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台日韓專業學者】范銘如×吳佩珍×崔末順×紀大偉×陳佩甄×中川成美×高明徹
【八位台日韓著名作家】星野智幸×中島京子×金息×孫洪奎×周芬伶×駱以軍×張亦絢×何致和
──細數疾病、文學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微妙關係
因全球疫情爆發,影響的不僅是身體健康,封鎖的虛擬社會從根本上顛覆了對生活和生命的想像。台日韓三國面臨的疫情,不僅是經濟考驗,更是關於人類如何生存的共同問題。
2023年,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舉辦了「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研討會」,以「疾病」為主題,邀請多位作家與學者探討「疾病與文學」的交織。將「疾病」視為閱讀策略,觀察「身體」、「心理」、「精神」等疾病,並探討其背後的社會文化隱喻成因──殖民遺產、性別規訓、資本主義勞動、現代化生活等。
本書集結研討會成果,收錄國內外學者的文學與疾病相關論文,並邀請日韓作家分享其創作作品與書寫經驗,共同探究身體、話語如何想像疾病?社會、疾病又帶來什麼樣的群/己距離?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范銘如│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吳佩珍│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崔末順│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中川成美│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部日本文學專攻特任教授
(翻譯 木山元彰│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高明徹│韓國光云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教授
(翻譯 林筱慈│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博士)
【作家及與談者名單】
中島京子、何致和、周芬伶、金息、星野智幸、孫洪奎、張亦絢、駱以軍
(以姓氏筆畫排列)
【主編簡介】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羅詩雲│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章節試閱
〈送別最後一段──病.死的她者敘述〉摘要
范銘如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本文想要探討一種在醫生和病人身分之外,較少為人討論、由病患家屬執筆的疾病文學,以蘇偉貞(1954-)的《時光隊伍》(2006)和鍾文音(1969-)的《捨不得不見妳》(2017)、《別送》(2021)為例。這類型的著作,既有疾病經歷的內部牽涉,又有醫療知識的外部觀察。親屬的疾病書寫,可以是生命書寫,推到最極致處甚至是患者本人絕對無法敘述的,死亡書寫。
由於這類型的作品具有一種她者/見證者的敘事傾向,故事的首要特徵就是對患者/傳主的一生有廣泛性的回顧,透過回顧,恢復主角的主動性,而不只是個躺在病床上的病人。透過這樣的回顧,作品的次要特徵是,檢視了主角和敘述者的關係,以及照護經驗中的對錯,並且藉此評估醫療論述和管理體系的適切性。當疾病最終奪去主角的性命,敘述者除了面對至親的消殞後如何自我調適的問題,最終往往必須從疾病書寫、死亡書寫進階到另一重思索而導致第三種特徵,思考生命本身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戰前台日文學的「結核」書寫與女性形象〉摘要
