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思維決定命運─走出傳統,創造希望
行政院前農業委員會主任秘書 廖安定
21世紀是全球化、自由化及數位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農業發展也面臨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能源不足與新興科技快速發展,改變農業經營及商業模式等影響。臺灣農業屬傳統小農家庭農場的經營型態,普遍面臨高齡化、經營規模狹小、生產成本偏高、農民所得偏低及產銷失衡頻繁等困境;面對氣候變遷農業天然災害頻傳,農產品生產與價格不穩定,以及高度市場自由化劇烈競爭的新情勢,臺灣農業勢必要改變傳統的思維與做法,才能創造新希望。
多年來,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CPC)協助農政機關,輔導農民、產銷班、農漁會及農業合作社等農民團體,從事企業化經營,以合作經營方式擴大農場規模,調整農業產銷結構,提升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及提高農民收益。諸如:整合農產業價值鏈,推動農業中衛體系、降低產銷成本、農業經營專區、小地主大專業農與農業策略聯盟,建立整合小農企業化經營商業模式等計畫,雖已有相當成效,但因農民個人、農業產銷班、農漁會、農業合作社及農企業等,對於企業化經營之財務規劃及管理的理念、目標與實踐仍然相當薄弱,此將影響青農及農民團體推動企業化經營,降低農業產銷成本與提高農民所得之成效。
農業具有糧食安全、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育及農村自力發展等多功能性,農業不是慈善事業,產業發展以經營為核心,唯有兼顧經營獲利才能永續經營。農民、產銷班、農漁會、農業合作社及農企業等經營者,必須投入土地、勞力、資本、技術與經營管理等自然或社會資源,而須支付地租、工資、利息等營運管銷成本,不管在技術層面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或經濟面創造誘因機制,必須要有重視成本效益的觀念與做法。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從過去輔導農業組織企業化經營的經驗,進一步編著《農業組織與微型企業財務管理技術手冊》,介紹農業企業化經營的理念、實踐與案例分享,包括農業經營者面臨之挑戰與危機、企業經營財務規劃、農業經營定位與價值、農業組織財務規劃管理數位化及實務等共六章,內容豐碩務實且淺顯易懂,可提供農民個人、產銷班及農業組織參酌採用,對政府輔導推動農業企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結構,提升競爭力,以及增加農民所得將有莫大幫助。
傳統臺灣農民經營觀念相當保守,由於生產農戶眾多,耕作(飼養)規模狹小,且多憑感覺、習慣或經驗從事農業生產及銷售活動,出售農產品缺乏議價優勢,易受下游販運商或盤商剝削,致成為市場價格接受者。復因普遍缺乏投資、理財與盈虧等企業化經營理念及思維,導致常追隨市場價格盲目生產,收成後銷售價格不敷成本造成血本無歸,無法有效掌握農場經營的收支及盈虧情況。如果農民、農民團體或農企業等農業組織,透由政府與CPC輔導,推動整合農業產銷及企業化經營管理之營運模式,擴大經營規模生產或銷售安全、優質及穩定供貨的農產品或加工品,農業組織可望由市場價格接受者(Price Takers)變成價格決定者(Price Leaders),農民銷售農產品時將取得議價優勢並獲得合理價格與利潤。如再參酌運用現在CPC編制的財務管理技術操作手冊,藉由財務規劃管理的會計紀錄與財務報表等統計資訊加以分析、評估與比對,不但可掌握農場經營的各種資源投入、產出與產品銷售、管理等收支狀況,以及成本效益的相關營運情資與業務績效。另一方面,藉由這些財務會計報表資訊予以檢討、追蹤,亦可發現一些過去農場經營管理不曾關注的種種缺失或問題,進而尋找出合理改善途徑。此將有助於降低農業產銷成本,提高產品銷售價格與收益,達成調整農業經營結構與增加農民所得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