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林華慶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
2022年12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以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願景,揭示各國須採取緊急行動停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損失,達成回復自然的永續目標。
相較於氣候變遷帶來的不便與威脅,民眾對於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機意識並不如暖化升溫、極端氣候般強烈,但近年在政府及民間團體的積極倡議下,社會各界對「生物多樣性」這幾個字已不陌生,也普遍認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性。如何引領公私部門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路上共同攜手前進,是各界共同探究及努力的方向,也是全球關注淨零轉型之餘的熱門課題。
臺灣多變的氣候地形造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地景樣貌,其所提供的生態系服務,更是維繫全民生命、健康及福祉的重要資本。生物多樣性除了動植物,還包括遺傳資源與多元的生態系,而「保育」也非僅狹隘的「保護」,為確保自然資源的保育與永續利用,並公平分享傳統智識惠益,我國正整合臺灣永續發展目標、政府機關政策及相關行動計畫,研訂「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透過各部會分工協力,共同推動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政策的主流化行動。
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20年的研究指出,全球約有一半的GDP高度或中度依賴自然資源及其服務,一旦自然遭受破壞,包括農林業在內的多樣產業將受到嚴重衝擊,鑒於生物多樣性與企業經營關係的討論度日益升高,聯合國在2030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中明確揭櫫企業應負起自然相關風險揭露的責任,並於2023年9月正式發布「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TNFD)」,顯見全球企業與金融體系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關注與著力,亦為生物多樣性保育能否有效推動的重要關鍵。
林業保育署參考全球多樣性目標及TNFD等規範,就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整體空間規畫、自然環境、生態資訊及產業需求等條件,提出TNFD的在地操作指引,以協助企業進行自然相關財務的評估作業,與此同時設置「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媒合平臺」,推出不同類型之生物多樣性空間規劃與復育專案,提供企業實際參與臺灣生物多樣性保育之機會,更鼓勵企業運用自身專業技術與資源,主動提出對生物多樣性或自然環境有助益的合作計畫,引導公私部門共同朝向兼顧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永續經營。
林業保育署於2020年與本書作者藤田香及台灣環境教育協會出版《永續里山自然資本經營》一書,獲得不少機關學校及企業夥伴回響,因應近年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與企業間的關係正遭遇巨變及轉型,無論企業主、投資人、學術界、機關及民間團體皆無法置身事外,本書《自然正成長經營:從減碳轉向自然資本,落實TNFD的企業生物多樣性評估工具與實踐案例》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及論述,帶領讀者循序漸進了解自然資本與生物多樣性在國際上的重要倡議與目標,並以實例說明企業如何從永續採購、增加自然、運用數據創造新契機,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等面向投入自然正成長活動,更深入探討生物多樣性足跡、TNFD及ESG報告如何影響金融機構及投資人決策,不但是企業及各界參與自然正成長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最詳實的一本工具書,也是帶領我們一窺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與企業之間堂奧的寶典。
人與自然脣齒相依,踐行生物多樣性保育,需要各界,尤其是企業及投資夥伴的支持,讓我們在永續浪潮迎面襲來之際,站穩腳步、堅定前行,一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
推薦序二
張清標
正隆公司總經理
很榮幸受邀為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的《自然正成長經營》一書撰寫推薦序。伴隨科技的進步及工業化的發展,近年國際社會開始正視包含森林、土壤、水等自然資本的流失問題,呼籲停止並扭轉生物多樣性的折損,強調經濟與環境共榮的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換言之,企業的營運活動雖然仰賴自然資本和生態系統服務,但同時也應該盤點其產銷過程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從提升(Uplift)、避免流失(Avoided Loss)、減少威脅(Threat Reduction,如外來種入侵)、維持(Maintenance)等面向著手,透過自然資本和生物多樣性的復原,從而有效回應氣候變遷問題,並實現自然正成長之雙重效益。