吳佩珍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日本近代文學中的疾病書寫,以「結核病」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其中作家自身罹病經驗的作品也不在少數。柄谷行人在〈所謂疾病的意義〉中指出,實際上在社會蔓延的結核病是悲慘至極,但在日本近現代文學中卻蘊含倒錯的意涵,成為浪漫與神話的記號。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浪漫化結核病的作品,有德富蘆花的《不如歸》〉(1900)、橫光利一〈春天乘著馬車來〉(1926)與堀辰雄的〈起風了〉(1936-1938)等。女主人公身染肺結核,除了美化結核病患者特有的蒼白病徵,女主人公的死亡悲劇則將作品的悲愴感推向極致,進而浪漫化了結核病的意象。另一方面,揭露結核病的流行猖獗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共犯關係,則多由勞動與紀實文學以寫實手法赤裸裸地揭露。如細井和喜藏《女工哀史》(1925)、葉山嘉樹〈淫賣婦〉(1925)以及山本茂實《啊,野麥嶺──某製絲業女工哀史》(1968)。以上作品描寫女性勞動者身處惡劣且壅擠的工作環境,感染肺結核後,甚至要被迫出賣身體以換取飲食與醫藥。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結核書寫」集中於一九三○年代,有朱點人〈紀念樹〉(1934)、王詩琅〈青春〉(1935)與楊熾昌〈薔薇的皮膚〉(1937),以上作品主題具有將「結核病」記號與女性形象緊密連結的特徵。這些特徵具有與德富蘆花《不如歸》或堀辰雄〈起風了〉的互文性,也可見作者對台灣色彩呈現的書寫,讓我們窺見台日二地「結核」書寫的文藝思潮傳播的軌跡。
本文除了聚焦日本近現代文學中上述或被浪漫化或是告發日本資本主義與國民國家共犯關係下的結核病意象,同時探討台灣新文學中「結核病」記號、女性形象的形塑與日本的「結核」書寫的經典作品的互文性。此外,以上台灣文學作品如何形塑殖民地台灣色彩也是本文觀察的重點。透過台日文學「結核」書寫的探討,本文將爬梳以上這些意象如何透由女性表象的建構,探討這些女性表象在台日本近代文學的定位與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疾病的時代徵候──韓國文學中的疾病及其隱喻〉摘要
崔末順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會生病,因而只要文學不停止審視人的生命,疾病似乎就無可避免地會被拿來做為文學創作的題材或內容。疾病雖然是一個由科學診斷繼而進行治療的對象,但人類一直以來卻喜用宗教或文學來面對它。再且,疾病在文學中的再現,往往並非疾病本身,反而它常與腐敗的政治、社會或人性扯上關係。特別是現代小說在面臨生活或社會和政治的異常現象時,也經常會以一種隱喻或象徵方式將疾病文學化。因此,毫不誇張地說,疾病母題幾乎都會出現在所有的現代小說裡,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
基於這個認知,本文將嘗試按照不同時期找出韓國近現代小說中被提及頻率較高的疾病,並舉出較具代表性的小說,作為介紹韓國文學中疾病隱喻的參數。文中所討論的疾病有近代小說中的天花、神經衰弱、梅毒,以及現代小說中的心理創傷、痲瘋病、老年癡呆症等等,而提及的作家、作品,有李海朝〈驅魔劍〉(1908)、廉想涉〈標本室的青蛙〉(1921)、蔡萬植《濁流》(1938)、黃皙暎〈歸來者〉(1970)、李清俊《你們的天國》(1975)、朴婉緒〈泡沫之家〉(1976)等。另外,為配合此次旨在尋找新冠肺炎流行後的文學思考而舉辦的「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會議」,文中亦將簡要介紹與新冠肺炎相關的韓國小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身心健全主義底下:戒嚴時期袁瓊瓊小說的「身心障礙」和「家醜身體」〉摘要
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爬梳袁瓊瓊(1950-)文學生涯的前五本小說集,《春水船》(1979)、《自己的天空》(1981)、《兩個人的事》(1983)、《滄桑》(1985),和《又涼又暖的季節》(1986),指認這些小說集收錄的多篇文本早在戒嚴時期,就刻劃了身心障礙。雖然袁瓊瓊早就享譽文壇,但是她在身心障礙領域的建樹卻遲遲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因此,本文特別關注她刻劃身心障礙的貢獻。對越來越重視身心障礙的今日讀者來說,這批長期被低估文本提供管窺舊時代(按,戒嚴時期)身心障礙形象的可貴窗口。但有鑑於「身心障礙」這個詞彙的侷限,筆者提議用「家醜身體」一詞來補充「身心障礙」:袁瓊瓊早期作品中,身心障礙經常成為足以導致家醜外揚的麻煩,體現了家醜身體。這批小說中,情節高潮可能出自於身心障礙當事人,卻更可能出自於粗暴動手處置家醜的家屬。藉著指認家醜身體在多種小說的不同部署,筆者希望在小說文本裡頭,找出更多討論身心障礙的路徑:本文主張,「身心健全主義」的陰影,不但籠罩在身心障礙當事人身上,也足以讓當事人的家族成員不見天日。也因此,讀者在小說字裡行間尋找身心障礙形影的時候,除了可以留意身心障礙角色,也不妨關注身心障礙的家人有何蹊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療癒:《間隙》與《病從所願》中的情感政治與時間性〉摘要
