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意念來自香港 彭振華牧師,他關懷中華文化之餘,主張應為愛護中華文化者編纂一本《耶穌論語》,以基督教訓作為證道依據。此書名乃由他所起。本書編著者受他啟發嘗試編纂。
一、編纂方針
(一)《耶穌論語》完全取材自《聖經》,像個古代說書人(講故事之人)說着淺白親和地道話,向着童幼老婦講故事 主角就是耶穌。但此說書人決心原原本本「引述」耶穌生平中每一句談話。
(二)讀者循此方向閱讀,會像走進真實「歷史」現場,在聆聽各方對話中,能與這位歷史上耶穌相遇上。
(三)有關耶穌生平之各個事件,本書分為一一九個標題臚列,請參閱書前「目次」。此目次首先依照「時序」排列耶穌事跡,並會標示耶穌所在「地點」,讓讀者可在時空交錯中,一覽無遺鳥瞰耶穌一生。
(四)讀者依照目次所示頁數,可進到書內有關耶穌與人交往和交談之記載。在每一頁「書眉」,亦會標示在該標題下有關事件之「經文」出處,以及耶穌當時所在「地點」。
(五)本書中有關耶穌生平事件之次序,首先以《路加福音》作為骨幹,然後補充《馬太》、《馬可》、《約翰》以及其他新約經卷之不同記載,主要參考(一九四八年)、黃錫木(二〇〇八年)以及李保羅(二〇〇三年),見參考書目。
(六)本書中之一一九個有關耶穌生平標題,每個段落之長度,乃按該獨立「事件」之時間和地理區分,而非按編著者之喜好,所以長短不一,有些篇幅很長,如 「最後晚餐」佔二十三頁,〔一〕有些很短,如「四出傳道」只有三行。
(七)所有標題之擬定,只會標示該事件之事實內容,或該教訓之主旨思想,盡量減少神學或教導色彩,讓讀者保持閱讀上之客觀。例如馬大與馬利亞服侍耶穌故事,標題只作「兩姊妹」。
(八)在四福音中,相同或相近之耶穌談話,將會選用較為「詳盡」者,務求不遺漏每一句談話;除非不同福音書對同一句話之表達方式並不相符,乃取捨其一。
(九)所有耶穌談話載錄自《聖經》和合本(一九一九年)全譯文,以粗體排印,增添現代標點。
(十)本書「主體」乃是耶穌談話,但會加插時間、地點、人物、背景、歷史等描述作為陪襯以助理解。只是描述部分會盡量簡單,以免喧賓奪主。
(十一)若有二人或更多人物與耶穌一起「對談」,各方談話內容皆會保留,只有耶穌談話保持一字不改,對談者內容會加修飾或刪節。至於旁人怎樣「論及」耶穌,要看有否促使耶穌為此話再回應,又或者此語是否由耶穌談話所引發之回應,才記錄下來。
(十二)書頁左旁之注解,將希伯來歷史與中華歷史互作對照,例如指出大衛是中土周代人,耶穌是漢代人。注解只求簡單交代背景,提供最基本知識;並會淺加注解和合本之舊式語法或罕用詞語。
(十三)語文力求簡潔、淺白、現代,所以會將拉比寫作老師,稅吏寫作稅務官。人名、地名若有不同譯法,會採用較為常用者,如以馬太代替利未,加利利海代替革尼撒勒湖。
(十四)本書用途,可給慕道者一條便捷途徑,去鳥瞰耶穌生平,鑽究耶穌思想。可給基督徒用作四福音合參之簡易研究框架,即查經輔助。
(十五)個人力量有所未足。期待各界英明不吝賜教,更新拙作,只為尊榮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