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最高的微縮人類史,流傳最廣的當代文化冊!
海報設計如何影響當代生活、形塑人類歷史?
全世界最權威的海報聖經,絕世經典一次收藏!
►一身紅白配的聖誕老人,竟曾被誤認為可口可樂的業配角色?
►元老級商品吉祥物米其林,剛推出時長什麼樣子?你絕對認不出來!
►你知道一戰募兵海報「山姆大叔」並非原創嗎?電影《大白鯊》海報也不是!
►全世界最令人過目不忘的避孕海報是哪張?看完保證你不敢亂來!
跨世紀的視覺震撼!一張海報,便足以見證一個時代。
100張震撼世界的海報,重新定義你的創意邊界!
★海報不過就是量產印刷品,憑什麼震撼全世界?
海報本身就是為了召喚與宣告而存在,具有相當強烈的敘事風格。
從早期的手繪海報,一路進展到平版印刷時代,海報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一張宣傳得當的海報,足以改變當時的社會風氣,甚至影響戰事的結局。
換句話說,海報反映了當代的文化潮流,亦是最重要的時代象徵。
嚴格來說,海報充其量只是載體,上頭欲宣傳的觀念、商品及服務才是重點;
舉凡建築、居家物件、交通形式、軍事、政治、娛樂、慈善、藝術、
尋人、環保愛地球、民主運動、音樂、教育……無所不包!例如:
►軍隊徵召海報有三招,訴諸愛國情懷、訴諸個人信念,最後就是羞辱你!
►中共最得力的革命宣傳利器不是《毛語錄》,而是鋪天蓋地的毛主席海報!
►披頭四《比伯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的名曲,靈感竟來自馬戲團臨時加印的海報?
►胡士托音樂節的原版海報其實超精緻?為何後來改成一隻鴿子、一把吉他?
►垃圾桶上的小綠人圖示有多厲害?先後吸引阿巴、比吉斯等超級天團替它站臺?
►國際局勢緊張為何催生B級恐怖電影?劇情超瞎卻還是一堆人看?
★400年來的影像標記,形塑歷史的視覺起點!
本書以17世紀(1651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懸賞海報破題,
一路經歷各種印刷技術的演進,直到21世紀(2019年)的視覺設計,
涵蓋歷史、商業、公衛、社科、政治、電影等領域,知識量豐富,涉略層面廣泛。
你可以一窺巴黎美好時代的華麗畫報,也能見證近現代海報如何傳達訊息;
除了煽動意味濃厚的史達林、毛澤東崇拜,更收錄多張反菸、反戰、反酒駕海報;
重溫「保持冷靜,繼續前進」的振奮人心、回味「鉚釘女工蘿西」的堅毅倩影!
難能讓人駐足停留的,就不是好海報!
全球唯一海報聖經,邀你共同見證歷史、改變世界,描繪未來!
本書特色
◎橫跨近400年,嚴選當代最具意義的海報,詳述時空背景、歷史、目的、軼事及影響。
◎涵蓋歷史、商業、公衛、社科、政治、電影等領域,知識量豐富,層面廣泛深入淺出。
◎重溫各大歷史事件、公共議題、運動賽事及電影演出,包你成為最會說故事的海報通!
