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混搭文字與圖像的漫畫和圖像敘事已成為一種流行和創新的敘事形式。漫畫通過圖像、文本、畫格、畫框的並置與組合,產生各種形式與內容上的矛盾與張力,使得圖像敘事遊走在線性與非線性的拓撲聯結中,激盪出更多開創性的閱讀可能。當代的許多圖像敘事通過各種形式(包括了超級英雄、變種人、混種人等等強調身體流變的設計)與主題(包括了自傳、紀實、醫療疾病)來展演各種令人值得深思的「人類境況」(human condition) 的「非人」性,甚至以超越線性思維的形式,帶領讀者思考我們慣常用來安身立命的核心人文概念(包括身體、人權、生態等等),更藉由不同媒介並置所製造出的動態張力,突顯出新的思維方式早已崛起,而且被漫畫讀者落實在日常生活(例如漫畫、動漫、電玩、多工作業等活動)。
漫畫在形式上最顯著的特色無非就是在畫頁中許多畫格的前後或堆疊並置,造成畫格的同時性的呈現,使得畫格與畫格之間的「圖溝」或「間白」 (gutter) 得以衍生出意義上的填補與完成。因此,漫畫不僅因為文字與圖像的混搭,而產生意義上的張力,使得讀者樂於參與生產意義與開展情節,漫畫更因為畫格與畫頁屢屢跨越頁面而相互呼應,而造成形式與意義的拓撲聯結。然而,漫畫的形式特質固然可以啟動意識型態導向的詮釋,漫畫之所以會感動讀者,也是因為漫畫讀者能夠先碰觸到超越理性的感性觸動,在文字與圖像、畫格與畫格之間接收到巴特 (Roland Barthes) 所謂的「刺點」 (punctum),而能夠「見其所未見」,感受到溢於文字與符號的多層次時間感性。
這本小書聚焦於漫畫的媒介特質,而論述漫畫如何藉由各種視覺符號的堆疊與文字符號的互補,而成就了漫畫以其獨特的圖文混搭所造成的形式上的「張力」與「蔓衍」,使得漫畫能夠透過各種超越現實的想像,來重新想像現實,甚至見證創傷與控訴社會不公。更為重要的是,漫畫更藉由形式上的堆疊迂迴與前後呼應,而啟動「漫」讀與「慢」讀,而得以在震撼與感動讀者之餘,重組感知秩序與運作模式,這也呼應了馬蘇米 (Brian Massumi)對於情動閱讀「情動而思」(shock to thought) 的想法。
本書共分四章。第一章整理漫畫研究的發展,聚焦於圖像符號學與圖像認知學的理論框架。第二章則由圖像符號學轉向探討如何在「圖像符號學」與「圖像敘事學」的批評框架下另外找到「情動閱讀」的可能,藉此來探討漫畫如何啟動溢於言表的「情動而思」的動能。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以近年來崛起、廣受學界討論的回憶錄漫畫與紀實漫畫為例,來具體闡述回憶錄漫畫與紀實漫畫之所以廣受讀者歡迎,不僅因為回憶書寫與批判紀實的政治正確性,更是因為這兩類漫畫都能促使讀者啟動過去與現在、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拓撲聯結,並能在圖像中「看到」介於其間的複層與多元的時空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