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
耶穌基督死裡復活後,對門徒交付「大使命」任務,2000多年來,耶穌基督的教會在世界各地以各種方式執行這項大使命。為了完成「大使命」任務,各地教會因應其所在的環境,發展出不同的宣教策略和模式,其中有些模式和策略看來是非常成功的,因而引起一些地區教會的跟隨與模仿。這些從其他地區引進的宣教模式,有些是被當地教會直接模仿運用,有些則是因地制宜做些修改之後運用。甚至有些教會捨棄本身原有的組織架構,轉而採用一些看似非常成功的宣教模式,希望在宣教與植堂事工有所突破。例如,台灣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熱衷於「小組教會」的模式,因而G7 和G12 等模式成為一股熱潮;現今在台灣常見的宣教與教會發展模式包括「恩惠相遇」、「雙翼」、「啟發課程」等。
各式各樣的宣教模式被一個地區的教會引進該地區,都是因為這些宣教模式在一些地區的運作是成功的,也讓一些教會藉著這些宣教模式,逐步展開宣教事工。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些宣教模式運用於不同地區的教會時,未必都能產生和原生地區或教會相同的效果,即便現今有些教會爭相模仿的宣教與植堂模式,其成效還都有待時間的檢驗。
證諸台灣的經驗,台灣地區已經「瘋迷」過許多不同的模式和策略,有些模式和策略引進台灣時,已經證實其「水土不服」,因而在轉換中被淘汰。但是,台灣如今仍有許多地方堂會與牧者熱衷追求各種新穎的宣教模式與策略,其主要用意當然是期望能找到一個適合台灣本土的宣教模式,讓台灣地區的地方堂會更易於推動宣教事工,完成「大使命」。
對於這樣多元的宣教模式,正如David J. Bosch所言,在教會發展的過去兩千年裡,沒有一個時代只擁有單一的「宣教神學」,甚至初代教會也是如此。時至今日,各地教會對於「宣教」的認知和執行方式仍有許多不同看法,有些教會堅持在本土開拓教會;有些教會認為,必須走出去,「離開本地、本族、父家」,才能進行「跨文化宣教」、才是真正遂行福音大使命;亦有些教會認為,以目前多元社會的情形來看,不用離開本地,在教會所在的社區內就可以進行「跨文化宣教」。這些論述當然都有其著重點,但也都不能涵蓋「宣教」整體面貌,同時,從這些宣教理念的敘述來看,顯示當今一些地區教會,特別是台灣地區許多教會出現賈榮禮所說的對宣教的誤解,其中最大的誤解是「只有國外宣教」和「非信徒心靈渴慕」的誤解。
如要探討或制定教會的宣教策略,最根本的做法還是應該回歸聖經,從中找出上帝對其子民最初的呼召。然而,既如Bosch所說的,沒有「單一的宣教神學」,那麼在探討現今教會的宣教策略與作為時,不可避免地必須以聖經為基礎,同時參酌當代處境的需要,找出合於現今環境所需要的宣教模式。正如Wright 所說,為宣教本身確立聖經基礎,乃是正確和不可或缺的。但是聲稱我們可以為所有的宣教策略和實踐尋找聖經根據,就比較值得懷疑。我們不應該為自己的一切活動尋求聖經支持,反倒應該把所有的宣教策略、計畫、行動放在聖經的批判與評估之下。 Wright 的意思應該是指,關於宣教這件事,教會應該先從聖經中找出關於宣教的軌跡與教導,再依據這個軌跡與教導擬定我們現今的宣教策略與方式,而不是先射箭再畫靶,自己想出一套宣教做法, 再找聖經背書。
若我們要依據聖經來批判與評估我們現今的宣教作為,那麼有一件事不可忘,就是「宣教」乃是「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解釋,這個用詞為拉丁文宣教神學用語。「神的宣教」或「神的差傳」原本用於三一神學的討論,近代宣教神學以這個用語強調,在創世之初神已經開始宣教的工作,故此宣教不只是人類的活動,而是具有神學的意義。萊特指出,這個用語源自德國宣教學家Karl Hartenstein,他創造此新字來總括巴特(Karl Barth)的教導;後者在1982年的一堂論宣教的演講中,把宣教與三一神論關聯起來。巴特和Hartenstein想要闡明,宣教是依據上帝的內在三一活動,並表達了上帝主導歷史的權柄。對此,唯一恰當的回應是順服。
賈榮禮在其《宣教神學的聖經基礎》中寫道:「耶和華是一位宣教的神,所以舊約是一部宣教經典。」7上帝的宣教工作從舊約開始,一直延續到新約,其中最受人關注的無疑就是馬太福音二十八章所揭示的「大使命」。除了「大使命」之外,正如陳濟民所提出的,主耶穌在頒布「大使命」之前,已經向門徒們提及普世傳福音的工作。他們在主耶穌死而復活以後所要實踐的,正是主耶穌自己在世所成全的,差別只是傳福音的地點不再侷限於巴勒斯坦,而對象也不再聚焦於猶太人而已。8
耶穌的門徒們承接「大使命」開始宣教活動,初期仍侷限於巴勒斯坦地區,甚至以耶路撒冷為主,直到教會受逼迫後,才有比較大規模的宣教活動,「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徒八1)聖靈並使用腓利(徒八26-39)和彼得(徒十1-48)初步跨出向外邦人宣教的步伐,直到後來保羅蒙召成為「外邦人的使徒」(羅十一13),終於大規模展開外邦宣教的事工。保羅也清楚表明, 基督差遣他,「乃是為傳福音」(林前一17)。新約聖經中有關「宣教」的描述,受到現今教會的重視與研究,特別是保羅的宣教模式更是研究的重點,其中也確實有諸多值得借鏡之處。