作者簡介:
科林.薩爾特爾(Colin Salter)
科林.薩爾特爾是英國著名歷史作家,擁有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和蘇格蘭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王大學的學位。已在臺出版《解剖之書:從古埃及到現代,300+史上重要的人體構造繪畫與醫療史》、《改變世界的100本書:這些書,徹底翻轉了歷史的方向,就此形塑我們的未來》;近期著作有《引起世界關注的100篇演講》、《改變世界的100封信》和《啟發世界的100本童書》、《卓越的公路旅行》(以上皆為暫譯)。
譯者簡介:
朱家鴻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英語學系畢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現為自由譯者,對文字轉換情有獨鍾。
聯絡信箱:mynameisvincent1984@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究方社創意總監/方序中
影評人/左撇子
YouTuber/沒轉外框的學藝股長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
影評人/膝關節
臉書粉專/龍貓大王通信
導演/魏德聖
臉書粉專/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YouTuber/HowHow
專業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
我們無從得知,是何人在何時何地張貼了世界上第一張海報,可能是某個打算宣傳當地環形劇場新節目的古羅馬商人,也可能是某位想勸人投票的古希臘民主人士。但有一點無庸置疑,那就是他們都希望眾人將目光聚焦在自己想傳達的訊息上。
能吸引群眾注意力的媒體多不勝數,但海報卻具備獨特的優勢:它可以被張貼在目標受眾必然會看見的場所,投放效果相對精準。我們不妨以報紙與電視為例,這兩種媒體觸及的公眾群體,會受到出版物本身的口碑,或電視臺播放的節目影響;接觸到的人口可能並非預期的商品受眾,可能連地理位置都相距甚遙。但你只會在帳篷預計紮營的城鎮看到巡迴馬戲團的海報,也只會在有需要的地區看見相關衛生保健宣導。同樣的道理,禁酒海報會被張貼在酒吧附近,反藥物宣傳則會出現在學校與大學,也就是說,海報總能精準觸及目標受眾。
▍「看我!看我!」
所有海報想傳達的主要訊息都是「看我!」換句話說,海報只有在能吸引到觀眾目光時才有意義;只有在你開始注意到海報的存在,它才能向你販售商品,可能是觀念或物品,雜誌或腳踏車,道德呼籲或是各式引人犯罪的誘惑。共產主義詩人暨劇作家兼海報設計師弗德米爾.馬雅可夫斯基(VladimirMayakovsky)曾說,如果一張海報無法讓行色匆匆的人駐足,它就不是張稱職的海報。
印刷術問世標示著手繪海報已走入歷史,平版印刷時代的來臨則徹底改變海報的製作方式,並帶動海報的黃金時代。1880至1940年間,海報設計師突破限制,擁抱全彩印刷帶來的可能性,創造出一張張兼具藝術感與商業性的美麗海報。
此時期正好與新藝術(Art Nouveau)與裝飾藝術(Art Deco)運動重疊,在這段期間,各種自然與工程的形式先後被應用至建築、居家物件設計、甚至是交通形式等面向,而海報則反映了這些文化潮流,甚至在某些領域中引領潮流,例如法國卡巴萊歌舞表演(Cabaret)俱樂部。新藝術運動帶給大眾蜿蜒的曲線,讓人沉醉在苦艾酒與法國舞者的夢境當中;裝飾藝術運動給世人的贈禮則是流線型風格,1920及1930年代的旅遊海報,更將跨歐洲列車或跨大西洋輪船的無雙美景與速度感,完整地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海報販售的永遠是觀念,以及上頭宣傳的物品與服務,早期的腳踏車海報出售的不僅是價格不斐的新發明,購買一輛腳踏車等同於購入一種現代的感覺,也就是買下未來。這樣的觀念與奧斯卡影帝保羅.紐曼(Paul Newman)在電影《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and the Sundance Kid)中的想法不謀而合,只是他最後還是放棄單車,跨上更靠得住的馬匹。電影主人公原型卡西迪(Cassidy)開始為非作歹的那個時代,腳踏車可說是蔚為風潮的新玩意兒。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
有時候,一張海報欲傳達的觀念高於一切。在戰爭期間,各式意識形態漸漸浮上檯面,如果說真相是戰爭期間最先被犧牲的事物,那政治宣傳就是國家撒下的第一個謊言。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募兵海報給了人們一個橫跨美國的機會,卻隻字未提過程中的風險。在歷史上,政治宣傳海報是極重要的戰爭武器,政府會刻意利用海報捍衛征戰的理由,向人民保證本國是戰事告捷的一方,藉此凝聚向心力;對年紀太小或太長的人來說,儲存物料與自耕自食也是對戰爭的貢獻。
