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每個獨特的生命個體
貼緊其「行為」本身
在使用需求、實際機能與設計理念之間
探索那微妙而美好的互動關係
在臺灣空間設計領域,王采元工作室是一獨特的存在。物理系出身的主理人王采元,從自學開始,獨立接案、主動篩選客戶、全手繪設計、全天候監工,並收取設計監工費,不單賣設計、不包工程,每一筆費用都公開透明。這樣的堅持確立了設計的主體性,使她持續保有初衷與熱忱。
本作品集收錄七件私人住宅、一件非住宅空間。這些設計皆始於和業主面對面的需求會議,王采元總會鉅細彌遺解析每項需求,協助業主更理解自己,以及生活的本質,而這也體現在她的作品之中。
二十年來,王采元引領工作室走出一條朗然小徑,雖然曾歷經艱辛,但步步紮實,成為先抑後揚的路,帶領夥伴大步前行。
【專文推薦】
回看2013年到當下,雖然又走過了十年,我看到的采元也在持續不斷的住宅設計當中努力著;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初衷和堅持──對於當下設計中媚俗、陳腔濫調的形式操作的拒絕。而對於住宅家人之間感情的關照、對於生活本質的展現,以及對於材料工藝的細部創新等,都保持高度的堅持和關懷。
她總是同理地關心業主家中每一個人的生活細節和獨特性,這讓她所設計的家,充滿人的溫度和生活的氣味。她總是親自到工地,向工班師傅真誠地學習和溝通,不多做不必要的裝飾,這讓她的空間有一種舒服、不做作,而有安全感的自在氣質;她也總是在意每一種材料所構築出來的工藝細部和內在感知,這讓她所設計的角落總散發出不媚俗的文化氣息和時間感。
──龔書章建築師/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作者簡介:
王采元
臺北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2002年畢業後,開始跟著父親自學建築,並在2004年接了第一件室內設計案。從此之後,開始了一邊旁聽建築課程自修,一邊獨立接案、設計監工的生活。
建築是個幸福的志業,面對豐富的自然環境,如何在不減損自然之美的前提下,滿足使用需求、人性感受,呈現每個空間特有的本質與感動。自己設計的點滴心血,伴隨著使用者增益的生活情味──建築,就這樣悠悠長長的活著。
章節試閱
▌ 事物表象背後的堅持才是價值所在
時常聽聞許多陌生朋友都對我的模式非常好奇,有些意外⋯⋯畢竟這二十年來,沒有廣告,也不參加任何組織或協會,一個人默默堅持著自己理想的方式耕耘著。本篇就以三個經常出現的問題做開場,跟大家談談我的堅持。
「一開始堅持的想法是什麼?」
「有哪些是二十年來不變的堅持呢?」
「堅持的動力是什麼?」
學生時期,看著許多學生來找爸爸談中年危機、維持事務所的壓力、建築業界的限制與困難;同時又看著爸爸在面對設計案時的坦蕩、堅持與慢工出細活的水磨功夫,我深深認同爸爸的風骨與原則,一個設計案不只是一個家,設計者要面對的是文化的傳承;傳統建築、文化中這麼多美好深厚的底蘊,如何在一個公寓住家空間中,切合使用者的需求,轉化出合宜的設計。
因此,在決定自學建築同時接案後,我便決定要向爸爸看齊:在我最沒有成本壓力的時候,守住每一道原則,沒案子時就旁聽喜歡的課程,為未來的好案子作好準備。
一、不適合的業主拒接
在創業初期的頭六年,我拒絕了超過一半的業主,而且許多都是在平面圖階段,由我主動終止的。
人很健忘,當問題發生時,絕大部分的人不會記得自己當初的執著武斷,卻會埋怨專業者為何當初沒有堅持拒絕,「我又不懂,你們才是專業啊!」一句話問的擲地有聲。
「是的!所以我堅持拒絕!」大到格局、小到一個收邊,只要是我專業能力所及,覺得無法為之負責的提議,我寧可退出設計也絕不妥協,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不想在面對那句關鍵提問時,後悔自己當初的讓步。
