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是我和家人一起創作的,內容很簡單,源自我們的日常生活。書中的插畫和封面圖案,其實是小朋友隨手畫出的作品。
書封上的人物頭像是我女兒在3歲時畫的,她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我這個老爸的模樣。就像我的投資理念一樣:策略簡單明確,設定目標後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執行。我每5年集中資金在一個標的上,從35歲開始投資房地產,41歲進美元保單,45歲起存股,每一階段都專注於單一投資,五年後再轉向下一個目標。
至於封底上的「誰知道」,是我兒子多年來練習書法後隨手寫出的三個字。我覺得它很傳神,因為投資路上沒有人能預測一切,房產、保單或股市的未來誰知道?什麼時候進場或退場才最合適?這些問題,連財經專家和投行高手也無法完全掌控。我自己的股市策略是「不猜高低、定期進場、只進不出」,選擇低風險的ETF,減少操作中的不確定性。
這本書不提供致富的祕訣或快速加薪的方法,而是記錄我在財務自由之路上的一步步選擇和經歷。年輕時,我靠跳槽加薪累積了第一桶金,然後再進入房產投資、美元保單、股市等操作。這些選擇,或許是許多投資人都在討論的方向,但我想透過自己的經歷,給正在路上的你一些簡單的參考。
作者簡介:
◎ 我是阿伯,一個在資訊業上班的普通上班族,但職涯中算是有不少的「斜槓」經歷。從25歲到34歲,換過四個以上的產業、待過11間以上的公司,跳槽的過程中,每次平均加薪都能有25%以上。
現在的主業是資訊業的管理職位,同時也斜槓房產投資、資訊顧問、股市投資等。以前當過家教、裝機工讀生,也嘗試過補習班講師、直銷、線上授課創業等等,可以說,斜槓已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
人生最困難的時期大概是30歲前,怎麼努力賺錢都覺得錢不夠用,常常月底只剩一張百元鈔在皮夾的窘境,即便收入不斷提升,手頭依然拮据的日子我還記憶猶新。
未來的5-10年,我有幾個目標:希望能在今年(2024)底完成初步5年存股佈局,讓股利可以支付孩子們的大學生活費,甚至為50歲以後的退休、旅行儲備資金。此外,嘗試或踏入不同的產業和領域,希望能逐步離開本業的正職工作。
對我來說,人生的目標很簡單:健康和家人一起生活、財務自由地體驗人生。
章節試閱
◎聽了心彤總編的出版課,感覺就是中了,就是這間了,終於找到氣味相投,可以拉我一把的出書單位。
年輕剛進社會的我,真是迷迷糊糊地走了一遭,經歷了幾個產業,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曾有買房的目標,但沒多久就放一邊,曾有追求高薪的目標,但沒多久也放一邊;所幸專注在有興趣、想做的職涯,苗頭不對就閃人,34 歲前也換了十幾間公司。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這似乎不是個有忠誠度的好員工,或是好的職涯規劃,但回頭看看,這是亂中有序啊,其中的有序就是,發現不適合,下個工作或產業就不會再走一回,這不是省去人生大部分時間嘛?
所以,是職涯發展重要,或是投資理財重要?這就回到「本多終勝」的重要性,以下兩個例子可看出上班族職涯及投資理財發展走向:
領薪的上班族甲君,長年來薪水一直沒大幅提升也沒跳槽,30 歲起每個月丟5,000 元存股,暫估年報酬5%、持續存了30 年,到了60 歲本金和股利約有400 萬,通膨參數加入考量,大約是現在的220 萬,試問若他現在60歲,220 萬可以做什麼?
領薪的上班族乙君,一直努力讓薪水提升,有機會就跳槽加薪,30 歲起每個月丟5 萬元存股,暫估年報酬5%、持續存了30 年,到了60 歲本金和股利約有4,000萬,通膨參數加入,大約是現在的2,200 萬;試問若他現在60 歲,2,200 萬可以做什麼?
