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舊約與新約,
探究基督宗教與猶太教的重要經典、
綜合古猶太傳統和當代學者的豐富觀點,
揭開逾越節晚餐的神祕面紗,
重新認識基督真實的臨在!
一起探尋耶穌與聖體聖事的猶太根源,
透過古猶太人的視角深入解讀耶穌的逾越奧蹟。
你會發現愈認識最後晚餐,就更瞭解天主的愛!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怎麼慶祝逾越節?
▍耶穌選擇在逾越節建立聖體聖事的用意為何?
▍「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耶穌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布蘭特.皮崔博士要帶你回到猶太根源,還原耶穌教導的現場,告訴你如何從猶太人的視角重新解讀「最後晚餐」的意義。
本書結合猶太文化傳統與詳盡的聖經研究,探索古猶太人對於默西亞和新出谷的殷切盼望。透過逾越節、瑪納和供餅這三把鑰匙,解鎖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的話語及行動,同時闡明耶穌如何將最後晚餐連結到祂的聖死與復活,對耶穌真實臨在於「擘餅」的奧蹟提出精采見解。觀點充滿啟發且增廣見聞,有助於明瞭基督宗教信仰的一大奧祕。
本書特色:
◆ 天主教徒培養聖經素養、釐清觀念的必讀好書!
◆ 有興趣瞭解耶穌真實臨在於聖體聖事的教導及其聖經背景的讀者,這是一本有料又有趣的最佳入門。
◆ 以聖經和古猶太傳統為基礎,帶領讀者回到源頭,在適切的脈絡中理解耶穌言行背後的意義。
◆ 幫助基督徒重新發現聖體聖事的恩寵與奧祕,細嘗品味生命之糧與救恩之杯。適合讀經班、讀書會等成長團體共讀討論;為教友靈修、神父、神師、靈修指導者深具啟發意義。
各界讚譽:
「令人驚豔、耳目一新,本書讓我們發現:原來彌撒聖祭當中有如此美妙又豐富的救恩敘事!」──崔寶臣神父(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聖經神學教授)
「基督宗教各教派對耶穌『生命之糧』的言論有不同的詮釋,都能在這本書找到解開奧祕的鑰匙。作者引導我們追根溯源,理解耶穌話語當中的獨特意義。」──杜敬一神父(聖方濟沙勿略傳教修會會士、聖經學者)
「論述清晰有力,見解深刻獨到,你絕對不想錯過這本好書!」──史考特.韓(Scott Hahn)/美國著名聖經學者、暢銷天主教作家
「認識最後晚餐、耶穌在世使命高峰的最佳指引,帶領讀者以全新眼光探究聖體聖事的精髓。」──廷畝.葛雷(Tim Gray)/美國聖經學者、奧思定學院院長
「以引人入勝、說服力十足的敘述筆法,說明聖體聖事為何成為耶穌默西亞使命的核心。從古猶太人對新出谷、新逾越節、新瑪納和新聖殿的信念切入,闡述耶穌建立的聖體聖事如何實現末世救恩的期望。如果你想研究聖體聖事的聖經根據,這是必讀佳作。」──艾德華.斯里(Edward Sri)/美國天主教神學家、《跟隨我:重拾門徒的初心》作者
「在感恩聖祭中會晤基督,親見天主對世人的愛,這是多麼絕妙動人的觀點!」──卡爾.安德森(Carl A. Anderson)/哥倫布騎士團團長
「雅俗共賞、深入淺出且兼具學術內涵,精闢解析聖經的含意與脈絡,令人興味盎然!」──馬修.雷弗寧(Matthew Levering)/美國知名神學教授
作者簡介:
布蘭特.皮崔(Brant Pitre)
美國著名聖經學者、暢銷基督徒作家及熱門講師,2004年獲聖母大學神學博士學位,專研新約聖經與古猶太教。現任教於美國奧思定學院(Augustine Institute),擔任特聘聖經研究教授。聖經學養深厚扎實,特別關注基督宗教的猶太根源,著有《耶穌與瑪利亞的猶太根源》、Jesus the Bridegroom、The Case for Jesus、Jesus and the Last Supper、Introduction to the Spiritual Life、Jesus and Divine Christology等暢銷好書。
