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人賞識我!///
想要發光發熱,關鍵是打造讓他人能理解的「個人價值資產」
—— 獻給被低估的自己 ——
1段價值轉念心法 × 3個自我價值面向 × 9種價值呈現模式
建立「成功學」基本思維必讀的第一本書
➤ 你是不是總是看著別人成功,焦急地原地踏步?
➤ 你是不是懷疑自己大器晚成?更懷疑自己真的技不如人?
➤ 你是不是很痛苦,為什麼沒有人知道自己的能耐?
問題出在:你不知道如何表達並具現化你的價值,
盤點以下困境,可能就是你的現況——
☑ 遭遇到無解的困難,想換跑道或改變環境。
☑ 收入受到限制,思考該如何突破。
☑ 明知有能力,卻始終無法獲得老闆賞識與晉升。
☑ 回想自己除了薪水外,沒有值得說出來的成果。
☑ 不知道如何在未來的道路上,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才。
「寶玉藏於琢磨」,每個人都是人才,就像是璞玉,
只是有些人已綻放光芒,有些人還是一顆原石,
關鍵在於你是否知道,「價值」是可被傳遞與量化的認知感受。
一堂學校或公司都不會教,但對未來至關重要的個人價值課
教你從升學歷程、新鮮人面試到專業轉職都適用的價值法則
本書以完整架構,讓你明白如何定義自己的價值,並透過練習,可以依據自己所遇到的情境,快速傳遞個人價值。
了解一段關於價值階段旅程:認同→建立→傳達→滾動
建立專屬於你個人黃金三叉:可被發現的特質、可被移轉的技能、可被期待的潛力
呈現價值的九宮格思維:切割、兼具、推進、公式、兼顧、區隔、對應、框架、迴圈
由「思維造就行動」,唯有體認到自己和目標間的距離,而向前邁進,接下來不忘初心、反覆練習、願意接受挑戰,就能驅動自我成長,創造更多價值。
這就是一趟從重新尋找、建立與呈現自我價值的旅程,找到價值積累成精華,如同熬煮底蘊十足的濃郁湯底。
作者簡介:
鄭君平Oscar Cheng
擁有12年以上跨領域市場行銷經驗,擔任多種產業總部策略核心幕僚,包含科技業、製造業、音樂產業與安全產業等,擅長市場營銷分析洞察、品牌溝通行銷專案與商業提案策略簡報。
長期為商業提案簡報課程講師,合作課程學員超過千名以上,並擔任新創團隊孵化業師,提供對於市場發展契機與商業合作建議。
現職為百大品牌集團總部負責資訊戰略與商業分析,過去歷經四次跨部門調動與晉升多個職級,並擁有從零至一建立團隊與管理經驗,從一般員工成為直接向集團總裁、董事長與總經理等高階主管報告經歷,深知如何尋找、建立與檢視自我價值的經驗模式。
著有《璞玉價值》、《讓提案過》、《一擊必中!給職場人的簡報策略書》。
章節試閱
▌主動定義你的叉子
在這個章節開始之前,我想先告訴你成果,就是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那一把叉子。
這把叉子有3個分支,分別為「技能」、「特質」與「潛力」,也代表著從過去的經驗、現階段狀態與未來的想像,至於該如何強化這把叉子的分支,則為「經驗是時間的累積,內容是量化的結果」作為中心思維。
技能:從你過去的經驗,重複積累的工具。
特質:以現在的你來說,呈現階段的狀態。
潛力:指未來情境想像,回推建立的印象。
這三者之間的關聯性是什麼?
