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如何理解文明的本質?本書深入探索文明的多樣性,揭示其如何影響人類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
文明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或物質的累積,更是一種象徵性的表達,透過語言、藝術、宗教與習俗構築出群體的認同。本書帶領讀者思考文明的構成元素,並探討不同文明間的互動與碰撞。
當文明被視為普世規範時,是否會落入文化霸權的陷阱?當文明的相對性被推至極端,又是否意味著衝突無可避免?透過細緻的分析,本書提供了一個平衡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各種文明的發展邏輯,並在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共同尋找共存之道。
這不僅是對「文明」一詞的定義探索,更是對我們自身文化處境的深刻省思。
作者簡介:
阿蘭.貢比耶 Alain Cambier
阿蘭·貢比耶(Alain Cambier)是法國的哲學家,擔任里爾市費德爾貝高中的預備班教授,並且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下屬的「知識、文本、語言」聯合研究單位(UMR 8163)的合作研究員。
他著有多本哲學相關書籍,包括《什麼是文明?》(Qu'est-ce qu'une civilisation?)、《什麼是形上學?》(Qu'est-ce que la métaphysique?)、《什麼是國家?》(Qu'est-ce que l'État?)等。
在《什麼是文明?》一書中,貢比耶探討了文明的多樣性,指出每個文明的獨特性源自於對共同生活經驗的象徵性表達,這使得一群人能夠共同感受到與人類其他群體的區別。
譯者簡介:
李崇瑋 LI Chong-Wei
中國文化大學法國語文學所畢業。嘗試不被生活劫持而生活的兼職譯者,養一隻黑貓作伴,喜歡如Elder和Motorpsycho的搖滾樂,彈吉他,專一於朴恩斌的粉絲,對哲學、天文物理及可能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各種趨勢抱持高度興趣,認為在基本粒子的層次上所有人類與萬物都彼此相關,同意蕭沆(E. Cioran)寫下的「我們都是愛開玩笑的人:我們倖免於自身的問題」,也相信卡爾.薩根(Carl Sagan)說過的「我們都是星塵」。譯有《法國大革命:自由之章》(2021,時報)、《什麼是城市》(2022,開學)。
章節試閱
導論
文化與文明
想要區別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sation)的觀念(notions)會看起來像是多此一舉,因為在用法上它們似乎意思相同。它們都意指人類存在超越物性所憑藉的一切。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就曾經強調過這第一層的根本意義:「我的意思是指人類生活超越其動物性條件以及區別於動物生活的一切,我並不同意將文化和文明分開」。文化和文明因此對於從野蠻(immanitas)過渡到人性(humanitas)提供了同樣的關鍵。然而,這些觀念並非能夠相互替換,它們之間的關聯更是問題重重。儘管文化看起來確實是屬於人類的特徵印記,這個針對從自然和動物性殘忍之中解放的普遍經驗,事實上只能透過不同的文化產生,它們對應著同樣多不同的特殊存在方式,透過這些方式,諸民族使其人性變得具體。
