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以時代未遠,思想感情多為現代人所共通,其感發吾人,更為深切。故斷自十九世紀寫實派起,下至現代新興諸家。唯文學流別,皆有本源。如川流出山,衍為溪澗江湖,不一其狀,而一線相承,不能截而取之。」
古典時期的典雅持重、傳奇主義的浪漫風潮、寫實主義的現實感知……
從文藝復興發端於義大利開始,文學見證了時代思潮的演變!
▎比古典更古的──古代文學
這一章探討了歐洲古代文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部分:
本章中介紹了古代歐洲各地的異教詩歌,這些詩歌反映了古代文化和信仰。並討論了武士文學的興起,強調了武士精神和道德價值在文學中的體現。更介紹了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端,這個運動對整個歐洲文學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當時政教之反動──古典主義時代
第二章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研究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的文學發展。它探討了不同國家在這些時期的文學成就,包括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和英國。並以多位代表性的文學家及其作品為例,介紹各國文學的特色及發展。
▎抗古典之文學而起──傳奇主義時代
這一章關注了傳奇主義時代的文學,分為多個部分,包括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俄國、波蘭、丹麥、瑞典和挪威。傳奇主義文學強調了情感、個人主義和奇幻元素,並在這些國家的文學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同時影響了整個時期的文化思潮、哲學、藝術等領域。
▎唯物的自然思想──寫實主義時代
在本書最後一章中討論了寫實主義時代,同樣分為多個部分,包括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俄國、波蘭、丹麥、瑞典和挪威。這一時代的文學強調真實性、社會批判和對現實的描寫,注重人對現實的感知、認知,對當時的社會和政治議題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了廣泛而深刻的歐洲文學發展歷程,使讀者能夠深入了解不同時代和國家的文學成就,以及這些文學如何反映了歐洲的文化、價值觀和歷史事件。本書透過對這些時期的文學分析,展示了歐洲文學的多元性和歷史演變的脈絡,讓讀者對於歐洲文學及各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簡介:
周作人(西元1885~1967年),著名散文家、思想家、翻譯家。開啟「閒適散文」流派,上承蘇軾、李漁、袁枚等小品文,下啟廢名、俞平伯、梁實秋、冰心等人的審美情趣。閒適散文代表作:《喝茶》、《北京的茶食》、《故鄉的野菜》、《苦雨》等;翻譯作品代表作:《石川啄木歌集》、《枕草子》、《古事記》、《浮世澡堂》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
一 緒論
歐洲文學,始於中世。千餘年來,代有變更,文化漸進,發達亦愈盛。今所論述,僅最近百年內事。蓋以時代未遠,思想感情多為現代人所共通,其感發吾人,更為深切。故斷自十九世紀寫實派起,下至現代新興諸家。唯文學流別,皆有本源。如川流出山,衍為溪澗江湖,不一其狀,而一線相承,不能截而取之。今言近代文學,亦先當略溯其源。通觀變遷之跡,遞為因果,自然赴之,足資吾人之借鑑者,良非鮮也。
