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所有物種一樣,終將滅絕。
動物物種平均約可存在兩百萬年,
至少在這方面已獲得充分研究的生物分類族群皆如是。
如果只考量我們所屬的物種—─智人,
這表示我們還有一點時間。
▍想要探究人類未來的命運,首先要知道:我們在生物歷史的什麼位置?
就生物學的生命演化樹來看,那些最古老又最龐大的枝幹上面,都是我們得用顯微鏡才看得到的單細胞生物所構成的演化分支。在生物學界,這早就不是新觀念,而是很久以前就知道的事實──
我們,哺乳類動物,只是生命演化樹上的其中一個小細枝。
▍人類還剩下多少時間?生物法則告訴我們的是……
動物物種平均約可存在兩百萬年,人類還剩多少時間?如果我們不至於太過揮霍的話。
人類的生存活動已經足以改變地球的氣候、生物的分布與移動。但「生物法則」是一條鐵律,在所有的人類行為中發揮著無形的作用。當我們透過卓越的創新能力、運用科技,「懂得使用蒸氣與燃煤產生動力,也會使用核能、空調與中央暖氣,還興建海水淡化廠,打造其他光鮮亮麗的現代化設備,人類的生態棲位偏偏就是縮小了」。
▍企圖掌控大自然的我們,是否讓自然走到了盡頭?
1989年,比爾.麥克齊本(Bill McKibben)出版了知名的《自然的盡頭》(The End of Nature)。麥克齊本登高一呼,替自然發出反抗之聲,以強大的動能促成保育行動以及減緩氣候變遷的嘗試。
但本書作者唐恩告訴我們:
❝這些情況和自然走到盡頭無關。人類走到盡頭的時間,遠比自然走到盡頭要早得多。❞
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的生物所知依然太少,但可以從作者揭示的生物法則中瞭解:當一個物種──比如人類──滅絕以後,大自然會持續依照「規則」進行調整,最後達到某種動態平衡。
這並不是說,人類可以繼續破壞自然。而是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偉大。若是要讓人類能夠在這個星球上存活久一點,我們需要趕緊把握時間。
▍我們能否打造一個讓所有物種都活下來的方舟?
諾亞方舟的故事中,人類打造了一艘圓船,讓所有動物們乘坐以渡過洪災。生物學家發現,由於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動物們也必須遷移才能生存──找到適合的氣候棲位(climate niche)。因此透過對自然法則的理解,建造物種移動所需要的「廊道」,就是生態保育的重要關鍵;作者所參與的夏蘭大計畫(Charlanta project)正是協助我們打造一艘「方舟」以延續物種生命的研究。
密西西比河的一再氾濫,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啟示。生物學家羅伯・唐恩透過各種「自然法則」的解析,帶領讀者瞭解關於生態與生物演化研究的成果,不僅刷新我們的世界觀,也讓讀者理解:我們未來還能做些什麼。
真誠推薦
金鼎獎科普作家/胖胖樹 王瑞閔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教授 何傳愷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徐堉峰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蕭旭峰
各界讚譽
「這本令人大開眼界的精彩著作,是由當代最有創意、文采一流的生物學家所寫下的指南,深深具有啟發性。唐恩的著作中有最新科學發現的洞見,訴說著活生生的地球多奇妙,以及碰上哪些問題。」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The Forest Unseen)作者
「在捉摸不定的都會棲地中出現了物種形成、病毒在全世界追著宿主跑、地球上的生命面臨兩百萬年來最大的挑戰:這是人類世精彩又發人深省的生態。」
——瑞貝卡・瑞格・賽克斯(Rebecca Wragg Sykes),《親族》(Kindred)作者
「唐恩最擅長以平易近人的散文,及時提供分析,啟發我們的思想。」
——索爾・漢森(Thor Hanson),《種子的勝利》(The Triumph of Seeds)作者
作者簡介:
羅伯・唐恩(Rob Dunn)是一位生態學家、演化生物學家。他為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應用生態學系的雷諾茲特聘教授(Reynold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也在哥本哈根大學哥本哈根大學演化全基因組學中心擔任客座教授。著有七本書籍,現居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Raleigh)。
譯者簡介:
呂奕欣
曾任職於出版公司與金融業,現專事翻譯。
譯作賜教:yixin.work@gmail.com
章節試閱
引言
我成長過程中聽過許多河流的故事。故事中,人類會與河流對抗,而勝利的總是河流。
我童年時,河流就是密西西比河與其支流。我在密西根州長大,但祖父的家族是來自密西西比州的格林維爾鎮(Greenville)。祖父小時候,格林維爾是位於土堤後方的古氾濫平原,當初建造土堤,是為了擋住密西西比河。這條河能吞沒船隻,也可以吞沒小男孩,而大約在我祖父九歲時,密西西比河吞沒整座小鎮。河流把房屋往下沖,還把牛群拉走,導致牛被頸上的牽繩勒死。溺斃的人數以百計,之後,格林維爾鎮和過去再也不同。
1927年的大洪水似乎是需要解釋的災難。不同的人說起這檔事,詮釋就不同。有一種說法是責怪河流西岸的阿肯色州的「紳士」,這兩州彼此相鄰,中間以密西西比河分隔。若擋住河流的土堤是在密西西比州這邊潰堤,河水會淹沒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則可逃過一劫——這次大洪水就是這情況。因此有人在沒有任何證據下,指稱一群阿肯色州的紳士搭船過河,以炸藥在土堤上炸了個洞,導致洪水淹沒格林維爾。其他的解釋則說,大洪水是因為憤怒的上帝降下懲罰。神要復仇時,就喜歡以洪水和瘟疫當作手段,這種說法最早的版本可追溯回蘇美人。在我最常聽到的故事版本中會提到河水水位太高,導致土堤冒泡,之後液化。有時在重述這場洪水時,會提到有個男孩看到土堤有地方開始液化,遂趕緊通知鎮上的居民,這男孩正是我的祖父。
最接近格林維爾洪災真相的故事,則說這是人類想掌控河流的企圖所造成。河流在本質上就會在河岸後方蜿蜒,鑿出新河道,穿越大地。然而自古至今,曲折的河流始終對在河邊附近興建的房屋不利,遑論對城市有威脅。自古至今,河流沿岸都不適合興建大型港口。在大洪水之前幾年,居住在河流沿岸的居民砸下龐大金額興建土堤,避免河流拐彎。過去由時間、物理與機率掌控的河道,如今變成人工掌控。當時的人會說河流經過人類「馴化」、「掌控」,甚至「文明化」,因此城市可以發展,累積財富。馴化河流的過程是帶著驕傲感來執行,有時甚至帶著高傲之心。這種傲慢與人定勝天的信念有關,能讓大自然更接近人類的設計。
數百萬年來,密西西比河年年氾濫,淹沒河邊地勢平坦的平原。河流一如以往,在各個方向移動時,會創造出新棲地,甚至新土地。正如艾米塔・葛旭(Amitav Ghosh)在《大紊亂》(The Great Derangement)中寫到的恆河三角洲:「河水與淤泥的流動之快,原本於深時尺度展開的地質過程,在這裡可逐週與逐月追蹤。」舉例來說,路易斯安納州的地質就是密西西比河在古代移動所造成的,這條河流排乾大陸的水,而路易斯安納州就位於這條河的河口。
樹木的演化仰賴河流的氾濫與移動,草也是。魚類會仰賴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豐沛水勢,成為其自然生死循環的一部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原住民會依照這循環來耕種、準備糧秣與安排節慶,並在地勢夠高的地方建立聚落,在必要時能躲避洪水。大自然與美洲原住民都會以合作的方式來回應這條河流,善用無可避免的季節與事件優勢。但是在工業化初期,人們得仰賴密西西比河,展開大規模商業運輸,這運輸無法等候大自然,也無法受季節性與緩慢移動的打斷。美國工業化初期需要船隻以固定時間表運行,因此城市(亦即航運貨物的終點站)會盡量接近這條河。工業化需要這條河保持一致性,不能只是可預測而已。
人類想讓這條河保持一致性的嘗試,就是試圖擴大掌控領域,把這條河納入掌控範圍。人們談到河岸時,好像把它類比為水管,水會從中流過,因此可將水重新導向、放慢與加速,甚至停止。這種對河流的觀點帶來諸多後果,也淹沒了我祖父的家園。這條河流自古至今依然狂野,無論我們如何干預,仍像美國詩人阿奇・蘭道夫・阿門斯(A. R. Ammons,1926-2001)所稱,將會「隨著流動,保持故我」。