熱愛聖經真理,對傳授聖經知識極具熱忱,善於運用多媒體影音推廣讀經及研經,鼓勵基督徒重新與耶穌相遇。近年投注心力製作多元豐富的有聲產品,探討天主教信仰及神學的聖經基礎,深入淺出的內容大受好評。布蘭特和妻子伊麗莎白育有五個孩子,目前定居於路易西安那州,歡迎造訪他的網站:Brantpitre.com
譯者簡介:
施朝凱
高雄人。2019年於臺北古亭耶穌聖心堂領洗,聖名依納爵。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從事臺灣南島語言學研究,現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亦曾在輔大、耕莘文教基金會開設拉丁文課程。譯有《耶穌與瑪利亞的猶太根源》。期許為主作光作鹽。
崔寶臣(審閱)
瑞士弗立堡大學(Université de Fribourg)聖經神學博士,專長舊約聖經神學。合著有《打開聖經的鑰匙(上):舊約導讀》、《聖經中的修和之路》,譯作包括《舊約聖經導讀:揭開古卷的祕密》、《新約聖經導讀:跟隨福音的旅程》、《天主教倫理真諦》。
章節試閱
前言
探尋耶穌猶太根源
要明白我接下來要說的,有必要先瞭解天主教會關於感恩聖事的教導。感恩聖事的英文是Eucharist,源自希臘文eucharistia,意思是「感恩」,就如同耶穌在最後晚餐的「祝謝」(希臘文eucharistesas)行動(瑪廿六26-28)。
根據天主教信仰,當司鐸在感恩聖祭中拿起餅酒,並念出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說的話:「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感恩聖事的餅酒實在轉變為基督的體血。雖然餅酒的外觀(味道、觸感等)皆不變,但實質已不再是餅和酒了,而是成為耶穌基督― 祂的聖體、聖血、靈魂和天主性。以上稱為耶穌「真實臨在」(Real Presence)於聖體聖事的教理(參閱《天主教教理》1373~1378號)。按常理來看這端教理,任誰都難以相信,包括與我展開神學爭辯的新對手。
那位牧師問道:「你怎麼看主的晚餐呢?你們天主教徒怎麼會教導餅和酒確實變成耶穌的身體和寶血?你真的信嗎?太可笑了吧!」
我答說:「我當然相信!聖體聖事可是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事。」
他這樣回應:「你是不是沒搞清楚,如果主的晚餐真的是耶穌的身體和寶血,你就是在吃耶穌,這樣不就成了食人族?」他故意停頓一下,製造戲劇效果:「俗話說『人如其食』,難道你沒發現,如果你真的能夠吃下耶穌,那麼你豈不成了耶穌嗎?」
我被問得啞口無言,而他臉上露出一抹考倒對手的勝利微笑。的確,我當下不知該如何回應。就算我讀過整本聖經,也沒精通到把天主教教義的每個聖經出處都記得一清二楚。我約略認識自己的信仰,但未必知道為何而信,更不用說去哪裡找到支持論據。多年後,我才知道有好幾十本書都在談論這些主題,針對天主教常招致的異議與誤解提出聖經上的答案。
我愈是沮喪,就更加體認到那位牧師發動的連番攻擊當中,有一記傷我最重,就是他嘲笑耶穌真實臨在於聖體聖事的這端道理。我無法不去想這件事。在我的整個生活中,聖體聖事一直是我信仰的核心。兒時記憶裡,我不曾因任何理由錯過主日感恩聖祭(天主教徒通常稱為彌撒)。我也不曾質疑聖體聖事真的是耶穌的體血,片刻都沒有懷疑過。這話聽來或許難以置信,但事實確實如此。
我因著信仰接受了教會的教導。長大後,即便曾冒出幾個神學疑問,但對於耶穌真實臨在於聖體聖事,我從未有過不符聖經的念頭,遑論質疑這道理是否真確無誤。想不到竟碰到這麼一位有神學碩士學位的牧師,明顯比我更熟悉聖經,還嘲諷我所信的道理。
那麼,我該往哪兒走?我該怎麼做?頭腦裡迸出合乎邏輯的下一步,就是回到聖經,自己去找答案。
