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不論是哪一種專業助人工作者,心理師、社工師、輔導教師,甚至醫師等;不論是在學學生、新手實務工作者,或是已工作一段時間的專業助人工作者,在助人工作歷程中,常會面對「我這樣做對嗎?有違法嗎?我該如何做?」的疑問,尤其面對社會不斷地有新的議題、新的狀況產生,例如,因為疫情更加速了助人工作者採取線上工作的需要;也因為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助人者與當事人在社群上的互動增加,這些狀況都讓我們專業者常會受困在如何做才能維護當事人福祉,或是保護助人者自己的困難局面。
在學習及工作過程中,大家都知道須了解已有的法規與倫理守則,如心理師法、精神衛生法,以及各專業學會的倫理守則等;但也清楚這些準則或規定,不可能告訴你一個如何處理現在狀況的標準答案。對於實際面對此狀況的實務工作者而言,多麼期待可以獲得一個答案或說法,好讓自己可以有所依循。不過,此時常常沒有太多的思考時間與空間。
原著在前述實務現況下,提出專業助人工作中會面臨的各種問題,以及與這些問題相關的倫理議題。例如,核心的助人者價值觀與助人關係議題、當事人的權力與助人者的責任、保密議題、關係界線與多重關係等。此外,本書針對督導、伴侶與家庭治療、團體工作、社區工作,以及專業能力與訓練等層面,在各章節中一一說明這些狀況下可能面對的倫理議題,並提出可依循的倫理原則。
原著的第十一版仍保有第十版在每一章節中的案例討論,讓讀者思索在此狀況下自己的倫理思考與決策,並提出作者自己的評論;且在每一章最前面新增學習目標的條列說明,期望讀者可以更清楚了解透過本章可學習到哪些主要概念。
原作者在本版次每章中均更新文獻年代,以及補充新文獻,尤其在每章中都新增了實務經驗分享此部分,邀請一位實務工作者,分享其對本章特定主題的經驗與看法。
在本版中的各章例如,第1章刪除「原則性倫理和美德性倫理」這個主題;在第2章中有關自我照顧內容因應COVID-19對大眾及專業人員的影響,更加強同理疲乏及自我慈悲的內容;第3章增加「諮商師具有權力和特權」的提醒,闡述治療師的專業責任是「投入到當事人的決策過程中,而不是引導當事人朝向我們認為正確的結果移動。」;第4章中增加對各種多元性別族群的認識,及因COVID-19大流行,也挑戰了專業人員面對多元族群時可能出現的刻板信念與文化偏見,並鼓勵專業者要成為反種族主義盟友(Antiracist Ally)。由於COVID-19對科技使用的影響、美國校園暴力事件的增加以及相關法令的修訂,此版第5-8章更新及拓展相關議題的討論,特別是在運用科技於諮商中的相關倫理與法律議題,諸如線上諮商的知情同意內容、線上諮商界線的設定、網路社交媒體對於界線的影響以及如何培訓學生適應網際諮商環境等。也進一步討論當事人接觸紀錄及了解個人診斷的權利及風險管理;面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及依賴當事人時相關保密的挑戰,及對於暴力、危險、虐待、自傷、自殺以及校園中霸凌及網路霸凌等事件的相關倫理與法律議題的討論。
第9章增加用視訊進行督導的討論,提醒督導者「不得自行假定受督者的性別」;第11章新增了家庭治療在針對家庭中有成員進行物質濫用治療時需要關注的倫理考量,及有鑑於過去家庭治療研究多聚焦於主流的異性戀族群,此次改版加入了對於同性戀族群的關注。此外,亦增加了協助家庭中年幼者參與家庭治療的治療者責任篇幅。第12章中大幅增加有關線上團體諮商及使用網路社交媒體時要考量的倫理議題,包含線上團體諮商的教學實務經驗分享。第13章增添了與社區協作共度危機及創傷的篇幅,並引用了直接性的個案服務與社區具有影響力的成員一起合作的成功案例。此外,亦透過實務經驗分享,呈現如何為社會正義發聲,以及在帶來改變的過程中倡議所扮演的角色。
原著在每章中均列出美加地區各專業學會的相關倫理守則條文,例如,美國心理學會、美國學校諮商師學會、美國諮商學會、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學會、國際社工學會、加拿大諮商學會、加拿大社工學會等相關學會的倫理守則,但在考量讀者及本書頁數的限制下,在翻譯時省略了作者在原著中所一一列出的條文,若讀者想了解,建議可從各專業機構網頁中查詢。且受限篇幅,本翻譯書只能割捨原著中的少部分案例,及實務經驗分享內容,無法全部呈現。
在翻譯本書各章節中,我們會使用當事人、個案等相似名詞表示被服務的對象;文中也會出現諮商師、治療者、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實務工作者等不同名詞表示提供助人專業服務者,但所描述的內容不只適用於諮商師或治療師等特定職稱人員,在此特別說明。
如同原文作者在本書最後的「作者的綜合評論」所說:本書所論及的各種議題,都需要一再反覆地不斷省思,並且對改變抱持開放態度。且專業倫理所面對的這麼多議題,「如果有一個關鍵問題可以將所有問題串聯起來,便是:究竟誰才有權力諮商另外一個人?」期待這個問題可以讓在這門專業中的我們持續思考與反思,若能如此,也表示我們自己及此專業是與時俱進、持續發展的。
修慧蘭、林蔚芳、洪莉竹、王淳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