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M- House_ 王進坤
這是我第三次探訪劉克峰老師的空間作品,前兩次分別是住宅作品「Brownmist House」,及2020實構築展「構造詩」展場。我認為老師作品最令人驚豔的地方在於設計出發點是理性、邏輯跟幾何的,但最後呈現的作品(空間)卻能同時展現自明性跟強大的包容性(感性),能與既有環境(展覽品)共存而不違和,而且帶點俏皮感,內跟外的關係緊密,互為依存。|
昨日前往M- House後這感受又更強烈了,而且相較前兩案本次M- House更給人動態感受,就如同克峰老師輕快的腳步一般。
M- House四向立面各自回應不同方位的需求,臨小河面借前方三層樓公寓景,讓建築宛如從方形公寓向上長出三角形,給河邊步行跟騎車者一種趣味。臨運動公園跟主要交通幹道,則轉為垂直量體,突顯企業總部的識別性,同時方形量體呼應側邊鄰房序列,自明但不張牙舞爪。最低矮的兩個三角形的交接處,則回應巷弄底的端點,讓人走進巷弄不會因大量體而有壓迫感。
近觀突出的陽台跟三角形體,促使穩定的幾何量體給人強烈的動態感受。遊走到屋頂層往下望,選擇的浪板跟幾何形體也與四周的屋頂融為一體。若回到細部來看,雖然以清水混凝土為主,但老師在許多空間轉換處的選材及作法都讓人眼睛一亮,比如屋頂層往下樓梯的一面敲鑿清水混凝土,讓原本視線遠眺而有點輕飄的下樓,會因為敲鑿顆粒面而有安定感。地下室樓電梯的梯間貼紅磚跟敲鑿面的紅磚,也讓人立刻感受空間的轉換,都非常的精彩。
問題很多的咱們,一路上紛紛提出各種問題,以下不記名整理:
Q:為何選擇三角形?
Ans:我喜歡用原型做設計,三角形是原型之一,因此就用三角形。整個量體是先將容積跟建蔽算完成量體後,用三角形下去切割然後移位堆疊,最後就長出了這個量體。
Q:業主對造型沒有意見嗎?
Ans:與業主認識跟合作多年因而彼此信任,業主比較介意的是機能,所以花最多心力的是怎麼滿足機能,形狀跟開口他們尊重我的設計想法。但因為造價的限制,所以原本外觀雖有想換材料搭配但最後考量下捨棄,用單一材料(混凝土)完成也比較能呈現雕塑感。
Q:長向的兩個立面頂端內縮挖洞,原因是?
Ans:主要是容積夠,所以就有空間能做造型,也覺得在高處應該要有一個收掉的感覺。同時也因退縮讓兩側塔內部變為一個三角形屋頂的空間。
Q:做設計前有特別觀察四邊鄰房建築量體嗎?
Ans:當然有看過,但沒有特別想去呼應,主要是因應機能的分配,開窗也是考量東西曬,因此長邊會開側窗,避免直接曝曬,短邊則考量內部機能,不需要開大窗因而選擇三角形。可能是因為選擇幾何的原型,比較簡潔而能融入環境。
Q:近期因為原物料飆漲跟缺工,老師沒有受到影響嗎?
Ans:運氣很好,而有避開。但為了讓作品本身更好,我有去幫忙遴選營造廠,本案是委由原本幫半畝塘蓋許多房子,後來才獨立經營的營造廠來負責。一個案子要能夠有好的結果,一定要慎選營造廠,並且要願意下去監督才可以。(老師的這個態度可讀留言處談實構築那一篇,更清楚)
Q:屋頂層出挑的一根樑,及塊體向上的樓梯有何意義?
Ans: 就是覺得應該要突出去,把原本純粹的三角形量體給破壞掉
以上,而建築的室內也非常精彩,但因還在裝修就不多提跟露出,期待完工後能再訪現場!