文學發達,亦如生物進化之例,歷級而進,自然而成。其間以人地時三者,為之主因。本民族之特性,因境遇之感應,受時代精神之號召,有所表現,以成文學。歐洲各國,種族文字雖各各殊異,唯以政教關係,能保其聯絡。及科學昌明,交通便利,文化之邦,其思想益漸趨於同一。故今此近世文學,亦不分邦域而以時代趨勢綜論之。
法國Auguste Comte嘗分知識為三大時期。一曰神學時代,二曰哲學時代,三曰實驗時代。征之歷史,古代以至中世宗教全盛時為第一期。宗教改革至十八世紀為第二期。十九世紀以後為第三期。文學亦然。上古之時,與宗教並萌,景教流行,與之俱化。至文藝復興時,又崇古學。人逃其現今,而嚮往古代之美。及其弊也,止於模擬,而無生氣。於是尚古主義(Classicism)忽焉沒落。傳奇主義(Romanticism)偕法國革命而興。蔑棄古文之準繩,以個人感情為主,暢所欲言,不受拘束。逮進化之說發明,科學思想,瀰漫世界,文學趨勢,亦隨之而轉。乃棄空想而重實證,寫實主義(Realism)以生。描寫人生,專主客觀,號曰自然派(Naturalism)。其後又有新派發起,與之抗衡。此亦根於時代精神,自然而至。正猶現代繪畫之表現派(Expressionism),印象派(Impressionism)而起也。
文學以表現情緒為能事,與各藝術相同。其發達徑路,雖代有隆替,然必有向上之趨勢。其情緒多希望未來,而非回憶過去,表白自己,而非模擬他人。此數者,皆吾人讀近代歐洲文學史所得極大之教訓。而其思想之足以啟發吾人者,猶在其次也。
第二章 古代
一 異教詩歌
歐洲民族,其重要者,可分三族,一拉丁,二條頓,三斯拉夫,其下又有分支,頗為繁細。唯以宗教之力,為之維繫,故文化常能一致。歐洲中世文學,亦以教會為之根據,唯各民族之元始文學,乃又因此而多所湮沒,蓋儀式讚頌之歌,非依信仰保持,不能存在。景教代興,大神殂落,禮拜歌詞,自亦絕於人口,神話不傳,神思之淵泉亦涸,乃強以外來之色米族傳說代之,於民間思想,未能翕合無間也。至其本土神話之著作,存於今者已極少。略舉如下。
一,英國史詩Beowulf,其文義曰蜂狼,謂熊也,為古瑞典英雄。詩紀其人為丹麥王,殺巨人Grendel,後五十年又為民除火龍之害。凡三卷,四十二章。今所傳者,為七世紀寫本,唯已多後世基督教人修改,然其精神則固為古條頓人之信仰也。又有Arthur王故事,本為Breton之傳說,於後世文學甚有影響。
二,德國Hildebrandslied,紀東峨特王Theodoric之勇士,從王與Finn族戰鬥事。八世紀時教徒所錄,已缺佚,僅存斷片。其名復見於Niebelungen Lied中,然其事則殊矣。
三,北歐Edda,有新舊二種。伊思闌人Snorri Sturluson (1178-1241)集神話故事及詩法,為書曰Edda,蓋出於Odhr一字,義曰詩。至一六四二年Brynjolfur Sveinsson發見一書,亦同此名,疑是十二世紀時人Saemund Sigfusson所編,遂名之曰「舊Edda」,而以Snorri所編者為新書。《舊Edda》凡三十三篇,三分之二為史詩,亦有數詩為後人所篡亂,然古代日耳曼之風俗思想,多賴以傳。
四,俄國自古有故事詩Bylina,皆取材於古英雄。最有名者為《Igor進兵之歌》(Slovo o Polku Igoreve),記一一八五年Kiev王Igor攻南方韃靼族,敗歸之事。時雖己歸景教,唯自然崇拜之跡,仍甚明顯。
此外各國民歌俗謠,雖採錄之事,近世始盛,然發源則甚早。與鄉村傳說,同其源流,歷代口傳,以至今世。其中含有神話分子者不少,是皆民間文學之留遺,而後世詩歌小說之發達,亦頗借助於此焉。
二 武士文學
中古歐洲,因基督教之力,信仰漸就統一,封建制度亦方盛行。以此二大勢力,互相調和,造成時代精神,即世所謂武士制度(Chivalry),終乃發而為十字軍。其信神忠君重武尚俠之氣,發揮無遺。當時文學,大受其影響而生變化。蓋武士生活,本多瑰奇之趣,而當時人心,亦久倦枯寂,喜得此發泄之機會,以寫其情緒。此詩歌小說勃興之所由來。而教徒文學,亦遂以此稍衰矣。
