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文為回顧《雄獅美術》,並且向他曾親炙的藝術家表達致敬之意,用幾年的時間,逐一將這些美術史高峰上的藝術家融入他個人的創作。這批畫作不但掌握前人一生創作的精華,同時也描繪他心中所見畫家親切的容貌。這些畫家們曾以灼灼之眼,召喚著臺灣美術創作的理想,幻化成不朽的青春。相信李賢文在用心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並與老師們對話,他們也將永遠以灼灼之眼,召喚著作者的靈魂,繼續不斷地創作臺灣美術史上的高峰。——顏娟英
這本《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書中,收錄了二十篇從二○一七年底到二○二三年的作品及畫記,共分成四類:西畫雕塑、膠彩、書畫,以及其他類。我收到書稿時的驚喜與感動,就像我第一次搭北迴鐵路,藍皮火車穿過了崇山峻嶺之後,太平洋倏然在眼前開展,我忍不住驚嘆,看見了一個台灣的美術時代在書頁如波濤湧動。二十個藝術家,不同的人生故事,在編輯的過程中開始在靈視中浮現:我讀到梳著光潔小髻的張捷阿嬤為李賢文前輩把陳澄波的畫作開箱那一刻,內心激盪不已,眼角泛淚;我循著作者腳步下到礦坑看著畫家洪瑞麟如何蘸著汗水和地上褐土畫下礦工的群像;我看到庶人畫家洪通站在他以生命彩繪屋子前展現他的夢想;我還看到畫家席德進在他生命的最後那望向人世的炯炯目光。不只是畫,不只是文章,我看到是一列行走的台灣藝術家如何點亮我們的世代,而推手正是本書作者李賢文。——廖志峰
臺灣美術的視角,如果能夠包含對歷史的敬意與對人性的溫情,那麼,這樣的史觀,必然更貼近歷史真實,也更具創造性的想像!於是,我試圖用「文字」記錄當年與先行者的關係與對應;用「繪圖」表現他們「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的音容樣態。以意像與圖像,雙重建構出臺灣美術更具景深的願景。當回憶細節與文學情境,再度綻放歷史的光影,一個又一個美術前輩的出列,也站立出臺灣美術發展的稜線。——李賢文
作者簡介:
李賢文
1971年 畢業於輔仁大學,同年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1973年 成立雄獅圖書公司,擔任發行人。
1986年 應美國在臺協會邀請,赴美訪問一個月。
1996年 《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2012年起分別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政大藝文中心與臺北藝境畫廊舉行水墨個展。著有《人間清曠》、《美的軌跡》、《文山春秋》與《後山有愛》。
2013年 《人間清曠》獲金鼎獎。
2017年 應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個展「返回自然之夢」。
2021年 應屏東美術館之邀,舉行個展並出版《台灣雲豹回來了》。
2022年 在台北雄獅星空舉行個展並出版《節氣24帖/疫情下的創作》。
2024年 應國家圖書館之邀舉辦「雄獅美術暨李賢文畫作捐贈展」
推薦序
灼灼雙眼,看盡臺灣美術的高峰
顏娟英