曾經有一位業主在平面圖階段,堅持要在他兩坪多的臥室貼100 公分 × 100 公分的地磚,「我想要跟豪宅一樣氣派,這樣才是時尚。」跟他解釋了四、五遍我覺得不適合的原因後,他依舊堅持,「我出錢我住,你為什麼不能就幫我貼?」
「因為我無法為這樣的空間感負責,從現在起我退出這個設計案,我又慢又貴又囉唆原則又多,您還是找願意幫你執行的設計師吧!」
我非常認同提案費,有付出本來就該有對等的回報;但我更在意「拒絕」的自由,不想受任何可能的因素絆手絆腳。對我而言,業主與設計師的合作有點像婚姻關係─結婚前總要先約會,看看價值觀是否相合、溝通是否順暢、信任關係能否建立。平面圖階段必須歷經開誠布公的需求會議、測量、草案討論;在四、五次細細密密的接觸中,我們彼此觀察、磨合,絕大部分頻率不合的關係都能發現,進而明快終止,不浪費彼此的時間。
「可是你這樣損失很多耶!而且這些準業主萬一直接拿你的平面圖去用,你不是很虧嗎?」完全相反,這二十年來,我倒覺得這樣的做法收穫頗豐。
.壯大我的需求設計數據庫
每個人都很獨特,累積了這麼多不同個性與需求對應到平面上的轉化,都成為我腦中珍貴的資料庫;我能為現在的業主提出如此豐富多元的需求使用解法,也要感謝這些無緣的準業主幫忙提供給我各種面向的需求。
.因為常分手更知道如何拒絕
如同「生氣」需要練習,才不會受役於情緒造成無法收拾的結局;「拒絕」也是,在人際溝通上,這種容易引起負面反應的選擇,常常讓人無所適從,因為不知道怎麼拒絕,所以將就隱忍,往往到了忍無可忍,傷害反而更大、影響層面更嚴重。
這二十年來,無數次的適時「拒絕」,在成本或影響層面最初淺的階段終止,即便剛開始處理不成熟,但因為沒有實質金錢因素糾纏,也沒有員工等經營壓力,反而為自己爭取到很多練習機會。在每一次的拒絕中,依據業主的反應與事情走向做出反省與微調,更知道如何在照顧他人感受的狀態下,好好說再見;而這對許多與鄰居、師傅的衝突中,也有顯著的幫助。
.拿了平面圖離我的設計還很遠
我都會和業主說,從需求會議、平面草案、立面圖、施工圖到現場監工、完工後的調整維修,我的設計是一個貫徹堅持的過程,所以我絕對不單賣設計圖,並且一定要監工,原因在此。
拿了我的平面去用,做出來如果空間很差,對不起,那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對外也請不要說這是王采元的設計,因為早已胎死腹中。
二、無法為之負責的設計不做
對業主而言,我可能是一個衝突性很強的設計師。綿綿密密的需求會議,超級重視業主各種瑣碎的需求:用哪一隻手拿調味料?哪一隻手拿鍋鏟?站著還是坐著化妝?是先化妝再選衣服,還是先選衣服再化妝?手打刮鬍泡還是電動刮鬍刀?需不需要一個可以窩著安靜躲藏的角落?一旦落到設計上,便擺盪到另一個極端。
.不做業主的筆
做設計是很開心的事情,但沉重的是日後分分秒秒經年累月的使用,我的存在不應該是滿足他人不切實際的夢幻發想。踩穩專業的立場,誠實面對預算、材料特性、工法限制、實用上的考驗與對整體空間的影響,這才是我作為設計師的專業道德與態度。所以遇到強勢或很想自己做設計而我又無法認同他想法的業主,我都會直接建議他找一個包工工頭或木工老闆,他可以高興發揮自己的創意,但請同時面對創意的結果,自己負責。
.不拷貝他人的設計
考量每個人的獨特性、家庭組成差異,以及空間的物理性差異(坪數、格局、通風、採光),所有拿著照片要我照抄或參考微調的業主,我也是一律拒絕。都已經花錢找設計師為自己量身訂做適合的家了,為什麼要去模仿別人的設計呢?左撇子的人會習慣用右撇子的工具嗎?家中有零至三歲幼兒的家庭,能參考小孩都已成年的狀態嗎?一個苦受西曬困擾的高樓層住戶,和煩惱沒有日曬的公寓四樓住戶,會適合同樣氛圍的木作設計嗎?