中世教會,佔有絕大之勢力。人民精神及身體兩方面之生活,幾盡受其督率。教徒之事業,在求自度以度人,苦行斷食,祈禱默念,為唯一之務。伏居陋舍,如處牢獄,與世隔絕,唯望脫離惡世,得入天國。其視人生,多罪惡之陷阱,處處有撒但之誘惑,引之入於魔道,故戒律至嚴。且對於俗人,誘掖獎進,亦極熱心,著書說法,教以入聖之功,又利用各體文章,如寓言譬喻,傳說戲曲,以宣傳教旨。故教徒文學,盛極一時。而其影響於民間者,或足以培道德,而不足以快神思,或足以資教訓,而不足以怡性情。人對於此自然之要求,不能於宗教得滿足,乃別求感興於他方。於是武士故事(Chanson de Geste)以興,上承史詩,下開小說之端緒,而戀愛詩歌亦起,為社會及文學上一大案焉。
各國古代,皆有行吟詩人,或寄食王家,或遊行各地,歌英雄事跡,以為生計。及景教流行,其業遂衰,跡亦幾中絕。逮十字軍興,基督教之武士,遂一變而為史詩之主人,復盛行於世。蓋事跡既甚適於小說,其制度又為當時政教之結晶,故甚為當世愛重。詩多類似,大抵以戰鬥為主。其人多獷野,然與殺伐時代之精神,實相一致。最著者有法之Chanson de Roland(1150),德之Niebelungen Lied(1200),西班牙之El Cantar del mio Cid(1150)。英之Brut(1200),乃言Breton王之事,蓋英為北人征服,其先世功烈,鮮可稱述,亦不得已也。
戰爭之詩歌,終復漸就衰頹,轉為詠嘆戀愛冒險之事。其所取材,亦多在Arthur一派,於是Celt優美之思想,勢乃大張。詩中人物行事,不復粗野如前。且對於女子之意見,亦復一變。昔以女子為罪惡之源而憎惡之,為人類之弱者而保護之,亦無所謂純潔高上之愛者,今乃崇拜甚至,視為慈惠愛情之化身。昔以為夏娃者,今一轉而為聖母。人世愛情,乃至微妙不可測,神聖不可犯。此種思想,散佈於全歐,好武之氣,移於尚美。美之崇拜,乃入於神祕主義,而抒情之歌,終代敘事詩而興起焉。
抒情詩之作,法國為盛,然實承Provence之餘緒。當十二世紀中,為Provence文學最盛時代。詩人曰Troubadour,大抵為貴族。有伶人曰Jongleur,則受其詩,行吟各地,以傳揚其聲名。蓋其地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民生樂康,情思豐富,故能有此,且其自由之思想,亦有以助成之。唯終以宗教衝突,有Toulouse之役,文化奄然俱盡。是時法之歌人(Trouvère)乃繼承而發揚之。德之Minnesinger亦群起於Swabia。英自昔有Scop與Gleoman,唯其遺蹟,僅留於Widsith與Deor之二斷片。至十三世末Minstrel復興,而多模仿法國,以Alysoun為最佳。今所稱「北風」及「鷓鴣」兩章,則皆出於俗謠,非詩人之創作也。
此武士文學,起於十二世紀,盛於十三世紀,至十四世紀之初,始漸衰落。諸侯構兵,封建之勢頓破,教會亦失其勢力,人心無所歸附,乃成黑暗時代。然擾亂之中,亦即新機之所隱伏,煩悶至於極端,便得覺醒。於是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相繼而起,是皆自覺之發現之所致也。
三 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先驅
義大利文學,在中世殆無所表見。蓋其國襲羅馬之遺,封建制度,不克樹立,故武士詩歌,略無所聞。Provence詩風雖盛行,顧皆模擬而少特色。其勢力所儲,乃別有在。古希臘羅馬之文化,涵養人心,造成時勢,遂開文藝復興之緒,而以三人為之前驅。Dante作《神曲》,Boccaccio作《十日談》,立詩文之極。Petrarca為最後之Troubadour,振興抒情之歌,又為提倡古文學之第一人,尤有功於世。
