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應變
釋義
「隨機應變」意為:伺機而作,靈活應付。
現實生活中,這個詞常被人們掛在口中,一來警示自己,二來提醒身邊的人。但是,要「隨機應變」,存在一定的難度。其關鍵在於如何「拿捏分寸」。從古到今,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經濟活動,只要抓住了「機」,那「變」也就在必然之中了。一個人若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應付,隨機應變,除了突顯其機智外,更可將其生命力表現得淋漓盡至。
謀略典故
這個智謀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講的是:曹操謀刺董卓不成,隨機應變,得以逃脫性命。
典故名篇
李嘉誠成功變變變
自古英雄多磨難。現今已貴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也未能免卻這條規律。
李嘉誠生於多災多難的一九二九年,祖籍廣東潮州,本是書香世家出身。
一九三九年,日寇的鐵蹄瘋狂踏進潮州地區。李嘉誠一家在萬般無奈之下,做出了背井離鄉的決定,舉家逃往香港。
至今李嘉誠仍然念念不忘當年與父母弟妹逃難時的情形:因為家鄉處於日寇封鎖中,只能在夜晚行動;又不敢走大路,只好選擇幽僻崎嘔的山路。一家人手牽著手,摸索著前行。摔倒了,劃傷了,不敢哼、不敢叫,更不敢哭……歷盡千辛萬苦,步行了十幾天,爬過了一道道封鎖線,全家終於到達香港,寄居於舅父莊靜庵家中。
每次回想起來,他總是不勝唏噓:「當年不死於日本人的亂槍之下,真是命大!」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與其坐視家破,不如走而思變。從這一點上看,李父李雲經必是有機變遠謀之人。「什麼根,出什麼果。」日後李嘉誠在商界表現出來的深謀遠慮,隨機應變,可謂根出於父。
大凡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具有強烈的獨立精神。李嘉誠17歲時離開舅父的鐘錶公司,加入「行街仔」的行列,成為一家五金製造廠及一家塑膠褲帶製造公司的推銷員,開始了獨自闖天下。
李嘉誠個性內向,有點拘謹,從外表上,絕看不出他是個天才推銷員。然而,他的表現當真是可圈可點。後來,他自己這麼回憶這段日子:
「我17歲就開始做批發推銷員,更加體會到掙錢不易,生活的艱辛。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5個小時。7個推銷員中,我年齡最小,經驗最少,但我的推銷成績最好,是第二名成績的7倍……18歲時,我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我當上了總經理。」
李嘉誠當年如何憑藉為數不多的推銷經驗,一舉大獲全勝?至今人們仍不得而知。也許他是把他當年的推銷經驗視作他商業王國的最高機密,是以絕口不言吧?
他提過他從事推銷工作的兩點體會:一是勤勞;二是創新。
有人說:「成功的推銷員就是已成功一半的老闆。」此話不假。
野心和能力往往是一對攣生兄弟。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中共涉入,美國實施對中國大陸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受到衝擊,卻反使製造業興旺起來,紡織業、塑膠產業等輕工製造業更是應運而發。李嘉誠看中了塑膠產品廉價、耐用,可代替木材、金屬、陶瓷等進入生活中任何一個角落的廣闊前景,所以他選擇了塑膠製造業。
說幹就幹。一九五○年夏天,李嘉誠與幾個年輕朋友籌集了5萬元港幣,在筲箕灣開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
像所有剛起步的新企業一樣,長江塑膠廠也遇到了重重困難和阻力—―資金不足、設備簡陋、質量不好、虧損嚴重、被人排擠等等……李嘉誠頑強拼搏,奮力將長江塑膠廠維持下去。但是,仍然避免不了經營的慘淡。
「一定是什麼地方不對路……」他腦子裡轉個不停。不對路就要變—―毫不猶豫,這是他成功的關鍵—―永不拘束於某一既定的事實,隨機應變。
一天深夜,他翻開《塑膠》雜誌。在不大顯跟的邊角,他看到一條消息—―一家義大利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現在是承平時期,世人的生活正不斷改善,越來越需要用花草美化環境。從住家到公司,從私人結婚喜慶到團體開業慶功,都需要鮮花。但真花真草生長周期長,難侍弄,且壽命短暫。這些方面,塑膠花都可以一一彌補。
塑膠花大有可為!他興奮起來,強烈地預感到:一個塑膠花時代即將到來。
他立即躊躇滿志,奔赴義大利學習塑膠花技術。同年取經回來後,立即轉產「塑膠花」。這在當時是冷門行當,許多人都表示不解與懷疑。但是,正當許多同行還在老行當裡埋頭苦幹之際,「長江塑膠花」已到處開花,大賺其財。
歐美及本地的訂單像雪片般飛來。那年年底,李嘉誠不得不擴大生產規模,長江塑膠廠也更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
先見之明和一番艱苦的努力,使李嘉誠成了「塑膠花大王」。但功成名就之後,他並不因此滿足。他更進一步把眼光投向遠處。
一天晚上,他突然發現了理想的目標—―地產。
說變就變。一九五八年,他在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座12層高的工業大廈。
同時,「長江」的投資重心開始轉移,減少塑膠花生產線,增加塑膠玩具生產,大力拓展國際玩具市場。