在作戰期間,國家的首要任務就是將敵人塑造沒有臉孔的禍首,然而知易行難。在兩次世界大戰前,英德兩國關係密切,人民交往甚深,愛德華八世(King Edward VIII)素來仰慕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而希特勒亦有意立被這位被擄的王室為英國國王;自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政府開始將日本妖魔化,但夏威夷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日本人,因此當地抨擊日人的力度便沒有這麼高。但無論如何,政府總是不遺餘力地將仇恨的觀念灌輸到軍人腦中,並定期推出政治宣傳海報,將敵人打造成姦淫妻女、屠殺男丁的暴徒。
戰爭期間國家的第二個訴求,則是透過海報鼓舞國內士氣,即便遭受食物短缺與空襲轟炸影響,社會民不聊生,政府仍努力安撫人民,告訴他們一切如舊。二戰時期著名的政治宣傳海報「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Carry on)即為一例。這些海報要傳遞的訊息是生活一切照舊,同時縮小挫敗、放大成功。
▍「我要你!」
戰爭期間,海報的第三個任務就是為國家創造軍力,戰爭是燒錢的行當,需要男丁、機械與物料才能進行。美國在一戰時期歷經過一波另類的戰時物資短缺潮,那就是雙筒望遠鏡。當時美國所有鏡片都由德國蔡司(Zeiss)公司供應,所以雙筒望遠鏡募捐海報陸續問世,但美國政府並未記取這次教訓,當德國在1941年十二月向美國宣戰,美國又得重新發行相同的募捐海報。
軍隊(陸、海、空軍)真正需要的是人力。在和平時期,軍隊不會將軍備編制排到最滿,英國加入一戰與美國加入二戰各觸發一波從軍潮,大批熱血男兒自願加入抗敵大業。但戰爭的真相是士兵會戰死沙場,所以需要不斷注入新血;自十七世紀起,海報便成為政府募兵運動的最佳幫手。
全球最著名的募兵廣告,可能是英國基欽納勛爵伸出食指,直指著你的鼻子說道:「不列顛人要的就是你!」基欽納勛爵「需要你」從軍,這張海報正是山姆大叔募兵海報,以及後續數百張模仿之作的靈感來源。基欽納是位爭議不斷的軍事人物,曾發動多起戰事,手段殘暴。英國戰時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Herbert Asquith)之女伊莉莎白.比貝斯科公主(Princess ElizabethBibesco)曾這樣總結基欽納的為人,她說:「如果說基欽納不算是偉人,那也至少稱得上是張偉大的海報。」
二戰結束後,世界局勢驟變,但在冷戰期間及越南與中國的心防戰爭中,意識形態衝突依舊持續上演。戰爭帶來的貧困結束後,物質主義開始興起,信奉者開始尋求一個大膽嶄新的世界,那裡繁榮昌盛、天下太平,居民能以友誼之名走遍世界各個角落。
二戰結束後約二十年間,廣告又漸漸從手繪轉型至攝影。舉例來說,航空公司在1960年代初期仍在使用圖像式插畫,可能是因為某些站點較為落後,用照片拍起來不夠漂亮,所以才用手繪圖取代。大衛.克萊(DavidKlein)就曾在1960年代為環球航空公司(TWA)創作許多手繪海報。近期一間線上旅遊公司重新啟用這些舊海報,勾起多年前霍華.休斯(HowardHughes)的波音707啟航時,人們對異國旅遊的憧憬。
攝影的問世使創作者得以使用新手法呈現、強化現實,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相片式海報宣傳,都懂得運用照相機震撼觀者。例如定期出刊的動物權利海報,或是藥物濫用、超速或酒駕的後果,張張直擊人心。即便現在已是修圖軟體當道的時代,我們依然深信「照片不會說謊」。為了說服群眾,每個時代的海報或多或少都誇大或扭曲了紙上影像,但這些誇大或扭曲的風格與藝術手法,都注入了當年的時代精神。或許這就是在多年後,這些海報依舊能吸引我們目光的最大原因。
名人推薦:究方社創意總監/方序中
影評人/左撇子
YouTuber/沒轉外框的學藝股長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
影評人/膝關節
臉書粉專/龍貓大王通信
導演/魏德聖
臉書粉專/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YouTuber/HowHow
專業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前言
我們無從得知,是何人在何時何地張貼了世界上第一張海報,可能是某個打算宣傳當地環形劇場新節目的古羅馬商人,也可能是某位想勸人投票的古希臘民主人士。但有一點無庸置疑,那就是他們都希望眾人將目光聚焦在自己想傳達的訊息...