我認識李賢文先生,大約是在開始著手蒐集台灣美術史田野資料之際。一九八八年秋,國科會研究補助計畫通過後,我分別拜訪雄獅美術出版社與藝術家雜誌社,訂購全套期刊,早期已經絕版部分,出版社答應提供影印本,這批書已入藏研究所內圖書館。毫無疑問地,研究台灣現代美術史,除了日治時期的官報,《台灣日日新報》之外,《雄獅美術》(一九七一年創刊)與《藝術家》(一九七五年創刊)這兩本雜誌同樣是需要逐頁閱讀的重要資料。
一九七九年初,李賢文開始有計畫地帶領著他的編輯群、攝影師,走訪第一代藝術家,拍攝人物與作品,寫下第一手的現場記錄,並委託藝評家進行分析、座談,逐月出版具有份量的美術家專輯。在文化資訊有限的年代,這本專業美術期刊普遍受到大專生與社會人士的歡迎。雄獅出版社的書籍也曾經引領一代風騷。同時,富有雄心壯志的李賢文一心想推動畫廊,一九七九年先獲春之藝廊的支援讓他得以發揮,接著一九八四年底自行成立雄獅画廊,與許多畫家的互動變得更為多元、緊密。正是這前無古人的經歷,讓李賢文自信地寫下,「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
一九八○年代後期我所認識的李賢文,宛如藝文界的領航者,身兼多重文化事業,更擁有龐大的顧問團,包括歃血為盟的同學,李乾朗、奚淞、姚孟嘉等等,來往親密的文化名人如蔣勳、林谷芳,還有學者如石守謙等等,我做為後進,通常保持著適當距離。一九八九年我接到雄獅画廊邀請參加第十四屆新人獎評審,想用力推掉,承辦人追問我是否一直收到月刊?只好默默出席。模糊的印象中,我參加次數不多,卻也是機會難得,記得在席上認識了蔣勳,並一起到公館寶藏巖附近探訪了美術創作獎得主鄭在東(一九九二)。也是在這種場合,我曾被帶到一旁,欣賞預定下個檔次展出的劉耿一畫作,並且接受邀請撰寫評介(一九九一)。
我不是刻意和李賢文保持著適當距離,其實作為一名客觀的研究者,我尊重每一位接受採訪、研究的藝術家,故自然保持適當的距離。當我翻閱本書,拍攝到陳進在閨房兼畫室內,穿著居家服,站在梳妝台前補粧的照片,難免驚嘆不已。想想我也曾經三次拜訪當年作為新竹香山名門閨秀陳進嫁妝,位於天津街的舊宅。我有錄音稿和拍攝作品的幻燈片為證,卻沒有留下任何畫家日常的生活照片。毫無疑問,李賢文身為雜誌社的主編兼報導者,他的視角遠比一位拘謹的學者更為縝密而活潑。不過,最特別的是李賢文透過畫筆與文字娓娓道來,他個人如何以灼灼雙眼,反覆貼近觀察、審思書中的二十位藝術家,並且與他們建立濃厚感情。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九六二年中學階段曾經在業師何肇衢的引領下,帶著自己的作品,首次拜訪名畫家李石樵,全程緊張而茫然。一九八八年我在寧安街第一次拜訪老畫家,竟然也有相似的經驗。年過八十的李石樵安適地坐在藤椅上,卻面無表情,簡短幾個字回應我一連串的問題,令我摸不著邊。他好比美術史上一塊巨碑,而我老是撞牆。一九七九年李賢文為了一探老畫家的真面目,清晨五點請專業攝影師,跟拍李石樵一個人在昏暗的大學運動場,一圈圈地長跑。鏡頭側寫出藝術家為了終極創作,永不放棄的毅力。一九八九年,我再次拜訪老畫家時,帶著許多黑白與彩色的作品圖片,終於讓他打開心房,耐心為我回顧他獨自在畫布上長跑,創作的艱辛與光榮心得。
這些資深藝術家的年紀幾乎等同作者的父執輩,書中對於藝術家的懷想竟也伴隨著作者對父親李阿目難以割捨的情感牽繫與感恩,父親早年創業維艱,卻一路溫暖地關懷、支持他的理想,讓他在新時代文化界勇敢地闖蕩。同時,對於真心愛好藝術的李賢文而言,這些藝術家也是他學習藝術創作的典範,他也曾經入門成為其中幾位的私淑弟子。一九九○年代中,正當事業高峰時,李賢文卻起心動念,不顧眾人的不捨,宣告關閉畫廊與雜誌,因為他決定不再滿足做為週末畫家,而要全神投入書畫創作,成為他心中真正的藝術家。
