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對象從網站、刊物、FB、Instagram等媒介,延伸至龐大的詩人群體,
宏觀考察「吹鼓吹詩論壇」的崛起歷程,一窺臺灣新世紀詩歌發展史!
「吹鼓吹詩論壇」是首個突破傳統紙本作品發表的創作平臺之一,在這個科技發達,人人都可寫作的時代,不但顛覆了詩社群體既有的刻板印象,更提供讓創作者、評論者自由發表、互動、討論的環境。
本書記錄詩人在論壇中激烈交流的過程,並深入探究「吹鼓吹詩論壇」的運行模式。例如,面對不同詩人對同一首作品的不同解讀,論壇上的版主要如何平息論戰以維繫平臺運作,同時又得保持論詩標準,中間界線拿捏不易,足供後世借鏡。
另外,在「吹鼓吹詩論壇」中發表的詩人眾多,作者細數部分重要詩人進行研究,取樣廣泛。除了詩壇前輩,如富含知性的蘇紹連、充滿生活哲思的靈歌、與古人對話的楚影之外,亦關照新生代青年詩人群體,如擅長描繪日常風景的新秀小令、以生死為命題的施傑原等共三十一位詩人。試圖建構一個「吹鼓吹詩論壇詩人譜系」,進而窺探2000年至2010年間臺灣詩人的集體記憶、臺灣文學的共同資產。
身處於網路時代的我們,可以如何接觸和面對詩、面對文學?
這個時代的詩人還可以有怎樣更多元的發表途徑?
期望能以「吹鼓吹詩論壇」為例,為讀者提供一種解答。
作者簡介:
蔡知臻
一九九二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研究興趣為現代詩學、臺灣現當代文學、文學與傳播,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樹德科大文藝創作獎。曾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佛光大學、臺北城市科技大學等校任教,任《兩岸詩》雜誌第二、三期執行編輯。出版學術論著《記憶與認同:灣生鈴木怜子及《南風如歌》研究》(萬卷樓,2020),現代詩集《憂傷對話》(秀威,2022)、《品.味》(秀威,2017)。一直走在路上,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白靈(詩人)
林淑瑩(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林宇軒(青年詩人)
田運良(詩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李翠瑛(詩人蕓朵/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黃慧鳳(靜宜大學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助理教授)
鄭智仁(詩人/高雄醫學大學語言與文化中心助理教授)
鍾永興(詩人徐行/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名人推薦:白靈(詩人)
林淑瑩(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林宇軒(青年詩人)
田運良(詩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李翠瑛(詩人蕓朵/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黃慧鳳(靜宜大學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助理教授)
鄭智仁(詩人/高雄醫學大學語言與文化中心助理教授)
鍾永興(詩人徐行/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一章】「吹鼓吹詩論壇」的多重文學典律建置、變化及其影響
第一節「吹鼓吹詩論壇」的誕生與命運
「吹鼓吹詩論壇」的出現,必須先談整個「臺灣詩學」體系的發展。關於這段歷史回顧以及相關討論,已經有許多論述提及,所以本章對此討論會基於這些既有論述上,重新建立一個較為清晰的「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及其後的發展脈絡,以便於後續討論論壇、刊物、叢書時有更基礎的背景認識。
1992年12月19日,「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成立,創社的社員包括尹玲、白靈、向明、李瑞騰、渡也、游喚、蕭蕭、蘇紹連。從此開始,陳徵蔚指出:「『臺灣詩學』舉起臺灣本土詩學的大纛,一路堅持出版學報、詩刊至今。」「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成立後,也開始出版《臺灣詩學季刊》,這本刊物標榜的是評論與創作齊平進行,就這樣出版了四十期,然而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學術研究」以及「新詩創作」的分野,也就是促使刊物分流的一個轉捩點。李瑞騰曾在〈與時潮相呼應―臺灣詩學季刊社15週年慶〉回顧文中指出學術與創作分野的問題以及在臺灣詩壇的重要性:
這一段期間的變化,說明我們正在摸索一個較契合同仁屬性,且能與時潮相互呼應的表現方式;而事實上,我們發展出同時發行嚴肅「學刊」與活潑「吹鼓吹」的雙刊模式,回望臺灣現代新詩歷史,這樣的情況確實未見。
「吹鼓吹詩論壇」(論壇以及後來刊物的出現),也在這個「學術與創作分野」的背景下產生出來。2003年6月7日,蘇紹連提出創立「吹鼓吹詩論壇」,在其2010年發表的論述中,可以看到論壇成立的簡略的背景與自述:
「吹鼓吹詩論壇」(http://www.taiwanpoetry.com/phpbb3/index.php)是一個大型的詩作發表與討論的平臺,於2003年6月設立,其前身為2002年設立於hinet的「臺灣詩學網路投稿版」,再其前身為1998年設立的「現代詩島嶼」網站所附的「談詩坊」討論版,後來「談詩坊」討論版併合於「詩路」網站。
陳徵蔚的論文也討論到,2003年6月11日完成網址的申請,成立了《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一方面確立了學術研究以及新詩創作兩條路線,且也是對於進到網路虛擬詩創作空間的一個階段,在數位文學、網路文學的發展上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里程碑。葉子鳥也曾討論到「吹鼓吹詩論壇」的運作模式與相關紀事,她說到因為「吹鼓吹詩論壇」的建立,集結了當時眾多活躍的年輕詩人群,而這些詩人有些也成為當今臺灣詩壇重要的主力詩人,包括林德俊、楊佳嫻、鯨向海、李長青等人,她也讚許蘇紹連有著詩人網路的敏銳度,所以就詩的形式、內容的觀點及詩人的需求,將網站架構分門別類。
「吹鼓吹詩論壇」秉持著「以新世代新勢力的網路詩社群」為主要的中心定位,以及「詩腸鼓吹,吹響詩號,鼓動詩潮」,希望建立一個臺灣詩浪潮的先驅團體,並且藉由網路的社群互動與媒體的快速傳播,形成一種「想像的共同體」,而這種共同體的形成除了集結當時年輕一輩的青年新銳詩人外,也打破了年級、世代的隔閡,吸引各路好手雲集雲端,即使是對詩創作不熟悉的新手作家,也能夠因為詩論壇上的回帖交流、版主悉心回文與互動,而得到許多不一樣的回饋並且更加進步。除創作之外,也鼓勵大家賞析詩作、寫下詩評,讓詩論壇更加多元且互動頻繁,透過這些互動與交流,引領他們走向不同的道路,有些人成為具有一定分量的詩人,也有人因此成為詩評者,更有人從寫詩者變成版主,甚至擔任副站長、站長等職務,詩人葉子鳥就是這樣一個鮮明的案例。
《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從2003年開臺,經過一些時日後,發現紙本詩刊的必要性,所以在2005年9月,除了網路上的「吹鼓吹詩論壇」,也開始出版紙本的《吹鼓吹詩論壇》,起先是以半年刊的方式刊行,直到2015年6月自第21期開始,改為季刊模式,每年三、六、九、十二月發行,截至目前為止(2023年6月),已出版53期的《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歷經了多任主編的籌辦與編選,包括蘇紹連、陳政彥、李桂媚、以及從45期接任的蘇家立、楚狂。蘇紹連曾指出論壇與紙本刊物的互補性與相輔相成問題:
「吹鼓吹詩論壇」分為網路及紙本刊物兩個園地,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就效益來說,是相輔相成的,整個臺灣的詩壇,找不到第二個詩社能放任由非會員去主持一個發表板,去挑選刊登詩作,去籌劃一個刊物的編輯,「吹鼓吹詩論壇」的會員及版主,是詩學網路及紙本刊物的最大資源,他們協助了論壇的開發及拓展,也是刊物詩作品質保證的提供者,功不可沒。
紙本刊物之《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目前仍繼續出刊發展,但「吹鼓吹詩論壇」卻因一些網路技術因素,以及人流互動參與的流量下降,所以於2021年5月31日關臺,以下為站長葉子鳥於臉書所發之公告:
敬告詩友:
「吹鼓吹詩論壇」將於2021年5月31日停止營運,為因應社群媒體的興起,將轉為僅供瀏覽閱讀的資料庫,俾使想研究詩、詩人或詩網站的變遷所參考。
一直以來感謝詩友的支持,請轉往「Facebook詩論壇」進行交流;另外亦有IG版的「吹鼓吹詩人足跡」回顧專文,敬請追蹤。
面對時代的轉易,對大陸詩友,深感不得不的遺憾。
Facebook詩論壇: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upoem
IG版的「吹鼓吹詩人足跡」:https://www.instagram.com/cqcslt/
站長葉子鳥、副站長靈歌暨全體版主謹上