無論你是剛畢業的學生、有年資的工作者或身為主管職,我們很容易將所有的注意力都專注在結果的發生,但看的不只是「果」的成功或失敗,我們更需要探討的是這個「果」,是什麼因素(因)所造成的。
當你在撰寫自己的履歷,認為就是寫一些工作技能、上傳學歷與證書(或許你花了一小時、半天或一天的時間),然後就將這樣的履歷投遞到所有公司,最後的結果就是幾秒內成為被認為不符合的那一區,而且你還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投了履歷之後都沒有人進一步聯絡你,所以建立價值就是要先讓你脫離不符合的那一區,並轉到符合的那一區,我們就需要思考如何讓招聘人員快速看到他認為有價值的地方,這才是你應該做的事。
我們先以自己的立場來思考,你成功完成一件任務、達成一個目標或發生一個結果,如果我們回頭審視為何會成功的過程,最主要的因素在於你擁有完成這個任務的「技能」,並且藉由運用個人的「特質」,展現出面對任務的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行動,透過這樣的過程積累出其他人對於「潛力」的認知過程,當時的情境、任務、行動與結果的階段,專注的不只在「成果」,而是在「過程」。
某次的機緣之下,與全球菸業台灣區人資長聊上一段話,那天她穿著一件印有集團品牌圖案的衣服,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當時我與她請益其中關於如何看人、選人、要人的歷程。
我問:「看過這麼多人的經驗中,如何從一個位置中選擇最適合的人?」
她答:「每一個位置我們都要最好的人,我們常常看到一個面試者,一直在說他所做的事情與結果,像講一堆數字或績效等,但以上這些不是基本就應該要做到的嗎?領薪水不就是因為有績效嗎?那個已經是不用談的部分,而我們需要看的是他如何達成的?以及因為他具備什麼與為何能達成的過程,透過這樣我甚至已經看到他未來的樣子,這些才是重點。」
這其中有趣的是,我們幾乎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通常我們也都會習慣專注在:「我們成功完成一個任務,並且為公司帶來多少效益。」
但其實對方的整體判斷基準卻是:「我們如何達成任務的過程,以及所具備的環境條件,藉此判斷未來是否能成功複製的關鍵。」
上述的情境其實與STAR原則概念相符合,STAR(The Star Method)是一種行為面試的方法,對方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瞭解面試者所描述的情境是否符合相關經歷,產生對於此潛力人選的價值認定,STAR分別代表:
情境(situation):描述關於你需要達成目標的情境,如同讓對方清楚知道。
任務(task):你所朝向達成的目標為何,這個目標是符合公司的發展方向。
行動(action):你為完成任務所採取的行動,並且是你的實際所做到的。
結果(result):您的行動帶來了哪些產出或結果,並且你從中學到了哪些經驗。
對於定義價值而言,不單純只是專注在「技能的強化」,更包含「特質的培養」與「潛力的塑造」,所以這把叉子的3個分支都很重要,同時展現出你的技能、特質與潛力,是對方能夠感受價值的完整依據。
▌技能/What
「技能」,是最直接可視化與體現的,而且是可被移轉的。
對於技能而言,不只是所謂單一技巧,它可能是技術、軟體證照、學歷或語言等,是從你過去的經驗積累而成的「工具」,最直接能呈現出技能的方式,就是擁有這個技能的背後,可體現出的成果,或是從過去的實戰經驗中所獲得的能力,方可稱作「技能」。
語言是一種技能,代表著能使用多種語言的溝通能力,未來因應海外市場的開發需求,適用於世界各國客戶生意合作溝通的情境。
撰寫程式是一種技能,可以增進工作效率或降低流程耗損,而且可用來解決問題、克服執行的困難點或達成某些階段的目標工具。
領導力是一種技能,擁有帶領團隊的管理經驗,並且能以更高層級的視野方向,除了具備更多元的思考維度之外,對於達成目標、責任賦予與抗壓性都有相對性的提升。
而這些技能的發展方向,也會因為所處的產業、領域、職務、定位與所負責的工作項目,產生極大的差異,因此讓技能的呈現有各種可能性,如果用白話來描述:
技能 =「你擅長什麼」或「你更懂什麼」
這樣說或許還太廣泛抽象,因為大家對於「擅長」、「會」和「懂」的定義有所差異,有些人可能學了幾個月的軟體工具,就會告訴對方說我會這個,但是對方認為的會,是具有使用軟體的七成以上的功能操作,並且能用這個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人說我會維修某台機器,但可能只是懂基本維修,而對方所認定的懂維修,包含機器故障所發生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被解決,所以該如何呈現「你擅長什麼」或「你更懂什麼」,就是需要探討的部分。
我們以「你」作為起始出發點,如果現在要你寫出自己的人生中,有哪三至五個技能是你引以為傲且值得向別人展示出來的?你會選擇哪幾種技能?你會如何衡量這些技能?你為何確認是這幾項技能?