由於紙張的重要原料是植物纖維,造紙業是和大自然最息息相關的產業。隨著氣候危機加劇,不同於傳統使用森林資源作為原料,現代造紙工藝更重視生態永續。以正隆公司而言,透過回收紙的循環再生,並深化應用綠色能源,我們持續依循科學途徑邁向永續智慧造紙。今年初,正隆公司成為全球首批TNFD先行企業,率先承諾透過創意及研發實力,為市場提供貼近自然且多元化的綠色消費選擇,並將攜手產業鏈夥伴,升級由低碳製造實踐的自然正成長;讓簡單的一張紙,成為能同時促成環境、生態和社會三重效益的最佳解方。
自然永續,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當代課題。2023年,聯合國報告顯示全球氣溫相較工業革命前已上升1.1度,持續暖化所造成的極端氣候型態,不僅同時影響森林系統、水資源、糧食安全以及空氣品質;不穩定的環境風險與流行疾病、戰爭等不利事件相結合,更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安全。在這個關鍵時刻,《自然正成長經營》的出版,提供了人類在追求必要經濟進步的同時,如何兼顧守望環境現況,乃至減少並修復既有傷害的重要資訊。藉由回應對自然正成長的11個常見問題,讀者能快速了解面對此課題的急迫性,進而找到自身所採取的積極行動,在世界從減碳邁向生態永續的演進和變革中發揮影響力。
這幾年,個人深感各式ESG與低碳轉型資訊已變混亂,非常需要一本真正對企業有用的知識行動科普書籍。《自然正成長經營》有別於以往企業個案類書籍,包含多面向精華:理論基礎、關鍵領袖視野、企業管理視角、投資人觀點、永續採購現場案例,以及TNFD評估工具與規範。藉由系統化的理論剖析,搭配淺顯易懂的視覺化資訊圖表,作者在書本篇幅限制中仍呈現極佳的深度與格局,讀者得以一窺國際社會對自然永續的努力,並幫助各界在應對生物多樣性挑戰的具體實踐中,更好地應用自然正成長的觀念,找到有價值的參考。
本書同時不斷提醒我們,面對國際社會的共同課題,每一位個體都有責任採取行動,一起思考,並觀察地球的自然正成長將何去何從。唯有建立共同的認知和瞭解,我們才能在轉型的過程中找到共同的語言,建構永續共好的自然生態系。強烈推薦本書給想要深入了解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議題的讀者。
推薦序三
鍾國芳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副理事長
2022年十二月中,我與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育主管機關同仁以及學者共19人,以「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SWAN International)」的觀察員身份,參加了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 第15次締約方大會 (COP15)。會前,這場因新冠疫情而延宕兩年的會議被視為是「遏止人類引發的第六次生物多樣性大滅絕的最後希望」而備受矚目。會議期間,熙攘往來的27,000位不同膚色、來自全球196個締約國的代表、NGOs觀察員以及媒體記者們讓會場彷若地球村,除此之外,蒙特婁會議中心最醒目的,莫過於隨處可見的標語「Nature Positive」。
自1992年的里約地球峰會以來,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並確保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遺傳資源帶來的惠益」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已通過了30年,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科技持續地發展與全球化,所有的科學評估均顯示,全球各地的生物多樣性均以驚人的速度喪失中,嚴重威脅到人類的永續生存。COP15與會代表經過了兩週漫長的協商,最終通過了《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而言之,《昆蒙框架》的主要訴求,就是窮盡所有手段,停止並扭轉生物多樣性減損的趨勢以達到「自然正成長 (Nature Positive)」,實現至2050年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國,更非《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但身為地球村的一員,自然無法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的洪流中全身而退。而臺灣雖然在國土面積與生物多樣性上僅占全球的一小部分,但作為國際經貿大國,且為高端半導體的主要生產者,其相關原物料的輸入、製造與出口,以及能源的消耗與碳排,對全球環境特別是生物多樣性有著遠超國土面積與人口比例的影響。為了善盡地球村民的職責,不論我國是否為CBD締約方,都應該戮力向《昆蒙框架》的願景前進。