陳佩甄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以平路的《間隙》(2020)與隱匿的《病從所願》(2022)探討疾病的時間性(temporalities),並提出兩部作品中的「反療癒」書寫、來回應現代化病理學中強調的治癒暴力與線性時間觀。不同於相關主題的小說大多是以第三人稱視角再現「疾病」及其「隱喻」,呈現充滿社會性的歷史時間,這兩部散文作品皆直面作者自身罹患乳癌的經驗歷程,並呈現了圍繞著疾病重新度量與顯現的時間性:一是罹病、治療、暫時痊癒的外在時間,二為非線性的、陰性的、哲思的內在時間。前者展現了治療與痊癒作為普遍「好」的表現,如何帶來象徵性與物質性的暴力;如乳癌的治療提早停經、進入更年期徵狀、延遲生育,這是對於女性的社會角色與外在時間的干擾。後者則表現在不與疾病對抗,而是強調病者的內在經驗,贖回被擱置的陰性時間、人生時刻、親密關係,因此不應以癌症的病理反應與治療結果來定義罹病者的人生失「常」。據此,我不將這兩部散文作品視為「療癒書寫」,而是帶有強大的修復功能,能夠將現代日常生活中被擱置的自我時間重新調撥,甚至朝向真正地與病共存的未來想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冠疫情中的日本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一環〉摘要
中川成美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部日本文學專攻特任教授
木山元彰譯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2020年1月,新冠病毒的感染危機突然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空間當中,並迅速地擴散到全世界,所謂「非常時期」的狀態瞬間蔓延至各地。此次疫情常被比喻為是抗戰,事實上2022年2月爆發了真正的戰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是讓整個世界加倍地陷入惶恐不安。過了三年,疫情並沒有止息。儘管有人說感染力已經弱化,可是實際上人們對於隱而不見的病毒感到恐慌、對於無法預期未來而感到不安,被拘束在一種懸空的狀態而動彈不得。受到疫情影響,文化方面,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被認為應極力避免,也因此整體而言文化交流被迫減緩。另一方面,在虛擬空間出現大量累積而成的創作,多到幾乎快要勝過現實世界人際互動下產出的作品。以異樣姿態出現的瘟疫世界當中,新冠病毒本身彷彿成為一種擁有意識的有機體,支配著我們的生活圈。與此同時,內在的虛擬實境亦逐漸膨脹起來,一直以來「眼見為憑」的社會,看似有被虛擬世界從根本上顛覆的趨勢。
人們逐漸喪失現實感之時爆發的烏克蘭侵略,正是全球新冠疫情的一種表現。虛擬實境化為真正的戰爭,反倒卻因為缺乏現實的依據,而令我們難以招架。以日本的情況為例,眾人是在保有東日本大震災慘痛記憶的情況下,突然同步進入了疫情狀態。面對如此難以接受的處境,不得不令人錯覺現實的這十年彷彿就是一場虛擬實境。日本未能從震災復甦卻強行舉辦奧運,整個賽事在充滿不可思議的喪失現實感中進行,可謂是疫情帶來的一大諷刺。
本文將從桐野夏生、小山田浩子、村田沙耶香等作家的作品探討,她們如何以文學對抗上述不斷迷航、彷彿處在虛妄中的日本現實世界。同時,也要討論從震災走到疫情的過程中被喚起的對世界文學的研究方法,並探究其具體構思的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述證言」與「記憶感應」:金息和孫洪奎的疾病敘事〉摘要
高明徹
韓國光云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教授
林筱慈譯
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博士
