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導神父(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宮高德神父(天主教臺南教區主教代表)
黃清富神父(天主教臺中教區副主教) 推薦
從外表上來看,耶穌的苦難與死亡是絕對的失敗。
當祂由死者中復活,彰顯了天主的愛和得勝的光榮。
我們在耶穌的光榮和苦難得到力量,找到真理,發現道路,獲得永生。
基督徒最重要的節日,毫無疑問是復活節,在復活節之前,有長達四十天的準備期,稱作四旬期。復活節的意義是什麼?本書將深入解說這個節日的意義。
天主教會在2025年慶祝禧年(Jubilee),教宗方濟各主持開啟禧年的重要儀式:敲開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進入大殿內,第一個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殤」,這座藝術傑作呈現耶穌受難後,聖母瑪利亞懷抱耶穌,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看到這個至苦的形象?其實這是要提醒著朝聖者:基督的苦難與復活,是懷抱希望的理由。
◎聖周在天主教禮儀年裡是復活節前的四十天(四旬期)的最後一週。
聖周的禮儀是一年禮儀生活的高峰,特別紀念耶穌在現世生活最後幾天所完成的救贖奧跡,從他榮進耶路撒冷,直到他的苦難、聖死和光榮復活。這七天所發生的事,改變了人類的歷史。且讓我們跟隨這本書的章節,走一趟耶穌受難到復活的旅程。
◎在復活節來臨之前,給人一個時間,去思索痛苦的意義。
不論是身體、精神、情感各方面,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很多痛苦的「涕泣之谷」,或說「人生如苦海」。受苦是人類共通的經驗。但為什麼會受苦?受苦有什麼意義?受苦有沒有救贖?天主子耶穌基督為什麼要在十字架上受苦?
◎復活節前的準備:要真實的參與耶穌的逾越奧蹟,從耶穌的苦難、進入死亡、再到光榮復活,要按部就班的尋序漸進,才能使我們緊緊跟隨耶穌,並與耶穌一起奉獻自己的生命,進入天主的國度。
◎天主的救世計畫,是藉著耶穌的手得以實現。在祂受盡了痛苦之後,祂要復活起來看見光明,並因自己的經歷而實踐了天主的旨意,上主正義的僕人要使多人成義,因為祂承擔了他們的罪過。
◎耶穌的死亡與復活,與我們的得救緊密連結。因為基督為我們在十字架上犧牲,而完成了與造物主的修和,人類終於跟天主和好,人類之間也因此締結了兄弟姊妹的關係,得以成為真正的大家庭。
◎ 復活節是一個喜樂的節日,慶祝的是生命中與主相遇的喜樂。復活的喜樂是深層的喜樂,感受的是生命被改變的歷程。
每一個復活節,都是一個邀請,耶穌邀請我們進入祂承諾的願景。
祂渴望並非在世上建立人性的王國,更不是追求人性上的成功,而是承行父的旨意並拯救祂的子民;祂追求截然不同的光榮,就是天父要在苦難中給祂的光榮。
作者簡介:
艾乃易神父,1969年出生於法國中部,18歲開始修道,1995年晉鐸,希望聖言修會會士,目前住在盧森堡。因著紮實的神哲學培育,曾長期在亞洲從事宣講避靜及靈修指導,經驗豐富,是一個喜愛靜觀祈禱的傳教士。
章節試閱
伯達尼晚宴
現在我們開始進入《若望福音》有關耶穌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若望福音》12:1)。逾越節具體的日期似乎不是很明確。但重點在於伯達尼晚宴與耶穌受難差不多間隔一個星期。這意味著什麼呢?如果說耶穌在世上有最後一星期,那麼教會也有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因為她是耶穌的身體。因此,耶穌所活過的一切,教會也應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來。這裡所謂的「一星期」當然不是指具體的七天,而是以象徵方式表達教會在此世的最後時期。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是否是教會在世上的最後一個星期的開始?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面對教會和人類近幾十年所經歷的某些事、從未經歷過的事件,我們不得不把此問題存在心中。無論如何,耶穌光榮的來臨越來越迫近,我們應該隨時準備好。
此外,既然這裡有一個星期,那麼,可以說在聖經中有三個明顯的星期——天父的星期、子的星期和聖神的星期。天父的星期即是創世紀第一章以象徵方式所記載的:天主用一星期創造了萬物。在《若望福音》的開始,從若翰的作證到迦納婚宴,也是一個星期,即子的星期。而此處出現耶穌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同時也是聖神的星期——即耶穌的受難和復活的星期,其高峰和目的就是聖神被賜給我們,因為若望福音記載「耶穌的肋旁被刺透的時候,血和水立時流出來。」
(《若望福音》19:34),從耶穌肋旁流出的水,即是祂向撒瑪黎雅婦人所預許的活水(參照《若望福音》4),也是祂所說過的:「誰若渴,就到我這裡來喝,從他的心中會流出活水的江河,他說這話是指信仰他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若望福音》7:37-39)福音清楚地說明活水就是聖神,因此第十九章記載,從耶穌被刺透的肋旁所流出來的水,象徵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賜給我們的聖神。為我們而言,這即是聖週最深的目的:效仿佇立在十字架下的聖母,從耶穌洞開的肋旁汲取活水、領受聖神。這幾天我們特別紀念耶穌的苦難,但耶穌的苦難本身並不是目的,目的在於賜給我們活水、聖神,以充滿我們的心,並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成為新受造物。
