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起始於一個直覺:這個世界擁有一個強韌的上帝,明知故愛、自甘於苦。認識這個「韌」的特質和這個被愛的世界,促成了本書跨越信仰、科學並期待落實於環境的旅程。
第一節 關於本書的韌性
本書對韌性的定義採用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對韌性的定義:「遭受危害的系統、社區或社會及時有效地抵抗、吸收、適應、因應、轉化和從危害中及時有效地恢復的能力,包括透過風險管理維護和恢復系統重要基礎結構的功能。」(The ability of a system, community or society exposed to hazards to resist, absorb, accommodate, adapt to, transform and recover from the effects of a hazard in a timely and efficient manner, including through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its essential basic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through risk management.)
為了要關注各種遭受危害的系統、社區或社會,本書嘗試從空間元素和身體的尺度理解各個相關文本的多層次意義。舉例來說,達文西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1519)的作品《維特魯威人》(The Vitruvian Man)呈現出人以身體作為測量的標準尺度;中文有用「河口」、「山腳」,英文有mouth of the river, foothills,希伯來文的肋骨、肩膀也用以描述建築物、山脈的位置、型態。因此本書在尋找適宜的分析工具時,發現不同尺度基礎結構功能的建立和修復都至關重要。人類和自然與超自然的互動涵蓋科學和不科學的、超越性的思想架構。進行韌性、永續等重大議題的思考,需要跨領域的空間理論協助。本書延續筆者英文專著《閱讀以西結先知地景》(Reading the Landscape of Ezekiel),使用亞歷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 1936-2022)模式語言(a pattern language) 、以及霍林 (C. S. Holling, 1930-2019)套疊層級體系(panarchy)與生態學適應週期(adaptive cycle)的韌性理論,理解韌性為社會生態系統在生長、積累、重組和更新過程中不斷需要適應、相互關聯的動態過程。3本書再參考赫斯特 (Randolph T. Hester, 1944-)生態民主(ecological democracy)以及入住於神聖(inhabiting the sacred)的觀念,將韌性(resilience)與聖性(sacredness)連結。
由於韌性在許多領域都受到關切,因此本書選取數個隱含有韌性意涵的文本,做一個實驗性的初步展示。筆者的背景、選取的文本有限,又試圖將韌性展開,進行跨領域的嘗試,難免呈現韌性俯拾即是、所在多有,只是族繁不及備載。
第二節 方法與流程
依據艾倫(Craig R. Allen) 以及霍林,理解複雜系統中創造創新(innovation)和新穎性(novelty)的力量和情境,就能夠理解韌性的發生。本書致力於瞭解可變性和新創的來源,從各個角度理解複雜的系統。由於各個領域對於韌性有看似不同卻大意雷同的定義,也因為韌性是每個人生命中時常經驗得到,具有大眾化、「一點就通」的性質:每個人其實都懂韌性,也都擁有韌性,因此,個個領域都在探討韌性。宗教常創生於逆境,民間宗教各種驅邪抗煞之術即在尋求逆境(疫病、自然界的威力)中生存的解方,使個人及其宗族擁有活下來的韌性。基督宗教之中已有將聖經視為創傷文學的研究,結合著社會心理學的創傷研究(trauma studies)領域。針對「韌性」,亦開始有書籍陸續出版,本書適度消化既有的豐富研究,但因為所選取的工具不同,不再重複學者們既有的研究:經文的詮釋,筆者也不重複註釋書的內容。本書直接以生態學的韌性為進路展開旅程,在一條沒什麼足跡的路上,一邊保留著既有的模糊空間、維持韌性,一邊在尋求其理路的過程,敲敲打打地行進。筆者業已於博士論文及其出版中呈現以西結書韌性空間模式的初步成果,本書為其延伸,常引用相關內容,期盼讀者能相互參照閱讀。