本文聚焦於分析21世紀韓國年輕世代作家金息(1974-)和孫洪奎(1975-)小說裡的疾病敘事。
金息的長篇小說《最後一個人》(2016)──之後的作品主要處理的是太平洋戰爭時期,殖民地朝鮮女性成為日本帝國慰安婦並淪為日本軍人的性奴、慘遭蹂躪卻束手無策、難以言述的受難史。金息以獨特的「口述歷史敘事」小說手法,隱約地再現慰安婦的身心疾病及其相關的社會病理症狀。近代小說往往以「文字─文本」為中心,故難以達成的政治倫理,在他筆下得以盡到責任。作者「口述─對話」的過程,參與了當事人充滿曲折的生涯史。作者與當事人之間產生親密的感應的同時,也接觸到當事人極度私人且特別的受難經驗,於是作者透過「過程─文學」一一地凝視個人經驗裡所蘊含的時代困境。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小說裡慰安婦淪為性奴隸的受難模樣,也必須注意到小說以「過程─真實」的再現感應力來抗衡所謂的社會病理症狀──「個別的.社會的.國家的沉默與封印」。這是「口述證言敘事」所具有的再現感知力。也是「文字─文本」所無法達成的部份。他的小說嚴厲地批判歷史理性層面完全不願努力去理解慰安婦身心疾病所蘊含的殖民歷史的疾病。不僅如此,他的小說也是一種對於這個時代依舊與日本殖民勢力共謀而無法徹底清算日本殖民主義的怨恨(ressentiment)與情感(affect)。
孫洪奎作品裡的「疾病」是整體敘事的中心,成為凝聚小說中各個要素的向心力。此外,他作品並不著重於近代小說的再現功能──探究患有社會病理症狀的世界。這是因為在孫洪奎的作品裡,「疾病」扮演的是社會病理症狀的隱喻與其他敘事功能。作者以隱喻的方式──「首爾=中陰身」,說明首爾已經是患有致死疾病的大都市。以這樣的隱喻方式,來說明首爾已被近代都市的成長主義至上神話給蒙蔽雙眼,在制度與生命權力的統治底下,逐漸吸收、同化周邊地區的首爾中心主義及其他的都市殖民主義底下,「把其他世界召喚到這個世界來的耀眼地獄」(《首爾》,頁279)。在如此顯現化的情況底下,難以輕易地翻過啟示錄般的現實。那樣的時候,「就算世界滅亡,人類的悲傷也會如生長在荒野上的雜草一般,留在這個地球上。(《首爾》,頁110)孫洪奎並不全面否認啟示錄,但卻凝視從啟示錄夾縫裡一點一點地蔓延出來的人類淒慘的悲傷。這是相當具有魅力的敘事手法。我們應該要留意的是,在那樣的旅程當中,「記憶」及其相關的敘事維持了人類存在的尊嚴,也是孫洪奎小說的核心、實現政治倫理的省察功能。「記憶」是人類存在的權限,而與「記憶」相關的敘事感應力也倍增。
〈送別最後一段──病.死的她者敘述〉摘要
范銘如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本文想要探討一種在醫生和病人身分之外,較少為人討論、由病患家屬執筆的疾病文學,以蘇偉貞(1954-)的《時光隊伍》(2006)和鍾文音(1969-)的《捨不得不見妳》(2017)、《別送》(2021)為例。這類型的著作,既有疾病經歷的內部牽涉,又有醫療知識的外部觀察。親屬的疾病書寫,可以是生命書寫,推到最極致處甚至是患者本人絕對無法敘述的,死亡書寫。
由於這類型的作品具有一種她者/見證者的敘事傾向,故事的首要特徵就是對患者/傳...
作者序
〈前言〉
「台日韓作家會議」是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創立的特色傳統。有別於一般以學者為主的學術研討會,台日韓作家會議特別重視作家的發聲,致力將優秀作家轉化為國際會議的講台主角。政大台文所一向致力推動國際交流,自然樂於促成韓國、日本、台灣三國之間的作家對話。
自2014年以來,本所已經成功舉辦三屆台日韓作家會議。前兩屆會議皆出版論文集,用文字記錄了聚會論述。第三屆會議正在籌備階段的時候,因為全球疫情爆發而被迫延期。等到疫情終於緩解,本所才如願籌備第三屆「穿越國界」的盛會──穿越國界的動作,原來不只是譬喻,竟然也是身體所體驗的真實。鑑於疫情對國內外文學界與學術界帶來重大衝擊,第三屆會議特別選定「疾病與文學」作為主題。本論文集即為第三屆會議的成果展現。
光陰似箭。如果從2014年大會之前的籌劃階段開始計算,台日韓作家會議如今已經十歲。既然如此,在介紹第三冊會議論文集之前,請容本人跟讀者回顧前兩屆會議的美好回憶。