耶穌的最後一星期是從伯達尼晚宴開始: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這是耶穌從死者中喚醒拉匝祿的地方,有人在那裡為祂擺設了晚宴,瑪爾大伺候,而拉匝祿也是和耶穌一起坐席的一位。那時,瑪利亞(另一個瑪利亞,不是耶穌的母親。)拿了一斤極珍貴的「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那要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猶達斯——即他的一個門徒——便說:「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了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耶穌就說:「由她罷!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有許多猶太人聽說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也是為看祂從死者中所喚起的拉匝祿。為此,司祭長議決連拉匝祿也要殺掉,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匝祿的緣故,離開他們,而信從了耶穌。(《若望福音》12:1-11)
伯達尼晚宴與拉匝祿的復活之間有直接的關係。伯達尼晚宴是感恩的晚宴,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感謝耶穌復活了後者。雖然拉匝祿的復活是很偉大的奇蹟,但《若望福音》十一章的中心似乎不是這奇蹟而是耶穌對瑪爾大所說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我們應在「我就是復活」這句話的光照下來過聖週;因為它是從伯達尼晚宴開始,所以拉匝祿、瑪爾大和瑪利亞的臨在使我們想起耶穌極為重要的肯定: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那位準備為我們受難而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這幾天一直默默地對我們每個人說:「我就是復活!你看我被抓、山園祈禱憂悶得要死、被侮辱、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在十字架上,你必須以這種眼光注視我:被抓的我就是復活、被釘死的我就是復活!你若不這樣看我,你就會絕望、拋棄我。」我們無法確定當時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是否如此注視耶穌,但聖母瑪利亞一定是,她能站在十字架下,正是因為她一直把耶穌的話默存在心中:我就是復活。
這對我們十分重要,不僅在聖週期間,而且也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需要面對十字架時,無論是自己的十字架或是我們所愛之人的痛苦和死亡,一定要用耶穌的這些話來光照十字架:「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教會願意我們在復活節之前,四旬期第五主日聆聽耶穌說:我是復活,意謂著我們不需等到復活節當天才意識到耶穌是復活。我們這幾天已可將耶穌的這句話時時默存心中,以此來參與祂的苦難,並期待祂肉身的復活。在伯達尼晚宴中,
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不但感謝耶穌復活了拉匝祿,並且也因祂是復活和生命而感謝祂。瑪利亞為感謝耶穌是復活,而把極珍貴的香液倒在耶穌的腳上。
耶穌極其喜愛瑪利亞的這一舉動。聖瑪竇記載耶穌的另一句話:「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全世界,這福音無論傳到哪裡,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瑪竇福音》26:13)這句話肯定了瑪利亞的舉動和精神是福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它特別彰顯福音的核心,因為福音生活的中心永遠在於愛耶穌,且是越來越瘋狂地愛祂。同時,瑪利亞在聖神的引導下所做的這項無償瘋狂的愛之舉動乃是耶穌對天父瘋狂的愛之反映。因此「福音無論傳到哪裡,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使所有人明白人是為愛天主而受造、人的幸福在於愛耶穌,並愛天父如同耶穌愛祂一樣,因此,人可以為愛天主而奉獻最珍貴的寶藏。
如同瑪利亞對耶穌的愛反映耶穌對天父的愛,同樣,她對耶穌的感恩也顯示出耶穌對天父的感恩。瑪利亞因耶穌是我們的復活與生命而感謝祂,耶穌卻因天父是一切生命的根源而感謝祂:父將自己的神性生命傳給了祂的愛子,並派遣祂到世界上來,使我們藉祂而獲得生命。
