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十五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不僅促進了全球化進程,推動了物種和商品的交流,也使語言與文化的互動成果,成為我們現在最珍貴的人類文明遺產之一。至十六世紀中葉,歐洲傳教士隨著葡萄牙與西班牙的船隻抵達東亞,學習當地語言以助於傳教。
經過四百多年,這些傳教士學習和理解當地語言與文化所留下的手稿和出版品,現已成為受訪族群的重要語言與文化資產,並成為學者研究與重建歷史語言與文化的珍貴資源。其中,「官話」(Mandarin)因受到較多關注而擁有較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作為廣義漢語之一的「福建話」(Hokkien),在臺灣通常稱為「閩南話」(Minnan),或按照當時西班牙傳教士所稱的「漳州話」(Chio Chiu),則主要受到西班牙傳教士、尤其是道明會在菲律賓傳教時的特別重視與研究。
這主要是因為1571年西班牙人在菲律賓馬尼拉設立其主要殖民據點後,他們從美洲帶來的美洲銀幣,吸引大量的閩南商人載運中國棉布、絲綢、瓷器以及各式各樣商品前往馬尼拉交易,甚至大量移民移居該地謀生,甚至散居在菲律賓群島的宿霧、屋黨(Oton)等地。這些海外閩南語群體與菲律賓塔加祿(Tagalog)族群以及西班牙人之間,因交易或生活而產生的互動,為三方的語言交流提供了基礎,特別是在「漳州話」與西班牙語的互相學除了日常生活的交流需求外,西班牙傳教士在無法進入中國大陸傳教的情況下,學習與官話接近的「漳州話」來向在地閩南人傳教,成為他們進入中國傳教的語言「跳板」。1626年,隨著西班牙人在北台灣雞籠建立殖民據點,傳教士才逐漸將漢語學習的重點從「漳州話」轉向「官話」。
語言的交流是互動的,但相對於「官話」的研究,「漳州話」的研究雖有學術巨擘如龍彼得(Pier van der Loon)、方豪、Carlos Sanz等前人的奠基,但自彼時之後,常達半個多世紀時間,少有學者問津。直到近來有馬西尼(Federico Masini)、連金發、洪惟仁、內田慶市、張西平、韓可龍(Henning Klöter)、張屏生及石崎博志等國內外學者繼續努力;筆者則在誤打誤撞之下,與陳宗仁、張淑英、韓可龍、鄭縈、José Luis Caño Ortigosa、Regalado T. José及石文誠等學者組成「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研究群」,陸續自2017年起展開一系列的《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整理、出版工作,至今已有8種閩南人與西班牙人語言交流的歷史珍寶共計10冊出版(見表一)。並於2023年獲得西班牙「第一屆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Primer Certamen de Seminarios Duques de Soria de Hispanismo Internacional)首獎。
現藏於奧地利國家圖書館(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的《新刊僚氏正教便覽》,早在二十世紀初便被歐洲學者發掘並進行初步研究。雖然網絡上已有該書的電子版流傳,但品質不佳,部分頁面模糊不清或被裁切,致使閱讀困難。因此,本編輯團隊特別向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申請重新掃描並複製出版,以饗學界。經過兩年的電子郵件往返,在Gertrud Oswald女士等館員的大力協助下,我們終於取得重新掃描的較高品質版本,並將其編印為《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系列六》。
2024年8月,正當我們忙於籌備出版事宜之際,借助現代網絡資訊的便利,我們從陳綸緒(Albert Chan)的Chinese Books and Documents in the Jesuit Archives in Rome: Descriptive Catalogue: Japonica-Sinica I-IV一文中得知, 過去一直被學界認為僅存於維也納國家圖書館的孤本《新刊格物窮理便覽》︰
新刊僚氏正教便覽。
或Memorial de la vida christiana en lengua china。由羅明敖黎尼媽(Domingo de Nieva,1563–1606)所著。
兩卷,硬皮封面裝訂,帶盒,12 × 12 厘米。1606 年在馬尼拉 (Binondoc) 出版。狀況不佳。
原來在羅馬耶穌會檔案館(Archivum Romanum Societatis Iesu)中還有另一本。
為此,今年9月筆者趁協助公視台語台(Taigi TV Station)團隊前往西班牙拍攝「大員1624」紀錄片時,回程順道在羅馬停留三日,希望能一睹該書風采。無奈,由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相當多,館方人力不堪負荷,規定須事先申請方可入館,因此未能在本書付梓前得見其「真面目」,只能將此計劃留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