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House Taipei」透過導覽和實地體驗,參與者不僅能深入了解城市與建築發展,這場活動也成為推動城市美學的重要平台。無論是建築空間的主理人、服務志工,還是一般的市民大眾,參與者都能從活動中找到共鳴與參與感。OHW (Open House Worldwide是一個由超過50個城市組成的全球網絡平台)的核心理念是希望透過空間主理人和市民的力量,將這場活動轉變為全民運動。因此,空間的敘事由人來呈現,每個空間的主理人提供獨特的策展與導覽,使建築體驗更加豐富多彩,讓市民更深入了解城市不同行業所塑造的多樣風貌。
作者簡介:
作者:李芝瑜
【創新研究、跨域整合、國際連結】
李芝瑜畢業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RISD),取得建築與藝術雙學士學位,並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PENN) 取得建築碩士學位,最後在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取得建築博士學位。現任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並兼任產品創新中心負責人及藝術中心綜合館館長,曾擔任建築系主任長達9年。
近年來,李芝瑜受邀擔任公私部門的評審與審查工作,並擔任AIA Taipei(美國建築協會)共同教育長、台灣建築學會兩岸暨國際發展委員會副主委、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於國內外進行多場專題演講,包括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學院、泰國KMUTT大學建築學院、馬來西亞UCSI大學,以及里斯本和倫敦等地。她亦擔任全球建築城市美學運動 Open House Worldwide 的Open House Taipei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透過推動「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活動,積極推廣城市美學力與國際連結。
此外,李芝瑜是美國建築大師獎 (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 AMP)、倫敦地產大獎 (Opal Award) 等國際獎項的全球評審,並曾受邀錄製大愛電視台紀錄片及台北廣播電台節目,推動城市美學及建築相關宣傳。
在學術研究上,李芝瑜於2016年創立了VR整合研究中心,並擔任AI無人機協會秘書長,專注於科技應用與社會設計責任的結合,開拓更多可能性。她積極推動教學創新實踐,推出銘傳大學建築系的「高山上的建築課」,帶領學生進行一系列跨領域偏鄉實構築計畫,親自帶領學生進入偏鄉進行特訓,並推廣虛實共構、循環材料研究等國際或社區建設計畫。她的研究方向專注於跨域建築,結合科技應用,並連結USR與SDGs的永續核心目標,透過教學、演講、策展、實驗等多種形式推廣建築創新教育的實踐。
章節試閱
城市美學發展論
從全球觀察開始
從定義上看,建築設計、都市設計、都市計劃、城市美化和城市活化等概念,雖然各自有不同的意義和解釋,但它們之間往往存在交叉討論的空間。這些領域的交融使許多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在跨域的研究中發現新的創新視角。例如,柯比意(Le Corbusier)所提倡的機能城市,展示了建築與城市規劃之間的深刻聯繫,而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第一位義大利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以及丹下健三(Tange Kenzo)的東京灣計劃,皆是在都市與建築設計領域中極具影響力的案例。
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的著作《城市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首次出版於1966年,強調了城市的發展是通過多棟建築組合而成的過程。他透過類型學的分析來解讀城市與歷史之間的關係,並指出建築與集體記憶是密不可分的。這一類型學理論提醒人們,認識城市不僅要了解其歷史,也應理解這些建築的形式與功能如何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方式,並隨著時間逐漸演變。
同時,1960年,凱文•林區(Kevin Lynch)撰寫了《城市的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從空間認知的角度切入,開創了全新的都市研究領域。書中提出的五大元素——路徑(Paths)、邊界(Edges)、區域(Districts)、節點(Nodes)及地標(Landmarks)——成為解讀城市結構的重要理論,這些元素也對後來的都市設計與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凱文•林區強調,人類活動是城市的動態元素,這種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是形塑城市意象的關鍵。
隨著20世紀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各類城市論壇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促進了市民對自身城市的集體認同。例如,「鹿特丹建築雙年展」(IABR)自2001年創立以來,成為探討城市問題的重要國際平台,吸引了來自政府、都市規劃專家、建築師、開發商及市民的廣泛參與。透過公眾參與與學術研究的結合,這些活動探索了如何強化城市特質、推動城市未來發展等問題,並形成一個城市對話的平臺。
台灣的城市探索在這方面也有其貢獻。2006年,時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的劉維公在《風格社會》中提出了「文化領航」政策,並推動了一系列與都市空間相關的計畫,如「創造力計畫」、「設計之都計畫」、「老房子文化運動」等。其中,劉維公的「台北即是博物館」概念特別引人注目,主張將整座城市視為一個大型博物館,不僅讓生活與藝術沒有距離,更進一步將城市空間轉化為公眾的共享資產,強化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
這種「城市即博物館」的概念在國際上也有其回響。Larry Beasley 在2013年的《The Omnimuseum Project》中提出了「城市作為博物館與博物館作為城市」的理論,強調城市規劃是一門集體藝術,城市的塑造是由無數個體的行動與互動構成的。這樣的理念與劉維公的政策相呼應,兩者都強調了城市空間作為歷史、文化與藝術的載體,並以此建立市民對城市的深厚情感。