因此,耶穌的最後一星期是感恩的星期:一整個聖週是感恩星期,因它以感恩的晚宴開始;不僅是瑪爾大的妹妹瑪利亞的感恩,更是耶穌的感恩。況且,在最後晚餐中,耶穌建立了「感恩祭」,因此不只是伯達尼晚宴充滿感恩,最後晚餐也充滿感恩。既然彌撒聖祭是耶穌的十字架之祭獻,而彌撒是感恩的祭獻,所以耶穌的十字架之祭獻即是感恩的祭獻。耶穌為感謝天父所做的一切,而在十字架上奉獻自己的整個生命,並邀請我們進入祂的感恩中。假如這幾天是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個聖週,那麼我們應該多麼感恩,萬不可錯過這個機會!讓我們與耶穌一起感謝天主為全人類所做的一切,從創造一直到耶穌光榮的來臨:無論是符合祂愛的旨意的善事、還是祂容許發生的惡事,都值得我們感恩,無一例外。聖保祿說過 :「應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撒洛尼人前書》5:16-18)天主願意我們感謝祂所做的一切,因為一切都在天主手中,即便我們不明白,覺得很可怕,例如瘟疫。天主有其愛的計畫,祂知道祂在做什麼,祂容許惡事發生是由於祂會從惡中生出善來。
事事感謝對我們的基督徒生活和奉獻生活尤其重要,因為這是生活在耶穌的喜樂中的一個具體方法。神貧乃是喜樂的守護者:一個神貧的人會常常喜樂。相反的,不夠神貧的人缺乏喜樂,因每當他得不到或失去了自己想佔有的事物時,就會不高興。感恩與神貧是相連的,神貧的人時常感恩,因他什麼都不願意佔有,只願意如同小孩一樣接受天主白白給的一切,如同約伯所說的:「上主賜的,上主收回。願上主的名受到讚美!」(《約伯傳》1:21)為天主賞的一切而感謝、也為天主收回的一切而感謝的態度,為我們而言格外重要。往往最感恩、喜樂的人是最貧窮的人,反之,人越富有越不懂得感恩。有時你送給窮人一點小東西,他就非常感恩、喜樂,但你無論給富人什麼,他都無動於衷。有時我們面對天主的恩賜也會這樣,因為我們太富有了!感恩會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意識到天主賜予的一切都是白白賞的,我們對祂的恩惠沒有任何權利,尤其是我們的聖召和在修會生活中所領受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給的。失去感恩的心會使我們日益覺得天主給予諸多恩惠是理所當然的,因而我們逐漸變得不神貧。我們越不神貧也就越不會感恩,意即惡性循環。
關於伯達尼晚宴,還有一點很重要,即是瑪利亞的舉動涉及到我們彌撒後的謝聖體。為什麼?當時,她看得到、摸得到耶穌的身體,她可以把香液倒在耶穌的身體上;而我們再也看不到耶穌(且不應該想看到),因為耶穌已經不在我們中間,祂升天後,不願再顯現給我們,因此我們無法做瑪利亞的舉動。但是耶穌離開此之前已把自己的身體留給我們:聖體聖事。因此,我們雖然無法把最珍貴的香液「浪費」在耶穌的身體上,卻還是可以在耶穌身上——聖體,奉獻我們
的時間。此乃彌撒後謝聖體最深的意義所在:為了聖體而「浪費」我們最珍貴的香液,意即花時間默默地感謝祂把自己完全賜予我們、感謝祂和我們成為一體、感謝祂使我們與祂一起成為奉獻給天父的愛之祭品。我們雖然無法相稱地感謝天主的這份無限愛情的恩賜,但至少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奉獻一點時間(若有可能十分鐘以上),來表達我們心中對祂的無限感恩。謝聖體有時不太容易,但必須持之以恆,因耶穌特別喜歡這一瘋狂的愛的舉動。在教會內每次彌撒後刻意花時間默默謝聖體的人很少,這正是為何我們要這樣做,因為這卑微的愛之行為特別彰顯出福音的精神:「福音無論傳到哪裡,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
為愛耶穌而「浪費」我們的整個生命,原是奉獻生活最深的意義。聖若望保祿二世說過:「獻身生活不是人類能量的一種『浪費』嗎?這些能量可以更有效地運用,以追求更大的善、追求人類和教會的益處。……福音所載伯達尼晚宴的事蹟便是極生動的說明:『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拿爾多〕香液,撫摸了耶穌的腳,再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充滿了香液的氣味。』(《若望福音》12:3)猶達斯以窮人的需要為藉口,埋怨如此的浪費,耶穌則答以:『由她罷!』(《若望福音》12:7)
「這個回答,為許多人、甚至是誠實地對獻身生活的適當性所提出問題,永久是有效地。一個人不能將一生傾注給更有效、更合理的方式以改善社會嗎?耶穌的回答會是「由她罷!」有幸蒙受無價的恩賜,能更密切跟隨主耶穌的人,認為很顯然地耶穌應該享有全心之愛,自己的整個一生都可以給祂,而不只是給予祂某些行動,偶爾的機會或某些活動罷了。極珍貴的香液傾流而出是純愛之舉,超越所有的「功利」念頭:這是一個無限制的慷慨記號,表達出一個愛及侍奉上主的生命,為讓自己完全獻身於奧體。如此一個無保留『流溢』的生命,在屋中散發香氣。天主的屋子——教會,今天猶如昨日,總是由獻身生活所裝飾、所充實的。
「人們眼中視為浪費的,在深為上主之美善所吸引的人心中則是愛的回應,是表現在喜悅中的感恩,感激給與如此獨特之道以認識耶穌,並共用祂的在世使命。」(以上引述自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6年頒布的《奉獻生活勸諭》104)
我舉一例,我入會時,初學院大約有六十位年輕修士,一位來做客的婦女看到了就說:「哎啊,這麼多帥哥在這裡,真是太可惜了!」但修士們都很喜樂!
