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訂版中,為讓讀者更加瞭解臺灣化工教育和臺灣化學工業兩者的發展如何相互影響,第一至三篇關於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歷程摘錄為〈序章〉,並在該章最後借附錄「化工教育因應化學工業發展的措施」,彰顯化學工業的發展對化工教育的影響。
在第一章第四節「經濟發展後的工職及大專化工教育」,增補了「工業職業教育的改進」;第五節修改標題為「高科技對高工及大專化工教育之衝擊」,增加說明高級工業職業教育之調整、大專化工教育之變遷以及因應推動淨零碳排與AI科技,建議化工科系的作法。
第二章保持原貌未作改變;第三、四章則僅略作增補。第五章是請原作者之一周宜雄副校長,就民國100年至今,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的變遷、評鑑方式的改革、入學管道的多元化,以及化工系所之改名和轉型等作較詳細的說明。第六章則請台大化工系童國倫教授接替增訂的工作,就普通大學十年來,新生與畢業生的人數、必修學分內容及學術研究的領域等作統計分析與說明。第七章則僅略作修訂。最後將十年來跟教育相關的重要事項,增補在「大事紀」中。
作者簡介:
翁鴻山
翁鴻山教授歷任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主任及化工研究所所長、研發會執行長、副校長、藝術中心主任、生物科技中心主任、代理校長、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籌備處召集人。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化學反應工程及觸媒在環保與能源科技的應用,為該校講座教授,二OO九年退休,獲頒名譽講座教授。曾擔任高雄工學院教務長暨化工系主任、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教育部顧問室顧問。
曾撰寫成功大學工學院院史沿革篇、編纂成大化工系系史(化工潮源)、負責建置成大化工系史館及設置於成大化工系之臺灣化工史料館。
二O一五年發起在成功大學設置臺灣工程教育史料館(或中心),編纂「臺灣工程教育史叢書」及協助成大博物館進行工程教育展示系列之前置作業。
章節試閱
中等與大專的工業教育和工程教育的規劃與發展,是因應國家經濟建設、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臺灣的化工教育也是隨著政府政策、化學工業和科技發展而變遷。所以為了讓讀者瞭解臺灣化學工業發展的簡史,筆者特將《臺灣化工史》的第一至三篇 1 關於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歷程,摘錄為本書的〈序章〉;讀者在閱讀隨後的第一章時,可以更加瞭解臺灣化工教育和臺灣化學工業兩者的發展如何相互影響。
本章最後借附錄「化工教育因應化學工業發展的措施」,彰顯化學工業的發展對化工教育的影響。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概要
日治時期(1895-1945年)初期民間以舊式的方法製造民生用品,其後開始改以新式的方法製造糖、食用油、樟腦等,也由糖蜜製造酒精大量出口到日本;日治後期又以蔗渣製造紙漿建立造紙工業。第一次大戰發生後,因燒碱(氫氧化鈉)無法進口而以硫安法自行製造,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日本為了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競逐及向華南與南洋擴張勢力,遂開始在臺灣,發展工業,1934年日月潭發電所竣工後,燒碱改用電解法生產,奠定碱氯工業的基礎,也帶動化學工業的發展。中日戰爭(1937年)發生後,日本為向南洋和華南發展,積極在臺灣發展工業,除持續發展碱氯和肥料等工業外,為應港口、鐵路、糖廠、發電工事的陸續興建,興建多座水泥廠,也開始在高雄建立第六海軍燃料廠,成為戰後臺灣石油工業發展的基礎。
一、初期的狀況農作物加工業為主
