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探討正向心理學,結合理論與實際案例,揭示如何透過培養正向情緒促進個人成長與幸福。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的演進,書中不僅回顧了心理學的發展史,還提供了具體的情緒培養策略,使讀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並體驗正向心理學的力量。這是一本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工具書,適合所有追求內心成長和生活品質提升的讀者。
情緒價值×消極反思×認知理論, 從課堂到人生的正向轉化,
在教學實踐中全面探討正向心理學的人生滿意度祕密!
▎探索正向心理學的精髓
「正向心理學」是近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專注於探索人類積極特質和正面情緒。此書的第一章〈正向情緒培養理論〉深入介紹了正向心理學的起源、主要研究內容以及其對傳統心理學的批判和貢獻。此外,書中還詳細解釋了幸福的五大元素,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正向心理學的基礎。
▎豐富的實踐指南與案例分享
第二章〈正向情緒培養實錄〉轉入實踐層面,透過六個不同主題的班會紀錄,展示了正向情緒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的應用。每一節不僅記錄了課程的背景、目標和實際內容,還包括課後點評,這些豐富的細節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加生動具體。
▎深入剖析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書中不僅涵蓋了現代心理學的實踐,還追溯到古代哲學家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從蘇格拉底到老子,作者梳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這一部分強調了心理學與哲學之間的連結,展示了正向心理學在當代社會尋找生命意義中的重要角色。
▎正向心理學的歷史發展和未來展望
從1930年代初的研究到1990年代對心理疾病預防的關注,本書詳盡記錄了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在描述馬斯洛和羅傑斯如何推動人本心理學的發展,以及賽里格曼如何在1990年代末期重新定義心理學的研究方向。這不僅反映了心理學領域內的學術演進,也指出了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和應用前景。
作者簡介:
韋志中,心理學者,諮商心理師。畢業於心理研究所,主攻心理諮商與治療。從事心理諮商與心理教育工作20餘年,已出版心理學研究與實踐圖書《團體心理學》、《學校心理學》、《幸福干預: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課》等40餘部書籍,發表論文90餘篇。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正向情緒培養理論
正向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從正向角度出發,研究如何讓人們正確掌握幸福人生的科學。正向情緒是正向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個體心理健康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對身體健康具有促進作用。
第一節 認識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1990年代末起源於美國的一個心理學研究領域,被譽為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里程碑。正向心理學宣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主張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正向心理學的興起是對傳統心理學研究消極與病態的反思。
一、正向心理學的緣起與發展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不斷追尋生命的意義。偉大的哲學家,如西方的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中國的老子、莊子等,都對此問題進行過探究,去惡揚善、明禮禁欲、學知內省等都是通向「美好生活」的路徑。但哲學的道理太過深奧,晦澀難懂,漸漸地,研究「人心」的心理學開始承擔起這個重任。
1930年代,就已經有心理學家開始關注人類的正向特質和正面能量,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Jung)研究生活意義、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Tolman)研究婚姻幸福感與天才等。但是心理學關於正向力量的研究在「二戰」之後就被迫中止,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60多個國家、將近20億人口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創傷,此時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是治癒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治療心理疾病。此時在心理學領域內,以佛洛伊德(Freud)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占據主導地位。
1950、60年代,以馬斯洛(Maslow)、羅傑斯(Rogers)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登上歷史舞臺,他們主要關注人性中的積極面,對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導一些心理學家開始重視人的正向特質。然而「二戰」帶給人們的心理創傷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消除,傳統心理學的研究主題並沒有完全改變。另外,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依靠個體的經驗和觀察,缺乏科學嚴謹的實證研究,這也導致人本主義心理學不為當時的主流心理學界所認可。
直到1990年代,心理學家開始關注對心理疾患的預防。學者在研究中發現,勇氣、樂觀、希望等正向特質能夠幫助人們很好地應對心理疾患。因此,對積極的人格特質進行研究,可以幫助人們發展自我、獲得幸福人生。在此背景下,美國前心理學會主席賽里格曼(Seligman)提出了「正向心理學」的概念。
賽里格曼教授是怎樣走上正向心理學這條道路的呢?1970年代,賽里格曼教授的心理學主要研究方向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他在研究中發現,如果把狗關在籠子裡,給它重複施加難以避開的電擊,多次實驗之後,即使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再逃走,而是在原地等待痛苦的降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簡單來說,無助和失望是可以透過學習形成的。
在隨後的研究中,賽里格曼發現,與無助一樣,樂觀也是可以透過學習形成的。保持樂觀的心態可以緩解憂鬱情緒,對預防心理疾病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1980年代末,賽里格曼教授轉向了對樂觀的研究,開始關注個體的正向特質和優勢。1999年,賽里格曼在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基金的資助下,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建立了正向心理學研究中心,並設立「坦伯頓基金正向心理學獎」,以激勵相關人士進行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也相繼推出了正向心理學的專刊。
2000年,賽里格曼教授發表了論文〈正向心理學導論〉,宣導心理學的正面取向,主張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這代表了正向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形成。此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正向心理學。
2004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正向心理學」也有了一席之地,且被著名心理學史專家舒爾茨(Duane P. Schultz)評價為「當代心理學發展中的重要力量」。種種跡象顯示,正向心理學已獲得主流心理學界的認可與讚賞,正向心理學的發展趨勢不可估量。