很多人可能會說:怎麼可能一個月存5 萬元!當心中覺得不可能,我們就會永遠困在這個井裡了。
什麼井?
一口你發現不管怎麼省、怎麼存,都存不到錢的井!
一口你發現房貸付完之後,可能窮得只剩下房子的井!
一口你發現退休之後,只能節儉過日子或者再求職的井!
老一輩給我們的觀念,無非是找個穩定的工作,好好地成家、立業、存錢,三十年之後就可以安穩退休,但是現實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的美好,不然就不會有所謂「下流老人」的名詞出現了。
在變化快速的現在,如果大家都走一般的道路到目的地的話,而速度、舒適度沒有比較好,或許我們要選一條不是一般的道路;有時換個做法,或許會有很不一樣的結果,結果是好還是壞?不去試,永遠不知道會如何。
一般五子登科的順序:
妻子(結婚成家)、房子(自住房)、車子、孩子、銀子等,應是一般人的順序,我的順序是妻子(結婚成家)、孩子、銀子、車子、房子(自住房)。
一般人職涯及資產觀念:
追求好學歷、穩定待在一間公司求升遷、貸款買車、買房等,但是我不去追求高學歷、我不斷地跳槽換產業或公司、我不貸款買車或房。
當我們願意嘗試走不同的路,去看看不同的井,就有機會突破低薪的範疇,有機會開創一個嶄新世界,職涯發展、房產觀念正確,可以讓我們有爽爽的人生下半場!
如果你覺得,你一輩子的月薪就是3 到7 萬,希望可以透過投資理財讓自己有不一樣的人生,那麼這本書不適合你!
如果你覺得,你一輩子的月薪可以有到12 萬,希望可以透過投資理財讓自己致富,那麼這本書也不適合你!
如果你覺得,你有無限可能、想跳槽,未來的月薪可以有15、20 萬以上,希望透過投資理財創造未來穩定的被動收入,那麼這本書很適合你!
投資理財不會致富,但是如果年輕時本金夠大,長年適當的投資理財會讓退休很好過!所以,領薪上班族的我們,不用靠爸、不用洋墨水,只要職涯發展好、房產觀念正確,也可以創造自在的人生下半場。
人生要自由,首要掌握時間,而掌握時間,首要是開源!
金錢並非萬能,但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換取時間、提升生活品質、提供安全感。
釐清需求,想要、需要和必要。必要優先於需要,而想要就放在一邊!
在消費時優先花在「必要」和「需要」的開銷上,而非一味滿足「想要」的慾望。記得出社會第一份在房仲業工作的時候,才領第一個月的薪水,我就想著要買車(負債)。人的心理就是很奇妙,當你想買一個東西的時候,就會去想非常非常多的理由去支持—為什麼要這東西,為什麼要買車?上班比較方便、假日可以帶家人出去玩、接送女友?
但是仔細想想,上班把車子開到公司附近還要花時間找停車位,可能還要花停車的費用,這樣有比較方便嗎?帶家人出去玩?家裡就有一輛車了,為什麼要再買一輛車呢?接送女友?在房仲的工作作息,怎麼可能有時間接送女友?仔細算算,隨便一輛中古車也要20 幾萬,我哪來的錢啊?更不要說日後每個月的油錢,還有養車的費用了!
整體說來,買車完全沒有必要性,只是單純的想要,一股腦的虛榮心作祟!自己再想想,剛有工作買車真是個非常荒唐的想法,在過程當中我甚至接觸了幾個網路上的賣家,嘗試看有沒有機會買輛車,真是中邪了!