因此,謝聖體對獻身者而言尤其重要,因為它會幫助我們保持對奉獻生活真正的意義和價值的意識:為愛耶穌而「浪費」我們的整個生命。我們一旦開始忽略謝聖體,我們對耶穌及奉獻生活的愛就會受到影響。重視謝聖體與否乃是對耶穌及奉獻生活愛的一個標記。「有許多猶太人聽說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也是為看祂從死者中所喚起的拉匝祿。為此,司祭長議決連拉匝祿也要殺掉,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匝祿的緣故,離開他們,而信從了耶穌。」(《若望福音》12:9-11)司祭長的態度和瑪利亞在伯達尼晚宴的態度截然相反。耶穌復活拉匝祿一事,和耶穌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引起了兩種相反的反應:有些人明白了耶穌的愛並願意以愛還愛、以最瘋狂的愛來回應耶穌的自我給予,另有些人則相反,出於一種集體的驕傲和嫉妒而越來越恨耶穌。
有時候人在一起會彼此勉勵成聖,正常而言修會團體即是如此,我們彼此鼓勵越來越瘋狂地愛耶穌;但有時人在一起的結果卻是一種集體驕傲和嫉妒。我們都認為大司祭的態度實在太惡劣了,但他們既然會這樣,我們也有可能是如此,切勿以為我們比他們好,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需要時而反省自己和團體,免得逐漸陷入這種集體的驕傲中。耶穌把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是要我們彼此幫助成聖。梵二大公會議清楚地表示,修會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聖德:個人的聖德和團體的聖德。不過切勿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除非我們每個人渴望熱心愛天主、成聖,並對我們生活的目的保持敏銳的意識,否則我們都有可能一起敗壞。讓我們全心感謝天主所賜給我們的一切,並求祂使我們盡可能地回應祂對我們的愛之召叫。
伯達尼晚宴
現在我們開始進入《若望福音》有關耶穌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若望福音》12:1)。逾越節具體的日期似乎不是很明確。但重點在於伯達尼晚宴與耶穌受難差不多間隔一個星期。這意味著什麼呢?如果說耶穌在世上有最後一星期,那麼教會也有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因為她是耶穌的身體。因此,耶穌所活過的一切,教會也應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來。這裡所謂的「一星期」當然不是指具體的七天,而是以象徵方式表達教會在此世的最後時期。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是否是教會在世上的最後一個星期的開始?我們無...
