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哭了、不想哭了
保護機制一旦失守,潰堤的情緒會兵敗如山倒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任依島 × 李玟萱
因為山而相遇的兩人
寫給對方與自己的十二封信
★楊佳嫻、郭熊、丁名慶、鄭清鴻、熊一蘋 真誠推薦
保護機制一旦失守,潰堤的情緒會兵敗如山倒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任依島 × 李玟萱
因為山而相遇的兩人
寫給對方與自己的十二封信
★楊佳嫻、郭熊、丁名慶、鄭清鴻、熊一蘋 真誠推薦
「我看電影已經很久沒大哭了,不像以往,在感動處就會哭。可能是潛意識裡要壓抑自己的情感避免波動,否則保護機制一旦失守,潰堤的情緒會兵敗如山倒。」——李玟萱
「我仍不清楚為何流淚,只知道,眼淚說著無聲的話,眼淚說的比不說的,多很多。」——任依島
▍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
本書作者是背景迥異的兩人,男/女、心理師/文字工作者、北部人/南部人、未婚/已婚、帶病/陪病、本土囝仔/外省第三代。
那幾年,他們雙雙墜入人生幽谷。
一個罹患癌症,歷經化療、休養、再度復發、再治療的循環。
另一個因伴侶嚴重中風,擔起陪病者的她,面臨身心重大考驗,很多年都不再外出。
直到任依島身體復原後,開啟每月一山團,李玟萱也試著出去走走,兩位作家因此認識。
同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肯定的兩位作家,因為山而相識,繼而透過書信,在疫情期間交換彼此生活的痕跡。
▍李玟萱的十二封信,訴說的是《失去你的三月四日》後,生命的轉折。
在交往十年的男友J離世後,她像是走進一個很長很黑的山洞,看不見光,也看不到路,不再期待對誰說話。
直到多年後,她的先生出現,她再度擁抱愛與幸福。
然而結婚沒幾年,先生中風倒下,至今無法言語、也無法吞嚥。
人生再次墜落的她,失去感受世界的能力、也寫不出任何文字……
▍任依島的十二封信,回顧的是成長的印記。
自認平庸的他,如何在升學體制下匍匐前進。
在失戀與退學雙重打擊下,他如何在挫敗中慢慢爬起。
終於走上喜歡的心理工作時,癌症卻來襲……
原以為可以前進的人生,腳步慢到像停了下來……
/
兩位作家歷經生命的傷痛,但他們沒有讓自己往下墜落,而是透過各種方式自我療癒,也勇於接受旁人的關懷與支持,從而能一步一步繼續往前走。
這份書寫是以他們的生命體會所展開的復健之旅,既是身心的復健,更是文字的復健,他們共同盼望「當世界下起滂沱大雨時,能用文字為某個人搭起一刻的廊簷。」
在每個消沉、頹喪、抑鬱、寂寞、無助的時刻,但願他們的文字可以陪伴你。
【本書精句】
任依島
「變化本是如此的日常,瘟疫只是將其規模放大至全世界。疫情給出困難且無可迴避的功課,要我們不時地回望自身及所處的社會與環境,那不可預料、無從抗力的變動,更值得人類學習與之共處。」
「孤獨的起始與終點,就是學習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因為當生命步入盡頭,即使有家人、朋友陪伴在側,但只有陪著的自己才能一起迎向並完成死亡。」
「旅行的起點是為了自己,縱使行旅異地,遇見他者,終點仍會回到自己。只是這個自己裡面,有了他人。」
李玟萱
「我認清自己一點都不想不同,只希望跟每個人一樣,和相愛的人平凡到死。」
「感情到了極致,竟會以無情的方式展現」
「有時候疼痛太立體了,語言的限制會將它壓縮得扁平,唯有在願意跋涉到你心裡的人面前,才甘心讓文字在樹洞裡重新編織成繩索,攀出深淵。」
「我們永遠無法從表面得知他人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眼前的黑不是黑,看似平靜的白,也許是蒼白。」
一致推薦
李玟萱和任依島借寫信來相互推促,回顧那些使自己長大的人事物,曾動搖我,刺穿我,孤立我,曾淹沒過我,席捲使我目眩心迷而又留下我的──使我成為我,使我知道我被歸類在哪裡,而我又想前往哪裡。——楊佳嫻(學者、作家)
閱讀旁人的日記有種蒙太奇的組裝感,每一篇帶領我走進一個事件、一個視角、一個靈光乍現的瞬間,從而再次整合成一個空間與時間,我宛如一位獵人閱讀書中的文字化成生動無比的畫面。——郭熊(《走進布農的山》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