神梯一隻,極致之宅_ 丁榮生老師訪後感言(Brownmist House)
那天,劉克峰老師邀我到他設計的桃園台灣住宅建築獎首獎作品- Brownmist House一遊時,感覺好似一下子回到馬賽公寓、拉特瑞修道院、以及安藤的小篠邸。前兩間的柯比意作品至今仍是迷哥迷妹的最愛,可以住、可以賞,回回去都令人驚艷且賞心悅目。
而一個下午浸淫在桃園,業主說她特別喜歡「洞穴感」,所以我請教劉老師,水泥,骨料的級配、色澤、細骨料都有選過?他說,你神經啊!這是業主自己發包吶,別忘了,她是大手建材體系的一員。
不是我找碴啦!那如鳥巢的臥室闇黑感,真的如谷崎潤一郎所說,美是陰翳之美,這陰翳,在房屋、家具、甚至女主人所有活動,皆有細膩的存在。因為這房,住了幾年,美,不再只存於物體中,而是存在於物與物所產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暗之中。
有如夜明珠置於暗處方能放出光彩,寶石曝露於陽光之下則失去魅力,陰翳的美,在於劉克峰給予的框架中,那已有的境遇。業主在此滿足甘於現狀之風下,黯淡自己亦不感不平,反而沉潛於闇黑中,發展出自我之美。如蠟燭到冷光燈,從黑暗中不斷追求油熠,苦心孤詣保留些微陰暗美的原質性,而隨光影變遷,這位深愛此房的藝術家兼叱吒風雲的商界強人,說她每每回到這個巢,就得到內心真正的安舒。
而劉克峰在設計之初,是強調身體感,以親密安全的確巢穴建立內在性私密感,構築期間,業主也以其營造體系在室內元素,加上諸多鐵件、老家具與舊木頭等等的材料掌握,使得該宅的時間感,早就化為與物質合一。
他說:家,看不見的部分關係,比可見的視覺是還為重要的內在性,迷人的生活本身轉換為建築的物質性是最難,也是此宅無比迷人的向度。
業主身為藝術家,其陶藝與繪畫品穿插於宅地,充滿時間符號的磨損肌理與剝落顏色木盒、一串繡鑰匙、拼組舊家具、陶土的溫度、祖母家的舊燈、銹老的鐵件、鳥人,煮飯氣味、泡茶的聲音與溫潤的茶具。直至今天,都是一個起家的關鍵。
由於一開始,就有私邸與藝術創作展出公共性並存的想像,所以,劉老向來的符號性-一隻長梯,成為此宅的關鍵。於外,其成為視覺焦點、現代主義以來的空間儀典,然而,我異常欣賞該梯竟也成為室內的雕塑,同時更從未想像過,這隻片斷的瘦梯,正對著是寢室的主臥房,凝視中,是有如馬丘比丘那麼神聖,但也帶有一種莫名的喜感,一種異文化,只因機能需求,卻出現在這不可思議的房間中,好像是一種虛偽感,卻真真地存在於床頭之前,而且不只主人房,連兒子房也是,但大家都欣然接受。
虛偽感還存在於正立面的雙層牆,因為有西曬,模型演練之初,那隻不可思議的瘦梯是南北向,但最後採取「直球對壘」,大家都朝正面吧!因此,偽立面的均質開洞,在建管審議時,被承辦告知,必須有逃生口,所以那原只是偽立面的均質小開口,被承辦直接挖了數個人身過得了的大方洞,使得這立面,更為帥氣。
清水模的單一材料面對多重內部關係,業主接受了內部各層不再隔間,也將消失的中央內庭與後花園,完全地轉換到私密內部空間的關係,每個樓板對其他樓板而言,都是一種新的體驗。
我最近,重翻著清代小說,對著劇情,我只關心乾隆帶著后妃,來到後花園,敞游於此的描述,沒想到,一些沒讀懂的語句,在劉克峰老師的這座宅邸,悠游一午,居然甚麼都懂了。
因為,劉老,居然從屋頂?畫室?兒子的寢室、主人的寢室、起居室一路下來,如同從御花園走回太和殿的金鑾,越走越正式,害我一下樓就回味著剛剛到底走過哪裡?
神奇的是,這宅地離我桃園的房子,只有10條街之隔,之前,就曾看過,是為未解之謎。所以這裡收有姚仁喜、黃明威兩建築名師之作外,還加上劉克峰老師的得獎極限設計,可謂地傑人靈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