「我只是要拷貝這個櫃子,有這麼複雜嗎?」設計師必須考量整體設計的完整性,即便只是一個櫃子,對我而言就是有這麼複雜!如果喜歡通用設計,現在許多家具家飾店都有做輕裝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選一間風格喜歡的傢俱店做整體規劃,預算方便控管,品質在一定的明確範圍內,時間又相對我快很多,一舉數得。
.基礎工程不能省,核心設計必須留
我很排斥陌生接觸的客戶,因為不了解我的設計和做事方法,可能兜了一大圈才發現不是他喜歡的類型;因此只要是陌生接觸,一律都請他們先去研究我的網站,或看看100室內設計推薦的其他設計師,有喜歡再聯絡。
在此前提下,來找我的業主都是真心喜歡我的設計或理念,才會進行後續的設計服務。在平面、立面、施工圖繪製完成後,我們會依據圖面,請工班提出確實的估價,然後幫助業主進行工程款的調整與刪減。
其中,舉凡拆除、泥作、防水、水電、鋁窗,甚至結構補強,只要是基礎工程範疇內的工項費用,我都堅持不能刪減。因為格局、水、電皆涉及日後十幾二十年的居住安穩,重來的代價太高,因此務必要在一開始就做到好。
至於木作、廚具、設備,只要事先做好預留工作,日後可以再添購、簡單組裝或以活動傢俱取代的,就是可以節省的範圍。考量絕大部分我的業主生活使用,主要核心還是在公共區域,臥室只需滿足舒適睡眠的功能即可,因此我都會建議保留客、餐廳與廚房的設計,臥室則改以現有或新購入的活動傢俱取代木作。此一作法確保了主要收納,當然也能保有整體空間的完成度,實踐我在這個案件中最核心的設計。只是十幾年來,也曾遇到少數業主,想取消格局變更或公共區域核心設計來節省工程款,我的處理方式是送他一張全部由活動傢俱配合現有隔間完成的平面圖,然後建議他幾間不錯的傢俱店進行挑選,終止我們設計合作關係。
每個設計案,從開始接觸到完工入住,都是一年以上的相處,耗費六、七十位師傅的血汗努力;如果找我設計卻不能執行我的核心設計,遷就現況以及通風、採光不佳的格局,只做天花板與木作傢俱;說真的,為什麼要經歷漫長的施工等待、忍受我的囉唆與一堆原則呢?
我很清楚自己設計的價值與意義,堅持守護每一個程序與細節,才能凝聚出業主口中的那個甘願宅在家的溫暖空間,這是我對自己與業主的承諾。
.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砍價
我們太習慣市場上討價還價的模式,太習慣「具體的物件才是有價」,往往忽略最珍貴的是腦中融合知識經驗的思考與實際付出的時間。
我也受父親對金錢的態度影響,無法忍受金錢往來上的「模糊地帶」;消費者如果不了解思考的價值而要刪減設計費,我這二十年的選擇都是直接拒絕,請對方離開。透明清楚的收費方式,教育業主尊重並正視專業意見的價值,這是我的一貫的堅持。
三、透明化處理,有問題的工班立刻現形
因為不包工程、不經手工班的款項,獨立收取明確的設計監工費,因此二十年來,我配合過非常多業主的工班、廠商。業主推薦廠商時,我都會請他們確保兩件事:第一是工好、第二是人品好。
很多業主配合的工班會搞兩面手法或小動作來對付設計師,以鞏固他們與業主的信任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優質設計師不喜歡配合陌生工班,寧可包工程的原因之一。但由於我比較特殊的收費堅持與監工密度,遇到業主指定工班想搞小動作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公開所有對話截圖,將一切攤開在陽光下,到底是誰人前人後態度不一、言行不一致,一覽無遺。
真正的信任關係是建立在紮實徹底的做事過程中,靠著每一次認真付出的堅持凝聚而成;藉由陷害打壓他人、扭曲事實、兩面手法等各種小動作騙取來的信任,絕對經不起開誠布公的檢視。
業主、設計師與工班,即使認識的基礎各不相同,好好完成案件、各自收到應得的款項、付出的心血得到業主的讚賞,自然收穫真誠的信任關係,這應該是我們三方可以經營努力的共同目標,既然在同一條船上,老老實實好好做事,少一點無謂的手段,簡簡單單的合作,不是很好嗎?
