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上篇 五行的本質是五代理人網路系統
第一章 五行的本質:五代理人網路系統
1.1 揭開五行的假面具
1.2 五行的本質在於代理不在於分類
1.3 五行分類的科學基礎:全息理論
1.4 五行系統即是五代理人網路系統
1.5 建立五行思想的一般系統理論
1.6 五行網路的「和而不同」與現代網路的「同而不合」
第二章 五行的歷史發展:先代理後分類
2.1 五行發展的二個階段四個時期
2.2 五行分類的對象是代理人
2.3 區分五行分類與萬物分類
2.4 區分五行學說與五行規範
2.5 五行代理人的四階段演化
2.6 五行大義所列是五行代理人
2.7 無生剋之實的五行代理人
2.8 五行的自然哲學思想
第三章 五行生剋的象形關係
3.1 五行相剋的象形關係
3.2 五行相生的起源
3.3 五行相生的象形關係
3.4 五行相生與相剋圖像的結合
3.5 圖像式生剋作用的缺陷
第四章 完整的五行生剋作用:三生三剋
4.1 五代理人的網路系統
4.2 抽象化代理人的生剋作用
4.3 生與剋的副作用:副生與副剋
4.4 生與剋的反作用:反生與反剋
4.5 完整的五行生剋關係:三生三剋的結合
4.6 五行的生剋過度與補救
中篇 五行生剋的量化與代數運算
第五章 五行生剋的量化與符號化
5.1 代理人的符號化
5.2 生剋關係的符號化
5.3 量化生剋關係
5.4 建立五行網路系統的數學模型
5.5 五行學說的驗證與修正
5.6 與現代多代理人網路系統的比較
5.7 現存的五行學說數學模型
第六章 五行生剋的代數運算
6.1 五行網路的代數模型
6.2 五行網路的穩定性分析
6.3 五行網路的共識態與能量守恆
6.4 五行網路的回饋機制
6.5 驗證五行生剋過度的自動補救功能
6.5.1 生者過度的自動補償功能
6.5.2 被生者過度的自動補償功能
6.5.3 剋者過度的自動補償功能
6.5.4 被剋者過度的自動補償功能
6.6 五行網路的中與和、大同與小康
第七章 五行與線性代數
7.1 五行向量與五行矩陣
7.2 由生剋規律推導五行矩陣
7.3 五行矩陣的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7.4 五行向量的求解
7.5 五行特徵值與穩定性分析
7.6 離散時間五行網路的代數運算
7.7 以實驗方法決定生剋係數
7.8 一般型五行網路的代數運算
下篇 五行代數的科學與人文應用
第八章 五行社群網路的合作與對抗結構
8.1 五行社群網路的靜態平衡
8.2 五行社群網路的動態平衡
8.3 五行社群網路的退化結構
8.4 以生剋運算分析春秋五霸的國勢消長
8.4.1 春秋五霸所對應的五行網路
8.4.2 春秋五霸對峙的靜態平衡分析
8.4.3 求解春秋五霸生剋運作的數學方程式
8.4.4 春秋五霸的五種基本對峙型態
8.4.5 春秋五霸國勢消長的數值模擬驗證
8.5 以生剋運算分析戰國七雄的國勢消長
8.5.1 戰國七雄所對應的七行網路
8.5.2 五國合縱抗秦齊連橫
8.5.3 六國(五國)合縱抗秦
8.5.4 五國合縱分抗秦齊
第九章 五行網路的科學實現
9.1 五行網路在電路的實現
9.2 五行網路在無人機編隊飛行的實現
9.3 五行編隊飛行與合作型編隊飛行的比較
第十章 陰陽與五行的整合代數運算
10.1 五行的陰陽屬性
10.2 「同性相生、異性相剋」模式
10.3 「異性相生、同性相剋」模式
10.4 陰陽五行的臨界穩定
10.5 具有自生功能的陰陽五行系統
10.6 三種五行系統的關係
第十一章 五行網路的擴展:N行網路
11.1 四行網路
11.2 五行網路
11.3 六行網路
11.4 八行網路
11.5 七行網路
11.6 九行網路
11.7 一般N行網路
附錄A 五行與圖論
A.1 五行圖的基本元素
A.2 五行圖的鄰接矩陣與關聯矩陣
A.3 五行圖的拉普拉斯矩陣
A.4 五行圖的穩定性
附錄B 五行與黃金比例(英文讀本)
B.1 Introduction
B.2 Results
B.3 Discussion
B.4 Methods
B.5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