從上公告可見,雖然「吹鼓吹詩論壇」蔚為數位詩論壇的先驅,先說明目前臺灣最大的兩個文學論壇不外乎「吹鼓吹詩論壇」與「喜菡文學網」,但純粹以「詩」為發表園地的論壇不外乎此,關臺甚是可惜之事,畢竟論壇運作長達18年,對整個臺灣詩創作界也相當重要,現在整個論壇已在詩人陳徵蔚老師的管理之下成為一個詩學資料庫,也提供詩學研究者、愛好者更進一步檢索、挖掘這18年的論壇歷史。
以上大略回顧「吹鼓吹詩論壇」的前世今生,本章將繼續探討一個論壇所引發的文學典律、文學傳播與變化的問題。所以筆者將從四個部分進行討論,包括一、「吹鼓吹詩論壇」的運作規則、版主推薦與詩作置頂機制;二、論壇上的論戰(筆戰)討論舉隅;三、「facebook詩論壇」的運作機制及其徵獎企劃;四、「吹鼓吹詩論壇Instagram版」的運作與詩人回顧。筆者希望從這四個部分的討論,進而指出「吹鼓吹詩論壇」的運作,以及因應社群互動之版面改變而所開設的臉書版、IG版的論壇交流,更舉出幾場在「吹鼓吹詩論壇」上所發生的論戰(筆戰),詩創作者、評論者與版主之間的互動、應對與對典律的挑戰。
【第一章】「吹鼓吹詩論壇」的多重文學典律建置、變化及其影響
第一節「吹鼓吹詩論壇」的誕生與命運
「吹鼓吹詩論壇」的出現,必須先談整個「臺灣詩學」體系的發展。關於這段歷史回顧以及相關討論,已經有許多論述提及,所以本章對此討論會基於這些既有論述上,重新建立一個較為清晰的「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及其後的發展脈絡,以便於後續討論論壇、刊物、叢書時有更基礎的背景認識。
1992年12月19日,「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成立,創社的社員包括尹玲、白靈、向明、李瑞騰、渡也、游喚、蕭蕭、蘇紹連。從此開始,...
推薦序
【總序】二○二三,挖深織廣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出版了40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已出版54期),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已出版42期)。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去年又增設「臺灣詩學散文詩叢」。迄今為止總計已出版超過百本了。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2023年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在秀威有六本書出版(另有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六本),包括截句詩系、同仁詩叢、臺灣詩學論叢、散文詩叢等,略述如下:
本社推行截句有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了。今年只有一本白靈編的 《轉身:2022~2023臉書截句選》,我們很難視此為由盛轉衰,從詩社詩刊推動詩運的角度,這很正常,2020年起推動散文詩,已有一些成果。
「散文詩」既非詩化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詩,它將散文和詩融裁成體,一般來說,以事為主體,人物動作構成詩意流動,極難界定。這兩三年,臺灣詩學季刊社除鼓勵散文詩創作以外,特重解讀、批評和系統理論的建立,如去年出版寧靜海和漫魚主編《波特萊爾,你做了什麼?―臺灣詩學散文詩選》、陳政彥《七情七縱―臺灣詩學散文詩解讀》、孟樊《用散文打拍子》三書,提供詩壇和學界參考;今年,臺灣詩學散文詩叢有同仁蘇家立和王羅蜜多的個集《前程》和《漂流的霧派》,個人散文詩集如蘇紹連《驚心散文詩》(1990年)者,在臺灣並不多見,值得觀察。
「同仁詩叢」表面上只有向明《四平調》一本,但前述個人散文詩集其實亦可納入;此外,同仁詩集也有在他家出版的,像靈歌就剛在時報文化出版《前往時間的傷口》(2023年7月)、展元文創出版李飛鵬《那門裏的悲傷―李飛鵬醫師詩圖集之二》(2023年5月)、聯合文學出版楊宗翰的《隱於詩》(2023年4月)、九歌出版林宇軒《心術》(2023年9月)及漫漁《夢的截圖》(2023年10月),以及蕭蕭、蘇紹連、白靈在爾雅出版的三本新世紀詩選……等。向明已逾九旬,老當益壯,迄今猶活躍於網路社群,「四平調」實為「四行詩集」,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臺灣詩學論叢」有二本:蔡知臻《「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研究:詩人群體、網路傳播與企劃編輯》和陳仲義《臺灣現代詩交響——臺灣重點詩人論》。知臻在臺師大國文系的碩博士論文都研究臺灣現代詩,他勤於論述,專業形象鮮明,在臺灣詩學領域新一代的論者中,特值得期待;我看過他討論過「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的「企劃活動執行」、「出版及內容」,史料紮實、論述力強,此專著從詩社和詩刊角度入手,為現代新詩傳播的個案研究,有學術和實務雙重價值。