當你聽到這樣的題目時,開啟了腦中的記憶體開始瀏覽,從過去的出生地、家庭背景、求學過程、最高學歷、現在的工作、職業、職位、證照、知名作品到競賽成績,以及未來即將成為的身分、事業與想達成的目標,這其中一定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值得讓你表現的地方。
如果你是學生,你可能會從學校作業、社團經驗、競賽獎項或曾參與外部的公益活動,思考哪些可以作為技能的主軸。
如果你是社會新鮮人,從之前的企業實習經驗、曾經製作過的各種作品、參與過的專案角色,以最具成效與符合職場的內容作為基礎,選擇執行過的活動中最棒的案例。
如果你已經有超過三年含以上的工作經驗,我想你大概不會使用過去在學校的經驗,而是從過去進入職場的這幾年,將參與過的工作經驗都條列出來,包含在不同領域、公司或部門所執行過的所有專案項目與成果。
如果你已經有超過十年以上的經歷,則可以選出過去在每間公司中最亮眼的一項成績,相信每一間公司都會有一個代表作(或是所貢獻的最大產值或負責的專案客戶為何)。
現今我們所面對的世界,無論是市場趨勢、商業模式、科技創新、熱銷商品、消費習慣或問題現象的發生,其背後都有一套的商業邏輯存在,仔細回想過去我們所面對的所有商業情境,如同前段章節所提到,一定有關於時間、範圍與內容的定義,但往往我們只專注在這些現象「發生之後」的處理與見解,而忽略了這些現象「發生之前」的脈絡與成因,因此無法獲得更深入的思維經驗。
過去無論我們學習的視覺或溝通呈現方式,通常也都是學習一個問題配一個答案的方式,例如:呈現比例要用圓餅圖、呈現不同年度的數據時,要使用折線圖或長條圖的答案,但沒有去思考為何使用圓餅圖,是否只有圓餅圖可以使用,圓餅圖還能有哪些變化,或是比例要如何呈現會更好;如果遇到同時要呈現比例與趨勢,那又要怎麼思考,因此我們要展現價值給其他人知道,運用什麼樣的視覺形式來表達,你必須要了解這其中的運作邏輯,才是讓你未來可以活用的關鍵,也是成為你真正的武器。
因此透過過去十幾年長期擔任企業核心的幕僚經歷,擁有千場以上的商業提案與簡報製作經驗,以及與國際一線品牌的各式合作溝通經驗,統整歸納出9種價值框架,我將這9 種思維框架的練習工具統整為「價值九宮格」。
▌第五個練習:「堅固」
堅固,使用於說明一個穩定且平衡的狀態、現況或需要滿足某些條件的目標。
使用堅固狀態的組成物件,通常都有彼此制衡、交互合作與影響的共存性,應用的範圍從公司組織架構圖、論點的邏輯化思維、結論與證據的關聯表達等,例如文氏圖(Venn Diagram)、金字塔原理等都是常見的呈現方式。
使用堅固思維的關鍵核心, 其實就是空間中的「三個端點」,常見的視覺手法,通常會呈現在平面或立面的三角體,無論是三個角、三個邊或延伸至三個圈,都能呈現出視覺上的平衡感,這也是為何三個點能形成堅固的感受。
市場上常見堅固思維的呈現,包含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IDEO 執行長提姆. 布朗(Tim Brown)、《從A 到A+》(Good to Great)作者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背後幾乎都是使用堅固的概念來呈現思維的力量。
賽門. 西奈克(Simon Sinek) 於TED 演講「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中,所提到的黃金圈(The Golden Circle),透過這樣的方式有一種漸進式的階段與順序,銷售或行銷說法都可以應用這樣的完整結構練習。
黃金圈的概念,賽門舉例關於某些品牌電腦的行銷訊息,因為行銷訴求的順序差異,因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建立完全不同的購買認知路徑。
一般品牌電腦的行銷訊息順序, 是從是什麼(what)開始,然後再講如何做(how)。
· 是什麼:這台電腦很棒,都有好的設計、易使用與符合消費者期待。
· 如何做:想買一台嗎?