設定財務目標,資產務必優先於負債
人生的藍圖,是由多個中、長期的目標組成。設定長期的理財計畫,並確立明確的目標,例如買房、退休金、子女教育基金等。
我在30 歲的時候,訂了一個二十年的理財計畫,驗收的時間是50 歲,那時的主要目標不外乎就是買房、存退休金,還有小朋友的教育基金等等;33 歲時又加了一個目標:被動收入要大於本業收入。我那時候工作真的太操了,除了白天的工作外,下班或者是假日還有斜槓講師的工作。
白天的中餐,有時是在計程車上面吃的,有時候兼差上課,講臺上的十秒鐘都不小心會打瞌睡,雖然收入很不錯,但是我當時很清楚體會到一件事—我的身體不可能這樣子操到60 歲,一定要有被動收入讓我早點退休!
這些理財計畫的目標,有時候會因為環境,以及我們所吸收的訊息而有一些改變,但就是要先訂下來,而且最好是要參考數據、量化,再加上時程,或者是切分下來的小目標等等。
一般人口中買房這件人生大事,我在33 歲存到第一桶金之後,很快就打消買自住房的念頭,反而投入了收租的資產,而這個念頭跟舉動只有我自己清楚,沒有跟另外一半、也沒有跟家人長輩商量。出租房產簽約成交的當下,回來後才告知老闆(老婆),她雖然很震驚但也只能默默支持。這件事也都沒有跟長輩們說,因為想也知道,鐵定是會被唸個臭頭,一直到持有這些收租資產五、六年之後,長輩仍不時在催著買自住房產,才慢慢開始讓長輩們知道,多年前已有房產在收租,短時間之內沒有計畫要再買自住房。
長輩們聽到都非常吃驚,但是也沒有任何意見!聯電董座曹興誠曾經說過:年輕人買房是最失敗的一個投資。我個人非常認同,他的意思主要應是說,年輕人要盡早投資自己,如果真要置產,也要買資產而不是負債!
理財的目標訂出來,火力集中在資產、而不是負債,再加上時間的複利效果,十幾年後成效非常驚人的!33 歲存到第一桶金之後的十幾年,我還是買了自住房,頭期款輕輕鬆鬆不到兩年就生出來,而未來每月的房貸支出,也遠不到我月收入的1/3。
記帳能節流、進而提升儲蓄率?
好的財務習慣從開源節流開始,努力提升收入,同時控制不必要的開銷,提高儲蓄率,而記帳只是一個小習慣,若無法開源節流,也是白忙一場。串流影視平臺網飛(Netflix)節目《致富攻略》(Howto Get Rich) 主持人拉米特・塞提(Ramit Sethi), 在節目《致富攻略》上針對一些美國家庭或是上班族的財務建議,協助他們致富。
剛上線後偷閒看一集,然後就在幾天內把它看完,這部影集的集數不多、才八集,但其中有些內容著實讓我有些震驚!劇中的夫妻之間大部分都不談錢,更別說未來共同的人生目標,只有其中一對,會討論家庭財務的規劃,但財務上,仍有小小一部分不讓另一半知道的!
劇中的大部分的案例,都沒有記帳的習慣,當然也不清楚家中或個人每月收入、支出的狀況,更別說是否知道每月或每年的儲蓄率是多少了。
30 歲進入外商工作之後,每年的儲蓄率都是大於50%,我的物慾低,沒想買什麼名錶、名車、豪宅,每年較大筆的花費就是全家出遊。
進外商後收入大幅增加、支出微增,所以儲蓄率明顯提高,多年後再加上被動收入的加持,就算小朋友的支出增加,儲蓄率也能穩定微幅上揚,所以在45 歲時,在數字上就達成FIRE(Finanic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目標!
消費觀,想要、需要,還是必要?