臺灣自1895年被清廷割讓予日本後,最初二十年間的工業主要以舊式的方法製造粗糖、食用油、醬油、樟腦等及紡織為主,跟這些工業相關的機械工業為輔,可說大部份為農作物加工業及家庭工業,尚未進入工業社會。
二、化工業開始發展
隨後,藉由化學知識與技術結合,運用分析與合成技術,上列產業出現激烈的變化,加之開發出許多有價值的產品,因而建構了化學工業的雛形。
第一次大戰時有些由歐洲生產的物品無法進口,例如:重要的工業原料燒碱(氫氧化鈉),只好在日本和臺灣製造,即所謂「第一次進口替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 後,日本為了向華南與南洋擴張勢力,遂開始在臺灣發展工業。包括製糖、釀酒、酒精、樟腦、香料、油脂、製紙、製藥、肥皂、肥料、製革、工業藥品、紡織、染料、橡膠、燃料等工業。
三、傳統化學工業逐漸改以機械化生產
1. 製糖業
荷蘭統治時期,招募漢人來到臺灣耕種, 並且鼓勵漢人種蔗製糖。製糖場所稱為糖廍。
日治初期,蔗糖的生產仍由傳統糖廍進行。1900年底成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02年在今高雄橋頭設置臺灣第一座新式糖廠,從英國進口壓榨機、分蜜機、法國製的效用罐。初期並不順利,於是出現了「改良糖廍」,改用新式機器。
其後,新式糖廠大量設立。1912年,有新式糖廠26座,改良糖廍32座;1941年,有新式糖廠50座。
2. 釀酒業
臺灣原住民在很久以前即開始用自己的方法釀酒,荷蘭統治時期,漢人移民也已經開始在臺灣釀製米酒。
1904年的調查,酒類生產量排名依序是米酒、糖蜜酒、甘蔗酒、蕃薯酒、濾仔酒及紅酒,原料是米、蕃薯及甘蔗。有2,678家酒廠,其中約2/5為糖廍,生產濾仔酒。1910年代釀酒原料由濾仔土、甘蔗汁轉換為糖蜜,釀酒種類開始單純化,集中在米酒與糖蜜酒。機械化製糖業的發展,可供應大量糖蜜,也讓南部糖蜜酒業者引進最新設備、大規模之釀酒設備大量生產糖蜜酒。
1922年總督府為了有效增加財源,將釀酒業收歸專賣,也由政府進行生產。直到2002年政府取消煙酒公賣制度,釀酒業才回歸民間產業。
3. 製革業
清代臺灣社會已有牛皮加工業可製皮箱。林清秀在1912年選擇臺北設立臺灣製革會社,並利用相思樹皮提煉單寧(Tannin, 亦稱鞣酸),開始用較近代化的生產方式製革。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總督府採取了三個措施增產:
(1) 收購四個規模較大的製革工廠,合併成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並於臺北及高雄設新廠統籌製造。
(2) 制定法令強制豬隻剝皮提供皮源。
(3) 徵集相思樹皮提煉單寧。
4. 樟腦業
臺灣早期的製腦法(稱為焗腦)是類似本草綱目的煉腦法,是由福建漳州一帶隨著移民東渡而傳入臺灣。1895年以後由日本引進比較新式的焗腦設備。焗腦時,是將樟木片放入蒸餾槽中,槽下以熱鍋煮水,以水蒸氣蒸木片,將樟木片中的樟腦油蒸餾出來,蒸出含樟腦的蒸氣,以麻竹管將蒸氣引入水中冷卻成液態,流到一個桶子中靜置,樟腦油會浮在水面上,引流出來就是樟腦油,樟腦油溫度降低以後,就會有樟腦結晶出來。
比較新式的焗腦設備是將腦鍋與炊桶分開,蒸氣由鍋爐產生後,以管線引至炊桶,這樣可以用一個鍋連接幾個炊桶,增加焗腦效率。1898年臺灣總督府設立樟腦專賣局,下設有樟腦精製廠。1911在臺北設立官營工場(南門工場)開始使用分餾塔,由樟腦油分離樟腦及其它成份,生產再製樟腦。將再製樟腦及山製樟腦用昇華法精製樟腦。
1914年以前,為樟腦產業的全盛期,臺灣樟腦佔世界第一產量,年生產佔世界總產量的70%。當時樟腦之主要用途為製造賽璐珞(Celluloid)的可塑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的影響下,樟腦產量銳減。1919年將樟腦改為官督民辦,成立臺灣製腦株式會社,以加強控制並減低成本。1934年解散製腦會社,改由專賣局直接經營,以對抗人造樟腦的競爭。1934年以後,合成樟腦(萘丸)逐漸興起,分食天然樟腦的需求。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產量銳減,而於第二次大戰之後,漸漸被合成樟腦取代。