而當時的蘋果電腦與其他電腦的行銷訊息差異,卻是從為什麼(why)開始,然後如何做(how),最後是什麼(what)。
為什麼:我們剛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們相信都是在挑戰現況。
如何做:我們挑戰現況的方式,使我們產品有好的設計、易使用與符合消費者期待。
是什麼:我們好只是做了很棒的電腦。
知名的設計公司IDEO 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提到關於設計思考,因為設計是一種思維,意味著要敢於暢想各種瘋狂的點子,花時間做模型測試,還要有盡早失敗、經常失敗的勇氣,因此具備3個核心活動:
創想(ideation)
啟發(inspiration)
落實(implementation)
《從A 到A+》作者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提到所謂的刺蝟原則,也就是「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和對照一般公司之間的基本策略差異在於3 方面:
你們在哪些方面能達到世界頂尖水準?
你們的經濟引擎主要靠什麼來驅動?
你們對什麼事業充滿熱情?
包含能成為世界頂尖的領域,很可能根本不是你們目前投入發展的領域,知道如何才能有效獲取充足的現金和高利潤,並且持久保持營運績效、專心致力於能點燃他們熱情的事業。
台灣首位米其林主廚,兩度獲《時代》雜誌讚譽為「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的江振誠於《生活美學》一書中,談到如何打造一個運作良好的團隊,就好比轉動流暢、跑速飛快的引擎,而一具引擎一定有三種不同功能的零件,才能讓引擎順利轉動。
螺絲:將每個零件固定在正確位置上,如同忠實的執行者,擁有非常穩定的執行能力。
齒輪:帶動馬達運轉的功能,這類人喜歡新奇事物,是組織中的創新者。
潤滑劑:讓各個零件都能彼此滑順運作,則是組織的協調者,帶動所有人燃起動力,繼續往前。
市場上堅固的呈現案例相當多元,因此當我們想要描述一個穩定的狀態或想達成的結果,都可以使用堅固的方式。
當我們想要解釋一個完整的概念、一種特定的思維或一個所發生的現象,就可以將來源歸納出關鍵要素,就能利用堅固來建立完整的結構。
運用於說明公司營運發展的概念,從「研發」、「製造」到「銷售」,每一個環節都有相對應的戰略,專注在這3 個領域就是營運優化的條件、如何達成一個目標的必要條件,例如完成一份簡報的3 個重要環節,從「架構」、「脈絡」與「呈現」,或是探討執行力的議題時,「品質」、「效率」與「成本」等,都是運用堅固的方式。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可以運用堅固的形式探討彼此之間的關係與未來的版圖牽動,如果其中兩個國家打起來,另一個國家就會坐收漁翁之利,或是如何運用連結的方式突破這樣的困境或局勢,也都可以使用堅固的呈現來說明。
▌第七個練習:「對應」
對應,則是集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件,但專注的是彼此之間的差異感。
差異感的呈現, 通常是具有強烈對比性的議題(可一分為二)、一個議題之下的多種正反方意見,通常顯示出完全對立狀態或一體兩面的方式,其視覺特性包含比較、交換、合作或對立等,無論是競爭品牌的比較、雙方生意的利益交換、未來雙方合作的效益、執行廠商的優劣選擇、系統或商品功能並列等,都可以運用對應的模式。
對應著重在中間的差異,而這個差異是立即可見的,最佳方式就是對於每一個物件都保持「逆向思維」(Reverse Thinking),也就是加入從相反的角度與方向,常見的視覺表現手法,例如「優勢/ 劣勢」(pros /cons)、「挑戰與機會」(challenge / opportunity)、之前與之後的比較(before / after)。
對應所能探討的物件與概念相當多元,從思維、信仰、價值觀、功能、造型、顏色、材質、行為、環境、空間或體驗等,而且對應是可以看到立即成效的呈現手段。
過去我們最常見的案例,通常是藉由過去與未來的比較,呈現出為何要改變的訴求,蘋果公司〈Get a Mac〉廣告中,「I’m a Mac and I’m a PC.」,藉由兩個人的談話、穿著、風格與所抱持的理念,間接對比出MAC 與PC 的差別、由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可樂戰爭(The Cola wars),透過對手的顯著存在,打造對於自家可樂的行為與信仰,看到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背後都是藉由對應來突顯背後的目的性。
《解決問題的商業框架圖鑑》一書中,談到關於是從對應思維所展現出的呈現型態:
將理想狀況與現況落差視覺化方式,運用現況(as is)與目標(to be)的比較,這其中的落差就是「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比較理想與現況。
掌握己方有能力改變的事物,展現「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的變數,有效地釐清問題並進行討論。
透過以上的案例呈現,藉此分析差距與提出行動方向,這是在企業內部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也能間接展示出一個問題或一件事物的「起點」與「終點」,這是讓所有人都能清楚理解整體輪廓,並且能強烈感受到中間的差異感。
除此之外,對應也是最容易產生故事的方式之一。其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絕對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講解關於全球暖化現象與預期可能會發生的後果,裡面的敘述基本上都是使用對應的思維模式。
「史上氣溫最高的十年,全部都發生在近十四年,而2005 年是氣溫最高的一年」
「這是30 多年前的吉力馬札羅山(Mt. Kilimanjaro),而這是去年的照片,十年內吉力馬札羅山的雪將消失」
「北極洲的冰圈快速融化,如果完全融化,全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20 英呎」
利用衛星圖片模擬當海平面上升後,世界上各個國家陸地內縮的變化,利用模擬現在與未來可能的情境,讓所有人感受到周遭環境的模擬變化,這就是對應之下的故事。
所以當我們要特別強調某些重點或進行方案項目選擇,對應都是很好使用的思維架構與呈現手法。廣告中的商品或服務, 總是將「使用前與使用後」、「擁有前與擁有後」、「有效與無效」的對比差異,盡可能地讓消費者感受到擁有商品的美好,例如房屋銷售的廣告,總是會呈現一家人在家中歡樂的時光或散步在住家旁的林蔭之中,因為這是購買一間房子之後,預期的生活想像。
清潔類商品總是運用實際使用的畫面,快速呈現前後的差異,讓消費者清楚明白如何解決你的問題與呈現出乾淨的美好、室內裝潢或傢俱廠商總是會模擬未來的居家室內裝潢風格,運用真實的傢俱擺設讓你置身其中。
商業就是一個競爭的市場, 從競品的品牌、營收、優缺點比較,新上市商品的風險與營收評估、從人才的選擇,兩個候選人的優劣勢進行評選,都是應用對應的最佳方式,而這中間所產生的「空間」就是價值所在。
例如我們接手一個困難的任務,過去沒有人能達成,但因為有自身的特質、努力與運氣,真的讓這個任務完成,就可以運用對應去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存在,或是因為自己著手優化某個流程的效率,讓中間的人力與產品可以降低多少成本,因此要展現出價值,增加另一個比較基準就好,這都是對應的最佳呈現手法。
▌主動定義你的叉子
在這個章節開始之前,我想先告訴你成果,就是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那一把叉子。
這把叉子有3個分支,分別為「技能」、「特質」與「潛力」,也代表著從過去的經驗、現階段狀態與未來的想像,至於該如何強化這把叉子的分支,則為「經驗是時間的累積,內容是量化的結果」作為中心思維。
技能:從你過去的經驗,重複積累的工具。
特質:以現在的你來說,呈現階段的狀態。
潛力:指未來情境想像,回推建立的印象。
這三者之間的關聯性是什麼?
無論你是剛畢業的學生、有年資的工作者或身為主管職,我們很容易將所有的...
作者序
前言 讓你的價值被知道
嗨,給翻開這本書的你:
當我們在經歷人生過程中的每一件事,都在形塑自己的視野與思維,並且透過動機轉化成行動後形成結果,再經過一連串重複的結果循環之後,就會形成專屬於你個人的價值資產。
這就是一本專屬於打造你自己「價值資產」的書籍。
當你閱讀完這本書之後,它不會馬上翻轉你的人生,更不會在讀完的隔天,讓你直接賺到一桶金,但可以讓你在面對人生或職場的選擇時提供方向,並且成為提升個人成長戰略心法與增進價值底蘊的關鍵。
在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想先問你對於現階段的自己,是否在工作上有遇到以下問題:
遭遇到某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或無能為力的事情,想要嘗試轉換跑道或改變環境?
發現現在的自己受到外在環境或人為因素的限制,所以思考如何獲得更好的收入?
感覺明明自己是很有能力的人,卻始終無法獲得賞識與晉升?
回想每年的自己除了領薪水之外,好像沒有任何值得說出來的成果?
期待在未來的道路上,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才?
