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西醫整合心理治療的開拓者
◎文榮光 現任高雄市文心診所院長
學經歷:臺大醫學院醫學士、哈佛大學醫學人類學研修、
教育部部定精神醫學教授、精神科及身心科專科醫師、
曾任私立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院長。
本書是楊醫師、也是楊教授的第一本學術創作專書。本書主題之一聚焦在他本人的心靈成長經驗,以及生涯發展的歷程,其自傳式的生命故事也是一部「受傷的醫者」的傳記。從一個在高雄市土生土長的台灣囝仔,變成如今懸壼濟世、心病心醫、德高望眾的身心科名醫。他經歷過的坎坷與創傷無數, 但他一向默默堅持不懈,勇敢地接受關關難過的挫折與挑戰,終於找到自己的路,成為一位痊癒身心障礙患者的良醫。他的心路歷程可以「禪宗十牛圖」所描繪,一個人尋牛的十張圖,那隻代表牧牛者自己、也是自體, 是個體生命的本源。禪修者找尋真正自己的旅程,心理上須經過十個階段的轉化與蛻變:
從汲汲營營,追求功利,經過看破紅麈,放下欲望,放空自己與自我的執著,進入人牛俱忘,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然後返本還源,那隻象徵自己⁄自體的牛,最後到達慈悲菩薩道,入鄽垂手,微笑自在,入世布施。
修身養性是個人自我教化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凡人若想超凡脫俗,助人濟世, 脫離人間苦海,莫不拜師學藝、吃苦吃補、追求真理與自由。古人接受教育、生活磨練、與自我教化的理想目標是:成為君子、達人、專家、良師、良醫、哲學家等,甚至超人聖賢、成仙成佛等。楊醫師成為良醫的自傳心路,道話綿綿不斷的辛酸,在他文學造詣非凡的筆下,浮現詩情畫意的景色;淡定堅毅的學習取經之旅中,彷彿傳來流浪者之歌的心聲。他在青壯年時,從高雄到波士頓求學進修,完成博士學位,及部定教授之俊; 於耳順之年時,前往北京拜師參加中醫心理學師承班課程。在培訓教室中,老師有時問, 「那個老先生還沒來?」年輕的同學們則向他直白,「看到你,我有種想哭的感覺。」 就像是一句名言所說,「凡含淚播種者,必歡呼收割。」 如今,楊醫師的自我修行練功, 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藉由本書的出版分享其心血結晶與智慧,著實令人激賞。
本書主題之二聚焦在「身心合一」醫學,結合中西醫心理治癒的理論與技術,推陳出新、發展成一門新的心理治療學派,及其成功應用在臨床診療實務上的驗證歷程。本書點出,在中醫天人合一、形神一體,及陰陽五行的立論基礎上,當代中醫心理學已發展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傳統文化與現代醫學交融的特色。但仍然有中醫學為體,而西醫學為用的導向。相對的,楊醫師的「身心整合心理治療學」則以現代醫學為主,而以中醫心理學為輔,融會貫通而成。他對於跨世紀以來,從日本到台灣,目前大眾醫學流行的自律神經失調症,已經完成廣泛且深入的中西醫文獻學理研究。加上過去十七年來,他在基層醫療第一線臨床服務中,應用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所謂「參與者觀察」的原則,引用新世代精神分析導向的心理動力學,融入身心整合心理治療的方法,診治這類患者的實證經驗,如今在本書中可見他治療成功的範例說明,娓娓道來、情節動人, 而且條理分明、引人入勝,其關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論述,已經自成一家之言,值得醫界內外的讀者參考。
成為良醫其實不易,古今中外皆然。治病救人的療癒效果如何,端賴是否有緣遇到良醫。不論什麼科別,身病心病,或身心障礙,如自律神經失調症,若得良醫診治,較有幸能早日康復。唯良醫須透過終身學習,不斷的自我教化,方能養成良好的道德靈性,發揮仁心仁術、慈悲照護患者的療癒能力。 本書特別點出所謂「欲成大醫」的精華銘言: 「大醫治病,德於藝先。」「調治情志心理,言行均為心藥,舉止皆系性命,片言只語, 攸關生死,故醫者業不可不精。」本書不僅值得學醫者,學習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心靈療癒及健康教育者閱讀,也值得關心大眾醫學與身心靈健康的讀者參閱。本人曾為楊醫師的老師之一,今日看到他這本書問世,甚感欣慰開心,特此為序。
媒體推薦:
身與心永遠是人認知到自己的出發點
◎黃志中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
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及醫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博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曾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以及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世界是人的視野下的世界,而人對世界的認識,則是從我與非我開始。從唯我獨尊起始,有了非我後,事務與現象的分類成了進入世界、學習世界、了解世界根本。對錯、好壞分流了世間事,但也曾幾何時,自己也把自己給分類了,不只是喜歡的自己和不喜歡的自己,還冒出喜歡但不接受的自己以及不喜歡但接受的自己,當然也出現了身體與心靈的二元分立。於是,分類不再是那麼可靠順意,許許多多的模糊、拉扯隨伴著焦慮與挫敗,不確定的心不時地再尋找定錨的位置以終結漂泊。
裂解是分類的另一個樣貌,思尋契合的接納,總是隨伴著將世界對立與排除,是一種不可免的裂解過程。而當緊抓住世界裂解後的片段,卻也讓人沉溺在背離開放後得到緊縮的確定,裂解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拘束人於異化後的執著。人的身與心彼此離散般地成為定錨卻無法滿足的裂解,疾病的分類使得人成了片段的診斷與機械性的零件拼湊存在,既要認定卻又無法尋得那終極的解藥,現代人的困頓孰不知就是源自現代。
具有統整性的人,無論如何辯證,無法騰空產出,終究須實在地回歸既成的裂解與分裂,在既有的問題架構上,重新框架現象與事件,再次認知真實的自己。因此,身與心永遠是人認知到自己的出發點,永遠是不滿與困頓的分流根本,但也永遠是再次為統整的自己、統整的人的依據與開始。再次的詮釋身與心的議題,就是為統整而不裂解的人的工作作出新的認識。
從臨床醫學的見習到實習,楊明仁醫師就一直是大家傳說中的會談達人,是眾多後學景仰、追尋學習的天王級典範。年輕的我曾經很膚淺的把楊醫師的會談風範視為是高深而艱難的技巧,直到年紀稍長,才察覺到看似信手捻來的對話不僅僅是臨床策略,更有其更為深厚的人與生命的智慧,不只是臨床的場面,更是深刻的智慧融合。
楊醫師透過文字將他對於人的關懷,以議題式的漸層鋪排文章,讓大家能夠在紛擾的人世間細心咀嚼生命的可能。謝謝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