以保羅所處的第一世紀的環境來看,他的宣教活動與模式,顯然是跨國的宣教,當然也是跨文化的宣教,這樣的宣教模式成為當今許多教會參考與模仿的模式。或許是受到對保羅宣教的研究之影響,一些華人教會過往習慣將宣教的視野放在教會所在地以外的地區,並且誤以為一些教會所認定的偏鄉地區,尤其是所謂的「創啟地區」的民眾對福音一定是渴慕的。在這種思維下,一些華人教會,包括台灣教會引進各種教會發展模式的基本思維就是,努力塑造自己成為Mega Church,也就是極盡一切可能和努力,希望本身教會的會友人數達到千人以上,甚至產生一種迷思,認為教會的規模成為Mega Church之後就有能力差派宣教士至「國外」宣教。
這種「放眼國際」的宣教思維當然對教會的發展和拓殖也有一定的助益,但是另一個層面的省思是,本土的宣教與教會拓殖應當如何進行?地方教會是否需要(或能否建立)一套適合本身的宣教模式?或者從聖經中的宣教歷史來看,現今的教會能否從中借鏡,找出自己的宣教之路。
從現今教會所處的環境來看,宣教工作益發重要,宣教的挑戰也愈來愈多元。對現今教會來說,所謂「跨文化宣教」,可能已經不是地域的議題,而是思維和價值觀的議題,當地方堂會要向社區居民傳福音時,可能就是一個「跨文化宣教」宣教了。
現今教會必須帶著「跨文化宣教」的眼鏡,審視其所處的宣教環境。關於這點,我們絕對可以從第一世紀偉大的宣教士保羅身上學習。聖經記載保羅幾次宣教講道,就是針對不同的文化處境而採用不同的宣講策略。他和巴拿巴在猶太會堂宣講時,就先訴諸猶太人被揀選的歷史,最後以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作為結束10;面對異教祭司,他就訴諸神的創造;面對多元崇拜的雅典人,他就從他們的「未識之神」開始。
固然初代教會有許多人被聖靈引導從事各種的宣教事工,但在初代教會發展過程中,保羅的宣教事工仍然是最迷人且值得研究的。即使現今教會所處的環境與保羅當年的環境有諸多差異,但是保羅在其一生的宣教事工中留給教會的典範,仍值得現今教會研究與運用。甚至保羅在第一世紀展現的宣教理念和模式,至今都有學習與模仿的價值。誠如Roland Allen 所言,當今的宣教方法需更多參考保羅在他的使徒職分上,在地中海一帶建立教會的模式。不需要每隔幾年就發明新的宣教模式,雖然每個世代都企圖這樣做,但最終總是徒勞無功,因為我們可以從閱讀保羅書信和使徒行傳, 找到最好的宣教理論和模式。
探究保羅的宣教事工就必然觸及他和教會的互動,特別是由他親自建立的四間教會—哥林多、以弗所、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從他和這些教會的互動,可以找出保羅在建立教會、教導信徒、培訓同工等各方面的作為。而這些作為是在從事宣教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也是地方教會了解其宣教使命,得以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正如范榮真所言,一方面,宣教活動需要教會支援,由教會內所差派的人來進行,而宣教的果實也是被教會接收。另一方面,教會要通過宣教實踐上的呼召,要在參與上帝之宣教工作的過程中去發現自身存在的基本目的,而且它所開展的無數事工就是為了宣教。
由差會或教會差派宣教士(保羅就是由安提阿教會差派),產生信徒、建立教會,進而由宣教中所建立的教會在宣教過程中繼續接收並牧養在持續宣教中產生的信徒(保羅在各地帶領的信徒,就交由當地的教會牧養)。這種的宣教與持續牧養的模式對於現今的教會異常重要,特別是對宣教成果的延續影響重大。當然,這個過程可以給當今台灣教會有極大的啟發,尤其是地方堂會如何差派宣教士;宣教士本身的條件與自我認知;宣教過程中與各地教會的互動等,都有值得現今教會參考省思之處。
保羅身為初代教會重要的「外邦人使徒」,其宣教事工涉及許多跨文化、團隊服事、關懷牧養等議題,這些議題對現今教會來說至關重要。現今的教會面對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地球村」早已不是一個理論,而是生活的實際。若現今教會想要進行跨文化宣教,本身需先奠定扎實的宣教基礎,包括宣教理論、宣教模式和宣教人才培育等。而這些需求都可以從保羅的宣教事工中找到學習的典範。
當我們探討保羅宣教事工的同時,必定觸及他在宣教旅程中所建立的教會之牧養工作,亦即我們將探討保羅作為「牧者」之角色。誠如莊新泉所言,終其一生,保羅的角色以牧養和關懷各地宣教教會為主,而非以神學為其主要目標。保羅的每封書信都是針對特定場合、特別需要的教會,有感而發的不定期或偶發的寫作,並不是有計畫的系統神學的著作。
「宣教」是現今教會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不僅因為宣教是教會責無旁貸的大使命,更因為宣教是教會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現今的宣教環境變化多端,想要達成宣教使命的手段與方法層出不窮。既然教會所要完成的乃是「上帝的宣教」
(Missio Dei),那麼教會最好從上帝的默示—聖經中去找答案,而在聖經記載的諸多宣教士中,被復活的主呼召作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他的宣教經歷和作為,應該可以給現今教會最多的啟發和參考應用。
那麼,我們就從保羅這個人談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