如果此時此刻的你有以上的想法,我想傳達關於「個人價值」的六個觀察:
1. 沒有任何人是不可取代,差異在於多久能回覆常態。
「沒有任何人是不可取代的...這個職位不會因為缺少你而無法運作,這家企業不會因為缺少這個職位而無法生存,整個市場更不會因為缺少這間公司而停止競爭,差異只在於需要多久時間可以回復常態。」
這段話是我從知名外商負責大中華區市場的前總經理口述得知,當時內心除了驚訝之虞,更令人憂慮的是,擔任企業這麼高階的角色都有這樣的體悟,那麼是否所有階層的工作者,其實都存在這樣的「隱形準則」?
職場如同市場,遵循著供需法則與競爭模式,當供給大於需求,就減少生產,當需求大於供給,則提高價格,年度銷售熱品成為品牌主力商品,就會增加商品庫存水位,當銷售熱度一過,公司馬上出清庫存並轉戰新的主力商品,如同我們所看到的大規模裁員或大舉招募人才都只是一個結果,但其實背後幾乎遵循著這樣的準則。
時間是一把利刃,隨著時間的推進,過去的所使用的科技產品、企業的商業經營模式或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甚至是世代氛圍都在改變,改變已是一種常態。
市場上永遠都會有更便宜、更耐用、更漂亮的產品、更快速與更有感的體驗、永遠有成本更低,願意挑戰新市場、具備數位科技素養與高度適應快速變動的世代,去汰換那些仍停留在過去思維的那一群人。
當然有些人內心會有疑問,現在自己在公司的工作內容或範疇,「只有我一個人會做」或「只有我肯做」、「我是這間公司多年業績保持最高紀錄者,老闆絕對不可能放我走」、「長久以來我已待在公司十幾年,已經建立起技術領域的護城河,公司想找人取代也沒那麼簡單」等單方面的想法,但以上的思維是否就代表了不可取代性?
但如果你以企業主的角度與思維來思考,你會發現絕對不會有不可取代的人或非要這個人不可,只有被取代的代價是高或低的差別而已。
2. 抱怨沒有任何好處,更不要被動等別人發現。
「每一次都交付根本達不到的事情給我,真的有夠麻煩」
「這個主管很情緒化,給我的壓力太大,他不懂得用我」
「我覺得這個工作根本不適合我,無法展現出我的價值」
「每天加班熬夜留到最後的都是我,但升遷卻都不是我」
以上的話是否曾經在你的腦海中出現過?
無論你是初入職場的新鮮人、已有幾年的工作經驗的工作者、擁有主管的頭銜並帶領團隊的管理者,最令人擔憂的是每次面對未接觸的「事」或「人」之前,就開始選擇抱怨、無奈與逃避(這或許是人之常情),但卻沒有嘗試地去拆解它與解決它,也就是還沒有從中學到經驗就已經先預設會失敗的結果,所以一直在「抱怨」、然後「放棄」或「交差做」的循環之下,最後就真的什麼都沒有。
其實每個人在公開場合的每一個對話、反應、動作與情緒,週遭的人其實都在默默的感受,如果你在平常的工作場合中,都在抱怨、埋怨、厭惡他人而無法完成所交付的任務,最後就會被貼上抱怨、埋怨、厭惡的「隱性標籤」,這中間影響的層面絕對比你想像中的還多。
一直抱怨的心態,同時間接地影響到自己的行為,只想適應更輕鬆的環境條件、只想埋首於份內的工作、只安然享受現在的待遇,導致最後因為現實考量不得不繼續待在原地,而時間一久之後,就會只剩下安穩不求事的心態。
而通常這類型的工作者多半已無法將自己的視野拉遠,也不會花時間好好地思考自己的優勢,並持續向其他人傳達自己的價值,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處於「被動」的天秤上,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因此如果能讓自己練習放下抱怨的習慣,適時地開始對外展現自己的能耐與價值,相信與你有關的利害關係人(這裡的利害關係人指的是包含你的老闆、主管、同事、客戶或供應商等所有聯絡過與接觸過的人),都能建立起信心的資產,未來所引發的隱藏效應會比你想像中的更大。
3. 無論身份是學生、上班族或主管階級,展現出價值都與你有關。
相信過去在學校或身在職場上,絕對不會有人教你要持續性的思考,如何展現出你自己的價值,所以多數人都會只陷入在「現況」的泥沼中而渾然不知。
如果你現在是一名大二、大三或大四的學生,每天是否只想著如何應付著學校老師給的作業?