廣義的文化觀念於是讓位給了人類學見解的文化觀念。因此我們談論諸(des)文化,來表明這全部的習慣,或者和其他文化相比,將每個人構成為一種獨特體系並以各式各樣卻又相對不變之方式,在特定群體的所有成員間彼此傳播的全部集體精神表現。我們在此認出愛德華.伯內特.泰勒於一八七一年,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書中提出的創見:「文化這個詞,就其最廣泛的民族誌意義(sens ethnographique)而言,指的是這一整個包含了科學、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餘人類在社會地位中所獲得之能力與習慣的綜合體」。
我們看到把文化和文明做區分的東西開始出現:前者指的是一種慣性體系(système inertiel)或「狀態」(état),後者則反映為一種「過程」(processus),就像其字尾-tion所表明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就人類學意義而言——呈現為一種事實的現實(réalité de fait),屬於描述性的判斷(jugement descriptif),而文明則主張追求一種理想並意味著規範性的判斷(jugement normatif)。於是一種緊繃狀態在這兩種觀念之間產生,以其方式拒絕承認事實(fait)與價值(valeur)、實際存在(ce qui est)和應該存在(ce qui doit être)之間的劃分。為了闡明其中的危機,問題因而就在於追溯文化和文明之間發生斷裂的源頭。然而,後者卻源自呈現為三種不同詞義之文化觀念的歧義性:首先是屬於個人培養或人類主體教育(舉例來說,人們所謂有教養的性格[esprit cultivé]);接著是屬於人類物種註定要掙脫自然的普遍條件;最後則屬於意指一特定群體所固有之生活方式並表現為嚴格描述性的人類學詞義。
(未完)
導論
文化與文明
想要區別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sation)的觀念(notions)會看起來像是多此一舉,因為在用法上它們似乎意思相同。它們都意指人類存在超越物性所憑藉的一切。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就曾經強調過這第一層的根本意義:「我的意思是指人類生活超越其動物性條件以及區別於動物生活的一切,我並不同意將文化和文明分開」。文化和文明因此對於從野蠻(immanitas)過渡到人性(humanitas)提供了同樣的關鍵。然而,這些觀念並非能夠相互替換,它們之間的關聯更是問題重重。儘管文化看起來確實是屬於人類的特徵印...
推薦序
什麼是文明?
發行序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發行人
想回答「什麼是文明?」可以有非常多的觀點,若以目前流行的AI為例,問ChatGPT的答案是:「文明通常指的是一個社會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所達到的高度發展狀態。它反映了人類在各方面的創造力和進步,包括藝術、哲學、語言、建築和社會制度等。一般來說,文明是一個社會逐漸發展和成熟的過程,與“野蠻”或“未開化”的狀態相對立。」
這一種敘述模式反映的是最為「制式」的思維習慣,但通常無法滿足人類探索知識的好奇心,總是希望撥開現象的表面,進一步去挖掘概念背後究竟蘊藏了多麼複雜的意義。說起來,這正是「哲學」的起源,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不斷追問,甚至質疑「砂鍋還有幾個底?」。開學文化出版社引進法國Vrin發行的《什麼是…?》系列,由《什麼是遊戲?》、《什麼是惡?》、《什麼是暴力?》,一直到這本《什麼是文明?》,率皆是提供給讀者一窺法國當代的哲學教育是如何訓練高中生進行思辨,對於任何簡單的概念都必須脫離表層的直覺反應,一步步進入到困難的抽象領域,考驗自己在想像力和深度思考上的可能成就。
不要忘了,這個系列其實是法國「高中哲學會考」的參考書,不過我們讀起來,恐怕連大學教授都有點吃力,特別是在論述內容和辯證方式的理解上,往往需要對於其中隱含的「問題意識」,以及作者試圖鋪陳的思維邏輯有所掌握,才能真正體會到「哲學式啟蒙」帶來的刺激!