就在那時,發生了徹底改變我生命路程的一件事。我從床鋪起身,打開檯燈,往書架走去,拾起領受堅振聖事時父母送的禮物,那是一本皮面金邊的新美國版聖經(New American Bible,簡稱NAB版)。
我有些急切,又忍不住心想:「難不成耶穌真實臨在並非出自聖經的教導?」我打定主意就算通宵熬夜,也要自己把答案找出來。但當我打開聖經,神奇的事發生了!(我在此申明以下所言句句屬實。)我並未翻頁或瀏覽目次,也沒有特意尋索可能符合當時感受的經文章節。我就是直接翻開聖經,往下看,立刻就看到一段紅字,正是耶穌所說的話: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若六53-55)
我在同一天二度熱淚盈眶,淚水更模糊了視線。然而,這一次是喜悅的淚水,這喜悅是來自發現我童年對聖體聖事的信仰,並非如那位牧師所暗示的不合乎聖經。我感到欣喜若狂,因為耶穌早已說過祂的肉和血是真正的食物、真正的飲料,也命令門徒都要領受以獲得永生。我心想:「什麼!聖經真的這樣說嗎?我怎麼不記得?我怎麼會忽略這一段?」
(全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見《耶穌與聖體聖事的猶太根源》)
前言
探尋耶穌猶太根源
要明白我接下來要說的,有必要先瞭解天主教會關於感恩聖事的教導。感恩聖事的英文是Eucharist,源自希臘文eucharistia,意思是「感恩」,就如同耶穌在最後晚餐的「祝謝」(希臘文eucharistesas)行動(瑪廿六26-28)。
根據天主教信仰,當司鐸在感恩聖祭中拿起餅酒,並念出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說的話:「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感恩聖事的餅酒實在轉變為基督的體血。雖然餅酒的外觀(味道、觸感等)皆不變,但實質已不再是餅和酒了,而是成為耶穌基督― 祂的聖體、聖血、靈魂和天主性。以上稱為耶穌「真實臨在...
作者序
推薦序
參與基督愛的祭獻
時隔兩千年,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將耶穌被釘十字架視為祭獻。長久以來,基督徒因襲此觀點加以講述、祈禱和思考。
然而,在第一世紀見證過此事件的猶太人,他們可不會、也不可能將十字架苦刑視為一種祭獻。在古代世界,十字架苦刑絲毫不具祭獻的象徵。在加爾瓦略山既沒有祭壇,也沒有合格的司祭。那裡只有死亡,而且是發生在聖殿外,甚至是在聖城之外。為猶太教來說,聖殿才是唯一有效的祭獻場所。
不過,聖保祿宗徒為當時代的基督徒,尤其是他的猶太同胞指出兩者之間的關聯。
在《格林多前書》中,保祿先引出「十字架」一詞(格前一18),接著稱基督為「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已被祭殺做了犧牲」(格前五7)。以此,他將慶祝逾越節的最後晚餐,與加爾瓦略山的十字架連結起來。
事實上,正是第一次的感恩禮(Eucharist,亦即感恩聖事/聖體聖事),將耶穌的聖死從處決轉化成奉獻。耶穌在最後晚餐交付自己的身體,為眾人而捨,也交付自己的血,為大眾傾流,如同在祭壇上。
保祿在重述最後晚餐時(格前十一23-25),是以祭獻的用語來講述此一事件。他援引耶穌所說「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路廿二20;格前十一25),令人憶起梅瑟在宰殺牛犢奉獻和平祭時說的話:「看,這是盟約的血。」(出廿四8)正是祭獻的血使盟約生效,因為梅瑟這麼說過,而耶穌也如此說道。
祿同樣引述耶穌的話,稱最後晚餐是「紀念」,這是聖殿祭祀(紀念的祭獻)中的一種專用名稱。為避免信友忽略遺漏上述的關聯,保祿將基督徒「主的晚餐」(感恩聖事),與聖殿的祭獻(格前十18)及外教人的祭祀(格前十19-21)相互比較。他說,所有的祭獻都促進共融和相通。祭祀邪神是與邪魔相通,而基督徒的祭獻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和血(格前十16)。
