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醫療健康相關系所,公衛師相關國家考試,一定要必備的一本書!
各大學公衛相關系所的學者們齊力著作。
│當代公共衛生學叢書│
臺灣於2020年完成公共衛生師立法,每年舉行國家考試,科目包含:衛生法規及倫理、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行政與管理、環境與職業衛生、與健康社會行為學。本叢書由各領域專家共同撰寫,不管是當成授課教材或學生自習,都是最佳選擇。
│流行病學│
《流行病學》涵蓋本領域重要的核心能力及觀念,內容分為六大單元:一、流行病學原理與基本測量;二、建立假說及因果關係的判斷;三、研究方法及相關性估計;四、結果闡釋之影響因素;五、流行病學的應用,包括不同疾病與工具評估;六、個案研究,以著名研究示範各種研究設計的整合。
作者簡介:
陳為堅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
李玉春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陳保中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邱弘毅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郭柏秀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暨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
究所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列)
于明暉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方啟泰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暨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王姿乃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王豊裕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教授
白其卉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暨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李文宗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暨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特聘教授
李采娟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李建宏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林明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林 嶔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
邱弘毅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孫建安 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醫療暨健康產業大數據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徐千惠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翁瑞宏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郭柏秀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暨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陳為堅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
陳娟瑜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葉志清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葉志嶸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
廖勇柏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賴錦皇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簡國龍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蘇遂龍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章節試閱
第17章 傳染病流行病學
第八節 傳染病防治原理
傳染病防治有兩個目標,兩者同樣重要,且相輔相成 [2,3]:
1. 降低傳播(minimize transmission)
2. 減少重症(minimiz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降低傳播不但可以大幅度減少感染人數,同時也大幅降低傳染性病原體持續演化成具有更強致病性的新變異株的風險。減少重症死亡,則可以大幅度降低一般民眾對疫情的恐懼,讓降低傳播的措施能落實。
降低傳播需考慮傳染性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及其特性,主要傳播途徑如下 [2]:
1. 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2. 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
3.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
4. 血液體液傳播(blood or body fluid transmission)
5. 病媒傳播(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6. 水媒或食媒傳播(waterborne/foodborne transmission)
防治措施可分為以下四項主要類別:
一、公共衛生措施
1. 採檢與接觸者追蹤(testing and contact tracing): 擴大採檢以早期發現 確診者並予隔離(isolation);同時追蹤與確診者有密切接觸、可能已經感染但目前仍在潛伏期而無症狀/採檢陰性的密切接觸者(close contacts),予以檢疫(quarantine)。兩者目的均為防止具傳染性的感染者與一般民眾接觸,以阻斷進一步傳播 [2,3,7,8] 。
2. 環境衛生:改善通風 [13]、病媒防治、水污染防治、食品衛生。
二、個人防護
1. 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PPE):外科口罩、N95 口罩、面板、髮帽、護目鏡、防護衣等。
2. 個人衛生:手部衛生(hand hygiene)、使用抗菌消毒劑(antiseptics)沐浴 [30] 。
三、疫苗接種(vaccination)
預防傳播及降低重症。
四、抗微生物藥物(antimicrobials)
治療(treatment)或暴露前預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31] 。
每一個特定傳染性病原體,其傳播特性、致病特性、可運用的防治措施選
項,以及社會經濟考量等各自不同。規劃整體防治策略時,需綜合考慮所有面
向,擬定最有效且最具可行性的防治策略。
[…]
第17章 傳染病流行病學
第八節 傳染病防治原理
傳染病防治有兩個目標,兩者同樣重要,且相輔相成 [2,3]:
1. 降低傳播(minimize transmission)
2. 減少重症(minimiz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降低傳播不但可以大幅度減少感染人數,同時也大幅降低傳染性病原體持續演化成具有更強致病性的新變異株的風險。減少重症死亡,則可以大幅度降低一般民眾對疫情的恐懼,讓降低傳播的措施能落實。
降低傳播需考慮傳染性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及其特性,主要傳播途徑如下 [2]:
1. 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2. 飛沫傳播(dropl...