推薦序
基督的面容顯示天主的光榮
看聖書一直以來是基督徒追求成全成聖生活的傳統而又重要的方法之一。他們在天主聖神的光照下,通過閱讀聖書,對信仰更加深入瞭解,對真理更加深入領悟,增
進自己和天主的關係,提升自己的信仰素質。 所以一些獲得恩賜的天主的僕人們,
會把從天主所領受的光照,或者是生活信仰經驗筆之於書來榮主益人。讀者您手中
的這本書,就是天主忠信的僕人艾乃易神父的傑作,也可以稱作心靈之作,讀者您讀完這本書就會和我有同樣的感受。可謂是字字珠璣,句句經典。
《復活節的意義》一書,共有十一章,正如作者艾神父自己在前言裡面介紹的,是在聖周內給一個團體的避靜內容,這就開宗明義的指出此書的題材和內容了。在第一章裡面,神父引導參與避靜者準備自己更好的參與避靜。為不常參與避靜者,可以提醒我們日常生活的目標是不是天主,對沒有參與過避靜的人也是一個入門,瞭解避靜是什麼。第二章神父講解《聖經,舊約》中,關於受苦默西亞的預言,「上主受苦僕人的詩歌」《依撒意亞先知書》50:5—7,53:10—12)。依撒依亞先知的這兩段預言,可以說是舊約裡面對主耶穌苦難最直接最形象的描述。作者結合新約對這段經文的引用,和教會聖人們的一些教導,幫助我們對天主在舊約啟示的默西亞苦難的認識和反省,更加明白:新約隱藏在舊約裡面,舊約顯示在新約之中,以及新舊約的一體性和唯一核心:基督的救世。
第三章談到伯達尼晚宴,這是主所愛的一家人:瑪爾大、瑪利亞(另一位瑪利亞,不是指耶穌的母親)和拉匝祿——為主耶穌的感恩宴席,因為主耶穌復活了已經死了四天的拉匝祿。在這裡特別提到主耶穌的宣告: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以及晚餐中瑪利亞的感恩行動,彌撒後的謝聖體就如同愛的感恩行動,特別貼切。
第四章談及主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在這裡主耶穌開始祂的逾越奧蹟,耶路撒冷民眾用歡呼君王的方式來歡迎主耶穌,這也是主耶穌唯一一次以君王的身分接受群眾的擁戴。祂接受群眾的熱情,但是更深處是對天父的旨意完全服從。因為祂不但知道在耶路撒冷他會遇到什麼,也知道這些歡迎高呼的人,也是呐喊要釘死祂的人,第五章提到結百倍的果實,是從希臘人渴望看見祂本人切入。我們要渴望真理,也要尋找真理。第六章提到主耶穌至悲慘而光榮的死亡,綜合性的反省主耶穌在不同時刻關於苦難的教導及其意義。
第七章是篇幅最長的一章, 包括建立聖體聖事,給門徒洗腳,猶達斯的出賣,彼此相愛的命令,每個救恩事件,都是深含奧義,仔細閱讀,此段內容格外豐富,講解透徹。第八章講關於愛子的祈禱,傳統上稱之為大司祭的祈禱,不僅僅是關於祈禱的一篇優美的講解,更是對主耶穌內心熾熱愛火的感同身受反省。
第九章是本書的核心部分,分四個部分來詳述:主耶穌和比拉多的對話,主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同受苦的奧秘,主耶穌在十字架上面喊的我渴,以及主耶穌愛到底的愛,不僅為我被釘死,也把心交出被刺透。第十章講聖墓的奧蹟,這是很少人反省的部分,但是作者的靈修講解,會讓我們發現聖墓的寶藏。第十一章就是光榮的復活,我們信仰的最核心的部分,作者分別提到主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顯現給兩位門徒,顯現給宗徒們。最後就是一篇結語,總結更是諄諄教導。
一個基督徒想知道天主多愛我們,就必須瞭解主耶穌的光榮的苦難,瞭解天主愛的犧牲。而且瞭解主耶穌的犧牲,在愛和復活中去認識,就不會逃避十字架,主耶穌
的光榮苦難,轉變了苦難和罪攪合在一起帶來的災難,我們不是歌頌罪惡和苦毒的
苦難,我們是歌頌天父的愛通過主耶穌的苦難所成就的救贖,更根本的是基督的
苦難彰顯天主的愛和得勝的光榮。我們就會記得保祿宗徒說的「基督的面上閃耀著天
主的光榮」。 從受苦的僕人到光榮的聖子,唯一的救主對我們發出愛的邀請——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我們在祂的光榮苦難得到力量,也找到真理,發現道路,獲得永生。
祈願仁慈天主祝福讀者通過閱讀這本聖書,作者艾神父的精心之作,燃起愛主熱情。基督為我有意義的死亡,我為基督有價值的生活。阿門!
黃清富神父 推薦
2025禧年
本文作者黃清富神父現任臺中教區副主教。一九八四年晉鐸。曾擔任天主教臺灣總修院院長。
默思基督光榮的苦難 曾慶導神父
聖周在天主教禮儀年裡是復活節前的四十天(四旬期)的最後一週。聖週的禮儀是一年禮儀生活的高峰,特別紀念耶穌在現世生活最後幾天所完成的救贖奧跡,從祂榮進耶路撒冷,直到祂的苦難、聖死和光榮復活。
很多堂區、教友都會在復活節前的四旬期做一次避靜。避靜是基督徒暫時放下日常生活所做的事,與耶穌獨處,祈禱反省,特別在面對世俗的價值觀對信仰的價值觀產生衝擊時,在寧靜平和的環境裡,專注身、心、靈在信仰的建造,為能更認識自己,也更認識天主,回復和天主的親密的關係。
不論是身體、精神、情感各方面,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很多痛苦的「涕泣之谷」,或說「人生如苦海」。受苦是人類共通的經驗。但為什麼會受苦?受苦有什麼意義?受苦有沒有救贖?天主子耶穌基督為什麼要在十字架上受苦?
