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
策展人:邱杰森 Chiu Chieh-Sen
莫珊嵐 Margot Guillemot
在數位技術和新媒體迅速發展,以及當代藝術邊界不斷擴展的背景下,「Beta+」一展探討了我們在追求資訊和新穎事物過程中的短暫性和有效性問題。在當代視覺文化的影響下,人們不斷追尋新技術所帶來的視覺刺激,並渴望新的經驗;然而,這些消費性內容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現,使我們急切地期待下一批新興產物,如:下一篇新奇文章、下一個別致場景,抑或是下一代簇新的數位產品到來。即時性已成為我們內容消費模式的核心原則,捕捉當下最新動態成為主要的消費動機。
現今大型企業的優勢不僅在於積累知識和資訊,更在於能夠快速而有效地更新和整合新功能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企業能夠迅速適應市場變化,保持競爭力。儘管我們當前使用的應用程式和工具都經過了相對完善的測試,但它們在不久的將來仍有可能被淘汰;事實上,這種技術迭代和更新的速度正不斷加快。在這個媒體、技術和材料不斷更新的世界中,藝術家們開始重新思考其作品產出的做法、展覽的方式以及表現的形式等不同面向,以適應不斷加速變化的社會。因此,展覽試圖探討這些更新、重新排列、增加和刪除、開發者與用戶之間的交流以及演變現象如何在藝術創作中體現。
本次展覽匯集了來自蒙古、法國、新加坡和台灣,共九位/組藝術家/團隊,他們透過探索動態和即時的空間經驗,對應且展現了其對於當代空間、環境以及視覺文化的多重面向和挑戰。不同於靜態的展覽呈現,「Beta+」展現出藝術家的「即時性」創作過程,使作品在展覽空間中不斷被構建和重組,為觀眾提供一種獨特且短暫的歷時性體驗。
本檔展出的作品展示了多種轉化方法,包括數位與演算法(Algorithm)、化學與材料、表演與情境。觀眾被邀請積極參與這個不斷演變的展覽,與藝術家及其作品互動,並思考固定形式的無常性和資訊的短暫性。「Beta+」不僅反映了藝術家對當前環境的敏銳觀察,也提出了對未來可能性的深刻思考。
熱影像
策展人:陳韋綸 Chen Wei-Lun
在數位時代來臨前,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便以「檔案熱」(法語為Mal d’archive,英譯為Archive Fever)一詞命名人類朝向遺忘的驅力,他認為人類具有收集、保存、存檔資訊與記憶的強烈慾望。在此的「熱」,意味著帶有強迫性和焦慮性的存檔行為,源自對遺忘的恐懼、連結記憶的渴求及它們之間的拼搏,交織於慾望、焦慮、權力和技術的複雜關係。然而,遺忘與記憶的相互掠奪,現今更以始料未及的方式,存續於社群媒體、雲端資料庫、大數據、演算法等資訊與數據技術中。根據數據服務公司Statista、Hootsuite以及Findstack的統計數據,每天約有近四億張影像被上傳至Facebook與Instagram等社群平台,因應需求不斷增長的數據驅動技術,再再顯現了影像時代進入未曾遇見的狂熱狀態。
「何者為真?」似乎已不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該問的,或許是這些讓人無法辨認真偽的資訊洪流,究竟生產了什麼?現代技術使人逐漸成為驅動技術前進的視覺機器,影像取代了人類的記憶,深入日常的各個層面與現實縫隙。藝術史學家喬納森・克拉里(Johnathan Crary)曾對影像帶來的進步和滿足感的能力提出質疑,他認為影像不但摧毀了資訊的壁壘、控制了睡眠與甦醒的時間,以及侵入了空間的公共性與隱私性關係,還分散了大眾的專注力,導致深層專注和思考的喪失。影像與人之間的不對稱關係,就如同幽魂般的存在 [1] 。取而代之,自然記憶的過程,人們愈來愈仰賴影像和演算法,來記錄和管理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如行動裝置與社群媒體上的資訊過載和存檔氾濫,又如迷因文化(memes)貫以揶揄與黑色幽默等手法,反映熱門的社會現象與政治事件,加上網路訊息的消費性與時效性特質,使得影像不僅成為主流的溝通語言,它也帶來了將感知嫁接於現實空間的可能性。在記憶不斷裂解的此時此刻,未果的是人們的夢鳥 [2] 。
此策展計畫「熱影像」,試著以網路作為理解影像作品的框架,在丹尼爾・卡諾加、吳宜曄、吳梓安、李亦凡、李勇志、致穎、馬修・格里芬、莊培鑫、許哲豪等九位藝術家的作品中,探討穿梭於訊息與影像、物質與虛擬、虛構與真實間轉換的影像意義,如何分別對應個人/集體記憶、身分認同、網路文化、地緣政治與數位資本主義等命題,揭示現代技術如何形塑人們的慾望,以及影像治理技術對於人類感知的異化作用。
作者簡介:
Beta+策展人簡介
邱杰森 Chiu Chieh-Sen
邱杰森(台灣)1986年生於桃園,現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臺藝大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法國蒙彼利埃高等美術學院藝術碩士。他專注於創作與記憶、空間和歷史文獻有關的作品,並將他對人類足跡和思維過程的微妙體驗轉化為藝術,專注於創造關係中存在的流動、想像和再現的記錄人、物、空間和環境之間。由於他在當代藝術、傳統工藝和歷史建築方面的豐富經驗,近年來他一直在通過結合技術對象和材料的藝術實驗來探索歷史人類足跡與藝術之間多學科融合的可能性。