第一本論文集,是政大台文所第一次主辦台日韓研討會的成果。《台日韓女性文學:一場創作與發展的旅程》(吳佩珍、崔末順、紀大偉主編,秀威經典出版,2015年)是「台日韓女性作家會議」(2014年11月21日至22日)的論文結集,收錄六篇論文與兩場座談紀錄。除了吳佩珍(政大台文所)撰寫的前言之外,本書包括論文如下:范銘如(政大台文所)以跨國視野探討當代台日韓女性小說;吳佩珍聚焦日本戰後文學中的女性書寫;崔末順(政大台文所)梳理近百年韓國女性小說的發展軌跡;紀大偉(政大台文所)分析蔡素芬「鹽田兒女三部曲」中愛情與金錢的對價關係;李惠鈴(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討論文學、他者與女性的交織(論文譯者:林筱慈);中川成美(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研究科)探究日本現代文學中的性別(論文譯者:吳亦昕)。兩場台日韓作家座談會分別以「性別、國族與跨國經驗」及「體制與逾越:私人寫作的社會空間」為題,邀請津島佑子(日本名作家)、松浦理英子(日本名作家)、申京淑(韓國名作家)、金仁淑(韓國名作家)、蘇偉貞(台灣名作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平路(台灣名作家)、蔡素芬(台灣名作家)、陳雪(台灣名作家)等人分享女性創作者的甘苦談。
第二本論文集,《生態與旅行:台日韓當代作家研討會論文集》(崔末順、吳佩珍、紀大偉主編,秀威經典出版,2018年),來自於「台日韓當代作家研討會──生態與旅行」(2017年4月14日至15日)。除了崔末順的前言之外,本書包括論文如下:范銘如探討台灣生態小說的浩劫啟示;吳佩珍分析多和田葉子與津島佑子的東日本大震災書寫;崔末順研究韓國現代小說中的生態意識;中川成美探討跨國境的旅行文學(論文譯者:賴怡真);權晟右(韓國淑明女子大學人文學部)探析朴馨瑞小說的旅行敘事(論文譯者:林筱慈);紀大偉從瓊瑤小說討論身心障礙與跨國旅行的議題。兩場台日韓作家座談會分別以「此地他方──文學的生態閱讀」及「旅行.空間.越界」為題,邀請片惠英(韓國名作家)、多和田葉子(日本名作家)、伊格言(台灣名作家)、朴馨瑞(韓國名作家)、吳明益(台灣名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茅野裕城子(日本名作家)、黃宗儀(台大地理系)、黃麗群(台灣名作家)、鍾文音(台灣名作家)等人,談論生態議題與旅行議題的閱讀與創作。
讀者手上這一冊《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研討會論文集》(紀大偉、陳佩甄、羅詩雲主編,秀威經典出版),來自於「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研討會」(2023年3月10至11日)。除了本人的前言之外,本書包括七篇論文,以及兩場作家座談會。座談會分別以「身體、話語與疾病想像」及「社會、疾病與群/己距離」為題,邀請星野智幸(日本名作家)、中島京子(日本名作家)、金息(韓國名作家)、孫洪奎(韓國名作家)、周芬伶(台灣名作家)、駱以軍(台灣名作家)、張亦絢(台灣名作家)、何致和(台灣名作家)等人,細數疾病、文學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微妙關係。
本書收錄論文七篇。第一篇論文是范銘如的〈送別最後一段──病.死的她者敘述〉。此文以蘇偉貞的《時光隊伍》和鍾文音的《捨不得不見妳》、《別送》做為研究對象,探討家屬書寫的疾病文學。這批作品顯示三個特徵:一是透過生命回顧恢復患者主體性;二是敘述者檢視與患者關係並批評醫療體系;三是思考生命與書寫意義。這批作品不僅具文學價值,也為理解疾病經驗、醫病關係和生命意義提供重要文獻。第二篇論文是吳佩珍的〈戰前台日文學的「結核」書寫與女性形象〉。此文探討日本與台灣戰前文學中結核病書寫與女性形象的關係。在日本文學中,結核病呈現浪漫化與揭露社會問題兩種面向。台灣新文學如朱點人、王詩琅等作品,既承襲日本文學傳統,也透過「新女性」階級展現在地特色。疾病書寫成為探討社會問題的關鍵媒介。第三篇論文是崔末順的〈疾病的時代徵候──韓國文學中的疾病及其隱喻〉。此文分析韓國近現代文學中疾病書寫的隱喻意涵:從近代天花象徵前近代社會病態,到日據時期神經衰弱象徵殖民地知識分子痛苦,再到戰後心理創傷、痲瘋病等反映社會問題,最後討論全球疫情時期的文學。疾病書寫呈現豐富的隱喻意涵,反映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關懷。第四篇論文是紀大偉的〈在身心健全主義底下:戒嚴時期袁瓊瓊小說的「身心障礙」和「家醜身體」〉。此文藉著討論袁瓊瓊文壇生涯初期作品(時值戒嚴時期末期)中的身心障礙再現,提議使用「家醜身體」概念補充不敷使用的既有詞庫。