耶穌為所有的基督徒立下了為愛而受苦的榜樣:「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理伯人書》2:6-8)
耶穌是天主除免世罪的羔羊。「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望福音》12:24)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禮儀憲章》中,我們讀到這樣的耶穌:「特別藉其光榮的苦難,從死者中復活,光榮升天的逾越奧跡,他『以聖死摧毁了我們的死亡,並以復活恢復了我們的生命』。」耶穌是那顆落地死了的麥子。這是何等的逾越奧跡!
主耶穌如何做,耶穌的門徒應該效法。事實上,基督徒的犧牲是做耶穌門徒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願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路加福音》9:23-24)
艾乃易神父的這本《復活節的意義》,如他說的,正是「要幫助我們默觀耶穌的逾越奧蹟,希望它有助我們大家對此奧蹟更深入的認識,並更加渴望參與此神聖奧跡。」
「參與此神聖奧蹟」,我的理解,就是我們自己跟隨耶穌, 走「從痛苦到光榮」的人生路。
但「光榮的苦難」這看起來頗艱深的神學論題,在艾神父的筆下卻成了為所有人可讀性都非常高的佳作。的確,這書包含一些神學——很多是艾神父從他的牧民經驗中,也是教友常提出的信仰問題,所引出的議題。但艾神父的論述,給「神學」(定義為「信仰尋求理解」)一個很鮮活的例子。他深入淺出的反省和論述,使這本書真的可以說是一座「小寶山」,裡面可以找到很多珍貴的神學反省,很能幫助我們默想理解我們信仰中重要的道理,也讓我們準備好答覆別人的詢問。
但這本書不但幫助我們做神學反省,也給我們很多非常合適的靈修啟發——按照艾神父的意願,我想,就是幫助我們走不容易走的「成聖之路」。但正如「光榮的苦難」的弔詭,我們很多時候覺得不容易或不願意的成聖之路,也正是我們每個人在天主恩寵助佑下其實都可以走的,得真正持久的喜樂平安之路。
艾神父根據聖經和教會傳統教導作反省寫成的這本書,是今天不常見但很需要的一本神學/靈修書。他的平衡、健全、圓融的道理,讓我們覺得一本好書真的是可以讓人百吃不厭的可口的精神食糧。
本文作者曾慶導神父現任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我們的得救是在於基督光榮的苦難
本書的內容是聖週的數篇避靜道理合輯而成,帶領我們懷著信心和虔誠,來紀念我們得救的史實,並立定志向追隨主基督的腳步,同祂一起背負十字架,以求分享祂的復活和生命,完成我們的得救。
在第一章入靜道理中,開宗明義地提及,我們為了生活在天主的光明和愛內,就需要不斷死於罪惡、死於我們的自私、驕傲與各種慾望,「因為祂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祂活,是活於天主」聖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第十章裡如是說,就是為教導我們基督徒生活,要確實的「死於罪惡,活於天主」,才能與耶穌一起回到天父那裡去。
在這幾天避靜的時間裡,無論在默禱、在聖體前,都要祈求聖神的帶領,要真實的參與耶穌的逾越奧蹟,從耶穌的苦難、進入死亡、再到光榮復活,要按部就班的尋序漸進,才能使我們緊緊跟隨耶穌,並與耶穌一起奉獻自己的生命,進入天主的國度。
第二章是論述「上主僕人的詩歌」,這是《舊約》中耶穌救世奧蹟的預報,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詠唱了四首詩歌,本書直接找出第三首:「吾主上主開啟了我的耳朵,我並沒有違抗,也沒有退避。我將我的背轉給打擊我的人,把我的腮轉給扯我鬍鬚的人;對於侮辱和唾汙,我沒有遮掩我的面。因為吾主上主協助我,因此我不以為羞恥;所以我板着臉,像一塊燧石,因我知道我不會受恥辱。」接著分節敘述。
耶穌的救贖行動就是「接受天父對祂愛的要求」,表達出來的基本態度是「愛的服從」,因而拯救了陷於悖逆中的人類,這是逾越奧蹟的基本面向,因此聖保祿宗徒提示我們說,正如因一人的悖逆,大眾都成了罪人;同樣,因一人的服從,大眾都成了義人。又說,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在耶穌心中,總有一份積極的對愛的渴望,尋求父所喜悅的事,這服從建基於神貧之上,因此《斐理伯人書》上說:「祂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這份積極的愛已由耶穌付出了珍貴的代價,所帶來苦難、死亡、復活,對我們眾人的得救非常關鍵,在《路加福音》上,耶穌說:「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我有一種應受的洗禮,我是如何焦急,直到它得以完成!」參與耶穌的苦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信德的考驗,人性的軟弱只有在基督的愛內,才會受到鼓舞而堅強起來。