※
在每個堅持的當下,無論是拒絕案件導致沒有收入,或因為堅持解決問題導致溝通、協調等即時工作量大增,真的非常辛苦;但我始終覺得,只有正面的關係才會帶來正向的循環,遇到不適合的業主,就算勉強自己做完了,過程中的痛苦委屈不說,費用辜負了自己真實的付出之外,不適合的業主還可能介紹其他同樣不適合的業主,礙於面子、各種藉口或原因,不自覺地讓自己進入一個負面循環,越做心越累,旺盛的熱情被消磨犧牲,多麼不值得。
在自己最沒有負擔的階段慎選業主,空閒時努力充實自己的能力,認真面對自己與生活,珍惜各種不同面向的接觸;有些案件可能非常小,但是業主優質、願意在小規模的工作中,給出充分的授權與空間,這些都是非常好磨練自己的機會。
時間拉長,一年、兩年、三年,慢慢會發現自己所有的辛苦堅持都結出美好紮實的果實;案件雖少,但每一件都是對得起自己當時能力的作品,業主都成為了解自己的好朋友,配合過的工班也因為工作、溝通方式簡單清楚,而一個個成為支撐自己繼續堅持下去的重要夥伴。時間再拉長,進入第八年、十年後,慢慢發現拒絕的業主越來越少,因為理解與喜愛進而願意等待、支持的業主越來越多,有所不為的堅持,守護了我的熱情與初衷;因為進入正面循環,甚至熱情越做越旺盛。執業二十年的今天,繼續守著小小工作室的規模,同事不加班,保有生活的韻律與興致,不分工程款大小,只服務能夠等待、真心喜愛與尊重自己設計的業主,每一個設計案都是我寶貝呵護的心血,真的非常快樂。
「堅持」二字的背後,有太多說不完的故事。
僅以此文,獻給每位在當下堅持的實踐者。
▌ 事物表象背後的堅持才是價值所在
時常聽聞許多陌生朋友都對我的模式非常好奇,有些意外⋯⋯畢竟這二十年來,沒有廣告,也不參加任何組織或協會,一個人默默堅持著自己理想的方式耕耘著。本篇就以三個經常出現的問題做開場,跟大家談談我的堅持。
「一開始堅持的想法是什麼?」
「有哪些是二十年來不變的堅持呢?」
「堅持的動力是什麼?」
學生時期,看著許多學生來找爸爸談中年危機、維持事務所的壓力、建築業界的限制與困難;同時又看著爸爸在面對設計案時的坦蕩、堅持與慢工出細活的水磨功夫,我深深認同爸爸的風骨與原...