節流有上限,節流是儲蓄率提升的根本。
節流並非意味著要過度節儉,而是要聰明消費,將金錢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這就好比磨刀,只有將刀刃磨利,才能事半功倍。一味地省錢,就像使用鈍刀,尤其在低薪、萬物齊漲的大環境下,雖然看似省力,卻效率低下。
以下幾個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如何區分消費的必要性。
必要支出—指維持基本生存所需的開銷。例如:
❶ 食:每天的餐費,選擇在家烹煮或外食的頻率。
❷ 衣:購買衣物的預算,選擇價格親民或品牌服飾。
❸ 住:房租或房貸支出,選擇居住空間的大小和地點。
❹ 行:交通費用,選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自駕。
❺ 育:教育費用,選擇就讀公立或私立學校,以及補習的必要性。
❻ 樂:娛樂支出,選擇適合自己預算的休閒活動。
需要支出—指提升生活品質、追求個人成長的開銷。例如:進修課程、書籍、旅遊等。這些支出雖然並非維持生存的必需品,但能讓我們獲得新知、擴展視野,進而提升未來的收入能力。
想要支出—指受到物質慾望、外界影響而產生的開銷。例如:追求新款手機、名牌服飾、豪華汽車、豪宅等。這些支出往往是衝動消費,並不能為我們帶來實質的效益,反而容易成為財務負擔。
◎聽了心彤總編的出版課,感覺就是中了,就是這間了,終於找到氣味相投,可以拉我一把的出書單位。
年輕剛進社會的我,真是迷迷糊糊地走了一遭,經歷了幾個產業,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曾有買房的目標,但沒多久就放一邊,曾有追求高薪的目標,但沒多久也放一邊;所幸專注在有興趣、想做的職涯,苗頭不對就閃人,34 歲前也換了十幾間公司。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這似乎不是個有忠誠度的好員工,或是好的職涯規劃,但回頭看看,這是亂中有序啊,其中的有序就是,發現不適合,下個工作或產業就不會再走一回,這不是省去人生大部分時間嘛?
所以...
作者序
◎阿伯是個平凡的資訊業上班族,但有些特別的社畜經歷,如:25 歲到34 歲經歷四個以上產業,其中有房仲、工程顧問、補教、直銷、租賃、家教、資訊、網通等產
業,超過十一間公司;十年間透過跳槽加薪,每次平均加薪25%以上!
目前正職為資訊業管理階層,斜槓房產包租公、資訊顧問、股市包租公等,本身應流著斜槓的血液,曾斜槓過家教、裝機工讀生、補習班講師、直銷、線上授課平臺創業等!
30 歲之前,不論收入怎麼增加,錢都不夠用,曾不止一次不到月底,皮夾只剩一張百元鈔,這場景仍歷歷在目,也是在此時有了開始理財的動機!
預計2024 年底完成股市包租公短期建置,此計畫耗時五年,始於2019 年底。未來將透過股利、股息,支付小朋友大學的生活費用。
計畫仍建置當中,2023 年已完成一項,2025 年將完成第二項!希望可以在五年內放下正職工作、投入其他產業或生活領域,透過股利、股息支付50 歲之後出遊的費用!
人生的目標?這是我最常問朋友或網友的問題,我的人生目標是,健康和家人一起生活、財務自由地體驗人生!
我常說的話或喜歡的話?最大興趣是賺錢、嗜好是培養自己的興趣!這世界不公平,但老天是公平的!人生要自由,首要掌握好時間,而掌握時間,首要是開源!
◎阿伯是個平凡的資訊業上班族,但有些特別的社畜經歷,如:25 歲到34 歲經歷四個以上產業,其中有房仲、工程顧問、補教、直銷、租賃、家教、資訊、網通等產
業,超過十一間公司;十年間透過跳槽加薪,每次平均加薪25%以上!
目前正職為資訊業管理階層,斜槓房產包租公、資訊顧問、股市包租公等,本身應流著斜槓的血液,曾斜槓過家教、裝機工讀生、補習班講師、直銷、線上授課平臺創業等!
30 歲之前,不論收入怎麼增加,錢都不夠用,曾不止一次不到月底,皮夾只剩一張百元鈔,這場景仍歷歷在目,也是在此時有了開始理財的動機!
預計...