振裕堂與拱吉堂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案時,當時文資科林朝基科長便有請團隊協助盤點、評估嘉義市各家將堂館的概況,並且留意資深堂館中,還有沒有適合成為文化資產者?這涉及文化平權觀念,當政府在輔導協助某些家將堂館時,我們其實也應該關注有哪些潛力點需要繼續努力;以及,嘉義市昔日有「家將窟」,家將文化資產或許能因此成為本市的核心特色。
所以,我當年收到請託後,在觀察振裕堂與拱吉堂發展過程中,連帶也開始觀察嘉義市各家將堂館的動態,當年底,便依據嘉義市家將堂館特色,以及其歷史價值,提出具潛力點的候選名單,分別有吉勝堂什家將、共義堂什家將、振祐堂八家將等,最後,以較常出軍且知名度較高的振祐堂優先提報,很快地,訪視委員與審議委員就被其文化特色吸引,順利通過文化資產;振祐堂登錄後,嘉義市家將文化資產專屬特色於焉成形。
振祐堂登錄後,最讓我感到訝異之事,就是他們舉著文化資產的「招牌」,開始積極向嘉義市民宣傳招生,並每週固定團練。此前,我於嘉義市進行田野訪談過程中,罕有家將堂館公開招募新成員,除了振裕堂每週泡茶、拱吉堂每周喝咖啡等,會在堂館門前聚集成員,喝茶聊天兼練家將,以強身健體以外,實在很難得有機會看到團練活動。振祐堂在登錄文化資產後,主動開始每週聚會、團練;不久後,前任導師郭永崑辭世後,新接任的導師陳振興回到堂裡來,幾乎每週末都可看到他在現場指導新人,起初有阿欽、小阿信、青龍、阿謙等,後來陸陸續續又有許多青年人加入;無論來人多寡,陳振興導師都相當用心地全程陪練,那陣子我只要經過民族路,就會忍不住來振祐堂駐足,感受他們那種風雨無阻,連疫情都無懼的團練氣氛,然後感動不已。
登錄文化資產以後,振祐堂不追求名、不追求利,沒有申請任何補助經費,他們就是一群人默默地在神前練習著,一心只想傳承這項屬於嘉義市的榮耀,所以本書我特別命名為「將心永傳」,期許我自己,也期待每一位為了文化資產努力的實踐者,都能時時保有初心,將這份永續傳承的熱情延續下去。
本書共計有五章,分別闡釋振祐堂的特色、歷史沿革、臉譜藝術、出軍行列、腳步陣法等,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時,能更認識八家將,也更認識振祐堂,一起來感受他們傳承文化資產的初心。
主編 温宗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