曾獲2021年X-Site計畫首獎、2017年臺北美術獎、2018年宜蘭美術獎、2016年臺南新藝獎及2015高雄獎等獎項,策劃2023年烏蘭巴托國際媒體藝術節「蒙太奇」、2021年北美館X-Site《爆炸容器》、2021年空總「超編碼-地理圖/誌的藝術測量術」、2019年臺藝大「中心學:北投移民村的地景攝影計畫」等展。
莫珊嵐 Margot Guillemot
莫珊嵐(法國)1993年生於愛爾蘭,現為臺藝大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生。2016年畢業於法國蒙彼利埃高等美術學院。莫珊嵐的作品經常質疑數位圖像領域裡的「在場」和「再現」的概念,討論在當代生活裡對「看」跟「去」的定義。從感知與認知、現實與虛擬、空間與時間中相互矛盾關係,建構在質疑「現實」的種種假設與問題。「現實」是否即是「真實」?她主要的對象是城市的景觀,通過個人角度的觀察,表現出她眼前的都市生活。通過她設計的方法和規則,她試圖盤點地方,挑戰熟悉與陌生之間的張力,她對地方的表現與其思考、居住方式並論。
作品曾獲法國2016年Création Drawing Room特獎、2018年宜蘭獎等肯定,受邀參與2023台灣燈會、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2021寶藏巖光節、2021印尼日惹雙年展台灣館代表藝術家、2021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等展。
熱影像策展人簡介
陳韋綸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主要關注當代藝術、影像、媒體與大眾文化等議題,並以研究與實踐作為策展的方法。他過去的研究試圖以台灣作為研究的基地,試圖藉著自身的政治、媒體與文化作為背景,描繪出影像藝術在台灣的發展軌跡。於2020至2022年間擔任《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關鍵字研究員。2019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補助,該策展計畫「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2021,鳳甲美術館)獲第二十屆台新獎第三季提名。曾參與策展計畫「不可言說的生命印記—媒介考古學」(2017,有章博物館)、「『明日備忘錄』國際巡迴展—台北城南版」(2022,立方計劃空間),於「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傾聽裂隙的迴聲』」擔任協同策展人。
目錄
Beta+目錄
序文
「Beta+」與「熱影像」科技驅動下的藝術創新與影像反思
駱麗真/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策展論述
「Beta+」– 無止境的實驗:物質與自我的非定形式集體探索
邱杰森、莫珊嵐/策展人
專文
由「Beta+」展論創作的雛形、模式參考與創作活動的時間軸
劉京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圖錄
超級浪《游離的引線》
楊子強《電子傳送門之貳號專案:朱銘2024》
鐘興賦《有一天是一天》
鄧雯馨《數位藻礁》
孟克波洛兒・干波爾德《Possibility》
林育正《箱構3.0:巴斯卡箱/演算之所I》
克萊蒙・菲利普《混凝土賽利昂》
瑪莉・哈維爾《擲骰子壁畫》
黃宣《靜物》
熱影像目錄
序文
「Beta+」與「熱影像」科技驅動下的藝術創新與影像反思
駱麗真/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策展論述
熱影像
陳韋綸/策展人
專文
熱影像:關於不可見的能量論
許鈞宜/影像研究、創作者
圖錄
丹尼爾・卡諾加《Chyron》
李勇志《環保稽查員》系列
致穎《雕塑品》
吳宜曄《Generated Data》
莊培鑫《你有感覺到熱熱的嗎?》
吳梓安《日常日長(或一次自拍)》
李亦凡《important_massage.mp4》
馬修・格里芬《The Outernet》
許哲豪《系統無法辨識"蟲新路一段"》
Beta+目錄
序文
「Beta+」與「熱影像」科技驅動下的藝術創新與影像反思
駱麗真/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策展論述
「Beta+」– 無止境的實驗:物質與自我的非定形式集體探索
邱杰森、莫珊嵐/策展人
專文
由「Beta+」展論創作的雛形、模式參考與創作活動的時間軸
劉京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圖錄
超級浪《游離的引線》
楊子強《電子傳送門之貳號專案:朱銘2024》
鐘興賦《有一天是一天》
鄧雯馨《數位藻礁》
孟克波洛兒・干波爾德《Possibility》
林育正《箱構3.0:巴斯卡箱/演算之所I》
克萊蒙・菲利普《混凝土賽利昂》
瑪莉・哈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