第五篇論文是陳佩甄(政大台文所)的〈「反」療癒:《間隙》與《病從所願》中的情感政治與時間性〉。此文分析平路《間隙》與隱匿《病從所願》兩部癌症散文,提出「反療癒」概念,批評現代化病理學中的治癒暴力。此文從治癒暴力、疾病時間性和修復式閱讀三個面向,探討作品如何透過反療癒書寫,開展多元的生命潛能。第六篇論文是中川成美的〈新冠疫情中的日本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一環〉(譯者:木山元彰)。此文探討2020年後日本文學對疫情的回應,分析桐野夏生等作家如何描寫「不合理的日常」。此文以東京奧運為例,揭示社會「喪失現實感」的狀態。這些作品應以世界文學視角審視,展現文學的預言性與批判性功能。第七篇論文是高明徹(韓國光云大學國文系)的〈「口述證言」與「記憶感應」:金息和孫洪奎的疾病敘事〉(譯者:林筱慈),分析金息的慰安婦「口述證言敘事」和孫洪奎的疾病隱喻寫作。此文指出,金息透過口述超越傳統文本書寫,而孫洪奎則以「首爾=中陰身」為隱喻探討記憶議題。兩位作家的敘事方式為疾病和書寫的交會提供見證。
十年過去了,我們收穫豐盛,滿心感激。政大台文所始終秉持初衷,竭誠希望未來能繼續主辦台日韓三國作家及學者間的對話與交流窗口。
最後,我們要向參與此次會議的國內外作家和學者、為盛會效力的本所教職員與碩博生,以及協助口譯與筆譯的專家,致上最深的謝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次會議皆由本所「點子王」范銘如老師大膽發想,我們才敢努力實踐。我們也要感謝秀威資訊公司情義相挺,本書才得以順利誕生。
紀大偉
2024年12月3日
台北市木柵
〈前言〉
「台日韓作家會議」是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創立的特色傳統。有別於一般以學者為主的學術研討會,台日韓作家會議特別重視作家的發聲,致力將優秀作家轉化為國際會議的講台主角。政大台文所一向致力推動國際交流,自然樂於促成韓國、日本、台灣三國之間的作家對話。
自2014年以來,本所已經成功舉辦三屆台日韓作家會議。前兩屆會議皆出版論文集,用文字記錄了聚會論述。第三屆會議正在籌備階段的時候,因為全球疫情爆發而被迫延期。等到疫情終於緩解,本所才如願籌備第三屆「穿越國界」的盛會──穿越國界的動作,原來...
目錄
【前言/紀大偉】
【送別最後一段──病.死的她者敘述/范銘如】
一、不只是病人
二、她者的位置
三、見證疾病的書寫意義
四、結論
【戰前台日文學的「結核」書寫與女性形象/吳佩珍】
一、序言
二、結核的「浪漫化」與「感染力」
三、勞動文學與普羅文學中的「結核」書寫
四、台灣新文學的「結核」書寫
五、小結
【疾病的時代徵候──韓國文學中的疾病及其隱喻/崔末順】
一、疾病與文學
二、天花、神經衰弱、梅毒:追求現代與抵抗殖民的政治隱喻
三、心理創傷、痲瘋病、老人癡呆:戰爭記憶與社會壓抑的隱喻
四、新冠肺炎書寫:厭惡的時代徵候
【在身心健全主義底下:戒嚴時期袁瓊瓊小說的「身心障礙」和「家醜身體」/紀大偉】
一、前言
二、家醜身體
三、家醜身體的三種部署
四、身心健全主義底下
五、迎合市場的聳動效果
六、結語:台灣小說和身心障礙的交集
【「反」療癒:《間隙》與《病從所願》中的情感政治與時間性/陳佩甄】
一、治癒的暴力:疾病的情感政治
二、間隙狀態:疾病的「時間性」
三、朝向修復:重思疾病的隱喻
【新冠疫情中的日本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一環/中川成美 木山元彰譯】
【「口述證言」與「記憶感應」:金息和孫洪奎的疾病敘事/高明徹 林筱慈譯】
一、韓國文學如何回應「疾病──社會病理症候」
二、金息:針對殖民主義歷史病痛的慰安婦「口述證言敘事」
三、孫洪奎:疾病的隱喻與「記憶的敘事感應力」
四、期待深入探究COVID-19敘事的出現
【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座談會:身體、話語與疾病想像】
【疾病與文學──台日韓作家座談會:社會、疾病與群/己距離】
【前言/紀大偉】
【送別最後一段──病.死的她者敘述/范銘如】
一、不只是病人
二、她者的位置
三、見證疾病的書寫意義
四、結論
【戰前台日文學的「結核」書寫與女性形象/吳佩珍】
一、序言
二、結核的「浪漫化」與「感染力」
三、勞動文學與普羅文學中的「結核」書寫
四、台灣新文學的「結核」書寫
五、小結
【疾病的時代徵候──韓國文學中的疾病及其隱喻/崔末順】
一、疾病與文學
二、天花、神經衰弱、梅毒:追求現代與抵抗殖民的政治隱喻
三、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