同樣,2011年出版的《城市的精神》(The Spirit of Cities)中,貝淡寧(Daniel A•Bell)與以艾維納•德夏里特( Avner De•Shalit)在走訪十座城市後,強調了每座城市所擁有的「市民精神」。他們指出,城市之間的多樣性比國家之間的差異更為顯著,這一觀點也進一步突顯了城市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英國城鄉規劃家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 則提出,城市規劃應融合人類學、經濟學與地理學的視角,以將地方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特性納入規劃過程中。這一多學科的綜合方法強調了地方性與集體記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也反映出城市規劃不僅是空間設計,還關乎城市文化的延續與市民生活的質量。
「Open House Worldwide(打開全球)」的創立初衷正是以城市為出發點,試圖透過多元化的空間開放,將城市像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被「打開」,讓居民與參訪者能夠從不同產業和專業的角度,理解建構日常生活的運行方式。這一活動不僅促進了當代城市核心價值的探索,更建立了一個讓公眾參與城市美學與公共空間對話的開放平台。Open House Worldwide所推動的全球城市美學運動或行動,也是一種推動「城市精神」的重要行為。「城市精神」是一個涵蓋城市特質、文化價值與市民集體認同的概念,透過這個概念,城市不僅被視為物理空間的集合,還反映出人們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及價值觀。這一理念強調了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由建築、道路和基礎設施組成的地理空間,而是一個擁有獨特個性與社會氛圍的有機體。城市精神不僅體現在建築物、街道布局或城市的物質結構上,更根植於市民的行為、公共生活和集體記憶之中。
透過這樣的活動,其每一個空間、每一座建築都在講述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故事。這種理念不僅推動了城市美學的發展,還促進了市民對城市的深層次認識與認同,相信也能強化了城市與市民之間的情感聯結。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美學,不僅僅是對建築和城市空間的重新設計,更是對城市精神的重新理解。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城市精神,這一精神不僅反映在其物理結構中,也深深根植於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習俗與集體記憶中。透過不斷強化這種精神,城市不僅僅成為現代化的象徵,更成為市民情感與文化認同的聚集地。
從在地觀察出發
從台北這座城市的歷史發展開始
台北作為一座國際化的都市,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且其都市發展深具多樣性和層次感。雖然台北的面積相較於亞洲其他大城市並不大,但它透過現代化的交通系統、發達的捷運網絡,與保留完整的歷史建築,呈現出新舊交融的城市風貌。正是這種多樣性,為「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空間和文化元素,使其成為推動城市美學和文化探索的重要平台。
台北的都市景觀中,現代化的建築如台北101和信義商圈的高樓大廈,與如大稻埕、龍山寺等傳統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明清時期、日本殖民時代及宗教建築,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文化影響,為台北提供了獨特的都市風貌。在「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中,這些代表性的建築物成為了市民和遊客深入了解城市歷史、文化和建築發展的主要場域。
台北的捷運系統自1996年陸續通車,極大地改變了市民的生活方式,也連結了不同區域的發展特性。透過捷運網絡,台北不僅在交通上更加便捷,也使得各個區域如信義區、大同區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都市空間。在2020年首屆「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中,開放了捷運行控中心及捷運萬大線工程現場,讓市民深入了解捷運系統背後的規劃和運作,從中感受到這一現代基礎設施對台北發展的重要性。
同時,作為另一項便民措施,台北市的YouBike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自2009年推出以來,成為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隨著系統的不斷擴展,YouBike現已涵蓋全市13個行政區,設有超過1300個租賃站點,進一步促進了市民的低碳移動方式。這些現代化的交通系統使得台北成為推動「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的理想城市,讓參與者能輕鬆穿梭於不同的建築空間之間。
然而,「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的核心不僅僅在於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展示台北的文化多樣性與城市精神。台北作為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其文化和建築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歷史脈絡。「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通過開放一系列不常對外開放的空間,如捷運行控中心、鳳甲美術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等,拉近了市民與這些建築的距離,讓他們重新審視和理解城市中的新舊建築之間的關係。
台北的建築景觀雖然在現代化發展中融入了高樓大廈,但傳統建築如鐵皮屋等依然存在,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符號。在「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的活動中,邱文傑建築師設計的「山屋口口」將鐵皮屋這一違章建築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具有藝術性與文化意涵的現代建築,詮釋了台北在城市建設與文化保護之間的微妙平衡。
