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感知,體會他人心聲】
◎學習不同共情類型,提升共鳴能力
◎從對方角度出發,真正走進他人內心
◎運用情感連結,提升情商應對生活壓力
用同理心改變認知,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共情與同理心的力量
在這個壓力重重、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忽視了自身情感與他人情感的連結。然而,共情與同理心這兩種能力,不僅是我們天賦的一部分,更是我們建立深厚、持久人際關係的關鍵。
▎增強我們的感知能力──共情力
共情力是一種天賦,也是一種能力,能夠讓我們真正走進他人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情感和思想。共情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人,還能帶給我們自身更多的快樂與滿足。本章詳細探討了共情力如何使愛情、友誼和家庭關係更加持久和深厚,同時教導我們如何運用共情力來解讀他人的心思。
▎了解自己的共情天賦──共情類型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共情天賦和特質。作者介紹了各種共情類型,包括能夠感知他人身體疼痛的共情、因深度交流而產生的孤獨感、理性共情以及對自然界的敏銳感受。透過了解這些不同的共情類型,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發展自己的共情能力,從而更有效地與他人建立連結。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共情式傾聽
共情式傾聽是共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我們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本章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方法,教導我們如何將注意力集中到對方身上,走出自我為中心的視角,進而走進他人的感受。作者詳細解釋了傾聽的四個層次,並探討了如何在心理上與他人互換位置,以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
▎錯誤的人際互動更易使人陷入壓力中──共情障礙
共情力雖然強大,但若運用不當,反而可能帶來困擾和壓力。本章探討了共情力過強可能引發的煩惱,如情感連線過度、缺乏情感共鳴、將他人視為物品等問題。此外,還分析了共情力在遇到偏見和惡意利用時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策略,幫助我們在實踐中避免這些共情障礙。
▎讓我們彼此相連──同理心
同理心是人類天性中的一部分,是我們與他人建立深厚關係的重要基礎。本章深入探討了同理心的本質和作用,並闡述了如何透過後天訓練來增強同理心。作者還分析了權威下的服從心理、情感反應的距離以及同理心的局限性,幫助我們全面理解同理心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現。
▎挑戰錯誤的認知──同理心的療癒作用
同理心不僅能夠增進我們與他人的關係,還具有強大的療癒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挑戰錯誤的認知,緩解心理壓力。本章探討了競爭觀念造成的心理壓力以及社會支持的強大療癒力,並提供了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同理心來調整心態,提升心理健康。
▎走出自我,走進他人內心──改變人際關係
本章聚焦於如何運用共情力和同理心來改變和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作者強調情緒的強大裹挾力,指出我們應該學會對他人敞開心扉,坦誠相待,拒絕迅速評判的認知傾向。透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在生活壓力漸長的今天,走出自我痛苦,體會他人的悲歡,從而與他人建立更加融洽而持久的關係。
本書特色:本書結合經典理論、電影、研究和調查,透過典型案例探討了共情力和同理心的含義、類型、作用和實施方法,並指出其錯誤應用所帶來的問題。全書旨在激發讀者的共情天賦,增強情感力量和溝通優勢,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融洽而持久的人際關係,從而在幸福人生中獲得自我發展的力量。
作者簡介:
葉鴻羽,知名心理作家,諮商心理師,致力於心理學科普讀物創作,尤其對大眾心理學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因為人腦太難解,所以需要怪癖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心理學與心理暗示》等,其作品長期居於心理學圖書暢銷榜,深受讀者喜愛。
章節試閱
共情是天賦,也是能力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小獵犬號航海記》中記錄了他觀察到的一個有趣的現象。達爾文注意到,龐大的羊群往往只有一兩條牧羊犬看守,而且距離房屋或牧民都有數公里遠。達爾文對牧羊犬看守羊群的能力十分驚訝,而且他還發現牧羊犬儘管是狗,卻和羊群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