章節試閱
米其林(1898年)
米其林(Michelin Man)可說是元老級的商品吉祥物。他的飲食習慣與外觀會隨著時代不同而改變,與120年前初亮相時相比,現代版的米其林身材結實,也苗條不少。
笑容可掬的米其林(正式名稱為畢比登[Bibendum〕)身材結實、充滿活力,是輪胎品牌的親善大使。他的終身志願是讓所有的駕駛都能安全上路、省下大筆鈔票。但誰能想到許多年前,米其林被人戲稱為街邊醉漢,外型像是眼神超殺的埃及木乃伊,嘴裡還叼著一根雪茄,虐起商業對手毫不手軟。
米其林是愛德華.米其林(ÉdouardMichelin)與安德烈.米其林(AndréMichelin)這對兄弟檔於1894年一時興起創造的產物。當時愛德華看到地上堆滿自家輪胎,心想這疊輪胎只要加上手腳,看起來就和人差不多。這個簡單的念頭隨後經漫畫家奧加洛普(O'Galop)之手,成為史上第一張米其林海報。當時奧加洛普將自己被某間德國酒廠退貨的設計拿給米其林兄弟看,兄弟倆看了後便要他稍加修改設計圖,以符合米其林的形象。
另張海報可見由輪胎組成的米其林正在敬酒,看來意氣風發;兩旁的輪胎同業則看起像洩了氣一樣。奧加洛普保留原先啤酒海報的拉丁標語「舉杯對飲趁現在」(Nunc est Bibendum),海報上的米其林手持酒杯,杯中裝滿釘子與碎玻璃,下方則是斗大的副標「米其林輪胎為你喝盡所有障礙」(Le pneu Michelin boitl’obstacle)。早期的畢比登形象是個愛逞凶鬥狠的極端愛國主義者。在後續推出的海報上,畢比登一下是自由搏擊手,一下又變成出征騎士;還有一次被畫成羅馬角鬥士,單腳狠踩戰敗對手的咽喉。
畢比登過去毫不遮掩自己菁英主義者的身分,總是叼著大雪茄亮相。圓潤的身形與夾鼻眼鏡無一不突顯他的經濟實力,這是因為早期的汽車迷都是有錢人,而畢比登則是他們的化身。
社會在變,車輛普及率越來越高,畢比登也開始進化。二十世紀的米其林海報不再著重於他輾壓對手的畫面,而是將他描繪成家庭幫手。在某張海報中,畢比登取下身上的輪胎,交給一位正在修車的父親,站在一旁的母親與小孩則投以感謝的目光。畢比登自1920年代起便不再喝酒,並在1929年肺結核爆發期間捻熄最後一根哈瓦那雪茄。1950年代的畢比登開始注重健康、熱愛跑步,到了1988年,他擺脫伴隨自己100年的贅肉,變得更加結實。
畢比登的外型反映的不只是社會對肥胖的態度轉變,輕盈的線條更象徵現代輪胎的低調外觀。畢比登瘦身有成,但顏色始終純白,這是因為早期輪胎都是白色的,一直要到1912年,製造商開始在橡膠中加入碳,輪胎才變黑色。
避孕海報(1970至1995年)
知名的美國跨性別男性托馬斯.比提(Thomas Beatie),原名崔西.拉岡迪諾(TracyLaGondino),他於2008年誕下一子,從此男性產子似乎也變得沒那麼違反常態。但「懷孕的男人」海報發行時間是1970年,當時的社會氛圍可沒這麼開放。
知名海報「懷孕的男人」由上奇廣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前身克瑞莫上奇廣告公司[CramerSaatchi﹞)創作,委託方是衛生教育委員會。海報上的男子一手摸著隆起的肚子,另一隻手撐著腰部,標語寫著「如果會懷孕的人是你,你會採取安全措施嗎?」從圖片中大腹便便的男子懊悔的表情看來,答案肯定是「會,我會」。