推薦序
▌ 不拘形式、豐富適切的自在風景
龔書章建築師|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我當初認識的采元,那時候的她還是一位在建築門外、但對建築充滿熱情光芒,隨時伴隨著父親王鎮華教授,到處旁聽著建築和文化思想的女孩!他的父親王鎮華老師是我在大學中非常敬仰的建築學者,也是一位對我在中國哲學和史論有著非常重要啟蒙的老師。當初我有幸和王鎮華老師一起在華梵大學建築系共同評圖的時候,第一次碰到采元;當時的她就跟著父親講學,一邊耳濡目染地聽著王老師的思想,一邊也幫王老師整理他的思想筆記。我想這個時候已經在她的生命中,種下了一個對於建築和文化有著非常堅定、有意識而且厚實的興趣和信念了。
采元小時候並不是真的念建築,當初王鎮華老師就告訴我,希望我能夠帶著采元更廣泛、更深入地觀看「建築」在歷史、理論和設計的種種向度。於是,我在當時的那幾年當中,就帶采元聽聽我自己在交大建築研究所和東海建築系所開設的建築設計課程,或是建築歷史和理論中的種種史觀課程。
那是一個非常難忘的時刻!我非常記得當時來回交大和東海的那段開車時間,采元幾乎每個禮拜都陪著我開車,並成為我們兩人之間最直接而且親密的對話。回想起來,當時跟一個這麼聰明的青年,能夠在每一次的車上旅程中,一起跨越年紀和時空地來回談著建築面對現實和歷史之間的理解、想像和批判,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更幾乎是我自己在教書時光當中,最重要的一段對於建築和理論之間啟發。
另一方面,采元在那幾年跟著我的「設計實作」和「建築歷史理論」之隨課學習中,我從她的眼神中,看到她一方面對建築的各種啟蒙思想充滿著急切熱情的光芒;但同時也對在學院專業教育中,同學們所提出的虛幻且不著現實的想像,以及天馬行空的空談,充滿著強烈的不耐和批判。她總覺得作為學院中真正的建築或文化創作的核心訓練,絕對不能沉溺在自我虛無想像,更不能脫離於身處的真實社會和文化環境之外;而是更應該勇敢地面向社會、面向自己,並且藉由像建築師最具體的創作圖面,以及像工匠在意的材料和構築,來完成創作實驗的實踐價值。在此之後,采元其實心中就踏實地決定不再回到學院的專業學習,而是持續地藉以自修和實作來完成她對於空間、社會、文化的真實理解。
我想采元這麼內在而自發地對於建築文化價值的明確認知,完全不是我們短短在幾年的建築教育中可以完成的;而她的堅定信仰,也絕對是自小跟隨著王鎮華老師「德簡書院」的講學,以及整理這一系列的思想所給她的終身價值觀。王鎮華老師給了小女兒采元的這份「終身禮物」,既溫暖又深刻,真的讓我羨慕不已!
而後,再一次和王鎮華老師聚在一起聊天,竟然已經是好幾年後的2012年底。當時我收到由王采元與楊恩達在臺中CPM Block(勤美術館的前身)共同策展的「台灣旺得了──以管窺天漫遊計畫」展覽的邀請,讓我和王老師能一起和青年設計師們共同討論「生命──世代的同異分合」。
這是另一個讓我難忘的下午!這一天,原本看似建築專業圈之外的采元,已經成為一位可以面對不同尺度的城市地景和社會文化的總策展人,並讓我們老、中、青三代的建築人可以這麼開放而且專注、既嚴肅但也輕鬆地面對建築、空間和構築的課題,並且坐在一起自在地討論了一個下午,好生難得。我想這也只有采元這樣的特質,才能同時面對不同世代和時代所引帶出的觀點,並讓大家對談之中沒有界線。這天大家的長輩王老師,更是在嚴肅中處處有哲趣,激起大家的來回對話。這時,我清晰看到采元已經開始堅定地走出了自己的路─讓建築更專業而且專注、讓文化更回歸人們、回歸本質、回歸社會!