為了研究韌性的機制,筆者仰賴生態學與建築空間的思考架構,生態學方面為韌性理論的套疊層級理論以及適應週期解釋韌性的「行程」,空間建築進路則仰賴亞歷山大建築模式語言的「模式」與「語言」,以及其思考萬物創生秩序的本質(the nature of order),闡釋韌性的「形成」。筆者並以這幾個領域習以為常的圖象式思考,使用示意圖闡釋韌性的概念。除引用大師圖像,亦有筆者自己從以西結書分析出來的文學和空間的架構,藉由解釋以西結書的規劃邏輯,詮釋韌性。以西結書中聖殿與城市的描述成為架構跨時代韌性城市規劃的構件,也因為霍林自己都認為適應週期成為一種隱喻(adaptive cycle metaphor),可應用於理解各種社會生態體系,本書直接應用他的韌性架構來理解神聖、人與環境多重的韌性。
本書一開始從個人對於蟲子的研究愛好談起,從年少求學的率性,探索韌性對於生命意義的可能啟發,接著介紹韌性「適應週期」以及這個觀念衍伸出的相關觀念,包括人生的兩座山、文化循環的歷史觀、尺度(scale)的概念、韌性作為敘事的流程框架、其醫治與復原,以及韌性能為人在時間裡面瞻前顧後提供座標的特質等。在適應週期的主題之後,「兩個精彩成就一個韌性」旨在呈現韌性觀念的二重性,並且介紹韌性的參照示意圖,由以西結書四十至四十八章的異象之中推導出的韌性結構。
以西結書四十至四十八章由字面來看是文學,由內容來看是一個旅程,由所敘述的空間來看是一個能因應災害風險的韌性城市。以共時性(synchronic)來看,不考慮文本撰寫的歷程,專注於最後的呈現(final form),這個結構具有平行和對稱性,奇妙地呈現出韌性的二重性和四重展開。考慮時間的層次,韌性是一個旅程,需要讓時間來經過。異象的記錄是先知所經驗的旅程報告,描述先達後到的不同空間,其層次功能與意義以空間分析來解釋, 對先知本身的效用則又涉及環境心理學的層次,成為文本之後傳遞出來的資訊再經過讀者思考詮釋,成就豐富活潑的經典。異象之旅的韌性分析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是空間的也是時間的。到此,在霍林適應週期的流程圖之外,韌性的神學思考納入另一個思考模型。結合聖經文本分析與生命科學,突顯出生命及其環境的變動與因應的韌性。
接下來,本書從聖經之中尋找人的材料科學。創世的記敘早已點出人是用泥土做的。土是韌性的材料,這個材料的韌性對於我們對人的認知應能有所啟發。果然,耶利米書所描述的窯匠與泥土的比喻,陳明土壤在被捏製陶造時,和燒製成器皿之後,主要的差異就在於韌性。在這之後,「心與矩廓出韌性」一節洋洋灑灑地試著以建築理論大師亞歷山大的空間模式語言為工具,讓城市與人心相互隱喻、互相解釋。模式語言的概念對於本書闡釋「韌性的空間模式」至為重要。延續以西結書之「國難」的空間結構分析,本書再探討疾病的傳染,以及聖經經典人物遭遇強大逆境時,水平與垂直的空間體驗,這些體驗具有模式,能幫助我們了解秩序的本質和生命的結構。約伯坐在灰燼之中,似乎呼應了泥土的意象,連結了人存在的本質,以及徹底破碎成灰時的韌性。
在「抽象的韌性腦」之中,本書從建築與藝術的角度揣摩韌性的形狀,據以解釋以西結書之中的神聖幾何,以及人腦、人心可能的幾何認知。在空間之後,時間密切地趕上。「韌性與永恆」挑戰著人對於永續的嚮往,分析韌性是如何的需要時間。「韌性的世界觀」以韌性做為跨時代的眼光審視時代與時局之中的「活命」問題。
意識到韌性本在各領域中以不同面貌存在著,本書向既有的神學與哲學思想致敬,從筆者個人的閱讀經驗中,選取布呂格曼 (Erik Bryggman, 1891-1955)衍伸自華特齊莫里 (Walther Zimmerli, 1907-1983)「零點的信仰」,讓「零」與其靈魂的伴侶:韌性之中的 “omega” 進行結構性的對話。哲學方面,以對於大聲疾呼「打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壯」同時說「上帝已死」的尼采思想做為韌性文本,重新理解尼采。
本書的最後幾節是韌性對於人生的提點和整合,著重於省察人如何能自覺、回轉,如何能知道自己在哪一個關口。楊絳(1911-2016)晚年「走在人生邊上」的喟嘆,與聖經中成熟人性的代表—摩西的感慨呼應,兩人皆曾意識到人生離終局不遠。畢竟,「原來我們都是額堅心硬的人」,人的「土」質會硬化、也會粉碎,人敲著頭、撫著心,往往都是絕望尋求餘地之時。最後,我們不能不猛然發覺「患難生忍耐」的韌性,並且理解韌性不只是珍惜生命的本事,更是愛的澆灌。本書念念不忘地總結於河流所象徵「從心所欲」的無界與城牆所象徵「矩」的疆界同在的境界,給人安全謹守又開闊、長遠的印象,是人在知天命、耳順之後的韌性,在大地也在人心複雜而有意義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