或許現在的課業已經帶來你認為很大的壓力,但未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例如申請國內外學校、申請企業實習或職場面試,你清楚知道自己手上到底有多少武器嗎?
如果現在有機會進行一場電話、線上或實體面試(Interview),無論是坐在電腦前面對的是鏡頭下的視窗,或是眼前坐著一些西裝筆挺的教授、主管或老闆們,你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有系統性的說明自己的優勢嗎?
你知道那些獲得青睞的人背後可能花了數十天的準備,甚至把自己關在一個空間內,對著鏡子默默練習數百次,而自己卻還是每一次都「空手去面試」,甚至覺得應該是別人要主動發現你的價值?如果是這樣,那最後的結果應該都是換來不盡人意的結果,而且浪費了你有限的時間,那真的蠻可惜的。
如果你是職場工作者,無論是初入職場、三到五年經驗的工作者、十年以上或是二十年以上的資深工作者,每年的績效考核(Annual Review)、晉升(Promotion),或是轉職(Change jobs)黃金期,是不是還是與主管或老闆討論幾乎相同尚未被解決的「目標」,但討論完之後自己卻也沒有太多相對應的作為,因此長久下來你覺得自己都沒有「被賞識」,到底自己的伯樂在哪裡的感受。但為了讓對方理解你,你必須適時地在某些情境場合,主動展現出你的能力,也就是先讓自己成為千里馬(無論是否會被對方認同,無形中一定都能積累出信任感)。
如果你現在是創業者或帶領著團隊的主管(或想當主管的工作者),職責不只是扛著公司的任務方向,還必須持續建立高績效團隊(HPT, High Performance Teams),與團隊中一起作出成績,因此「如何帶領團隊順利運作並達成設定目標」,絕對是身為主管最重要的價值之一,過去我相信你會覺得只要依靠個人經驗與能力就能完成目標,但成為團隊的主管,除了要練習向上溝通之外,還需要創造團隊的氛圍與穩定團隊之間合作的功能存在。
所以無論身為學生、新鮮人、資深工作者、主管或領導者的你而言,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展現價值的地方。
4. 需要具備的心理,就是讓自己勇於接受改變並擁有持續成長的思維。
過去我所接觸與觀察到每一位優秀的經營者、管理者或工作者,或在社群中追蹤的創業家或企業家,每一位幾乎都是積極的「學習人」。
他們透過每一年的挑戰、每一段的工作歷程、每一天的閱讀、每一次的失敗,也就是1%、1%、1%的堆疊累加,持續地讓自己的成長飛輪滾動,因為這些人都瞭解成長從來就不是一步登天,也絕對沒有一天速成,唯有經過時間所積累的經驗才是硬道理。
或許你現在所處的環境與所接觸的工作內容,讓你產生很多的擔憂、焦慮或迷惘,但我想告訴你其實在你周遭的每個人,其實大家都在面對壓力,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而這些壓力都是正常不過的過程,但你不能讓這樣的情緒一直放在心中困擾著你,因此如果要轉換這樣的情緒,這中間有個非常關鍵的內在心法(只有你能幫助自己的):
「讓自己勇於接受改變與願意持續成長的思維」
這句話雖然有點繞口,但就是讓自己從處於「被動」轉換成「主動」的天秤上,當內心真實地能夠接受自己不要一直待在原地而做出改變(適度地跳出舒適圈可能是一個常見的說法),主動去挑戰與面對不同於過去的問題,讓自己持續推著自己往前走,相信你一定會看到適合自己未來的方向與機會。
5. 你需要知道如何透過有技巧性的練習,增加對於其他人的影響力。
本書第三個階段的九個練習,是集結我過去待在企業核心部門多年所萃取出來的經驗,從瞭解每一個決策背後的思維、熟悉每一種架構使用背後的原因、感受每一次溝通背後的理由,所淬鍊而成的九種思維工具,每一種都是常見且能應用在口頭溝通、書面報告、簡報發表或對外演講等情境,只要持續透過思維架構化的方式,練習將自己的價值呈現出來,不只讓對方快速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更增進對於你個人的價值認可和累積信任感。