李賢文為回顧《雄獅美術》,並且向他曾親炙的藝術家表達致敬之意,用幾年的時間,逐一將這些美術史高峰上的藝術家融入他個人的創作。這批畫作不但掌握前人一生創作的精華,同時也描繪他心中所見畫家親切的容貌。這些畫家們曾以灼灼之眼,召喚著臺灣美術創作的理想,幻化成不朽的青春。相信李賢文在用心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並與老師們對話,他們也將永遠以灼灼之眼,召喚著作者的靈魂,繼續不斷地創作臺灣美術史上的高峰。
灼灼雙眼,看盡臺灣美術的高峰
顏娟英
我認識李賢文先生,大約是在開始著手蒐集台灣美術史田野資料之際。一九八八年秋,國科會研究補助計畫通過後,我分別拜訪雄獅美術出版社與藝術家雜誌社,訂購全套期刊,早期已經絕版部分,出版社答應提供影印本,這批書已入藏研究所內圖書館。毫無疑問地,研究台灣現代美術史,除了日治時期的官報,《台灣日日新報》之外,《雄獅美術》(一九七一年創刊)與《藝術家》(一九七五年創刊)這兩本雜誌同樣是需要逐頁閱讀的重要資料。
一九七九年初,李賢文開始有計畫地帶領著他的編輯群、攝影師,...
目錄
推薦序—灼灼雙眼,看盡臺灣美術的高峰 ◎ 顏娟英
推薦序—致敬一個台灣的美術時代 ◎ 廖志峰
自 序—以筆墨鑄造美術家永恆形象 ◎ 李賢文
壹
(一)走在美術隊伍中的最前面 ──陳澄波及張捷
(二)寶島維納斯 ──李梅樹筆下的臺灣女性
(三)土地、人民、感情──顏水龍愛的三原色
(四)歷史的風,時代的浪 ──逸興遄飛楊三郎
(五)他的長跑,我的青春 ──那一天,我走進李石樵的畫室
(六)地底下的紀念碑 ──洪瑞麟的礦工史詩
(七)嘟嘟好,尚好 ──陳夏雨,美的理想典型
貳
(一)春燦燦 ──林玉山寫生青春行
(二)一個人的戰爭 ──回望陳進美術的長征之路
(三)踢踏.踢踏.踢踏踢 ──林之助的「美」在哪裡?
參
(一)鐵甲山、石齒山 ──余承堯故鄉洋上村紀寫
(二)一掃千軍 ──陳雲程的人間行草
(三)一杯咖啡,一本書 ──李霖燦其人其志
(四)一錘又一錘,鐵打出來的江山 ──張光賓側寫
肆
(一)吾愛台灣!吾愛台灣! ──寂寞星球,立石鐵臣
(二)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劉其偉的飛翔
(三)洪通畫屋 ──他的宮、他的殿
(四)經典重讀 ──每一頁都是熊秉明思想的雕塑
(五)看,他正在看著我們 ──席德進最後的灼灼之眼
(六)詩三百─寫給天地的情詩 ──李再鈐的詩心浪漫
推薦序—灼灼雙眼,看盡臺灣美術的高峰 ◎ 顏娟英
推薦序—致敬一個台灣的美術時代 ◎ 廖志峰
自 序—以筆墨鑄造美術家永恆形象 ◎ 李賢文
壹
(一)走在美術隊伍中的最前面 ──陳澄波及張捷
(二)寶島維納斯 ──李梅樹筆下的臺灣女性
(三)土地、人民、感情──顏水龍愛的三原色
(四)歷史的風,時代的浪 ──逸興遄飛楊三郎
(五)他的長跑,我的青春 ──那一天,我走進李石樵的畫室
(六)地底下的紀念碑 ──洪瑞麟的礦工史詩
(七)嘟嘟好,尚好 ──陳夏雨,美的理想典型
貳
(一)春燦燦 ──林玉山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