此外,許多文化場館如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等,也參與了「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開放平時不對外開放的後台空間,讓市民能一窺這些文化機構的幕後運作。這些活動不僅讓市民了解台北的現代化建設,還展示了這座城市豐富的文化底蘊。
台北的城市發展既有現代化的進程,也保留了豐富的歷史遺產。「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對多元空間的開放與探索,促進了市民對城市精神的再認識與反思。這座城市的精神體現在新舊融合的建築中,體現在市民日常生活的便捷與文化認同中,也體現在各行各業如何協力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上。
從交通網絡到文化場館,「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不僅展示了台北的現代化成就,還為市民創造了一個重新審視城市發展、探索城市核心價值的機會。通過這一活動,台北逐漸成為一座「活的博物館」,每一棟建築、每一個社區,都是城市故事的講述者,展現了台北這座國際化城市的多元風貌與文化深度。
《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作為國際Open House Worldwide活動的一部分,不僅展示了台北作為國際都市的現代化成就,還通過打開那些不常對外開放的空間,促進了市民與這座城市的深層對話。台北這座城市,通過歷史與現代建築的交織、文化與技術的融合,為市民與世界展示了一個既傳統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圖景。從捷運行控中心到鳳甲美術館等空間的開放,「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讓市民對台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了更具體的體驗與理解。
「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通過打開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精采空間,讓市民深入參與城市與建築的發展,這正是Open House這一全球性建築盛事的核心模式。活動以限時打開建築空間的形式,為參與者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讓他們從全新的角度探索城市。這不僅是全球範圍內非常重要的建築活動,更是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城市美學運動。在台北,這一活動不僅關注建築本身,更積極探討永續發展、適應性再利用和水資源等關鍵議題,這些議題與全球性的趨勢相呼應,也深刻影響著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全球其他Open House城市主理人之間的分享與交流中,我們了解到每座城市都依據其特有的歷史背景、文化脈絡,制定了具體的策略來進行城市美學的探索與推動。台北在這些經驗中汲取了靈感,不僅通過展示多樣的文化空間推動了城市空間設計的創新,還進一步強化了台北在國際平台上的參與感和影響力。這種全球視野與本土特質的融合,讓台北成為一個既保留歷史傳承、又不斷創新進步的國際都市。
然而,這不僅僅是關於建築和空間的展示,更是關於台北「城市精神」的建立。台北的城市精神,是市民集體記憶、歷史與文化的共鳴,也是這座城市在面對現代化和全球化挑戰中,如何保持其獨特性的重要力量。「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所打開的不僅是建築的門,更打開了市民與城市之間的對話平台,鼓勵市民重新審視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從中建立更加深厚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如義大利著名的建築師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所言,城市是一個「集體記憶的容器」,透過這些開放的空間,市民能夠深入感受建築如何承載歷史,並理解這些空間如何影響當代生活方式。「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讓市民不僅僅是城市的觀察者,更是城市精神的共同創造者。透過參與活動,他們與城市形成了緊密的聯繫,成為台北未來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這項活動通過開放台北多樣的空間,不斷促進市民與城市之間的共生關係。從捷運工程到文化場館的後台探索,「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不僅展示了台北的現代化成就,還為市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城市發展、探索城市核心價值的獨特機會。這座城市正在逐漸成為一座「活的博物館」,每一棟建築、每一個社區都在講述著台北的故事,展現了這座城市的多元風貌和文化深度。
未來,我們期待「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活動繼續推動這座城市與市民的共生關係,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活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城市故事。台北將繼續通過開放的建築與豐富的文化展現它的精神,將市民的日常生活與城市發展緊密聯繫起來,使這座城市不僅僅是一個國際化的現代都市,更是一個充滿活力與文化深度的「有機城市」。
城市美學發展論
從全球觀察開始
從定義上看,建築設計、都市設計、都市計劃、城市美化和城市活化等概念,雖然各自有不同的意義和解釋,但它們之間往往存在交叉討論的空間。這些領域的交融使許多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在跨域的研究中發現新的創新視角。例如,柯比意(Le Corbusier)所提倡的機能城市,展示了建築與城市規劃之間的深刻聯繫,而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第一位義大利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以及丹下健三(Tange Kenzo)的東京灣計劃,皆是在都市與建築設計領域中極具影響力的案例。
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的著作...