避孕藥於1961年於問世,隨後在60年代的英國吹起一股性自由的風潮。許多女性認為避孕藥讓多數男性徹底免於承擔避孕責任,但「懷孕的男人」正是要扭轉這種想法。
即便是在1970年代,社會依然認為公開張貼避孕海報相當驚世駭俗。在那個性別壁壘分明的時代,這些引人聯想到性事與性別角色的海報簡直不成體統,較為保守的圈子甚至認為這些海報的訊息有損男性尊嚴。
以上反應都是這張海報的設計初衷。懷孕的男人除了讓國會開始討論避孕議題、登上媒體頭條之外,更鞏固了克瑞莫上奇廣告公司的名聲。由於避孕話題過於敏感,因此不能在廣播節目上討論,更不可能在當時的電視工商廣告時段播放,但海報可以被張貼在目標觀眾必定能看到,而保守分子必定看不到的地方,於是便成了宣傳避孕的最佳手段。
25年後,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Milwaukee)的公共衛生部為降低當地青少女懷孕率,也採用類似的手法。據當時報告指出,該市青少女分娩率冠居全國,是國家平均數的兩倍。為降低青少女分娩率,政府在學校附近張貼各種海報,主角都是懷孕的青少年,希望藉此提升公眾意識。這些懷孕的男孩頂著一頭迷人的亂髮,穿著低腰褲,搭配滑板或棒球帽的小道具,若不是有孕在身,他們本可成為健身教練或爽身噴霧廣告主角。
據調查,在密爾瓦基啟用避孕宣傳海報的十年間(2007至2016年),該市青少女分娩率下降了65%,相當成功,後來芝加哥也跟進效仿,於2013年推出自己的版本。
電影:盧米埃兄弟(1896年)
現代電影海報大多主打經電腦修圖的大明星,搭配狠砸百萬美元產出的電腦生成圖象(CGI)特效背景。相較之下,十九世紀末的電影宣傳方式根本可說是清水出芙蓉。
世界第一部虛構電影為《水澆園丁》(L’ArroseurArrosé),取自奧古斯塔與路易.盧米埃(Auguste & LouisLumière)兄弟拍攝的短片合輯,這齣鬧劇片長僅49秒,拍攝器材是兄弟倆剛發明的電影機(Cinématographe)。這台新穎的機器除了可錄製影片,還能將影片投影至螢幕讓觀眾欣賞,電影就此成為眾人可共同欣賞的事物。
電影機於1895年底首次亮相,地點是巴黎大咖啡廳(Grand Café)。當時盧米埃兄弟播放了幾部紀錄片風格的短片,內容包括街景、哭泣的嬰兒及火車進站,《水澆園丁》正是其中一段。雖然首映評價不高,但接連而至的媒體好評卻引起公眾的興趣。到了1896年一月,已有成千的巴黎人樂意掏出1法郎一窺盧米埃兄弟創造的新藝術形式。盧米埃兄弟自然不願放棄這個賺錢的機會,遂委外製作兩張宣傳海報。
平版印刷商亨利.布里斯帕(Henri Brispot)於1896年為盧米埃電影機創造了一張海報,內容為一群打扮入時的美好時代人物,爭先恐後地擠進大咖啡館欣賞首映:有人連帽子都被擠掉了、有人揮舞著手杖,還有一名憲兵似乎是在拒絕觀眾入場。但真正參加首映的那二十幾人,應該怎麼也回想不起當時有這般混亂的場面。
除此之外,由馬賽林.奧佐勒(Marcellin Auzolle)創作的海報同具原創性,且帶有引導性。海報上一群喧鬧的觀眾正對著《水澆園丁》大笑。早期電影海報宣傳的都是電影科學帶來的奇觀,而非影片本身。奧佐勒是第一位將特定影片放上海報,也是第一位將影片觀眾畫進海報內的人,這種手法會讓潛在客戶想像自己觀賞影片的畫面。