Dante Alighieri(1265-1321)為Florence世族,奔走國事,不得志而沒。著詩集Vita Nuova,以寫其純潔之愛。作《神曲》(Divina Commedia)凡三卷,紀羅馬詩人Vergilius導之夢遊三界。先過地獄界,分九層。古之正人未受景教洗禮者居其上。慕神之祝福而不可得,貪嗔愛慾,不能自克而犯罪者,歷居其次。至第六層以下,始以處外道及怙惡為非者。末層至隘,居極惡者三人,為Judas,Brutus及Cassius,有魔監視,加以刑苦。地獄四畔,大海繞之。遠望有島,曰淨罪界。中分七層,視懺悔之力,次第上升。頂即樂土,舉首仰矚,乃見天國,上帝所居。二人將登,Beatrice出,迎之入門。此其大略也。《神曲》自昔稱難解之書,籤釋不一。大意蓋謂人世欲求,緣生罪惡。懺悔贖罪,可得解脫。唯以愛力,乃能超絕一切,與神天合體。其著作殆始終為幼時清淨之愛所貫徹,而Beatrice者,即此淨愛之化身也。
Giovanni Boccaccio(1315-1375)亦Florence人,幼從父業商,棄而學律,復不愜意,去而治希臘文學。與Petrarca友善。著詩歌小說數種,最有名者為《十日談》(Decameron),言一三四八年頃意國大疫,有士女十人,避地村落,互述故事,以消長日。人各一篇,凡十日,共一百篇。取材甚廣,而經其點染,無不美妙。敘述雖間或不莊,第亦時代風俗使然。至其清新快樂之精神,乃能於陰鬱之中古時代,開拓一新方面。厥功甚巨,不僅為義大利散文之開祖已也。
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父為Florence律師,與Dante同以國事被放,流寓於法。Petrarca遂自幼時承Troubadour之影響,學為詩歌,又治古代文學。父死無所依,入教會為長老,唯仍專心學問,作詩不輟。詩之源泉,與Dante同,出於戀愛。嘗識一武士之妻曰Laura,思慕之意,一寄於詩。而Laura旋卒,人世之愛,轉為靈感,中心永慕,如對神明,Dante之於Beatrice,殆可彷彿。又極喜古學,蒐集拉丁古文,不遺餘力。身為景教之徒,而崇拜古教思想,嘗自言其處地在Augustine與Vergilius之間。蓋其馳神往古,欲使景教與古諸神得調和,意極深切,於文藝復興之運動,實大有力焉。
英國有Geoffrey Chaucer(1340-1400)系出北人,以王事使法意諸國,遂仿其詩風,作詩數篇。晚年作Canterbury Tales,雖仿《十日談》,而亦自具特色。詩言有巡禮者三十一人,集於旅次,共赴Canterbury。途中各述故事,以慰寂寥。而所作只二十四篇。其序言(「Prologue」)一篇,寫旅人風采言動,頗極其妙。英自北人入國,言語紛歧,Wycliffe(1325-1385)譯《新約》,英語之力始張。至Chaucer而大定,立近世文學之柱石。而革新之機,則仍來自義大利,距Chaucer之死,已百年矣。
第一章 緒論
一 緒論
歐洲文學,始於中世。千餘年來,代有變更,文化漸進,發達亦愈盛。今所論述,僅最近百年內事。蓋以時代未遠,思想感情多為現代人所共通,其感發吾人,更為深切。故斷自十九世紀寫實派起,下至現代新興諸家。唯文學流別,皆有本源。如川流出山,衍為溪澗江湖,不一其狀,而一線相承,不能截而取之。今言近代文學,亦先當略溯其源。通觀變遷之跡,遞為因果,自然赴之,足資吾人之借鑑者,良非鮮也。
文學發達,亦如生物進化之例,歷級而進,自然而成。其間以人地時三者,為之主因。本民族之特性,因...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古代
第三章 古典主義時代
第四章 傳奇主義時代
第五章 寫實主義時代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古代
第三章 古典主義時代
第四章 傳奇主義時代
第五章 寫實主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