耶穌在十字架上犧牲了生命,做了贖罪祭,為我們賺得了救恩,使我們的子孫延年益壽,耶穌是天人的中保,是聖父與罪人之間的中保,祂是人又是神,兩性一位的耶穌,自然能擔當起天人之間的橋樑,代替全人類把自己奉獻出來做贖罪祭,耶穌的死亡與我們的救贖,就有了密切的連結。
我們的理智要明白,天主的救世計畫,是藉著耶穌的手得以實現,在祂受盡了痛苦之後,祂要復活起來看見光明,並因自己的經歷而實踐了天主的旨意,上主正義的僕人要使多人成義,因為祂承擔了他們的罪過。
本書豐富的內容,會使閱讀的人獲益匪淺,會在靈修上突飛猛進,增強信望愛三德,堅定信心而能對信仰做最好的見證。
很樂意為之序。
宮高德
二0二五年一月十六日於台南教區主教辦事處
基督的面容顯示天主的光榮
看聖書一直以來是基督徒追求成全成聖生活的傳統而又重要的方法之一。他們在天主聖神的光照下,通過閱讀聖書,對信仰更加深入瞭解,對真理更加深入領悟,增
進自己和天主的關係,提升自己的信仰素質。 所以一些獲得恩賜的天主的僕人們,
會把從天主所領受的光照,或者是生活信仰經驗筆之於書來榮主益人。讀者您手中
的這本書,就是天主忠信的僕人艾乃易神父的傑作,也可以稱作心靈之作,讀者您讀完這本書就會和我有同樣的感受。可謂是字字珠璣,句句經典。
《復活節的意義》一書,共有十一章,正如作者艾神...
作者序
為什麼需要不斷尋找真理?因為我們應該一輩子繼續追尋天主的奧祕,在哲學方面已是如此;我們可以一直越來越加深對自己的認識:我是誰?我是什麼?而在信仰方面更是如此。面對天主的奧祕、天主對我們愛的計畫、愛的旨意,這是一輩子不可能完全瞭解的。所以我們每次做避靜,首先應該喚醒這種意識,需要再次喚醒我們對光的渴望,擺脫各種懶惰和自滿自足的心態,重新開始尋找光明。在世界上,尋找光明是為了來日能達到圓滿的光明——榮福直觀。因此可以說避靜的目的就是?明我們重新走上榮福直觀的道路。
復活節之前的避靜首先是為了我們自己,聖多瑪斯論及愛德時,提出愛德有一次序:第一是愛天主,第二是愛自己。當然,在此所說的愛自己並非本性上的自私,而是如同耶穌愛我那樣愛自己。所以我們做避靜首先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全教會及全人類。通過我們這幾天的祈禱和努力,藉由諸聖相通功的奧跡,我們希望可以幫助教會及全人類重新走上榮福直觀的道路。
「榮福直觀」是神學的表達方式,聖經中的某些章節特別有助於我們理解它。首先是耶穌自己說的:「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若望福音》17:3)。聖經中的「認識」不只是理智上的認識,並且是在愛中的認識,因為天主是愛。《若望一書》清楚寫道:「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若望一書》 4:8),所以永生就是在天主的愛內認識天主。另兩處:「可愛的諸位,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可是我們知道:一顯明了,我們必要相似祂,因為我們要看見祂實在怎樣。」(《若望一書》3:2);「我們現在是藉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的觀看了。」(《格林多人前書》 13:12)不少章節都用「觀看」和「認識」來表達永生,基本上,永生就是對天主的愛的認識,在天主聖三的愛內,永恆地默觀祂。
但《聖若望一書》另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父和祂的子耶穌基督相通的。我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若望一書》1:3-4),「相通」的希臘原文是 koinonia:「我們的 koinonia 是同父和祂的子耶穌基督,」koinonia 意指「共融」。所以這句話可以如此表達:我給你們寫信,為使你們進入我們的共融裡,而我們是在父和祂的子耶穌基督的共融裡。若望邀請我們進入聖教會的共融中,而聖教會的共融就是天主聖三的共融,我們每個人在