筆者過去第一份工作就前往中國,工作職涯中經歷過多個跨產業領域與銷售型態的企業公司,從參與產品設計開發、戰略市場分析、亞洲市場營銷、全球展店行銷至數位行銷團隊,擁有從〇至一逐步建立客戶關係管理(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數據團隊經驗與完整的系統導入經驗,同時身兼高階主管的策略幕僚,而這些角色的歷練,其實都是在訓練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與增加個人價值的影響力。
過去曾用八頁簡報,以素人之姿說服出版社買單合作提案,包含《一擊必中!給職場人的簡報策略書》、《讓提案過 - 準確拿下客戶生意、順利向上報告與提升個人價值的關鍵祕技》,無論是透過「簡報」使用於職場上的溝通策略、如何使用「商業提案」在極短時間內說服對方,這中間的過程,讓我懂得如何溝通、傳達與呈現出自己的價值是多麽重要的事情,而且這是絕對不會被偷走的能力。
長期以來持續撰寫書籍的初心,始終是站在「協助者」(Helper)的角色,希望幫助同為工作者的你一起成長的經驗。
6. 提升個人價值的秘訣,就是多與人分享你的價值。
整個職涯的過程中,我非常幸運能接觸全球一線品牌與全球知名企業的優秀人才合作,更讓我瞭解到這些優秀的人才是如何在對的場合、時間與情境中展現出價值,同時身邊也充滿不懂得適時展現自己的價值優勢,每天只想講閒話但卻不願改變的工作者,這兩者完全相反的真實案例就活生生地擺在我眼前。
期待透過本書的內容,讓你開始正視個人價值的重要性,對內藉由認識自我價值與持續練習的階段,成為注入個人成長飛輪的動能,對外則逐步地讓身邊的老闆、主管或同事等利害關係人,清楚地知道你的價值而產生認知上與行為上的改變。
如果本書的內容能夠讓你在人生的某個時候,找到一些方向或解決一些長久以來的問題與困惑,請務必與我分享這樣的喜悅。
與我分享關於你的想法:chunping.cheng1@gmail.com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自己,但可以改變未來的自己」,這不是雞湯句,這是真實的行動句,讓我們開始吧。
前言 讓你的價值被知道
嗨,給翻開這本書的你:
當我們在經歷人生過程中的每一件事,都在形塑自己的視野與思維,並且透過動機轉化成行動後形成結果,再經過一連串重複的結果循環之後,就會形成專屬於你個人的價值資產。
這就是一本專屬於打造你自己「價值資產」的書籍。
當你閱讀完這本書之後,它不會馬上翻轉你的人生,更不會在讀完的隔天,讓你直接賺到一桶金,但可以讓你在面對人生或職場的選擇時提供方向,並且成為提升個人成長戰略心法與增進價值底蘊的關鍵。
在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想先問你對於現階段的自己,是否在工作上有遇...
目錄
前言 讓你的價值被知道
提問 價值的本質
第一階段:為何你需要擁抱自己的價值
對自我價值的覺察與認可(我們過去可能缺少的)
價值如何被認知
對人的價值判斷
未來,你的價值在哪裡?
第二階段:主動定義你的個人價值
建立自我價值的3個關鍵心態
主動定義你的叉子
技能/What
特質/How
潛力/Why
解決問題是所有價值的根本
第三階段:學習如何傳達個人價值
首要目標:清楚知道自己面對什麼?
如何展現價值的運作邏輯
第一個練習:「切割」
第二個練習:「兼具」
第三個練習:「推進」
第四個練習:「公式」
第五個練習:「兼顧」
第六個練習:「區隔」
第七個練習:「對應」
第八個練習:「框架」
第九個練習:「迴圈」
第四階段:定期檢視與目標的那一段差距
價值初心:挑戰的另一面是機會
創造更多價值:行動與自學為不二法門
最後一哩路
前言 讓你的價值被知道
提問 價值的本質
第一階段:為何你需要擁抱自己的價值
對自我價值的覺察與認可(我們過去可能缺少的)
價值如何被認知
對人的價值判斷
未來,你的價值在哪裡?
第二階段:主動定義你的個人價值
建立自我價值的3個關鍵心態
主動定義你的叉子
技能/What
特質/How
潛力/Why
解決問題是所有價值的根本
第三階段:學習如何傳達個人價值
首要目標:清楚知道自己面對什麼?
如何展現價值的運作邏輯
第一個練習:「切割」
第二個練習:「兼具」
第三個練習:「推進」
第四個練習:「公式」
第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