2009年,首屆國際正向心理學大會在美國費城召開,該會吸引了全球52個國家的參與,這意味著正向心理學已逐漸發展為世界性的潮流。
隨著正向心理學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關注人性的積極面,目的為發掘人的潛能並重視正向特質和優勢,試圖打造幸福人生。
二、正向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正向心理學將「以人為本」的思想放在核心地位,關注人的價值,注重提升人的積極心態,發展人的潛能,主張人們以正面的心態適應社會與環境。正向心理學主要研究正向情緒、正向人格特質與正向社會環境三個方面。
1.正向情緒
正向情緒體驗屬於個體主觀的一種體驗,此種體驗能夠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某種行為,從而在認知等方面獲得更多正面的效用。正向情緒體驗主要集中在主觀幸福感、快樂等內容上面。
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主觀上對自己擁有的生活狀態的肯定態度。主觀幸福感高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比較滿意,會幸福地感受過去並且客觀地對待未來。有學者對快樂進行研究,比較了快樂與不快樂的人在資訊處理上的不同,還有學者研究快樂與平均收入、親密關係之間的相關性等。
2.正向人格特質
正向心理學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兩股力量在爭鬥:一股是正向、積極的力量,如善良、寬容、感恩等;另一股是消極的力量,如貪婪、自私、虛偽等。這兩股力量沒有強弱之分,都有可能戰勝對方;關鍵在於個體為哪股力量注入新的能量、為哪股力量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
研究發現,正面的人格特質可以激發和強化個體已有的能力和潛在的能力,對個體的成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向心理學家為此總結出了24種人格特質,包括樂觀、愛、感恩等,培養這些正向人格特質的最佳方法是增強個體的正向情緒體驗。
3.正向社會環境
正向社會環境的研究建立在群體的基礎上。正向心理學將積極的環境系統分為積極的社會大系統,如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還有積極的小系統,包括健康的家庭、關係良好的社區、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有效能的學校等。
正向心理學家發現,在積極的環境中,人們更容易形成正向情緒體驗以及正向人格特質,所以建立一個正向、良好的環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正向心理學對傳統心理學的批判與發展
正向心理學是為了克服消極心理學的諸多弊端而孕育出來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積極研究取向和正向心理學也有一些相似之處。藉由比較消極心理學、人本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的人性觀、研究方法等,我們就可以大致了解正向心理學對傳統心理學的批判與發展情況。
1.從消極的人性觀到積極的人性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心理學的主題是人,心理學的存在依據及生存價值都在人的身上。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是否具有合理而全面的意識,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有什麼樣的人性觀就有什麼樣的心理學。
在心理學的發展前期,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消極心理學的重要典範,其對人性持消極的態度。佛洛伊德是一名精神分析醫師,主要研究精神病人。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個體衝突的根源,潛意識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儲藏室,不受客觀現實的調節。人之所以會出現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對潛意識的消極防禦和壓制,一旦潛意識進入意識面,人的心理症狀就會立即消失。所以佛洛伊德主要採用催眠、解夢、自由聯想等方法對病人早期的痛苦經歷進行追溯、重現,使病人的內心衝突與壓抑得到釋放,進而緩解心理疾病。
人本主義認為「人性本善」,強調人性的顯著特點是「持續不斷地成長」。該學派認為人性是自主的,是能進行自我選擇的,主張把人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馬斯洛強調「人有一種內在或者先天的自我實現的傾向。」但是人本主義將人「神聖化」,錯誤地理解了人的本質,把人看作具有人性的人,而不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其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從個體出發的。
正向心理學提倡積極人性論,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美德、優勢為研究對象,注重發掘、培養人的正向心理特質。正向心理學既不像人本主義那樣過分強調「人性本善」,也不像傳統心理學那樣,認為人受生物屬性的約束與控制。正向心理學認為,人格的成長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主體的力量不容忽視,但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預也是人格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沒有外界的參與,個體就很難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2.從聚焦人的消極面到聚焦人的積極面
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和內容從聚焦人的消極面到聚焦人的積極面,這是人性觀趨向積極的結果。
消極心理學把病態的人或者正常人作為研究對象,只考察人的無意識領域和客觀的外顯行為,反映人的缺陷與弱點,進而造成人性的壓抑、衝突與焦慮。
因人性觀的差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以自我實現者為研究對象,積極宣導研究人的自由、價值選擇、自我實現等對個體與社會有重大意義的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賽里格曼提出,正向心理學的目標是促使人們將關注的焦點從生活中的消極面轉移到積極面,建立正向的、積極的特質。賽里格曼曾提出:心理學不僅是關注疾病和健康,同時還要關注工作、教育、洞察力、愛、成長和娛樂。人性的積極面也是心理學關注的主要方向
第一章 正向情緒培養理論
正向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從正向角度出發,研究如何讓人們正確掌握幸福人生的科學。正向情緒是正向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個體心理健康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對身體健康具有促進作用。
第一節 認識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1990年代末起源於美國的一個心理學研究領域,被譽為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里程碑。正向心理學宣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主張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正向心理學的興起是對傳統心理學研究消極與病態的反思...
目錄
第一章 正向情緒培養理論
第一節 認識正向心理學
第二節 認識正向情緒
第二章 正向情緒培養實錄
第一節 班會1:微笑多煩惱少
第二節 班會2:插上希望的翅膀
第三節 班會3:興趣帶領我們認識世界
第四節 班會4:感受正向情緒的魅力
第五節 班會5:播下積極種子,收穫滿意人生
第六節 班會6:那年那事,心懷感激
第一章 正向情緒培養理論
第一節 認識正向心理學
第二節 認識正向情緒
第二章 正向情緒培養實錄
第一節 班會1:微笑多煩惱少
第二節 班會2:插上希望的翅膀
第三節 班會3:興趣帶領我們認識世界
第四節 班會4:感受正向情緒的魅力
第五節 班會5:播下積極種子,收穫滿意人生
第六節 班會6:那年那事,心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