聖神的引導下、與耶穌一起愛天父,並以天主的愛彼此相愛,結果就是我們彼此相通。在現世已是如此,至少我們渴望這樣的生活,我們追求真正的基督徒生活,而在天上,永生將是在圓滿的光明中,我們與天主聖三彼此間的圓滿共融。
理論上我們都非常清楚,但實際上要時常生活在光明中絲毫也不容易;同樣,在一切事上朝向榮福直觀、朝向永生的目標也是不容易的。人經常會浪費時間,不在目標下生活,不再祈求聖神充滿我們的心、光照我們的靈魂、把我們帶到天主那裡去,而是回到自己的本性欲望、計畫、效率、喜好裡……。
成聖就是天天在聖神的引導下生活,換言之,常常死於自我,能在聖神的引導下,成為基督第二。曾有一位獨修士在他的住所前立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更多的你,更少的我」。這句話非常有意思,靈修生活的基本精神即是如此:越來越沒有我,越來越只有你。當然,我們知道越來越只有祂乃是實現自我的最好辦法。我越成為耶穌,也就越是我自己,因為耶穌最愛我、最瞭解我,所以要成為真正的自己,唯一的辦法就是成為耶穌,讓耶穌在我內生活。
換句話說,每次做避靜便是重新面對我們生命的目的,這也包含需要重新面對我們的死亡。以前傳統的避靜總是會提及死亡。有位教友告訴我他很喜歡聽關於死亡的道理,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雖然都聽過這些老道理,也都知道理論,但如果我們認真去思考這些事,就能格外幫助我們活在真理中、認真地度我們的基督徒生活及修會生活。
我在初學時,曾聽到一位老師很嚴肅地說:「不要繼續辦家家酒。」意即我們不能繼續如同幼稚的小孩那樣過日子,這就是修會生活時而會有的問題。因為我們不需賺錢就可以天天吃飽,所以自然而然「感謝天主!」然而社會上的人知道什麼叫生活,因為他需要為了每天的生活而工作。至於我們,則有可能成為被寵壞的小孩,這是修會生活的一個危險:不需要負責任,只要每天坐著聽課、吃飯、祈禱即可。故此,我想避靜應該幫助我們重新嚴肅地面對我們的人生,但並非害怕、焦慮,而是與耶穌、聖母一起認真面對「我是誰」,因為我們不會永遠活在現世。
讓我們不要浪費時間!每當我所做的與永生無關時,便是浪費時間。如何知道我們所做的是否與永生有關係?首先是意向的問題,我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是為光榮天主、為得永生、為幫助別人得永生,還是為了完成我的任務、計畫、效率、欲望、給我某種成就感,或是為了自我保護、為了做我喜歡做的事……?因此,所謂的不浪費時間,重點顯然不在於具體做了什麼,而是如何做。
為什麼需要不斷尋找真理?因為我們應該一輩子繼續追尋天主的奧祕,在哲學方面已是如此;我們可以一直越來越加深對自己的認識:我是誰?我是什麼?而在信仰方面更是如此。面對天主的奧祕、天主對我們愛的計畫、愛的旨意,這是一輩子不可能完全瞭解的。所以我們每次做避靜,首先應該喚醒這種意識,需要再次喚醒我們對光的渴望,擺脫各種懶惰和自滿自足的心態,重新開始尋找光明。在世界上,尋找光明是為了來日能達到圓滿的光明——榮福直觀。因此可以說避靜的目的就是?明我們重新走上榮福直觀的道路。
復活節之前的避靜首先是為了我們自己...
目錄
推薦序
作者的話
前 言
1 入靜
2 上主僕人的詩歌
3 伯達尼晚宴
4 耶穌榮進耶路撒冷
5 死在地裡而結許多果實的麥粒
6 至悲慘而光榮的死亡
7 最後晚餐
‧耶穌建立聖體聖事
‧耶穌給宗徒們洗腳
‧猶達斯的出賣
‧彼此相愛的新命令
8 愛子的祈禱
9 聖週五——耶穌光榮的苦難
‧耶穌與比拉多之間的對話
‧ 聖母瑪利亞同受苦的奧祕
‧耶穌渴的呼喊
‧耶穌的肋旁被刺透
10 聖週六——聖墓的奧跡
11 復活主日——耶穌光榮的復活
‧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
‧耶穌顯現給厄瑪烏的兩位門徒
‧耶穌顯現給宗徒們
結 語
推薦序
作者的話
前 言
1 入靜
2 上主僕人的詩歌
3 伯達尼晚宴
4 耶穌榮進耶路撒冷
5 死在地裡而結許多果實的麥粒
6 至悲慘而光榮的死亡
7 最後晚餐
‧耶穌建立聖體聖事
‧耶穌給宗徒們洗腳
‧猶達斯的出賣
‧彼此相愛的新命令
8 愛子的祈禱
9 聖週五——耶穌光榮的苦難
‧耶穌與比拉多之間的對話
‧ 聖母瑪利亞同受苦的奧祕
‧耶穌渴的呼喊
‧耶穌的肋旁被刺透
10 聖週六——聖墓的奧跡
11 復活主日——耶穌光榮的復活
‧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
‧耶穌顯現給厄瑪烏的兩位門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