即使密西西比河如今受到更多限制,它仍將三不五時繼續吞食船隻、小男孩與農場。這條河會淹沒城鎮,一旦發生這情況時,我們或多或少會覺得驚訝。由於氣候變遷,洪水將日益嚴重。這條河的掠奪行為,提醒我們大自然會吞沒人類想逃脫、對抗或主宰自然的嘗試。從這觀點來看,密西西比河宛如生命之河,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企圖掌控密西西比河,恰好暗喻著我們企圖掌控整體自然,尤其是掌控生命。
在想像未來時,我們往往會想像自己位於科技生態系統,這生態系統充斥著機器人、電子裝置與虛擬實境。這樣的未來閃閃發光,科技進步。這樣的未來是數位的,由0與1構成,充滿電力與看不見的連結。這樣的未來——自動化與人工智慧——危機正如諸多新書指出,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發明。我們會先思考下一個該會出現什麼,事後才思考大自然,彷彿自然只是基因轉殖的盆栽,放在未開啟的一扇窗後方。在描述這樣的未來時,幾乎連不屬於人類的生命都不提,除非是在遙遠的農場(由機器人照料)或在室內花園。
在我們想像的未來,彷彿唯一活生生的主角就是我們人類。我們集體設法簡化這充滿生命的世界,讓它為我們服務,把這世界放在我們的約束中,由我們的力量完全掌握,也導致我們幾乎無視於這樣的世界。我們在人類文明與其他生命之間樹立起土堤,這土堤是錯誤之舉,因為它不可能把生物擋在外頭,也因為在嘗試達到這樣的情境時,我們也會付出代價。從我們在自然界的地位、所知的自然法則,及人類與自然界其他部分的關係等規則來看,這都是錯誤。
在求學階段,學校會教我們一些自然法則。舉幾個例子吧,我們會學到地球引力、慣性與熵。但大自然的法則不止於此。從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開始,生物學家發現細胞、身體、生態系統,甚至心智的運動定律,而這些法則正如強納森・溫納(Jonathan Weiner,譯註:1953年出生的美國科普作家)所言:「就像物理學家提出的地球運動法則一樣單純、一樣普世共通。」如果要理解眼前的未來,就必須把這些生物法則放在內心的首要地位。本書要談論的就是這些法則,以及這些法則訴說了何種未來自然史的訊息。
生物自然的法則中,有一部分是生態學法則,也就是我最常研究的範圍。最有用的生態學法則(以及生物地理學、宏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等相關領域)是普世共通的,和物理學定律一樣。這些大自然的生物法則和物理學定律一樣,能讓我們進行預測。然而物理學家已指出,這些法則比物理定律更有侷限性,只適用於小小一隅,亦即我們確知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部分。不過,任何牽涉到我們的故事,就是牽涉到生物,因此就我們所及,這些法則是普世共通的。
引言
我成長過程中聽過許多河流的故事。故事中,人類會與河流對抗,而勝利的總是河流。
我童年時,河流就是密西西比河與其支流。我在密西根州長大,但祖父的家族是來自密西西比州的格林維爾鎮(Greenville)。祖父小時候,格林維爾是位於土堤後方的古氾濫平原,當初建造土堤,是為了擋住密西西比河。這條河能吞沒船隻,也可以吞沒小男孩,而大約在我祖父九歲時,密西西比河吞沒整座小鎮。河流把房屋往下沖,還把牛群拉走,導致牛被頸上的牽繩勒死。溺斃的人數以百計,之後,格林維爾鎮和過去再也不同。
1927年的大洪水似...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令人措手不及的生物巨變
第二章 都會加拉巴哥群島
第三章 意外打造出的方舟
第四章 最後的逃脫
第五章 人類的生態棲位
第六章 烏鴉的智慧
第七章 擁抱多樣性,抵銷風險
第八章 依賴法則
第九章 蛋頭先生與性愛機器蜂
第十章 與演化共存
第十一章 自然未到盡頭
結論 離開生物界
引言
第一章 令人措手不及的生物巨變
第二章 都會加拉巴哥群島
第三章 意外打造出的方舟
第四章 最後的逃脫
第五章 人類的生態棲位
第六章 烏鴉的智慧
第七章 擁抱多樣性,抵銷風險
第八章 依賴法則
第九章 蛋頭先生與性愛機器蜂
第十章 與演化共存
第十一章 自然未到盡頭
結論 離開生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