回到「什麼是文明?」的主題,本書作者阿蘭.貢比耶以百科全書式的寫作風格,縱覽了幾百年來西方重要思想家們對於「文明」和「文化」概念的深刻解析,試圖重建在當代情境下,我們應該如何推論出最為妥適的「文明」意含。他在導論一開始即指出,「文明」和「文化」這兩個概念其實有著錯綜複雜的關連性,必須有耐心地仔細梳理。由「概念史」的角度來追溯這兩個概念在歐洲主要地區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法國、德國和英國各有因應本身歷史條件的定義,形成了不同的應用範疇。
隨著如「民族學」、「人類學」等現代科學的興起,問題意識逐漸集中到探討「文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甚至顛覆了將文明和線性進步兩者緊密連結的啟蒙想像,當時如孔德等思想家假定了一種不可避免、旨在力求實現人類成就的運動,似乎全球能夠進步到某種「單一文明」。不過,其負面影響在於對文明的看法狹隘且武斷,通常歸結為符合西方利益的意識型態包裝。更造成潛伏的民族優越感(ethnocentrisme)。
接下來的論述,不妨看成是作者集大成地歸納了西方近年來對於上述「狹隘且武斷」的文明觀念的自我批判與反省。他引用了康德的說法,認為至少有兩個理由:「語言和宗教的多樣性」,促使我們「不能把文明理解為一種根除人類內部多樣性的過程」。基於這樣的立場,作者在結論中直接挑戰了序言一開始引用的ChatGPT回答內容,也就是一般的「成見」:文明是與野蠻相對立的狀態。這也是作者為什麼在文本的選擇上,挑選了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的《文化的悲劇》和瑞士哲學家弗里搭格的《全球化的僵局》的理由。
作者在詮釋齊美爾的文本時,特別強調「自我客體化」的關鍵角色,這個援引自黑格爾的哲學概念,描述了人類的任何文化成果,完全來自將自我視作「客體」方才能夠加以認識的先決條件。但就在同時,這些「客體文化」的物質形式卻也愈益服從自身的邏輯,「偏離了原本可融入人類個體精神演進過程的方向」,此種意義之下的「自我客體化」竟也意味著「異化」,並且構成了齊美爾所謂的「文化本身的悲劇」。作者認為,齊美爾為人類文明的前景抹上了一層悲觀色彩,「文明恐怕會淪為失去其目的,也就是其靈魂的文化」。換句話說,「具有豐富且過量文化的人類…擁有一切卻一無所有」!
無疑地,現代物質文明的進展遠遠超過過去的成就,但衡諸幾百年來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世界大戰和種族滅絕…種種觸目驚心的歷史,現代的「文明」實在沒有「自滿」的條件,而應該回過頭來,重新「承認各種文明的綜合與包容特性」,這些呈現出多樣性的文明「過去始終存在、未來也將如此,而且還將不斷形成新的、或許比起以往更多、更具細緻的差異」。作者欣賞弗里搭格提出的這一觀點,希望透過哲學的思辨,能夠引領讀者進入另一層次的境界,塑造出更有包容度的文明概念。畢竟當我們理解到現代文明亦能夠發展出一種「內生的野蠻」時,先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文明是與野蠻相對立的狀態」,似乎喪失了立足點,而這正是哲學思辨期待達到的目的。
什麼是文明?
發行序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發行人
想回答「什麼是文明?」可以有非常多的觀點,若以目前流行的AI為例,問ChatGPT的答案是:「文明通常指的是一個社會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所達到的高度發展狀態。它反映了人類在各方面的創造力和進步,包括藝術、哲學、語言、建築和社會制度等。一般來說,文明是一個社會逐漸發展和成熟的過程,與“野蠻”或“未開化”的狀態相對立。」
這一種敘述模式反映的是最為「制式」的思維習慣,但通常無法滿足人類探索知識的好奇心,總是希望撥開現象的表面,進一步...
目錄
發行序
導論 文化與文明
回到兩種相似觀念的根源
文化與文明觀念之爭
第一章 什麼是文明化?
犧牲的內向性
義務的養成
從公民性到公民身份
第二章 文明與進步
沒有進步的文化
進步思想的文化根源
文明和進步的混合
建立進步定律的意圖
第三章 文明多元性
文明多樣性與不可溝通性
文明之間的誤解
相對主義的限度
最初源頭的普遍性
第四章 作為反思過程的文明
作為倫理實質的母國文化
從文化到文明
進步或反思過程
結論 文明與野蠻
文獻節選與作者評論
文 文章一
文化的概念與悲劇
評論 文明如同文化的悲劇?
文章二
全球化的僵局
評論 論文明政治
發行序
導論 文化與文明
回到兩種相似觀念的根源
文化與文明觀念之爭
第一章 什麼是文明化?
犧牲的內向性
義務的養成
從公民性到公民身份
第二章 文明與進步
沒有進步的文化
進步思想的文化根源
文明和進步的混合
建立進步定律的意圖
第三章 文明多元性
文明多樣性與不可溝通性
文明之間的誤解
相對主義的限度
最初源頭的普遍性
第四章 作為反思過程的文明
作為倫理實質的母國文化
從文化到文明
進步或反思過程
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