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課
萬物都是上主天音的迴響
本課推出了兩個重要主題:「判斷的作用」以及「身體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可說是了解小我思想體系的關鍵。「萬物都是上主天音的迴響」,這一觀念其實是繼續引申「複習四」的主旨「我的心靈只懷有與上主共同的想法」。這些觀念必會引發很深的隱憂:我若透過聖靈的目光去看世間萬物(也就是小我的夢境),一切必然改觀,我們不再看到攻擊,也不再追求滿足;反之,眼之所見,若非愛的流露,就是愛的求助(T-14.X.7:1~2)。這種慧見之所以令我們惴惴不安,只因它讓我們意識到身體的無足輕重,意味著我們一點也不特殊,絕非獨一無二的生命。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生命,那麼我們對自己和對他人根深柢固的看法,連同我們對自己所知所見的信念,全都站不住腳了,因為我們終於明白了世上的一切不過反映出心靈的分裂之念而已。這分裂之念所要抵制的,正是今天這一課所揭露的真理。
(1:1~3) 沒有人能憑著片面的證據而作判斷的。那根本稱不上判斷。只是出自無知與懷疑的一種觀點而已。
問題是,我們的判斷全都是根據片面的證據,這正是我們註定會看走眼的原因。〈教師指南〉針對這一句話(也可說是本課前半課的觀念),提供了更為詳盡的解釋;我們先前討論過這一段(M-10.2~4),為了避免重複,我只摘錄其中相關的部分:
上主之師必須明白,不是他不應該判斷,而是他無法判斷。所謂放棄判斷,只不過是放棄他原本就不具備的能力。……若要正確地判斷一事一物,他必須對它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述之不盡的相關背景一清二楚才行。他還需要事先認清自己的判斷對所涉及的人或物可能產生的任何影響。(M-10.2:1~2;3:3~4)
(1:4) 它裝出肯定的樣子,其實那不過是掩飾內心不確定的一襲外衣罷了。
這句話是指我們對自己的所知所見(更不如說,我們對世間種種事件所作的「詮釋」),經常會裝得十分肯定;但當我們表現出確信不疑的時候,我們往往必錯無疑──就是那種頑固與堅持的心態,令我們露了餡,因它反映出小我特有的反彈模式。佛洛伊德在上個世紀初,便已提出「反作用力」(reaction formation)的觀念:人們會表現出與自己潛意識信念截然相反的樣子。佛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寫的《關於戰爭與死亡的時代思考》(Thoughts for the Times on War and Death),書中提到了一個相當極端卻意義深遠的案例。他在1924年發表的〈禁忌,症候群和焦慮〉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一文作了一個比較概論性的解說:
如此強烈的禁令只可能是針對同等強大的本能衝動而發的。可以說,針對人類從靈魂深處發出的欲望,沒有一個不需要設下禁令的。十誡之首「不可殺人」這一條誡命本身便透露了我們真 是來自一個兇手世家,因為人類的血液裡天生流淌著殺人的欲望。也許這正是當今人類的寫照。(《精神分析導論》英文版第14章P.296)
這種矛盾所引發的衝突,累積到一個地步,就會構成另一種相當典型的後果:兩種相互矛盾的
感受之一會顯得白熱化(關係愈親近,反應愈劇烈);另外一個相反的感受便會隱匿不現。每 一個強烈的情緒以及失控的現象,都足以暴露一個事實:這個情緒背後另藏隱衷,而它正在不遺餘力地壓制另一個感受,治療師便能透過這種「反作用力」(reaction formation)來推斷出我們所說的壓抑現象……。(《精神分析導論》英文版第20章P.102)
榮格就是根據佛氏這一洞見才敢說:宗教人士的狂熱心態其實是在掩飾自己的不信,否則他們不會以這麼堅韌而頑強的教條形式來確保自己的信仰。為此,具備正念心境的上主之子是不會如何堅持自己是對的,他們只要活出自己所體會到的真理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