這些海報無疑讓時興的電影越發熱門,不到一年,盧米埃兄弟的電影便已傳到倫敦、布魯塞爾與紐約市,在影史上的地位無庸置疑。2018年,布里斯帕為盧米埃電影機創作的海報原作,在拍賣場上以16萬英鎊售出。
善待動物組織海報(1990至2019年)
善待動物組織(People for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之所以舉世聞名,一是因為該組織相當擅於推出驚世駭俗的海報;再來就是他們總能以保護動物福利的名義,逼迫各種大型公司乖乖就範。
1972年,馬里蘭州居民英格麗德.紐柯克(Ingrid Newkirk)還是學生,打算日後成為股票經紀人。有天她找到一窩被棄養的貓咪,便將牠們帶到動物收容所。後來她得知貓咪進到收容所後立刻被撲殺,內心震驚不已,這件事促使她踏上動保之路。她與一些朋友共同成立PETA,並擔任組織負責人。現在PETA已成為全球最大動物權利慈善組織,年營業額超過5000萬美元,全球共有650萬名會員。
PETA從一開始就懂得使用駭人的視覺元素吸引大眾關注,他們於1980年發起的首場大型宣活動,就是為了揭發某行為研究實驗室惡行。PETA拍下多張實驗用獼猴的照片,最終,這些紀錄文件讓該實驗室被警方抄家。
PETA的規模與財力持續成長,漸漸成為高調廣告宣傳活動的同義詞。紐柯克曾於2003年向《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說:「我們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媒體婊子,但這是我們的責任,要是我們一直都彬彬有禮不鬧事,組織存在就毫無意義了。」他們的「寧可裸體也不穿皮草」(I’d rathergo naked than wear fur.)宣傳廣告,推出至今已有三十個年頭,主角通常都是一絲不掛的女性名人,例如演員潘蜜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超模克莉絲蒂.杜靈頓(Christy Turlington)等,能在PETA海報中寬衣解帶似乎成為A咖名人的標記,等同於走紅毯。
但並非所有人都欣賞PETA的衝擊性策略,他們常因請裸女代言而被貼上仇女的標籤,海報上更常讓女性擺出極具羞辱性與衝擊性的姿勢。例如將裸女包在玻璃紙內,打上「人肉」標籤。批評者指出PETA的做法是在物化與剝削這些模特兒,PETA不反駁這些控訴,並表示動物也同樣遭到物化與剝削。
PETA投身動保事業已逾五十個年頭,戰績輝煌,讓社會大眾重視動物的處境,理解動物剝削與虐待的意義。
米其林(1898年)
米其林(Michelin Man)可說是元老級的商品吉祥物。他的飲食習慣與外觀會隨著時代不同而改變,與120年前初亮相時相比,現代版的米其林身材結實,也苗條不少。
笑容可掬的米其林(正式名稱為畢比登[Bibendum〕)身材結實、充滿活力,是輪胎品牌的親善大使。他的終身志願是讓所有的駕駛都能安全上路、省下大筆鈔票。但誰能想到許多年前,米其林被人戲稱為街邊醉漢,外型像是眼神超殺的埃及木乃伊,嘴裡還叼著一根雪茄,虐起商業對手毫不手軟。
米其林是愛德華.米其林(ÉdouardMichelin)與安德烈.米其林...