作者序
作為亞洲最早獲得倫敦官方授權的城市之一,「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參觀者。隨著活動逐年發展,不僅展示了建築之美,還讓市民能夠透過參與及互動,重新審視城市與生活空間的關係。因為這項活動不僅僅是建築空間的展示,更是一個與市民進行對話的平台。透過導覽、實地參觀及跨領域的討論,讓許多長期被遺忘的空間得以重新呈現,也讓市民重新認識並了解自己的城市,重現城市精神。
「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讓建築體驗不再僅限於單一空間的導覽,而是開啟了一場在地文化與建築共生的對話與交流,猶如將整座城市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博物館」,透過導覽與互動,讓市民重新認識自己熟悉卻陌生的生活空間。活動不僅打開了許多被遺忘的空間,還拉近了市民與建築的距離。這也是重新審視台北城市演變的契機,許多空間主理人在準備導覽時自發深入研究空間的歷史背景,甚至延伸至了解周邊街區的文化發展。
2024年的「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是第五屆活動,以「Access & Inclusion」為核心,呼應「Open House Europe (打開歐盟)」的共同主題。以「入場:共融」為主題,開放超過百餘個具共融特色的城市空間,從日常的生活建築到幕後的運作場景,邀請大眾細細品味,這些空間將以獨特的共融特質,喚起大家對城市脈絡的重新認識,並重新聚焦城市議題的思考與對話。這次活動意圖打破設計與空間的界線,將城市空間轉變成「城市客廳」,讓參與者感受台北的多元文化與豐富歷史所孕育出的包容力量。共融主題也延展至「水陸雙棲」,旨在引導人們重新關注環境議題與社會責任,把水路與公路共同納入城市探索的版圖。透過「打開流域」,參與者將探索台北與水的深層連結,揭示隱藏的水道網絡、追溯水路與城市共生的歷史痕跡,理解水域發展如何塑造台北。而「打開公路巴士」則將移動的巴士轉化為「城市客廳」,讓市民在城市穿梭中欣賞沿途的建築風景,並聆聽專家導覽背後的建築故事,從水路到公路,引領大眾深入探索台北的多元城市空間。
冀望藉由這場每年一次的全球串連,不僅是將城市如同博物館一般打開,展示大台北地區的建築場域,透過對台北各行業在日常生活中的運行方式進行探討,強化了市民對台北這座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進一步提升市民的城市精神,並且能提升市民對環境與社會責任的重視。
作為亞洲最早獲得倫敦官方授權的城市之一,「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參觀者。隨著活動逐年發展,不僅展示了建築之美,還讓市民能夠透過參與及互動,重新審視城市與生活空間的關係。因為這項活動不僅僅是建築空間的展示,更是一個與市民進行對話的平台。透過導覽、實地參觀及跨領域的討論,讓許多長期被遺忘的空間得以重新呈現,也讓市民重新認識並了解自己的城市,重現城市精神。
「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讓建築體驗不再僅限於單一空間的導覽,而是開啟了一場在地文化與建築共生的對話與交流,猶如將整座...
目錄
ontents 目錄
推薦序 林珍瑩 AIA Taipei理事長
推薦序 徐千捷 打開台北創辦人
謝誌
前言
第一章 城市美學發展論
1.1從全球觀察開始-14
1.2 從在地觀察出發-17
第二章 城市美學推動: 以Open House Worldwide為例
2.1 打開倫敦-23
2.2 打開巴塞隆納-30
2.3 打開聖地牙哥-35
2.4 打開布拉格-43
第三章 城市美學推動: 以Open House Taipei為例
3.1 專業人的空間-50
3.1.1 專家訪談: 邱文傑建築師-50
3.1.2 區域分界-55
3.2 自然與地景-82
3.2.1 專家訪談-82
3.2.2 區域分界-86
3.3 公共空間-102
3.3.1 專家訪談:國家兩廳院總監/副總監-102
3.3.2 區域分界-107
3.4 老屋新生和地方創生-128
3.4.1 專家訪談: 松山菸廠文創園區總監陳玉秀-130
3.4.2 區域分界-138
第四章 市民參與
4.1 科技運用推動策展過程: 虛擬實境/360專家導覽-168
4.2 工作坊-170
4.2.1 水資源工作坊-170
4.2.2倡議型工作坊-175
4.2.3 志工培育 -178
第五章 結語
結語-184
參考文獻:
ontents 目錄
推薦序 林珍瑩 AIA Taipei理事長
推薦序 徐千捷 打開台北創辦人
謝誌
前言
第一章 城市美學發展論
1.1從全球觀察開始-14
1.2 從在地觀察出發-17
第二章 城市美學推動: 以Open House Worldwide為例
2.1 打開倫敦-23
2.2 打開巴塞隆納-30
2.3 打開聖地牙哥-35
2.4 打開布拉格-43
第三章 城市美學推動: 以Open House Taipei為例
3.1 專業人的空間-50
3.1.1 專家訪談: 邱文傑建築師-50
3.1.2 區域分界-55
3.2 自然與地景-82
3.2.1 專家訪談-82
3.2.2 區域分界-86
3.3 公共空間-102
3.3.1 專家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