2010年在日本愛知縣舉辦的COP10所通過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主要訴求是「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讓所有人都認識並瞭解生物多樣性的重樣性」,COP15通過的《昆蒙框架》則更強調企業的角色,除了鼓勵私部門以影響力基金及其他金融工具投資生物多樣性,也督促各國政府採取法律、行政或政策措施,要求跨國企業與金融機構揭露其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 (TNFD),促進永續消費模式,並逐步淘汰對生物多樣性有害的補貼。我是研究植物多樣性的學者,但《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用語多半是規範人類活動的法則而非科學,而在COP15議程進行中,Nature Positive、Nature-based solution這類的標語雖然容易理解,但實質內涵卻複雜的多,而COP會議中更多的是像TNFD、OECMs、NBs這樣的縮寫,初次參加COP的我很快就陷入霧裡看花,感到困惑。我當時就想,要推廣《昆蒙框架》,特別是推向企業界,實在需要深入淺出的入門書籍。
當我收到中國生產力中心寄來的翻譯書稿《自然正成長經營》時,真是眼睛為之一亮。臺灣與日本都是高度仰賴高科技與國際貿易的島國,而日本作為COP10的主辦國與《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倡議方,舉國對於推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努力非常值得我們借鑒。《自然正成長經營》由日本經濟新聞社記者暨東北大學兼任教授藤田香女士撰寫,她以流暢的寫作風格搭配簡明的圖表,對生物多樣性及其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等相關議題均做了非常詳實的說明與闡釋,作者除了以日本各種產業為例,也訪問了聯合國CBD高層、TNFD共同議長等《昆蒙框架》決策圈核心人物,可說是日本當下在推動《昆蒙框架》及「自然正成長」的第一手報導,除了對企業界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相信也將是我國高等教育推動CBD、SDGs極佳的教科書。
序言
「繼碳中和之後下一個受關注的議題應該是自然正成長,此次就由你負責。要好好研究一下。」許多企業人士可能是因被經營層或上司指名,而拿起本書;或是金融業人士,需要在自然議題上實際參與而必須深入了解自然。或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人員、環保 NGO人士及學生,但不太清楚此議題應如何與企業或投資人連結。本書希望能回答各界的問題。
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這個不太熟悉的詞彙,最近是 否常常聽到呢?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本保護,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2022年底,舉辦了第15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15),通過了面向2030年的「全球自然目標」。年初春天到來,再過半年,將公布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NFD)報告書的框架(編註:本書於2023年4月出版,TNFD 正式版於2023年9月發布),屆時企業須向投資人揭露有關自然的資訊。
筆者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與企業之間的關係。然而,這幾年的變化令人感到頭暈目眩。本書原本計畫作為2017年出版的前作《SDGs 與 ESG 時代的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本經營》(編註:本書中文譯本《永續的里山自然資本經營:如何計算製造一雙運動鞋對生態的影響?》由農業部於 2020 年出版)的修訂版。從出版到現在已經 5 年,我認為差不多該進行修訂了。但開始編輯後很快意識到,僅僅是更新或修訂是不夠的,必須進行全面的重寫。在這5年中,我前2年主要聚焦於永續採購等方面,即尊重自然的實踐。然而,隨著金融業近2年正式進入這一領域,生物多樣性及自然已儼然成為經營管理課題,企業家必須讓投資人知道企業對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議題的態度。
現在更是處於巨大變化的漩渦中。企業和投資人、學術界及 NPO 等等,正與語言和文化不同的人們相互激盪,並熱烈討論著,試圖創造新的框架及社會潮流。因此,這本書包含了由上而下管理的角度、投資人的實際案例,以及在永續原材料採購上的現場案例。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必要的,因為即使是自上而下推動的自然資本與自然正成長實踐,最終也必須深入到實體的場域或原材料的掌握。生物多樣性與地點有關連性,因此確保可追溯性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地區居民的生活也很重要。
希望讀者能先閱讀第1章的整體趨勢和Q&A,以及第2章的訪談內容。這樣應該能理解大致的脈絡。第3章之後,讀者可以根據各自所需和興趣選擇性閱讀。自然正成長的巨大波濤最終將歸宿於何處,筆者也還不清楚。希望透過本書與讀者一起思考、觀察。
此外,本書除了收錄曾發表過的文章外,也加入了新的文章。曾發表過的文章也做了部分更新,無法更新的部分則保留當時的資訊。因為這些都是重要的資訊,筆者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也希望本書能成為大家理解自然正成長的契機。
藤田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