2013至2014年,則是采元最具人文關懷的一段重要的轉捩點。我當時剛好和「薛伯輝基金會」創辦人薛媽媽、執行長蔡瑛珠共同在臺南學甲協助臺灣早療先驅甘惠忠神父設計一個為臺灣遲緩兒的「伯利恆早療暨融合教育中心」;而這個基金會也正好想在臺北建構一個簡單而溫暖的空間,讓兒童可以自在地閱讀和學習。
對我而言,我心中馬上浮出采元是形塑這個空間的不二人選!她對於人的關懷、對於文化與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材料和工法的在意,的確讓這個基金會找到了一個最適切、不著於形式,而且溫暖自在的空間。不僅如此,采元更一方面讓原來薛媽媽的巨大老木桌能存留下來,讓這個記憶成為基金會的核心;另一方面,她又讓基金會的每一扇小窗都有不同的老吊燈,成為每個人的自然閱讀角落。或許正因為她不是從所謂正統專業教育的訓練成長,她完全不拘泥於其他專業空間設計師所追求的外在形式和風格,反而展現出另一面讓人感到自在的適切感。這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采元一路走來,一直是帶著父親的理想堅定向前,而有著持續、穩定而且豐富的人文情懷。
從回看2013年到當下,雖然又走過了十年,我看到的采元也在持續不斷的住宅設計當中努力著;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初衷和堅持─對於當下設計中媚俗、陳腔濫調的形式操作的拒絕。而對於住宅家人之間感情的觀照、對於生活本質的展現,以及對於材料工藝的細部創新等,都保持高度堅持和關懷。她總是同理地關心業主家中每一個人的生活細節和獨特性,這讓她所設計的家,充滿人的溫度和生活的氣味。她總是親自到工地,向工班師傅真誠地學習和溝通,不多做不必要的裝飾,這讓她的空間有一種舒服、不做作,而有安全感的自在氣質;她也總是在意每一種材料所構築出來的工藝細部和內在感知,這讓她所設計的角落總散發出不媚俗的文化氣息和時間感。
這些看似簡單的堅持,完全承繼了王老師對生活和文化的價值,讓采元面對了這幾年非常多次的艱難挑戰,都能堅持初衷且樂觀地向前。這幾年的采元,讓我看到她的這些特質,正是作為一位專業的設計師或創作人,能夠遠遠勝過其他設計師的潛力和本質;而這總是來自她能夠一直保持對於「人」和「文化」的關注。
真的很開心能看著采元在這二十年來,越來越完整看到自己的追求和不變的初衷!我深深覺得,采元一直堅定地承繼著我們這代人非常難以得見的「美」─面對我們文化價值的堅持和傳承的美、面對人與人之間情感中真摯的美,以及面對尊重所有事物原來面目的美等─也隨時珍惜著這麼可貴的「美」的重量。真心期待采元能持續將這些文化的「重量」化為「輕盈」,以不拘形式、豐富自在的文字和空間,來記下這些難得的美麗風景。
▌ 不拘形式、豐富適切的自在風景
龔書章建築師|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我當初認識的采元,那時候的她還是一位在建築門外、但對建築充滿熱情光芒,隨時伴隨著父親王鎮華教授,到處旁聽著建築和文化思想的女孩!他的父親王鎮華老師是我在大學中非常敬仰的建築學者,也是一位對我在中國哲學和史論有著非常重要啟蒙的老師。當初我有幸和王鎮華老師一起在華梵大學建築系共同評圖的時候,第一次碰到采元;當時的她就跟著父親講學,一邊耳濡目染地聽著王老師的思想,一邊也幫王老師整理他的思想筆記。我想這個時候已經在她的生命中...
目錄
不拘形式、豐富適切的自在風景
龔書章
二十年志業開展如一日,守本心屢創傑作如永恆
凃志傑
冷冷紅塵,就因真心而美麗
編者序︱顧庭歡
▌ 專文
事物表象背後的堅持才是價值所在
在生活的精微處,展開生命的博大
▌ 作品
薛伯輝基金會︱92坪非住宅空間
山之圓舞曲︱50坪兩人居所
元居︱50坪出租房改造
宿天倪︱37坪退休宅
全能手作宅︱50坪一家三口
森之小步舞曲︱24坪一家三口
大隻好宅︱23坪單身宅
陸上行舟︱37坪兩人居所
不拘形式、豐富適切的自在風景
龔書章
二十年志業開展如一日,守本心屢創傑作如永恆
凃志傑
冷冷紅塵,就因真心而美麗
編者序︱顧庭歡
▌ 專文
事物表象背後的堅持才是價值所在
在生活的精微處,展開生命的博大
▌ 作品
薛伯輝基金會︱92坪非住宅空間
山之圓舞曲︱50坪兩人居所
元居︱50坪出租房改造
宿天倪︱37坪退休宅
全能手作宅︱50坪一家三口
森之小步舞曲︱24坪一家三口
大隻好宅︱23坪單身宅
陸上行舟︱37坪兩人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