後來,達爾文了解到,牧民在培養牧羊犬時,都會在牠很小的時候就讓牠與母狗分開,然後找一隻羊,每天小狗都會在牧民的帶領下吸三至四次羊奶,牧民還會在羊圈裡搭一個羊毛窩讓小狗居住。在小狗成年後,牧民會將小狗閹割。這樣一來,小狗長大後就不會對同類有認同感,反而會將羊群視為自己的同類,去保護羊群,一旦有人接近羊群,牧羊犬就會立刻衝上去。並且,牧羊犬會在傍晚時分將羊群準時帶回羊圈。
作為狗,牧羊犬總會遭受其他狗的欺負,即使是家裡最小的狗,也會蠻橫地追趕牧羊犬。每當這時,牧羊犬就會立刻跑到羊群身邊,只要有羊群作為後盾,牧羊犬就不會再害怕,牠會由逃跑轉變成攻擊,開始衝著家犬吠叫。神奇的是,原先十分蠻橫的家犬此時會立刻放棄追趕,掉頭就跑。據牧民說,不只是家犬,就算是一群野狗,牠們再飢餓也不會去招惹牧羊犬,更不會對守護羊群的牧羊犬發起攻擊。這與狗的集群本能密切相關。
人類馴養了許多動物,在人類所馴養的動物中,狗無疑是最特別的,因為牠能與人類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會將人視為其同類社會的一分子。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狼和人一樣都是群居動物,有著集群的本能。凡是有集群本能的動物,都會對一個群體產生敬畏的感情。當牧羊犬被家犬追擊時,牠跑回羊群身邊,就會覺得自己獲得了一大群羊的支持,於是就有了勇氣和家犬對抗;而對於家犬來說,牠會將狗和羊群視為一個整體,進而出現某種認知上的混亂,覺得對面是一群狗,而自己勢單力薄,應該立刻離開。野狗也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儘管牠明白羊不是狗,但看到牧羊犬領頭的羊群時,野狗會部分地認同這是一個由狗組成的群體,自己不是對手。
群居動物都有一種感知同類的能力,例如人類,擁有理解他人情緒和需求的能力,這種能力被稱為「共情」。共情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它能讓我們辨識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正因為我們能理解他人的內心感受,我們才能組成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是共情者,共情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同時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能力。
除了人類外,動物也有共情。牧民在培養牧羊犬時,就運用了狗的共情能力。對於一條狗而言,牠會將主人或同類作為共情對象,但牠的共情對象並不是從出生起就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透過某種飼養方式進行重塑。在牧羊犬成長的過程中,牠所接觸到的只有羊群,於是牠會將共情對象轉移到羊群身上。牠對自己的認同是,自己是羊,而非狗,牠能從羊群身上滿足集群的需求。
牧羊犬能與羊群產生共情,因此牠才會去保護羊群,而羊群也會為牧羊犬提供安全感,每當牧羊犬與羊群待在一起時,牧羊犬就會感受到安全,牠就會有勇氣抵禦家犬、野狗之類的外敵。這份勇氣不僅保護了牧羊犬,也保護了羊群。
對於群居動物來說,共情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我們的感知能力因共情力而擴大,因此我們能感知到另一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這有助於我們的人際交往。共情力是進化給予我們群居動物的天賦,我們生來就在運用共情力與周圍環境建立連繫,如果沒有共情力,我們就無法形成群體,更談不上合作。
雖說共情力是天賦,但它也是一項需要我們後天透過學習掌握的能力,因為我們的共情力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一個人只有在處於一個相互信任、安全的環境中時,他的共情力才會發揮作用,否則他會長期被憤怒和恐懼支配,好像生活在一座孤島上,只會感受到越來越多的痛苦。
而當一個人身處不安全的環境中時,他是難以做到對別人產生共情的,他會專注於自己的痛苦,而這樣只會讓他更加孤獨和痛苦。只有與他人建立連繫,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與對方共情,我們才能擴大自己的感知能力。一旦有了共情,我們所感受到的憤怒、恐懼等負面情緒就會消失,我們會因共情重拾安全感,就像被家犬追擊的牧羊犬一樣,回到羊群後,立刻有了對抗威脅的勇氣。
社會群體關係對我們人類來說十分重要,人類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個部落,部落與部落之間往往存在著敵對關係,例如為爭奪生存資源而發生衝突。這意味著我們的共情力會因社會群體關係不同而發生改變,也就是說共情有彼此之分,我們對「自己人」會產生更強烈的共情。有這樣一個實驗可以充分證明這一結論。
實驗中,當黃種人看到黃種人臉被扎時,他的腦區活動更顯著,看到白種人的臉被扎時就沒那麼明顯的腦區活動;當白種人看到白種人的臉被扎時,他的腦區活動也會更顯著,與看到黃種人的臉被扎時明顯不同。這說明人的共情力有種族之分,一個人通常會對同一種族的人產生更強烈的共情。
我們常常會將共情與同情混淆,這兩個詞語僅有一字之差,而且都在傳達愛,但意思卻大相逕庭。同情的本質是憐憫,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遭遇不幸時,同情就會出現,這是一種不對等的情感,被同情者不會感受到尊重,雙方也不會產生真正的情感共鳴,因為兩者在地位上不對等。這種不對等地位會使被同情者處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被同情者不得不矮化自己,他的自尊心會因此受到挫傷。例如一個自尊心強且敏感的人,最討厭的就是別人的同情,當別人因為同情而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時,他會感到惱怒。總之,同情不僅不利於真正平等關係的建立,還會給雙方的關係造成阻隔。