而那些遠遠尾隨「長江」的小廠商還在做「塑膠花」美夢,不知覺醒。到了一九六四年,塑膠花開始「凋謝」,許多塑膠花廠商叫苦連天,李嘉誠卻高枕無憂。
一九六○年,李嘉誠又在柴灣購地,興建工廠大廈。
一九六五年2月,香港爆發銀行信用危機。在擠提狂潮中,數家銀行的分行倒閉。連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也因而受控於匯豐銀行。因銀行危機的衝擊,房地產價格暴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九六七年5月爆發香港左派的反英暴動,使地產界更是雪上加霜。此後兩年,港人人心惶惶,紛紛拋售固定資產,遠走高飛。
在香港地產界最低潮、最黑暗的時期,李嘉誠再次展現出他獨具慧眼的膽識。他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不動聲色地大量低價吸納地產物業。
一九七一年6月,他成立了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長江」巨艦正式駛進房地產的浩瀚大洋。
從一九五八年擁有樓宇12萬平方米,到19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樓宇630萬平方米。
而經過近五年的地產危機之後,70年代,香港經濟又開始復甦,地產也勃發生機,李嘉誠的財富,一夜之間,以幾何級數飄升。
一九七二年,「長江」駛進股市,從中吸納了散金游資,實力更增,奠定了「地產王國」的根基。
在李嘉誠經歷的無數次吞併反吞併的商戰之中,最能反映其隨機應變,見風使舵之精明本色的一役,要算是聞名香江的「收購九龍倉大戰」了(編按‧九龍倉是一家上市公司,經營的項目包括港口及相關設施,地產及酒店與百貨零售等)。
一九七八年,正當深藏不露的「長江」暗地裡偷偷吸納九龍倉股票,想控制九龍倉這塊肥肉時,半路突然殺出了「船王」包玉剛。後者對九龍倉垂涎已久、志在必得,而且其財力雄厚,完全有實力與英資怡和集團—―九龍倉集團真正的主人一較高低。
李嘉誠雖然也想得到九龍倉,但他深知自己勢單力薄,與老牌的怡和相比,已顯出敵強我弱;在反收購行動中,怡和又尋求到匯豐銀行的支持,勢力更是大大加強。何況,還有第三者包玉剛的介入,他的勝算更是大減。
李嘉誠機智地退卻下來,轉手把一千多萬股九龍倉股票賣給了包玉剛,賺取了五千多萬港元,且得到包玉剛手中的和黃(和記黃埔是著名的跨國綜合企業公司)股份,增加了與船王的友誼,又因退出爭奪,贏得匯豐銀行的好感,為日後爭得和黃打下了基礎。
因這場收購戰,九龍倉股票由10多元躍升至100多元,最後以包玉剛成功收購九龍倉而結束。港人在歡慶九龍倉回到中國人手中,並祝賀包玉剛成功之時,卻鮮有人知悉李嘉誠乃這場戰役中,不露聲色的真正贏家。
冰製油管創奇蹟
日本南極探險隊第一次準備在南極過冬,便設法用運輸船把汽油運到越冬基地。由於準備工作不充分,在實地操作中發現輸油管的長度根本不夠,而且一下子也找不到另外備用和可以替代使用的管子。再回日本去運,時間需要近兩個月。怎麼辦?這下子把所有隊員給難住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束手無策。
這時候,隊長西堀榮三郎突然提出一個很奇特的設想:「我們用冰做管子吧!」冰在南極太豐富了。但怎樣使冰變成管狀呢?很多人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西堀說:「我們不是有醫療用的繃帶嗎?就把它纏在已有的鐵管上,上面淋上水,讓它結冰、然後拔出鐵管,這不就成了冰管子了嗎!然後把它一截一截接起來,要多長就有多長。」
西堀的聰明之處在於隨機應變,通過已知的東西作媒介,將毫無關係的要素結合起來;也就是取各種物品的長處,把它們結合起來,再製造出新物件。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一九四六年4月,土光敏夫被推舉為石州島芝浦透平公司總經理。當時,日本戰敗,百姓生計窘迫,一日三餐不保,企業的發展更是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籌措資金。即使是那些著名的大企業,資金也相當緊,更何況芝浦透平這種沒什麼背景的小公司,就更沒有哪家銀行肯痛快地借錢給它了。土光擔任總經理不久,生產資金的來源就擱淺了。為了籌措資金,他不得不每天去走訪銀行。
一天,土光端著在車站上買的盒飯,信步走到第一銀行總行,與營業部部長谷川重三郎(後升為行長)商議貸款事項。
「今天無論如何都得借到,借不到就不回去!」土光一上來就擺岀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
「可我的手頭沒有能借給你的款項呀!」長谷川一副愛莫能助的樣子。
雙方你來我往,談了半天,也沒談出結果。
時間過得飛快,有些疲倦的長谷川想要溜走。土光慢條斯理地拿出帶來的飯盒,說:「讓我們邊吃邊談吧!談到天亮也行。」他硬是不讓長谷川與營業員走開。
對於土光的「飯盒作戰」,長谷川只好服輸,最終借給了他所希望的款項。
後來,為了使政府給予機械製造業補助金,土光曾以同樣的方式向政府提出要求。於是,在政府機關集中的霞關一帶傳開了「說客」土光隨機應變的勇名。
土光敏夫的「飯盒作戰」戰術表現上似有點軟磨硬泡的無理性,實際上,他是以自己的真誠感動對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編按‧土光敏夫〔1896~1988年〕是日本戰後昭和時代相當成功的企業家,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第4代會長,對日本的經濟復甦有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