樟腦的用途很多,除了使用在製藥用途上,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在早期塑膠較不普及時,樟腦為製作底片重要的原料,在民間,樟腦一般製成樟腦丸,用於驅蟲、除臭。樟腦具毒性,不可直接食用。合成的樟腦丸過去主要使用的是萘與萘酚,因此又稱為「萘丸」;現在則大部分被對二氯萘所取代。
5. 搾油業
清代臺灣已經有舊式木搾油坊產製芝麻油、花生油。日治時期,在臺北廳農會勸誘下,王慶忠等四人1908年7月創立臺北製油公司,採用水壓式壓搾機,生產食油外也用豆粕製造肥料。1915年由日本人設立的藤田豆粕會社,自中國東北輸入大豆,使用水壓式壓搾器壓製大豆油,是臺灣最早出現的正式機械搾油工廠。
二戰時期,為了增產軍需用油,總督府獎勵日本人在臺灣開設新式榨油工廠,又強制五個州各設立壓榨米糠油工廠一所,發展成較大規模之機械化工廠。由蓖麻種子可提取蓖麻油,從而製造生質柴油、潤滑油及醫藥,所以總督府鼓勵種植蓖麻,用於製造潤滑油。
6. 竹紙業
臺灣傳統竹紙是用來製造祭祀用紙錢,但因生產不足供應需求,紙錢、書寫用紙及包裝用紙也自中國輸入。日本領臺後,竹紙用途變化不大。因竹材是臺灣豐富的資源,總督府想加以利用,先創立嘉義模範製紙場,採用水力機械改良製紙技術但未成功。
接著由日本財閥投資臺灣三菱製紙所,輸入機械,計畫大量生產紙漿,亦因技術不足而失敗,竹紙業繼續保持原有狀貌。約在1920年代中期,採用機械化製程造紙成功。第二次大戰之後由臺灣紙業公司臺中廠及久大紙廠,用更新的機械並採用更大規模製造。
7. 製鹽業
1895年6月日本開始統治臺灣,7月便廢除了專賣制度,鹽產無法順利銷售,鹽民大多轉業而使鹽田廢晒。1899年,總督府恢復專賣制度。兩年後,臺灣鹽田面積恢復到清朝的規模,並且有能力向日本出口鹽。
第一次大戰期間,工業用鹽需求增加,專賣局決定建設新式鹽業,在1919年成立臺灣製鹽株式會社,生產煎熬鹽。1930年代,日本化學工業興起,工業用鹽的需求增加,且擬發展鹼氯工業,專賣局遂在1936年制定以生產工業用鹽為目標的新鹽田四年興建計畫。
四、新化學工業的興起
日治時期,臺灣的化學工業技術研究,由日本人主導,目標是充份利用臺灣原料,供應日本需要,最有成就的產業與糖及樟腦相關,即蔗渣紙漿及芳香油;其次是製造燒鹼的電化學工業,都是日治後期的重要化學工業。相關的技術來源可概分為三類:
1. 運用近代學理改良、發展的傳統產業,以製藥業為主。
2. 日本人在臺灣研究發展出來的產業,主要是糖與樟腦相關產業,找到新的利用方式。
3. 在日本國內吸收歐美技術後,將它移轉到臺灣,先後有肥皂業、化學肥料及鹼氯工業。
日治後期化學工業的發展,深受重要建設及事件的影響。1934年日月潭發電所竣工後,電化學工業逐漸發展,1935年創立製鋁工廠,燒碱也於1940年開始生產。中日戰爭爆發後,經由醱酵產製的酒精、無水酒精及丁醇等成為重要戰略物資。橡膠、製革、燃料等亦成為軍需工業。
中日戰爭爆發後,經由醱酵產製的酒精、無水酒精及丁醇等成為重要戰略物資。橡膠、製革、燃料等亦成為軍需工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2年日本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後,喪失了在西太平洋的主導權,日本與臺灣間的海運愈形艱困,許多原由日本進口的產品改在臺灣製造,形成「第二次進口替代」的局面。
中等與大專的工業教育和工程教育的規劃與發展,是因應國家經濟建設、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臺灣的化工教育也是隨著政府政策、化學工業和科技發展而變遷。所以為了讓讀者瞭解臺灣化學工業發展的簡史,筆者特將《臺灣化工史》的第一至三篇 1 關於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歷程,摘錄為本書的〈序章〉;讀者在閱讀隨後的第一章時,可以更加瞭解臺灣化工教育和臺灣化學工業兩者的發展如何相互影響。
本章最後借附錄「化工教育因應化學工業發展的措施」,彰顯化學工業的發展對化工教育的影響。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概要
日治時期(1895-1...