作者序
流行病學,身為公共衛生專業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可說是特別關注在群眾健康與疾病的科學。近年來由於COVID-19 疫情的崛起,公眾大幅認知到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包括防疫的調查與疾病發生率與盛行率估計、疾病傳播與防治策略擬定、易感族群及重症的相關危險因子探討等,都是熱門的新聞與日常話題。其實,流行病學此一學科,就是在瞭解疾病的發生與分布狀況,研究疾病的重要相關與決定因子與預防措施,因此與個人、家庭、乃至於社會的康健,是息息相關的。在疾病三段五級的概念裡,更重要的,是防患疾病於未然,因此對於疾病的瞭解越廣越深,就越能有機會制定出好的政策,研擬出適合的保健方法,來進行疾病的預防與延緩失能及死亡。這也是先進國家均相當重視的,提供即時且正確的流行病學資訊,是促進群眾健康的首要之務。
這本流行病學專書的內容涵蓋流行病學原理與基本測量、建立假設及因果關係的判斷、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及相關性統計、流行病學結果闡釋之影響因素、流行病學的應用以及兩個研究個案,共6 篇20 章。透過各章節的鋪陳,將流行病學作完整且具邏輯序列的鋪陳,閱讀本專書將能對流行病學的原理、方法學及應用範疇獲得完整的學習。此外,兩個研究個案的提供,將國內外對健康有重大影響的兩個疾病,B 型肝炎及心血管疾病,描述流行病學如何透過嚴謹的研究設計來確認危險因子,並以研究成果作為科學實證,提出系列的公共衛生與臨床治療的政策,並取得重要的防治成果。讀者透過兩個實際個案的學習,對於流行病學針對重要公衛議題,從問題界定、危險因子研究到以研究實證作為基礎的公共衛生防治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有了完整的瞭解,對於未來應用流行病學知識,從事疾病的預防將具備實務的能力。
本書的出版,除了感謝每一位作者的初稿撰寫、校稿與編輯以及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援。期望這本定位在入門導讀的專業書籍,能讓對流行病學有興趣的讀者,在閱讀後對流行病學此一學科有一個初步完整的認識。將來也能有機會深入某些感興趣的議題,更豐富公共衛生的涵養!
主編:邱弘毅、郭柏秀謹誌
流行病學,身為公共衛生專業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可說是特別關注在群眾健康與疾病的科學。近年來由於COVID-19 疫情的崛起,公眾大幅認知到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包括防疫的調查與疾病發生率與盛行率估計、疾病傳播與防治策略擬定、易感族群及重症的相關危險因子探討等,都是熱門的新聞與日常話題。其實,流行病學此一學科,就是在瞭解疾病的發生與分布狀況,研究疾病的重要相關與決定因子與預防措施,因此與個人、家庭、乃至於社會的康健,是息息相關的。在疾病三段五級的概念裡,更重要的,是防患疾病於未然,因此對於疾病的瞭解越...
目錄
第一篇 流行病學原理與基本測量
第1章 發生率、盛行率、與死亡率之測量與分析 │孫建安
第2章 率的標準化、生命表與平均餘命 │林明薇
第二篇 建立假說及因果關係的判斷
第3章 疾病自然史與致病模式 │翁瑞宏
第4章 假說建立與因果關係的分析與判斷 │賴錦皇
第5章 評估遺傳與環境因子在疾病因果關係中的角色 │陳為堅
第三篇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及相關性估計
第6章 描述性流行病學 │王姿乃
第7章 分析性流行病學:橫斷研究與生態研究 │葉志清
第8章 分析性流行病學:世代研究法 │王豊裕
第9章 分析性流行病學:病例對照研究法 │李文宗
第10章 實驗性流行病學:社區介入與臨床試驗 │蘇遂龍、林嶔、徐千惠
第四篇 流行病學結果闡釋之影響因素
第11章 偏差的種類與對研究效度的影響 │葉志嶸
第12章 干擾因子控制方法 │白其卉
第13章 修飾、交互與中介作用 │李建宏
第五篇 流行病學的應用
第14章 慢性病流行病學 │于明暉、簡國龍
第15章 疾病篩檢與診斷工具之信效度 │李采娟
第16章 精神流行病學 │陳娟瑜
第17章 傳染病流行病學 │方啟泰
第六篇 流行病學個案研究
前言 個案研究的選取 │邱弘毅、郭柏秀
第18章 個案研究一:臺灣的B 型肝炎防治 │王豊裕
第19章 個案研究二:美國的佛萊明罕心臟研究 │簡國龍
第20章 個案研究三:跨域大數據之應用 │廖勇柏
名詞索引
第一篇 流行病學原理與基本測量
第1章 發生率、盛行率、與死亡率之測量與分析 │孫建安
第2章 率的標準化、生命表與平均餘命 │林明薇
第二篇 建立假說及因果關係的判斷
第3章 疾病自然史與致病模式 │翁瑞宏
第4章 假說建立與因果關係的分析與判斷 │賴錦皇
第5章 評估遺傳與環境因子在疾病因果關係中的角色 │陳為堅
第三篇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及相關性估計
第6章 描述性流行病學 │王姿乃
第7章 分析性流行病學:橫斷研究與生態研究 │葉志清
第8章 分析性流行病學:世代研究法 │王豊裕
第9章 分析性流行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