共情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或者說共情始於理解。當我們設身處地從另一個人的角度去看待周遭的一切時,我們就能做到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我們的整個情感就會被調動起來,進而準備付諸行動,想要把對他人的理解之情展現出來,這就有了幫助他人的動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共情就是理解。除了理解外,共情還需要加入分享,這是十分關鍵的一點。如果我們只理解了一個人的感受,而無法分享他的感受,那麼我們也無法產生共情。
理解他人的感受,意味著我們只知道對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如果我們還能分享他的感受,那麼我們就會和對方產生情緒上的共鳴,感知到對方的情緒。分享比理解多了一層感知。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受傷時會不忍直視,這是共情力在發揮作用,我們感同身受,不僅理解了對方的疼痛,還分享了這份痛感,因此我們不願意去看,也不願接受,因為我們感覺到了對方的痛苦。
科學家在研究人的共情時,為了證明動物和人一樣也有共情,就在小白鼠身上做了一項實驗。在實驗中,一隻小白鼠被關在小玻璃管中,另一隻小白鼠則在玻璃管外,當這隻小白鼠看到有同類被困在玻璃管內時,牠會不停地圍繞著玻璃管徘徊,似乎在想辦法將被困住的小白鼠救出。相反,如果實驗者在小玻璃管中裝上一團棉花,這隻小白鼠就無動於衷。
在解救關在玻璃管中的小白鼠時,這隻小白鼠會反覆努力,試圖將玻璃管開啟,第一次牠用了很長時間。但當牠找到開啟的方法後,牠很快就將另一隻小白鼠救了出來。小白鼠的這種利他行為與我們人類的利社會行為十分相似,當看到有人陷入困境時,我們也會盡自己所能幫助對方。這種助人為樂的傾向,正取決於我們的共情能力。
共情不僅僅是我們對他人感受、想法所產生的自動情緒反應,還能促使我們有所行動。在上述實驗中,玻璃管外的小白鼠對管內的小白鼠產生了共情,牠似乎能感受到那隻小白鼠被困住的痛苦、恐懼。共情使得小白鼠更容易理解彼此,進而產生了想要幫助對方擺脫困境的動力。
共情不僅僅止於理解和分享,還會發展出行動,我們會在理解他人感受、想法的基礎上採取行動,如果沒有採取行動,就不算是真正的共情。總之,真正的共情是以行動為導向的。
共情是天賦,也是能力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小獵犬號航海記》中記錄了他觀察到的一個有趣的現象。達爾文注意到,龐大的羊群往往只有一兩條牧羊犬看守,而且距離房屋或牧民都有數公里遠。達爾文對牧羊犬看守羊群的能力十分驚訝,而且他還發現牧羊犬儘管是狗,卻和羊群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
後來,達爾文了解到,牧民在培養牧羊犬時,都會在牠很小的時候就讓牠與母狗分開,然後找一隻羊,每天小狗都會在牧民的帶領下吸三至四次羊奶,牧民還會在羊圈裡搭一個羊毛窩讓小狗居住。在小狗成年後,牧民會將小狗閹割。這樣一來,小狗長大後...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增強我們的感知能力—共情力
情是天賦,也是能力
助他人,快樂自己
情力讓愛更長久
共情力去讀懂他人的心思
第二章
了解自己的共情天賦—共情類型
可傳遞的身體疼痛
深度交流帶來的孤獨感
帶著理性與他人產生共情
敏銳地感受自然界
第三章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共情式傾聽
將注意力集中到對方身上
走出自我為中心的視角
走進他人的感受
傾聽的四個層次
心理上互換位置
第四章
錯誤的人際互動更易使人陷入壓力中—共情障礙
共情力過強帶來的煩惱
情感連線與共情力發展
沒有情感的共情力
將他人視為物品
雲霄飛車般的情緒
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
警惕共情力被惡意利用
當共情力遭遇偏見
第五章
讓我們彼此相連—同理心
根植於人性之中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同理心讓自己感覺更好
後天訓練出的同理心
權威下的服從心理
阻斷情感反應的距離
同理心的局限
第六章
挑戰錯誤的認知—同理心的療癒作用
開啟自我察覺之門
競爭觀念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
社會支持的強大療癒力
第七章
走出自我,走進他人內心—改變人際關係
情緒強大的裹挾力
你對我敞開心扉,我對你坦誠相待
前言
第一章
增強我們的感知能力—共情力
情是天賦,也是能力
助他人,快樂自己
情力讓愛更長久
共情力去讀懂他人的心思
第二章
了解自己的共情天賦—共情類型
可傳遞的身體疼痛
深度交流帶來的孤獨感
帶著理性與他人產生共情
敏銳地感受自然界
第三章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共情式傾聽
將注意力集中到對方身上
走出自我為中心的視角
走進他人的感受
傾聽的四個層次
心理上互換位置
第四章
錯誤的人際互動更易使人陷入壓力中—共情障礙
共情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