目錄
序 章 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概要 / 翁鴻山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概要
第二節 戰後迄今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概要
附錄:化工教育因應化學工業發展的措施
第一章 臺灣化工教育及相關政策之演變 / 翁鴻山
前 言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實業教育及化工教育
第二節 戰後初期的職業教育及化工教育
第三節 美援時期的職業教育及化工教育美援對台灣化工教育的影響
第四節 經濟發展後的工職及大專化工教育
第五節 高科技對高工及大專化工教育之衝擊
第六節 新科技對大專化工教育之衝擊
第二章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之化工教育 / 翁鴻山
第一節 日治時期之中等工業教育
第二節 日治時期化工類之中等工業教育
第三節 日治時期之高等工業教育
第四節 日治時期之高等化工教育
第五節 戰後初期(1945-1960)高等工業教育之情況
第六節 戰後初期高等化工教育之情況
第七節 美援對高等化工教育的影響
第八節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培育化工人才對化工產業發展的影響
第九節 戰後留學潮對化工教育及化工產業發展的影響
第三章 初高職化工教育 / 曾勘仁、黃進添
前 言
第一節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1860〜1945年)
第二節 戰後初期(1945〜1954年)
第三節 石化工業發展時期 (1954〜1980年)
第四節 新科技產業時期(1980年至今)
第四章 專科化工教育 / 何清釧
第一節 臺灣工業專科學校興辦情況簡述
第二節 各學制專科化工教育畢業生人數統計
第三節 各學校化工科沿革 / 何清釧、翁鴻山
第四節 專科化工教育的課程發展
第五節 教育部對專科學校師資的規定
第六節 工業專科學校皆升格技術學院
第五章 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化工教育 / 周宜雄、劉清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化學工程技職教育發展
第三節 技術學院
第四節 科技大學
第六章 一般大學及研究所化工教育 / 呂維明(原著作)、童國倫(增訂者)
第一節 國內化學工程系所的設立
第二節 招生
第三節 課程
第四節 研究
第七章 化工教育之檢討及展望 / 翁鴻山
一、化工教育之回顧
二、化工教育之檢討
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對技職教育的影響
四、化工教育之展望
附錄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開校典禮致詞/ 日治時期台灣時報資料庫(1898~1945合集)
大事記 / 翁鴻山
序 章 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概要 / 翁鴻山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概要
第二節 戰後迄今臺灣化學工業發展概要
附錄:化工教育因應化學工業發展的措施
第一章 臺灣化工教育及相關政策之演變 / 翁鴻山
前 言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實業教育及化工教育
第二節 戰後初期的職業教育及化工教育
第三節 美援時期的職業教育及化工教育美援對台灣化工教育的影響
第四節 經濟發展後的工職及大專化工教育
第五節 高科技對高工及大專化工教育之衝擊
第六節 新科技對大專化工教育之衝擊
第二章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之化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