目錄
前言
►早期懸賞海報(1651至1881年)
►早期募兵海報(1776至1795年)
►反奴隸運動(1788至1865年)
►《神奈川沖浪裏》(1829年)
►氣球之旅(1839至1878年)
►移民海報(1839至1955年)
►馬戲團海報:凱特先生隆重登場義演(1843年)
►疫苗接種海報(1851至1999年)
►圖像懸賞海報(1865至1934年)
►法國平版印刷海報(1881至1890年)
►哥倫比亞自行車(1886年)
►土魯斯─羅特列克與廣告(1890至1896年)
►伊莫.奇拉斐奇觀秀海報(1892年)
►愛德華.彭菲爾德:《哈潑雜誌》(1893年)
►美國雜誌海報(1893年)
►水牛比爾海報(1893至1903年)
►阿爾豐斯.慕夏:莎拉.伯恩哈特(1894年)
►巴納姆與貝利馬戲團海報(1895年)
►電影:盧米埃兄弟(1896年)
►美好時代廣告(1896至1905年)
►米其林(1898年)
►魔術師巡迴表演(1900至1920年)
►美國大學海報(1900至1909年)
►插畫指南海報(1905年)
►女性投票權:英國(1907年)
►賽車海報(1908至1935年)
►女性投票權:美國(1909年)
►反女性投票權(191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募兵海報:基欽納(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報:禁酒運動(1915年)
►辯識海報(1915至194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募兵海報:「戰爭期間你做了什麼?」(1915年)
►亞美尼亞援助海報(1915至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贏得美國民心(1917至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政治宣傳海報(1914至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募兵海報:山姆大叔(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自由債券(1917至1918年)
►禁酒海報(1880至1920年)
►改良版彩色旅遊海報(1920至1963年)
►裝飾藝術旅遊海報(1922至1937年)
►好彩牌香菸海報(1928年)
►史達林崇拜(1930年代至1953年)
►可口可樂聖誕老人(1931年至今)
►納粹德國海報(1932至1943年)
►跨大西洋郵輪(1875至1935年)
►五一慶典(1936至1977年)
►公共事業振興署:社會政策海報(1936至1943年)
►公共事業振興署:書籍與掃盲海報(1936至1943年)
►公共事業振興署:看見美國系列海報(1936至1943年)
►西班牙內戰海報(1936年)
►泛美航空飛剪式飛機海報(1939至1942年)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鼓舞士氣(1939至1945年)
►閒聊一句,害人一命(1939年)
►耕向勝利(1939年)
►切斯菲爾德香菸(1940至1960年代)
►雙筒望遠鏡募捐海報(1917與1942年)
►性病防治海報(1942至1946年)
►鉚釘女工蘿西(1943年)
►東京鬼子說……(1943至1945年)
►諾曼.洛克威爾:四大自由(1943年)
►澳洲行車安全海報(1949至1954年)
►愛因斯坦(1951年)
►越南政治宣傳海報(1953至1963年)
►電影:B級驚悚片(1957與1958年)
►環球航空公司噴射機時代海報(1959至1965年)
►雅典娜海報(1964至1995年)
►毛澤東崇拜(1966至1976年)
►舊金山費爾摩音樂廳(1966年)
►切.格瓦拉(1967年)
►安迪.沃荷:《瑪麗蓮.夢露》(1967年)
►馬丁.路德.金恩:我也是人(1968年)
►墨西哥奧林匹克運動會(1968年)
►胡士托音樂節(1969年)
►失蹤人口協尋海報(1969至2005年)
►反越戰海報(1970年)
►避孕海報(1970至1995年)
►清潔不列顛(1970年代)
►鬥牛海報(1972年)
►反菸海報(1975至2017年)
►電影:《大白鯊》(1975年)
►法拉:紅色泳衣(1976年)
►抗議棒殺海豹抗議(1977年)
►工黨行不通(1978年)
►戲劇:《貓》(1981年)
►電影:《E.T.外星人》(1982年)
►核廢料列車(1983年)
►反酒駕海報(1983至1996年)
►拯救生命演唱會(1985年)
►愛滋病海報(1986至1987年)
►藥物濫用海報(1987年至今)
►善待動物組織海報(1990至2019年)
►班克斯:《氣球女孩》(2002年)
►反三叉戟核彈飛彈(2006至2016年)
►石牆宣傳活動(2007年)
►歐巴馬:《希望》(2008年)
►戲劇:《哈姆雷特》(2010至2020年)
►戲劇:《漢彌爾頓》(2015年)
►飛車竊賊(2017年)
►反抗滅絕(2019年)
謝詞
前言
►早期懸賞海報(1651至1881年)
►早期募兵海報(1776至1795年)
►反奴隸運動(1788至1865年)
►《神奈川沖浪裏》(1829年)
►氣球之旅(1839至1878年)
►移民海報(1839至1955年)
►馬戲團海報:凱特先生隆重登場義演(1843年)
►疫苗接種海報(1851至1999年)
►圖像懸賞海報(1865至1934年)
►法國平版印刷海報(1881至1890年)
►哥倫比亞自行車(1886年)
►土魯斯─羅特列克與廣告(1890至1896年)
►伊莫.奇拉斐奇觀秀海報(1892年)
►愛德華.彭菲爾德:《哈潑雜誌》(1893年)
►美國雜誌海報(1893年)
►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