住在廈門鼓浪嶼的詩人教授陳仲義是我們的好友,他學殖深厚,兼通兩岸現代詩學,析論臺灣現代詩一直都很客觀到味,本書為臺灣十九位有代表性的詩人論,陳氏以饒沛的學養提供了兩岸現代詩學與美學豐富的啟迪與借鑒,所論都是重點,特值得我們參考。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出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同仁不論寫詩論詩,都將挖深織廣,於臺灣現代新詩之沃土上努力經之營之。
【總序】二○二三,挖深織廣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
目錄
【總序】二○二三,挖深織廣/李瑞騰
【推薦序】鼓吹詩腸的時代──蔡知臻《「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研究》序/白靈
【推薦序】「品味」一個人的詩歌史:臺灣新世紀詩歌發展的微型圖誌──讀知臻「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研究/林淑瑩
【推薦序】史料與系譜:打破當代詩社群的刻板印象/林宇軒
【推薦語】
緒論 契機與巧合、討論與研究
第一章 「吹鼓吹詩論壇」的多重文學典律建置、變化及其影響
第一節 「吹鼓吹詩論壇」的誕生與命運
第二節 論壇原則、版主推薦與置頂機制
第三節 「吹鼓吹詩論壇」之作品論戰舉隅
第四節 「facebook詩論壇」的運作機制及其徵獎企劃
第五節 「吹鼓吹詩論壇Instagram版」的運作與詩人回顧
第六節 結語
第二章 「吹鼓吹詩論壇」詩人群像及其作品研究(上)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現代性‧跨媒介‧意象論:蘇紹連詩創作及其轉變
第三節 情感意識的闡發
第四節 成長與啟蒙的意義
第五節 詩的形式與傳播
第三章 「吹鼓吹詩論壇」詩人群像及其作品研究(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身體、性別的詩藝展演
第三節 女詩人的生命風景與社會關懷
第四節 學院傾向的詩與評論
第五節 九○後的青年詩人
第六節 結語
第四章 《吹鼓吹詩論壇》之出版及內容研究:以十六至四十四期之「專題評論」為討論中心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吹鼓吹詩論壇》之守門人討論與企劃編輯建構
第三節 專題評論概覽
第四節 《吹鼓吹詩論壇》重要評論者舉隅及其書寫方向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吹鼓吹詩論壇」之企劃活動執行研究:以「吹鼓吹詩雅集」為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2014至2023年「吹鼓吹詩雅集」概述
第三節 召集人談「吹鼓吹詩雅集」
第四節 結語
第六章 截句詩潮:文學傳播、學術研究與出版企劃
第一節 截句書寫的推動
第二節 截句詩的徵獎企劃
第三節 截句研討會及其學術研究
第四節 截句詩系的企劃與出版
第五節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寧靜海:facebook詩論壇的前世今生
附錄二 葉子鳥:「吹鼓吹詩論壇」紀事之完結篇
附錄三 靈歌:「吹鼓吹詩雅集論詩會」心得
附錄四 蘇家立:雅俗之間―三年來主辦北部吹鼓吹雅集之小感
附錄五 林宇軒:2022「吹鼓吹詩雅集」活動主持後記
附錄六 陳彥碩:承接與期待
附錄七 曼殊沙華:為南部詩友帶來文房四寶的刀光詩影──吹鼓吹南部雅集《詩說新語》主持感想
附錄八 「吹鼓吹詩論壇詩人足跡」發表一覽表
附錄九 「吹鼓吹詩雅集」照片
【總序】二○二三,挖深織廣/李瑞騰
【推薦序】鼓吹詩腸的時代──蔡知臻《「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研究》序/白靈
【推薦序】「品味」一個人的詩歌史:臺灣新世紀詩歌發展的微型圖誌──讀知臻「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研究/林淑瑩
【推薦序】史料與系譜:打破當代詩社群的刻板印象/林宇軒
【推薦語】
緒論 契機與巧合、討論與研究
第一章 「吹鼓吹詩論壇」的多重文學典律建置、變化及其影響
第一節 「吹鼓吹詩論壇」的誕生與命運
第二節 論壇原則、版主推薦與置頂機制
第三節 「吹鼓吹詩論壇」之作品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