除此之外,保祿對基督受難有著絕妙見解。他告訴我們,受難不只是關乎耶穌受的苦有多大,也在於祂的愛有多深。愛將受苦轉化為奉獻犧牲。
耶穌在加爾瓦略山的聖死不單單是殘忍、血腥的處決。耶穌的聖死,早已因祂在「樓廳」(晚餐廳)的自我奉獻而受到轉化,變成獻上無玷無瑕的逾越節祭品,變成大司祭的自我犧牲,祂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祂是司祭,也是祭品。因為「基督愛了我們,且為我們把自己交出,獻於天主作為馨香的供物和祭品」(弗五2)。那就是愛:完全的自我交付。
感恩聖事將那自我交付的愛注入我們內,使我們的愛與基督的愛相連,將我們的祭品與祂的祭品結合。保祿如此宣講:「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羅十二1)請注意,保祿提到「身體」(bodies)時用複數,而「祭品」(sacrifice)則是用單數。我們雖然眾多,但我們的祭品卻與耶穌的祭品合而為一,那是主耶穌一次而為永遠的祭獻(參希七27、九12、九26、十10)。
保祿教導我們感恩聖事指向十字架,而十字架指向復活。基督徒在領聖體(共融)時,所吃下的是耶穌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人性。我們藉著苦難來參與此聖事,但我們領受聖體作為永恆光榮的保證,並蒙享此聖寵得以承受其他苦難。
這是我們難以完全明白的道理,除非我們先學會用「起初如何」(譯按:出自〈聖三光榮經〉)的方式來看待感恩聖事,亦即透過初期猶太基督徒的視角──他們看到古老又熟悉的世界行將結束,也看見作為新耶路撒冷的新世界就要降臨。布蘭特.皮崔博士所寫的這本好書,提供領會「過去如何」所需的一切,使我們得以更清楚地看見那個「今日亦然,直到永遠」的世界。
史考特.韓(Scott Hahn)/美國著名聖經學
推薦序
參與基督愛的祭獻
時隔兩千年,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將耶穌被釘十字架視為祭獻。長久以來,基督徒因襲此觀點加以講述、祈禱和思考。
然而,在第一世紀見證過此事件的猶太人,他們可不會、也不可能將十字架苦刑視為一種祭獻。在古代世界,十字架苦刑絲毫不具祭獻的象徵。在加爾瓦略山既沒有祭壇,也沒有合格的司祭。那裡只有死亡,而且是發生在聖殿外,甚至是在聖城之外。為猶太教來說,聖殿才是唯一有效的祭獻場所。
不過,聖保祿宗徒為當時代的基督徒,尤其是他的猶太同胞指出兩者之間的關聯。
在《格林多前書》中,保祿先引出「...
目錄
推薦序 參與基督愛的祭獻/史考特.韓
前 言 探尋耶穌的猶太根源
第一章 最後晚餐的奧祕
耶穌與猶太教
不可吃血
透過古猶太人的視角
第二章 猶太人在等待什麼?
什麼樣的默西亞?
猶太人盼望新的出谷
耶穌與新出谷
第三章 新逾越節
逾越節的聖經根源
耶穌時代怎麼過逾越節?
耶穌與新逾越節
你們必須吃羔羊
第四章 默西亞的瑪納
會幕中的瑪納
來世之糧
耶穌與新瑪納
「這話生硬」
第五章 供餅
「面」餅
「請看,天主對你們的愛」
耶穌與新供餅
真實的臨在
第六章 第四杯酒與耶穌之死
猶太逾越節晚餐的形式
耶穌是否吃完最後晚餐?
我渴了
第七章 基督信仰的猶太根源
復活節就是逾越節
瑪納的身影
為紀念我
第八章 前往厄瑪烏的路上
致謝
研讀指南
註釋
附錄 天主教/基督教聖經目錄對照表
推薦序 參與基督愛的祭獻/史考特.韓
前 言 探尋耶穌的猶太根源
第一章 最後晚餐的奧祕
耶穌與猶太教
不可吃血
透過古猶太人的視角
第二章 猶太人在等待什麼?
什麼樣的默西亞?
猶太人盼望新的出谷
耶穌與新出谷
第三章 新逾越節
逾越節的聖經根源
耶穌時代怎麼過逾越節?
耶穌與新逾越節
你們必須吃羔羊
第四章 默西亞的瑪納
會幕中的瑪納
來世之糧
耶穌與新瑪納
「這話生硬」
第五章 供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